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3 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3 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3 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3 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专题13: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考情梳理】考查频率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考考点。常见题型一般为简答题,也有选择题。考查方式①判断表达方式的类别并分析其作用;②对某种表达方式进行赏析。【考点精讲】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抒情和说明。1.记叙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发丝,要重点掌握记叙顺序和记叙人称。(1)记叙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2)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①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给读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③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1)从描写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从描写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展开故事情节;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3)从描写的宏观、微观性来看,可分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其中以对细节描写的考查为主,对场面描写的考查较少涉及。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以及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3.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服务的。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记叙、描写的关系,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中的议论能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述;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深化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4.抒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情感。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感染力强。5.说明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同时也为中心服务。一般来说很少涉及此知知识点。一、(2021·江苏盐城·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父母在①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②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③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刺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④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荚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荚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屎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屎,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⑤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⑥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⑦“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⑧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她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⑨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⑩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光明日报》2019年04月,有删改)1.文章围绕“父母在”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划浪线句的妙处。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匝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父母的人物形象。4.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划线句的理解。5.比较阅读文章第①段与下面链接材料,说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以及作用方面的异同。【材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答案】1.①父亲打豆子;②母亲不让我切猪草;③母亲喂猪;④父亲母亲互相关心对方;⑤父亲挑豆子回家。

2.示例一: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豆子簇拥在篾箩里的情形,也表达人物丰收的喜悦满足之情。示例二:这句话句式整散相间,错落有致,语言自然洒脱,富于变化,读起来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3.①“母亲烧猪食,父亲打豆子”可见父母能吃苦耐劳;②从“母亲让我给父亲送手套,父亲让我传话给母亲”看出父母之间彼此关心,相互体贴;③从“我们都老了……我们就放心了”等语句可见父母疼爱子女等。

4.示例:父母健在,儿女依然可以享受父母给予的爱护和照顾,也能随时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父母离去,儿女就失去了心灵的依靠和慰藉。此句照应标题,直接抒发了“父母在”的幸福感,点明主旨。

5.示例:都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文章第①段描绘了仲秋丰收美好的景象,营造出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引出下文对父母生活场景的叙述。链接语句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表达了“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详解】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概括。从第②段的“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可概括出,父亲打豆子;从第③段的“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可概括出,母亲不让“我”切猪草;从第③④段的“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屎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屎,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可概括出,父亲母亲互相关心对方;从第③④段的“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和第⑥段的“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可概括出,母亲烧猪食、提猪食、喂猪;从⑨段的“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篾箩里装豆子”“割稻的乡亲们也挑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概括出,父亲装豆子,挑豆子回家。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炼字、感官等角度入手。然后结合题干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本题中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豆子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成熟饱满的豆粒在篾箩里拥挤的状态,表达了“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满足之情。或者此句恰当地选用了不同的句式,产生了整散相间,句式交错,长短结合,起伏跌宕。3.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征概括。从“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等情节中可概括父亲与母亲共同的特征——勤劳、朴实;从“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我拉了张小矮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等语句,可见父母疼爱子女;从“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剌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尿等他去铲,脏”等句,可见父母彼此关心,相互体贴。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结合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父母给予的爱,而当父母离去,温馨的家也就荡然无存,我们将失去依赖。此句直抒胸臆,点明文章的主旨:父母渐渐老去,更要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抒发了“父母在”的幸福感。

