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根据考古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它不仅内向吸收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将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 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2.“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3.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主义”内涵的是A.集体耕作 B.家庭生产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4.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出奔”(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记载出处“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左传·定公五年》“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左传·昭公三年》A.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 D.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5.“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A.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C.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理由 D.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7.下图是反映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政策。符合该漫画主旨政策是(

)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8.图1、图2分别为在新疆出土的古罗马纺织品图和在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图。这反映了古代(

)A.东西方存在经贸联系 B.罗马帝国与汉朝官方交流频繁C.罗马丝织业长期发达 D.罗马开辟了通往汉朝的丝绸之路9.如表所示反映了西汉时期(

)武帝时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设置大司马取代太尉,并附加兼职,如大司马(兼)大将军昭帝、宣帝时大将军执掌军事,其职权也涉及政务,统领内朝哀帝时大司马领衔三公之职A.权臣乱政的根源所在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动 D.武将把持军政大权10.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地方豪强干政C.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农民负担沉重11.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

)A.唯物史观 B.时空观念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12.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13.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东汉蜀前秦 B.秦西汉梁 C.蜀东晋梁 D.蜀东汉隋14.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15.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16.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 B.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C.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 D.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17.唐玄宗先后任用一批贤能的大臣,励精图治,革除后武则天时代的弊政,缔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的太平之世,把大唐王朝一举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8.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 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19.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20.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21.下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

)姓名应授田实授田永业田口分田授田完成率杨法子1311514111.59%邯寿6%郭玄昉2012020010.0%赵玄义1012520524.8%阴承光2624940918.7%A.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 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C.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 D.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22.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23.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24.“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家服饰制度逐渐在佛教造像服饰中有所体现,佛的发髻与衣纹的造型已与中国的审美趣味完美结合,服饰衣着已摆脱外来形式,而改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繁复飘逸。”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

)A.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B.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C.佛教已经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25.“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元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B.发明了地动仪C.首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D.编定了《授时历》26.宋代虽然人才辈出,但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正所谓“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即使偶尔有能人贤者在任,也因议论之多,互相牵制之严,其良谋普策也无法施展,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即是叨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藩镇武将的专权 B.宰相权力的分制C.重文抑武的国策 D.君主专制的加强27.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28.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29.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30.许衡上书忽必烈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蒙元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其意见相符的有(

)①建立年号,建元中统,兴建大都②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③实行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④皇室改汉姓,仿照汉族确定门阀等级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1.下表是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部分地区人口、田地数及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地区人口数人口数所占比例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华北平原7,463,92216.5%374735.115%四川地区5,134,52011.3%296738.1511.8%江南地区30,213,73866.7%1308174.7452.2%全国45,324,124100%2504987.66100%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B.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C.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D.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32.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33.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市井文化取代贵族文化 B.儒家文化的再度复兴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中外交往的空前频繁34.宋明时期一位思想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这位思想家是(

)A.朱熹 B.范缜 C.张载 D.董仲舒3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36.《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设立南北面官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置军机处37.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该诗的作者应为(

)A.王守仁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李自成38.清朝雍正年间,因对西北蒙古准噶尔部用兵,在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一个协助其处理军务文书的机构。后来这一机构演化为(

)A.宣政院 B.内阁 C.理藩院 D.军机处39.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也称“瓷路” B.宋元海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之际禁止外商到中国贸易40.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形成儒家经典②《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③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④元朝农学家王祯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1.民族关系的处理,体现不同时期边疆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材料二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三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局部)。

材料四

中国历代王朝不乏将境土扩展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以西以北的事例,……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而且稳定、持续地拥有了这片土地,并在光绪年间设立新疆巡抚。——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什么?(3)请判断材料三地图是哪一个朝代,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列举两则史实阐述“清朝的军事行动”。(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边疆治理的意义。42.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随着王朝的更替,在结构形态、作用、职责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探索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形式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材料四

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4)根据前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材料四简要分析这一趋势的影响。

