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_第1页
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_第2页
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_第3页
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_第4页
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题型一课内阅读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1)国人道之国人:_____________(2)丁氏对曰对:_____________(3)得一人之使使:______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吾穿井得一人。(2)闻之于宋君。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2)应答,回答(3)使2.(1)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2)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3.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言论,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3.本题考查理解寓言的寓意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的“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分析即可。题型二课外阅读例题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啖粥而读(__________) (2)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3)食不给(__________) (4)乃至被谗受贬(__________)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翻译是()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通过本文,你觉得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1.吃;往往,总是;供应;说别人坏话。2.B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4.少有大志,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心怀天下。题型三比较阅读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疑邻窃斧人有亡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③,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④于谷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⑤也。——《吕氏春秋·去尤》【注】①:通“斧”,斧子。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尤:局限,蒙蔽。(1)下列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国人道之(讲述)B.人有亡者(丢失) 言语,窃也(语言文字)C.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等到)D.无为而不窃也(行为)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不久)(2)下列各项中的加粗字,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国人道之A.有闻而传之者B.求闻之若此C.得一人之使D.意其邻之子(3)翻译。①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和【乙】文两个寓言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为人处世的感悟。答案:(1)B(2)A(3)①丁氏回答说:“(这样)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内挖到一个人。”②他邻居的儿子没有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变了;变的原因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了。(4)【甲】文告诉我们: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要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要开动脑筋,仔细辨别。【乙】文告诉我们: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我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扭曲客观事物的原貌。感悟: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比如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开始听别人说很难相处,但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后,发现这个同学很热情,很善良,不难相处。解析:(1)“言语”指说出来的话,不是语言文字。(2)例句“国人道之”中的“之”,代词,这件事。A.代词,这件事。B.状语后置的标志。C.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助词,的。③作音节助词;④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⑤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①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②非:没有。有所尤:被偏见所蒙蔽。【参考译文】【乙】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看那人走路的样子,像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像偷斧子的;听他说话,像偷斧子的;看他的举止神态,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不久,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他的斧子。过了几天他又看见邻居的儿子,举止神态,没有一样像偷斧子的。他邻居的儿子没有变,而是他自己的心态变了;变的原因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了。(4)第一问: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的主旨。【甲】文的故事说明:对待传言,要持审慎的态度,更不要以讹传讹;要经过考察辨别,才能确定事情的真相。【乙】文的故事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扭曲客观事物的原貌。第二问:结合文言文的主旨,举出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谈感悟。【解题技巧提炼】【考查形式】1.课内单篇阅读。2.课内比较阅读。3.课内外比较阅读。4.课外单篇阅读。5.课外比较阅读。【考查要点】01应树立整体意识考试时提供的课外文言文语段,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人物传记、著名典籍中的精彩片段等,涉及到的主题多数为三种:人物的性格、处世的方式、科学的哲理。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事、景、情、理等信息。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是说理,还是写景,树立整体意识。(1)记叙类文言短文,应分析:文中主要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发展会怎样,结果如何,主要人物(主人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反映其哪些思想、精神、品质、特征等。(2)写景状物类短文,应分析:所写的景与物,有哪些特征,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描摹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等。(3)议论类短文,应分析:标题属于哪种类型,论题是什么,作者基本态度与看法怎样,又是如何论证的等。只要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心中有“数”,就能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以避免漫无目标的盲目阅读和无效低效阅读。02比较阅读复习指导(1)比较阅读的体例:选材上:将同一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战争治国、阐明事理、托物言志等。比较方式:人物形象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写作手法或艺术特色的比较,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点,又有可比点,我们要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2)阅读技巧:技巧一:结合课内、整体感知。技巧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技巧三:抓住中心、比较思想。03答题要领作者往往通过感慨文中人物行为直接揭示写作意图,或借助文中人物之口等来间接暗示文章主旨。因此,我们阅读时,对于能够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关键语句要反复品味,绝不能轻易放过。

(1)品味作者的议论语句。如《北人食菱》,文末作者感慨道:“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作者在批评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与做法,意在讽喻人们:做人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品味文中人物的关键话语。例如《秦西巴纵麑》,文中秦西巴在揭示自己私自纵麑的原因时说:“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孟孙在向左右解释自己为什么以秦西巴为子傅时,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假若我们敏锐地抓住这些重要语句,就能发现:作者正是借秦西巴和孟孙之口,以褒扬秦西巴连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的可贵品质和仁爱美德,意在启迪人们:做人要(像秦西巴那样)有仁爱之心。

(3)品味透露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词句。有些文章,作者将写作意图寄寓在文章的表述之中,善于借助精心选用的词句含蓄地表达主旨。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能够透露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文章的主旨。(4)善于积累拓展,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做好知识储备工作。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对于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注意创造性的发挥,要敢于突破常规。对论辩题,既要分析其正面,又要顾及其反面;既要考虑其积极作用,又不能忽略其消极影响或局限性。(5)拓展延伸的题目时常会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之类,做此类题目的格式是:摆出观点+实际事例+总结分析,切忌空洞无物。题型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①因往晓之晓:_______________②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文:_______________(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中的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4)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题型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㛃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注】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惑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㛃jié:同“洁”。(1)对文中加粗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城”的本义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2)下列对文中画框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题型三比较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选自苏轼《黠鼠赋》,有删改)【注释】拊(fǔ):拍。②囊(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竭子一类的毒虫。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其一犬坐于前犬:____________________(2)橐坚而不可穴也穴:____________________(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见:____________________(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于: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语句。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缀:___________(2)顾野有麦场顾:___________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请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两只狼狡猾的特点。(用原文回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②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节选自蒲松龄《牧竖》)【注】①牧竖:牧童。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1)目似瞑,意暇甚意:___________(2)屠自后断其股股:___________(3)相去数十步去:___________(4)跑号如前状前: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结合语段(一)的内容,谈谈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1)非淡泊无以明志(2)非学无以广才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2)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3)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5)年与时驰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5.请摘录一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对偶句: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6.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与“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四、文言文阅读。【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注】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①示(______)A.上天对人类显现吉凶祸福B.给人看C.表示D.教导②谕(______)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B.告诉C.知道D.比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参照示例,结合加粗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徳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⑤忍让为居家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A.______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B.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C._______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D.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二)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③,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④仲永环谒⑤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选自王安石《伤仲永》)【注】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④扳(pān):同“攀”,牵,引。⑤环谒:四处拜访。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B.非学无以广才广:广阔C.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D.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泯然众人矣。3.语段(一)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语段(二)证明了语段(一)中的哪一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这两个语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选自《凿壁借光》)【注】①逮:及,到达。②邑人:同乡。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大学:大学问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2)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3)衡乃与其佣作_____________(4)资给以书_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语段(一)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4.读了语段(一)(二)后,关于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注释】①惠:同“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有名望。③诣:拜见。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1)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2)甚聪惠(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请你结合“兄子”“兄女”“杨氏之子”的回答,分析他们语言的精妙。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