5.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同:都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异:此文第一段,描写了“仲秋的午后,村庄周沿的梯田”“微风拂面”“阵阵稻香”,渲染出一派祥和温馨、宁静美妙的情境,引出下文与父母有关的几个生活场景的叙述。链接语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运用了比喻(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和拟人(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手法,以静写动,把山写活了,烘托出行船之快和“我”急于看戏的心情。二、(2021·河南平顶山·八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大红灯笼冯无知①“红灯笼,圆滚滚。高高挂,照四方。红灯笼,红彤彤。有了它,日子红。”②小时候,我们常常唱着歌谣,把天上的红太阳比做红灯笼。这,也许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第一个红灯笼吧!③“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咚锵……”在新年的锣鼓声中,在彼此的祝福声中,在孩子们喜悦的欢笑声中,红灯笼也隆重登场了。随着新年的钟声越来越近,随着年味渐浓,陆陆续续地,家家户户,大街小巷,或公园里,或街道边,或百货商场中,红灯笼像初夜的华灯次第般亮起来了,成双成对,或成群成片,组成一片喜气幸福的海洋。④过年里,除了对联、烟花、炮竹,还有一大主角,那就非大红灯笼莫属了。⑤大红灯笼,红色的圆灯笼,红色,代表吉利和兴旺;圆形,寓意和谐、美好和圆满。红灯笼,是过年过节,婚娶庆典喜事的专利,喜庆的场合,少不了大红灯笼喜气的身影;大红灯笼适合高挂,高挂显得庄严,有气派。⑥每年过年,我家大门口都挂两个大红灯笼,从年头一直挂到年尾,门口就像挂了两个红太阳,有两团火在熊熊燃烧,照得一屋子亮堂堂的,照亮了我们的日子。⑦大红灯笼有的挂在走廊,有的挂在厅堂,有的挂在道路旁,有的挂在公园里。⑧每年过年坐车从远方回来,经过市区茶山公园,被两旁行道树上挂满的红灯笼所吸引。放眼望去,两行红彤彤的红灯笼就像两条红色的火龙在燃烧,在奔跑,向着前方逶迤,延伸。当车再转至茶山公园,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柱子上,每一个广告牌上,大红灯笼在高高挂,在迎风招展。大红灯笼一串串,一排排,一行行,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形成了一片火一般的海洋,火的海洋波涛澎湃,在节日中燃烧,蔚为壮观。⑨灯笼的种类有很多种,方形,圆形,椭圆形;有纸做的,有绸布做的,有用塑料布等等材料做的。灯笼和红色是绝配,灯笼绝对只属于红色,就像红色只属于新娘。红灯笼里常常配有金色大字,如“福”“金玉满堂”“添丁”“生意兴隆”“中国梦”“中国强”等等字体,赋予灯笼了更丰富的含意。⑩在古时,灯笼除了装饰,常常还可以用来猜灯作谜的。中秋节和元宵节就是赏灯猜灯谜之佳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是宋朝欧阳修描写元宵节与朋友相约猜灯作谜时的心情,诗句里的赏灯情景,千百年来,依然在人们心目中历历在目。⑾记得小时候八月十五中秋节,妈妈常常会用纸和竹子糊成一个个灯笼,里间添上一盏油灯,灯笼上少不了附上灯谜让我们猜。我们手中提着灯笼,心里不知有多自豪,碰上谁,谁都可以猜灯谜。常常以猜字为主,猜中了,就把灯笼赏给他,或者可以得到奖品。灯笼里常常附上字谜:一只牛是什么字?(生)一箭穿心是什么字?