〖答案〗〖解析〗1.B〖解析〗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并不断发展,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B项正确;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不属于中华文明,排除A项;文化起源与其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关,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排除C项;国家形态包括政治制度、司法等国家机器的出现,但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2.C〖解析〗根据“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可得出强调的是周代的分封制,使各地加强了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治,排除A项;周代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点石成金』】3.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土地制度为井田制,井田制下采取的是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所以“村社主义”的内涵指的是集体耕作,A项正确;西周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还无法实现家庭生产、男耕女织和精耕细作,这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BCD项。故选A项。4.C〖解析〗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根据材料可知,吴国的夫概王脱离自己在吴国与吴王之间带有血缘关系的宗法系统出奔到无任何宗法联系的楚国,在楚国重新建立自己的宗法关系;夫范、中行二氏皆名族,其后人本当为祭主于宗庙,今却反放逐于畎亩之中;八个宗族,过去都是活跃在晋国政坛上的强宗大族,权势显赫,后来由于"出奔,相继坠命亡氏,其子孙沦落下层,社会地位低下。这些都说明"出奔,现象冲击了宗法分封制,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诸侯争霸过程中实现了局部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郡县制之后,排除B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故选C项。5.A〖解析〗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法家思想是否违背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6.D〖解析〗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封建的统一”是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排除C项。故选D项。7.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和漫画中“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可知,汉初统治者采纳黄老无为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A项正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不符合汉初的统治政策,排除B项;汉初并没有重法,排除C项;为政以德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汉初采纳的是黄老之学,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根据题干“新疆出土的古罗马纺织品图和在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图”可知东西方之间存在经济联系,A项正确;官方交流频繁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罗马丝织业发达,在题干中无法的得出,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汉朝开通的,排除D项。故选A项。9.C〖解析〗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大司马取代太尉、大将军执掌军事且统领内朝、大司马领衔三公等,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中枢机构的调整与演变,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C项正确;中央官制变化未必一定导致权臣乱政,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将军和大司马权力的增强,并非武将把持军政大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统治者在社会治理方面注重倾听“父老”的意见,说明的是汉代社会治理的协调互动,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危机无关,“父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干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关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11.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消灭匈奴的装置,苏武不辱国家使命,马援英勇卫国,班超投笔从戎,都体现了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家国情快,D项正确;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材料中重视国家利益没有关系,排除A项;时空观念是历史的主体是生活在时空范围中的人,历史就是由过去所有生存过的人及其活动所构成的,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活动的存在形式,与材料中重视国家利益没有关系,排除B项;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实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材料中重视国家利益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1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所以①应填蜀;西晋灭亡后,北方形成十六国局面,南方建立了东晋,因此②应填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政权更替的顺序是宋齐梁陈,所以③应填梁;故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D。14.A〖解析〗根据材料“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可知,中原汉族服饰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改穿汉服,目的是规范统治秩序,A项正确;根据材料“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即是说穿胡服有利于发展游牧经济,孝文帝改革要求由穿胡服改为穿汉服,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游牧经济,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改穿汉服有利于民族融合,但不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只是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方,所以他改革服饰的目的不是缩小南北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15.A〖解析〗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户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南宋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实行郡县制,无法体现地方的行政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A〖解析〗由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人人都说修造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由此可以看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是持肯定的态度,强调它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作用,A项正确;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没有阻碍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早在大运河开挖之前隋朝就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不是消极影响,而且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开挖大运河并没有直接导致隋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17.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代,排除A项;“开皇之治”出现于隋朝,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前中期,排除D项。故选C项。18.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与隋唐相比,宋代科举制放宽了科举考生的门第出身,应试范围扩大,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宋代科举制度改革,有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排除D项。故选C项。19.A〖解析〗根据题干中“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等候吏部任用”“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等信息可知,西晋时期,中央掌握选官权力,A项正确;题干信息是官员选拔制度,并非考核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士族地主垄断官位,抑制庶族地主势力,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程序是严密的,排除D项。故选A项。20.C〖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1.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从表中可知,均田制的授田率偏低,说明其对应的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755-763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项;两税法实施于780年,排除D项。故选B项。22.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名目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官员对农民的盘剥,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只是按人丁和资产收税,并未缩小范围,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降低赋税税率,排除D项。故选B项。23.D〖解析〗“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儒佛交融,影响了佛教的服饰,这体现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教受到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时间跨度不仅仅是唐朝,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25.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郭守敬主持编定了《授时历》,它集前代历法之优点,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D项正确;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排除A项;地动仪是东汉张衡发明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首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排除C项。故选D项。26.D〖解析〗根据材料“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信息判断,宋代的人才多数不能重用,“即使偶尔有能人贤者在任,也因议论之多,互相牵制之严,空有良谋善策而无法施展”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宋代统治者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而采取的措施,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D项正确;宋代建立后,藩镇武将的专权已经解决,排除A项;人才不能重用,和宰相的权力的分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重文抑武的国策并不必然导致人才得不到重用,排除C项。故选D项。27.D〖解析〗根据材料“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要统一全国,战争具有统一性质的,D项正确;消除一词错误,民族差异不能消除,排除A项;战争的根源是对国土、资源、人口的争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各国之间战争较多,排除C项。