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下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2.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3.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共确立了科学的经济思想B.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D.八字方针助长“左”倾错误蔓延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决定()A.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B.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C.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5.1985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6.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项目总计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9248.532.6982.112.830.8164.6比重(%)10058.27.619.237.23.71.1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7.导致下图1992年至2000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8.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9.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10.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记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11.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12.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二、非选择题1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幸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是我国1978—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的柱形图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中国必须改革,这个结论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但这并不一定走向市场经济。中国人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生活太久了,从领导人到经济学家,谁都没有市场经济的切身体验。对外交往扩大以后,官员和学者才第一次亲眼看到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一个成功的市场经济已经摆在那里,这为中国提供了具体的参照物,引发出许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想法。——萧冬连《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1978—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变化的趋势,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制度因素及其实质。(5分)(2)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改革“不一定走向市场经济”的理由。为什么中国最终走上了“成功的市场经济”轨道?(5分)(3)据材料三,指出今天改革的关键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得以不断深化的主要因素。(3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材料二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材料三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材料四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4分)(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下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答案A2.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答案D3.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共确立了科学的经济思想B.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D.八字方针助长“左”倾错误蔓延答案C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决定()A.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B.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C.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案B5.1985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答案C6.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项目总计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9248.532.6982.112.830.8164.6比重(%)10058.27.619.237.23.71.1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答案C7.导致下图1992年至2000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答案D8.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9.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10.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记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D11.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D12.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答案D二、非选择题1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幸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是我国1978—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的柱形图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中国必须改革,这个结论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但这并不一定走向市场经济。中国人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生活太久了,从领导人到经济学家,谁都没有市场经济的切身体验。对外交往扩大以后,官员和学者才第一次亲眼看到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一个成功的市场经济已经摆在那里,这为中国提供了具体的参照物,引发出许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想法。——萧冬连《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1978—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变化的趋势,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制度因素及其实质。(5分)(2)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改革“不一定走向市场经济”的理由。为什么中国最终走上了“成功的市场经济”轨道?(5分)(3)据材料三,指出今天改革的关键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得以不断深化的主要因素。(3分)答案(1)趋势: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1分)制度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分)实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2分)(2)理由: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2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人们思想;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分)(3)关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分)因素: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解放思想;勇于并善于学习其他文明;注重制度创新。(任答2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材料二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材料三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