(必)……那时候的我们只认识几个字,看见猜字,你比我划,斗智斗才,你一来我一去的,常常闹出不少笑话,兴味也大增;如果字猜中了,我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一点也不逊于中了大奖那般的惊喜。趣味的猜字游戏中我们增长见识,对文字自然就多了喜爱和迷恋。⑿除了猜字,我们还猜谜语:“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我们一会猜是头发,一伙儿猜是是线,最后谜底竟然是“针”,把我们笑翻了。“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有人说芦苇,有人说渔夫,最后谜底原来是荷花。中秋节就这样提着灯笼赏灯猜灯谜,看看手中的灯笼,看看天上的圆月,仿佛我们双手也长了翅膀,驾云而飞,人在星月游……⒀那时候,除了赏灯猜灯谜,我们还放孔明灯。看着一盏盏孔明灯带着我们的愿望升上天空,仿佛把我们的愿望也送达上天庭,心中就充满无比美妙的遐思和憧憬。⒁客家人也有做灯酒赏灯的习俗。每到元月年十三这天,年前添丁的家庭一律摆花灯宴灯酒。请灯酒少不了赏花灯。这天的从朝到晚,祠堂里敲锣打鼓震天,烟花爆竹不断,丁家齐齐在这里摆酒请客设宴,各种花灯花样百出,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一片吉祥喜庆,热闹欢乐到深夜。灯酒最精彩的该数是抢花灯这一环节了:灯主出谜语,客人抢答,答对了,就可以抢到一个大红花灯,而且抢答越多,得到的花灯就越多。⒂灯笼,圆形,红色,里面添一盏油灯。我在心里是这样描绘的:灯笼就是屋子的家,家里围坐一大家人,点着灯,在欢声笑语,在圆满中团圆。⒃记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幅图: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众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门前的大红灯笼下,宣誓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里的大红灯笼可以如此诠释的:大红灯笼就是我们国家,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围坐在大家庭里大团结,里面的灯,照耀着我们全中国人民,照耀着我们世世代代,昌盛繁荣,红红火火的生活下去……⒄从更广大含义来说,圆形的地球也是个大灯笼,太阳光就是灯笼里的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全人类聚在这个圆灯笼里,大红灯笼里永远光明,和平,美满!(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6.请概括文章围绕“大红灯笼”写了哪几件事?7.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1)放眼望去,两行红彤彤的红灯笼就像两条红色的火龙在燃烧,在奔跑,向着前方逶迤,延伸。(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2)大红灯笼一串串,一排排,一行行,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形成了一片火一般的海洋,火的海洋波涛澎湃,在节日中燃烧,蔚为壮观。(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8.文章最后一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请分析它的作用。9.这篇选文和吴伯箫的《灯笼》在写作思路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答案】6.①过年挂红灯笼;②小时候猜灯谜、放孔明灯;③客家人做灯酒赏花灯的习俗。(意对即可。)