故选D项。28.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初期在制度创设方面削弱地方权力,强干弱枝;北宋中后期,面对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进行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绍兴和议,宋与金对立,故选C项;综上所述,排除ABD项。故选C项。29.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均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A项正确;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30.A〖解析〗依据材料“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汉法包括建立年号,建元中统,兴建大都,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①②A项正确;“四等人制”是对汉族人民的迫害,皇室改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31.D〖解析〗根据材料“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部分地区人口、田地数及所占比例表”中的信息,可知,北宋崇宁元年,华北平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人口数、土地面积及各自所占的比例,无论是人口数还是土地面积,江南地区均优于华北与四川地区,这表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D项正确;仅凭材料数据无法断定北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部分地区人口、田地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32.C〖解析〗根据“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得出宋代对人民的结束更放松,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与地位的提高无关,也不能有效缓和矛盾,排除BD项。故选C项。33.C〖解析〗依据材料“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可以看出宋代既有高雅精致的贵族文化,又有生动的市民文化,体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C项正确;“取代”表述错误,这一时期两者并存,排除A项;儒家文化的复兴只能说明贵族文化,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内部的文化发展,未涉及中外,排除D项。故选C项。34.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南宋的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A项正确;范缜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无神论者,排除B项;张载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人们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知识是“闻见之知”,而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知识是“德性之知”,排除C项;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5.A〖解析〗根据材料“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括认为发明来源于普通人的劳动实践,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国技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36.C〖解析〗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信息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小人专权乱政”,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没有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在辽朝实行的,排除B项;清朝的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3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人为明代与倭患有关的人物,故选B项;王守仁为思想家,与倭患无关,排除A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处收回台湾,排除C项;李自成为农民起义军,排除D项。故选B项。38.D〖解析〗根据所学,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最早是负责西北军事,主要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其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A项是在元朝设立,B项是明朝设立,排除AB项;C项是管理民族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39.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交流,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都是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40.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形成儒家经典,①正确,《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③错误,排除BD项;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41.(1)措施:采取“和亲”政策;经济上笼络匈奴(赠送礼物给匈奴);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屯田垦荒。(任答2点即可)(2)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3)朝代:唐朝;理由:领土幅员广阔,都城是长安,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有吐蕃并立,702置等。(任答一点)(4)行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5)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据材料一“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可知,采取“和亲”政策,经济上笼络匈奴(赠送礼物给匈奴);据材料一“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可得出,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屯田垦荒。(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魏晋南北朝(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可得出北民第一次南迁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后果,据所学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3)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朝(中国)。第一小问朝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以长安为都,与东、西突厥和吐蕃等民族交往的朝代为唐朝;第二小问理由,综合材料三和所学,从政治、地理和民族等角度思考,说明个人判断的理由,如图片中该朝代领土幅员广阔,都城是长安,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有吐蕃并立等。(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代前期(中国)。综合材料四“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经略西北的军事行动主要有,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5)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及问题,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民族和国家发展等角度思考其意义可得出,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治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2.(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区别:唐朝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草拟政令;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六部。(3)职能:负责承命拟旨;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谕旨。(4)趋势:专制权力不断加强。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但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的现象。(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据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帝制度;结合所学从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来列举。(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第一小问是程序,据材料二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或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将诏令交给工部具体执行。第二小问是区别,据材料二可知,唐朝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草拟政令;结合所学从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来比较。(3)本题是特点类、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朝。据材料三“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可知,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据材料三“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可知,负责承命拟旨;据材料三“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知,传达皇帝谕旨。(4)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是趋势,根据四“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可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增强。第二小问是影响,据材料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结合所学从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的现象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根据考古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它不仅内向吸收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将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 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2.“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3.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主义”内涵的是A.集体耕作 B.家庭生产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4.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出奔”(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记载出处“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左传·定公五年》“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左传·昭公三年》A.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 D.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5.“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A.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C.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理由 D.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7.下图是反映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政策。符合该漫画主旨政策是(