7.(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红灯笼”比作“红色的火龙”,并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奔跑”,生动形象地写出公园里挂的红灯笼多、颜色艳,富有动感,表现出作者观赏时的喜悦心情。(意对即可)(2)这些叠词连用,形象地描写出悬挂的灯笼很多又很整齐,颜色红艳,十分美观、热烈,表现出节日的欢快气氛。

8.抒情。抒发了作者期望各国人民团结、和平、美满生活的强烈感情,深化了文章中心,跟(15)(16)段形成递进关系。

9.①都是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文紧扣“大红灯笼”依次写了过年悬挂灯笼,灯笼的寓意、种类,小时候猜灯谜、放孔明灯,以及客家人做灯酒赏花灯的习俗;吴伯箫的《灯笼》依次写了关于灯笼的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②都是由个人经历逐渐展开,上升到家国情怀。选文先写个人经历,再到民俗,最后升华到呼吁世界和平、美满生活。吴伯箫的《灯笼》,由个人经历到文化内涵,最后升华到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意对即可。)【分析】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1)结合第四段到第九段“过年里,除了对联、烟花、炮竹,还有一大主角,那就非大红灯笼莫属了”“每年过年,我家大门口都挂两个大红灯笼,从年头一直挂到年尾”等内容可概括:过年挂红灯笼。(2)结合第十段到第十三段“在古时,灯笼除了装饰,常常还可以用来猜灯作谜的”“那时候,除了赏灯猜灯谜,我们还放孔明灯”等内容可概括:小时候猜灯谜、放孔明灯。(3)结合第十四段“客家人也有做灯酒赏灯的习俗”等内容可概括:客家人做灯酒赏花灯的习俗。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修辞赏析思路:判断修辞手法——分析作用——感情。修辞手法判断。“两行红彤彤的红灯笼就像两条红色的火龙在燃烧”把“红灯笼”比作“红色的火龙”,可判断运用比喻修辞。结合“在奔跑”可知,“奔跑”是人的行为,这里用来形容红灯笼,把红灯笼拟人化,可判断运用拟人修辞。作用分析。结合喻体“两条红色的火龙”可知,“火龙”很长,这写出了红灯笼的多,“燃烧”写出了红灯笼的亮,颜色艳。“奔跑”赋予红灯笼人的情态,画面有动态感。整体上展现了美观、热烈的感觉。感情。这里写出了红灯笼的美丽、热烈,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词语赏析思路:词语本义或手法——词语语境义或效果——感情。本义或手法。“一串串,一排排,一行行,红红火火”都是叠词,“串串、排排、行行”都是数量词,“红红火火”这是写颜色的形容词。语境义或效果。“串串、排排、行行”写出了红灯笼成串、成排、成行,写出了红灯笼的多和整齐,“红红火火”则写出了红灯笼颜色的艳,给人美观、热烈的感觉。多而艳的红灯笼表现出节日的欢快气氛。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8.本题考查尾段的表达方式和作用。(1)结合“和平、美满”等词可知,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的一种祝福和期待,故可判断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2)作用。结合第十五段“我在心里是这样描绘的:灯笼就是屋子的家,家里围坐一大家人,点着灯,在欢声笑语,在圆满中团圆”可知,第十五段表达了作者对一家人团圆美满的期待和幸福。结合第十六段“这里的大红灯笼可以如此诠释的:大红灯笼就是我们国家,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围坐在大家庭里大团结,里面的灯,照耀着我们全中国人民,照耀着我们世世代代,昌盛繁荣,红红火火的生活下去……”可知,第十六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团结昌盛的祝福和期待。结合第十七段“从更广大含义来说,圆形的地球也是个大灯笼,太阳光就是灯笼里的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全人类聚在这个圆灯笼里,大红灯笼里永远光明,和平,美满!”可知,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期望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和平、美满生活的强烈感情。第十五段、第十六段、第十七段三个段落从个人小家、祖国大家、世界整体三个层次逐层递进,深化了文章中心,使感情逐渐升华、深化。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选文第四段“过年里,除了对联、烟花、炮竹,还有一大主角,那就非大红灯笼莫属了”、第五段“大红灯笼,红色的圆灯笼,红色,代表吉利和兴旺;圆形,寓意和谐、美好和圆满”、第九段“灯笼的种类有很多种,方形,圆形,椭圆形;有纸做的,有绸布做的,有用塑料布等等材料做的”、第十段“在古时,灯笼除了装饰,常常还可以用来猜灯作谜的”、第十三段“那时候,除了赏灯猜灯谜,我们还放孔明灯”、第十四段“客家人也有做灯酒赏灯的习俗”可知,选文紧扣“大红灯笼”依次写了过年悬挂灯笼,灯笼的寓意、种类,小时候猜灯谜、放孔明灯,以及客家人做灯酒赏花灯的习俗等内容,选文以灯笼为线索,灯笼贯穿全文。结合吴伯萧的《灯笼》第二段“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第六段“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第十段“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等句子可知,吴伯箫的《灯笼》依次写了关于灯笼的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等,也是以灯笼为线索。故两篇文章相似点一:都是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全文。(2)结合选文第十五段“我在心里是这样描绘的:灯笼就是屋子的家,家里围坐一大家人,点着灯,在欢声笑语,在圆满中团圆”、第十六段“这里的大红灯笼可以如此诠释的:大红灯笼就是我们国家,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围坐在大家庭里大团结,里面的灯,照耀着我们全中国人民,照耀着我们世世代代,昌盛繁荣,红红火火的生活下去……”、第十七段“从更广大含义来说,圆形的地球也是个大灯笼,太阳光就是灯笼里的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全人类聚在这个圆灯笼里,大红灯笼里永远光明,和平,美满!”可知,选文从个人小家、祖国大家、世界整体三个层次逐层递进,表达对家庭、祖国、世界和谐、团结、美满的祝福和期待,由个人上升到国家。结合吴伯箫的《灯笼》的第二段“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第十一段“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等内容可知,吴伯萧的《灯笼》先写作者由灯笼想到个人往事,再写由灯笼想到的关于灯笼的乡俗、诗词等,由个人经历上升到文化内涵,最后想到辛弃疾等人的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故两篇文章相同点二:都是由个人经历逐渐展开,上升到家国情怀。三、(2021·天津和平·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昙花终于怒放①我爱昙花。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⑨我爱昙花。【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10.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11.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2.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写“我”种昙花、赏昙花的事件,对语言和动作进行具体而突出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对昙花饱满的喜爱之情。B.散文具有“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以昙花这一事物为线索,写昙花生长与开花的过程。C.选文第⑨段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D.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写“我”种昙花的经历感慨人生哲理。E.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昙花一现,不必过于执着。【答案】10.有点心急