)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8.图1、图2分别为在新疆出土的古罗马纺织品图和在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图。这反映了古代(

)A.东西方存在经贸联系 B.罗马帝国与汉朝官方交流频繁C.罗马丝织业长期发达 D.罗马开辟了通往汉朝的丝绸之路9.如表所示反映了西汉时期(

)武帝时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设置大司马取代太尉,并附加兼职,如大司马(兼)大将军昭帝、宣帝时大将军执掌军事,其职权也涉及政务,统领内朝哀帝时大司马领衔三公之职A.权臣乱政的根源所在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动 D.武将把持军政大权10.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地方豪强干政C.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农民负担沉重11.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

)A.唯物史观 B.时空观念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12.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13.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东汉蜀前秦 B.秦西汉梁 C.蜀东晋梁 D.蜀东汉隋14.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15.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16.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 B.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C.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 D.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17.唐玄宗先后任用一批贤能的大臣,励精图治,革除后武则天时代的弊政,缔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的太平之世,把大唐王朝一举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8.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 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19.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20.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21.下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

)姓名应授田实授田永业田口分田授田完成率杨法子1311514111.59%邯寿6%郭玄昉2012020010.0%赵玄义1012520524.8%阴承光2624940918.7%A.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 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C.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 D.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22.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23.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24.“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家服饰制度逐渐在佛教造像服饰中有所体现,佛的发髻与衣纹的造型已与中国的审美趣味完美结合,服饰衣着已摆脱外来形式,而改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繁复飘逸。”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

)A.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B.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C.佛教已经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25.“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元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B.发明了地动仪C.首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D.编定了《授时历》26.宋代虽然人才辈出,但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正所谓“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即使偶尔有能人贤者在任,也因议论之多,互相牵制之严,其良谋普策也无法施展,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即是叨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藩镇武将的专权 B.宰相权力的分制C.重文抑武的国策 D.君主专制的加强27.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28.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29.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30.许衡上书忽必烈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蒙元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其意见相符的有(

)①建立年号,建元中统,兴建大都②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③实行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④皇室改汉姓,仿照汉族确定门阀等级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1.下表是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部分地区人口、田地数及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地区人口数人口数所占比例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华北平原7,463,92216.5%374735.115%四川地区5,134,52011.3%296738.1511.8%江南地区30,213,73866.7%1308174.7452.2%全国45,324,124100%2504987.66100%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B.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C.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D.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32.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33.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市井文化取代贵族文化 B.儒家文化的再度复兴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中外交往的空前频繁34.宋明时期一位思想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这位思想家是(

)A.朱熹 B.范缜 C.张载 D.董仲舒3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36.《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设立南北面官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置军机处37.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该诗的作者应为(

)A.王守仁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李自成38.清朝雍正年间,因对西北蒙古准噶尔部用兵,在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一个协助其处理军务文书的机构。后来这一机构演化为(

)A.宣政院 B.内阁 C.理藩院 D.军机处39.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也称“瓷路” B.宋元海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之际禁止外商到中国贸易40.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形成儒家经典②《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③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④元朝农学家王祯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1.民族关系的处理,体现不同时期边疆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材料二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三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局部)。

材料四

中国历代王朝不乏将境土扩展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以西以北的事例,……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而且稳定、持续地拥有了这片土地,并在光绪年间设立新疆巡抚。——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什么?(3)请判断材料三地图是哪一个朝代,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列举两则史实阐述“清朝的军事行动”。(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边疆治理的意义。42.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随着王朝的更替,在结构形态、作用、职责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探索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形式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材料四

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4)根据前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材料四简要分析这一趋势的影响。