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

1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12.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13.AE【详解】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的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作答。第一空,从③段“昙花移植到花盆里……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可知“我”的心情是“有点心急”;第二空。从③段“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可得出“心情淡然”;第三空,从⑤段“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可知“我”的心情是“欢喜欲狂”。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昙花当作人来写,昙花具有了人的情态,“低首含羞,微启小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之情。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根据短文内容可知,第⑧段,“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这是作者的议论、抒情,点明昙花美好的品行令人敬佩,抒发对昙花的喜爱、赞美之情。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要简明的语言说明了昙花的形态特征、开花时间,产地等。4.A.错误,此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语言描写;E.错误,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故选AE。四、(2021·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丁香花下黄秋耘①那是从1935年初秋到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我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两年的峥嵘岁月。在这两年当中,我经历过一些严峻的考验,甚至执行过一些相当危险的任务……可是,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还时常涌现在我的回忆中使我永志难忘的却是一桩寻常的小事和那位跟我只有“两面之缘”的“救命恩人”。②说起来,这是四十四年前的事了。和我同时代的人也许还会记得,1936年3月31日,北平的大、中学生在沙滩北大三院开过一个追悼在狱中受刑病死的战友郭清的大会,会后举行抬棺游行。我和六七百个同志参加了这次游行。我们的队伍从北池子走到南池子,就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和大刀向游行队伍冲击;而我们却赤手空拳,只能用几根竹竿招架着。经过一场剧烈的搏斗,我们终于被冲散了。当场逮捕了五十多个同志之后,反动军警还穷追着我们,几乎是两三个撵一个。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滴在天蓝色的大褂儿上,前后都有斑斑点点的血迹。幸亏我在大学里是个运动员,终归跑得比他们快些,一眨眼就把他们拉下了一百多米。我窜过几条七枝八杈的胡同,跑进北池子南口的一条小巷里,眼看着有一户人家虚掩着门,我推开门一闪身躲了进去,反手就关上了门。当时我浑身都是污泥和血迹,脸上也是红一块花一块的,不像个人样。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净,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过了半晌,门帘子一掀开,走出来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小个子,大眼睛,年纪看来还比我小一两岁,大概是个高中学生吧。她看到我这个模样,吓了一跳,但还是很镇定地问我:“您怎么啦?哪儿受的伤?”③“我是个学生,刚才去参加游行,被警察打伤了,他们要抓我。借您这儿躲一躲,行不行?假如您不同意,我马上就出去。”④“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来!让我先给您包扎一下。”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迅速地用熟练而轻快的手指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⑤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来,“不怎么痛啦!我可以走了。”⑥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得换上衣服,戴上呢帽!”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还合适,他个子和您差不多。”⑦我一再推辞,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⑧我走出这户人家,回头望一眼门牌号码。靠着蓝布大褂和呢帽的掩护,谁也看不出我是个被打伤的“逃犯”,拐了个弯,到了骑河楼清华同学会,坐上直开清华园的校车,我就这样安然无恙地脱险了。⑨我养好伤以后,总想着要把蓝布大褂和呢帽还给人家。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吗?万一出来应门的不是她而是别人,那我该怎么说才好呢?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收信人的姓名只写着“大小姐”收,落款我没有写,因为那天在匆忙中我们谁都没有请教过彼此的尊姓大名。⑩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点点头示意。⑪当时我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小伙子,我总觉得,随便询问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绍自己的姓名都是不太庄重的、太唐突的。我只是激动地对她说:“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胡同口有两只穿黑制服的狗在守着呢!”⑫“别客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其实这些旧东西您大可不必还给我。”⑬“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⑭“不要紧。他不是经常穿戴的。再说,他和您一样,也是个大学生。他是爱国的,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⑮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当时有一支流行的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开头有一句歌词:“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⑯“其实,您也大可不必还给我。这件血衣,留下来作纪念不是很好吗?”⑰她稚气地笑着说:“您叫我搁在哪儿呢?假如家里的人问起来,我又该怎么说才好呢?这件事,除了咱俩,现在还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我爹是个好人,在中学里教书,他胆子小得要命!假如让他知道了……”⑱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但很快就说:“假如没有什么事,我该走了!”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她那轻盈而苗条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和茂密的紫丁香花丛里面了。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至少问清楚她的姓名,但我终于痛苦地克制住自己,我不愿意株连她,因为我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⑲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步声。(有删改)14.“那是从1935年初秋到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我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两年的峥嵘岁月”,“峥嵘”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A.高峻的样子。 B.不平凡,不平常。 C.深邃的样子。 D.形容岁月逝去。15.请简要概括我和“救命恩人”“两面之缘”的内容。16.请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句子。我们的队伍从北池子走到南池子,就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和大刀片向游行队伍冲击;而我们却赤手空拳,只能用几根竹竿招架着。经过一场剧烈的搏斗,我们终于被冲散了。17.文中的“那位很文静的姑娘”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18.文章以“丁香花下”为题,有何好处?19.请写出文章结尾的两种表达方式及作用。【答案】14.B