〖答案〗〖解析〗1.B〖解析〗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并不断发展,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B项正确;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不属于中华文明,排除A项;文化起源与其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关,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排除C项;国家形态包括政治制度、司法等国家机器的出现,但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2.C〖解析〗根据“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可得出强调的是周代的分封制,使各地加强了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治,排除A项;周代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点石成金』】3.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土地制度为井田制,井田制下采取的是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所以“村社主义”的内涵指的是集体耕作,A项正确;西周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还无法实现家庭生产、男耕女织和精耕细作,这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BCD项。故选A项。4.C〖解析〗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根据材料可知,吴国的夫概王脱离自己在吴国与吴王之间带有血缘关系的宗法系统出奔到无任何宗法联系的楚国,在楚国重新建立自己的宗法关系;夫范、中行二氏皆名族,其后人本当为祭主于宗庙,今却反放逐于畎亩之中;八个宗族,过去都是活跃在晋国政坛上的强宗大族,权势显赫,后来由于"出奔,相继坠命亡氏,其子孙沦落下层,社会地位低下。这些都说明"出奔,现象冲击了宗法分封制,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诸侯争霸过程中实现了局部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郡县制之后,排除B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故选C项。5.A〖解析〗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法家思想是否违背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6.D〖解析〗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封建的统一”是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排除C项。故选D项。7.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和漫画中“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可知,汉初统治者采纳黄老无为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A项正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不符合汉初的统治政策,排除B项;汉初并没有重法,排除C项;为政以德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汉初采纳的是黄老之学,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根据题干“新疆出土的古罗马纺织品图和在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图”可知东西方之间存在经济联系,A项正确;官方交流频繁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罗马丝织业发达,在题干中无法的得出,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汉朝开通的,排除D项。故选A项。9.C〖解析〗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大司马取代太尉、大将军执掌军事且统领内朝、大司马领衔三公等,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中枢机构的调整与演变,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C项正确;中央官制变化未必一定导致权臣乱政,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将军和大司马权力的增强,并非武将把持军政大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统治者在社会治理方面注重倾听“父老”的意见,说明的是汉代社会治理的协调互动,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危机无关,“父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干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关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11.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消灭匈奴的装置,苏武不辱国家使命,马援英勇卫国,班超投笔从戎,都体现了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家国情快,D项正确;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材料中重视国家利益没有关系,排除A项;时空观念是历史的主体是生活在时空范围中的人,历史就是由过去所有生存过的人及其活动所构成的,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活动的存在形式,与材料中重视国家利益没有关系,排除B项;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实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材料中重视国家利益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1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所以①应填蜀;西晋灭亡后,北方形成十六国局面,南方建立了东晋,因此②应填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政权更替的顺序是宋齐梁陈,所以③应填梁;故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D。14.A〖解析〗根据材料“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可知,中原汉族服饰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改穿汉服,目的是规范统治秩序,A项正确;根据材料“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即是说穿胡服有利于发展游牧经济,孝文帝改革要求由穿胡服改为穿汉服,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游牧经济,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改穿汉服有利于民族融合,但不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只是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方,所以他改革服饰的目的不是缩小南北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15.A〖解析〗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户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南宋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实行郡县制,无法体现地方的行政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A〖解析〗由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人人都说修造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由此可以看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是持肯定的态度,强调它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作用,A项正确;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没有阻碍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早在大运河开挖之前隋朝就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不是消极影响,而且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开挖大运河并没有直接导致隋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17.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代,排除A项;“开皇之治”出现于隋朝,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前中期,排除D项。故选C项。18.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与隋唐相比,宋代科举制放宽了科举考生的门第出身,应试范围扩大,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宋代科举制度改革,有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排除D项。故选C项。19.A〖解析〗根据题干中“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等候吏部任用”“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等信息可知,西晋时期,中央掌握选官权力,A项正确;题干信息是官员选拔制度,并非考核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士族地主垄断官位,抑制庶族地主势力,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程序是严密的,排除D项。故选A项。20.C〖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1.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从表中可知,均田制的授田率偏低,说明其对应的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755-763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项;两税法实施于780年,排除D项。故选B项。22.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名目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官员对农民的盘剥,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只是按人丁和资产收税,并未缩小范围,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降低赋税税率,排除D项。故选B项。23.D〖解析〗“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D〖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