15.第一面之缘是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伤,躲进一户人家,一位文静的姑娘搭救了我,并为我包扎伤口,要我换下血衣,躲避警察的追捕;第二面之缘是我和姑娘相约在丁香花下“还衣”并依依惜别。

16.“上千名”“挥舞”刻画出反动军警数量之众和动作的凶猛;“赤手空拳”“招架”写出学生们的无助和软弱。此句一方面体现出反动军警的飞扬跋扈和凶狠残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处境的凶险,进一步表现出斗争的艰难。

17.从我躲进她家后,她搭救我可见其见义勇为;从她为我包扎、要我换下血衣可见其关心体贴爱国学生,有正义感;从为我包扎时问我“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中可见其善良;从她执意要我换下血衣,可见其细心和深明大义;在丁香花下“还衣”的对话中,可见她敬佩我的爱国行为,对志士的鲜血充满同情。

18.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作者赋予丁香花以象征意味,它代表的是作者和那位姑娘在特殊情况下所结成的“革命情谊”。

19.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美好的“革命情谊”的怀念、赞颂和珍视。【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由第①段“在这两年当中,我经历过一些严峻的考验,甚至执行过一些相当危险的任务”可知,作者在这两年的岁月是不平凡的,故此处“峥嵘”的含义是“不平凡、不平常”。故选B。1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第②段“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滴在天蓝色的大褂儿上”,第四段“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迅速地用熟练而轻快的手指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第⑥段“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可归纳出:“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了伤,在逃跑时躲进一户人家。一位姑娘救了“我”,不仅替“我”包扎伤口,还细心地要“我”换下血衣,以免被反动派认出。根据第⑨段“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第⑮段“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第⑱段“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可可归纳第二件事为:“我”写信约姑娘在紫丁香花丛附近送还她大哥的衣服,她也把“我”换下的血衣洗净后还给了“我”,分别时“我们”彼此惜别,却最终没有互通姓名。16.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赏析词语应该先解释词语,然后结合原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说明的场景或者情感。“上千名”表示数量,说明了反动军警人之多;“挥舞”是动词,说明了反动军警之凶狠;“冲击”意为冲杀进击,说明了反动军警残暴;从而体现了反动军警们的以多欺少,凶狠残暴。“赤手空拳”比喻没有任何依靠,说明“我们”势单力薄;“招架”意为抵挡,我们用竹竿来抵挡警棍、皮鞭、大刀片,可见“我们”的无助,体现了“我们”处境的凶险,也体现了进行斗争的困难重重。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④段“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可知,“姑娘”见义勇为;根据第④段“来!让我先给您包扎一下”“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迅速地用熟练而轻快的手指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可知,“姑娘”有正义感,细心;根据第④段“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可知,“姑娘”的善良;根据第⑥段“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得换上衣服,戴上呢帽!’”,第七段“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可知“姑娘”深明大义;根据第⑮段“‘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可知,“姑娘”敬佩我的爱国行为,对革命志士充满崇拜和同情。18.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回答题目的作用时,可以分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要具体结合文章来解答;结构方面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吸引读者兴趣。根据结尾段“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可知,作者赋予了丁香花象征意义,即“革命友谊”。“丁香花下”在结构上又能够激发读者兴趣,引人遐想。19.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两种表达方式及作用。结尾段“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运用的是议论,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友谊的珍视和赞美;“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步声”运用的是抒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的革命友谊的怀念。五、(2022·江苏宿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母亲(节选)梁晓声①在这一个淫雨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②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她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③五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夜再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亲不敢睡,怕焦了着了。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外穿得干干净净。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④家像地窖,像窝,像上丘之间的窝。土地,四壁落土,顶棚落土。它使不论多么神通广大的女人为它而做的种种努力,都在几天内变为徒劳。母亲却常说:“蜜蜂蚂蚁还知道清理窝呢,何况人!”母亲拼尽她那毫无剩余可淡的精力,也非要使我们的家在短短几天的节日里多少有点像样不可。“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来!”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然而没有个谁来。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觉得扫兴和失望。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是母亲默默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她生育了我们,她就要把我们抚养成人。她从未怀疑她不能够。母亲那乐观当年所根据的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吧?唯一的始终不渝的信念。⑤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之依赖于一棵蒜。当我们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母亲已被我们吸收空了。没有财富和知识。母亲是位一无所有的母亲。她奉献满腔满怀不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咂!母亲啊,妈!我的老妈妈!我无法宽恕我当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您、体恤您。⑥是的,我当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和体恤母亲。我以为母亲就应该是那样任劳任怨的。我以为母亲天生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很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⑦她常对我们说:“妈不会累的,这是你们的福分。”⑧我们不觉得是福分,却相信母亲累不垮。⑨在北大荒,我吃过大马哈鱼。肉呈粉红色,肥厚、香。乌苏里江或黑龙江的当地人,习惯用大马哈鱼肉包饺子视为待客的佳肴。⑩前不久我从电视中又看到大马哈鱼:母鱼产子,小鱼孵出,想不到它们竟是靠惯食它们的母亲而长大的。母鱼痛楚地翻滚着,扭动着,瞪大它的眼睛,张开它的嘴和它的腮,搅得水中一片红。却并不逃去,直至奄奄一息,直至狼藉成骸……⑪我的心当时受到了极强烈的刺激。我瞬间联想到长大成人的自己和我的母亲,联想到我们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一切曾在贫困之中和仍在贫困之中坚忍顽强地抚养子女的母亲们。她们一无所有,她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最出色的品德可能仍是坚忍。除了自己的坚忍,她们无可依靠。然而她们也许是最对得起她们儿女的母亲!因为她们奉献的是自己。想一想那种类乎本能的奉献真令我心酸。而在她们的生命之后不乏好男儿,这是人类最最持久的美好啊!20.阅读全文,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21.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她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请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深情。)(2)母亲啊,妈!我的老妈妈!我无法宽恕我当年竟是那么不知心疼您、体恤您。(划线句子改为“母亲啊”,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2.联系上下文,简析文章第⑨⑩两段的插叙内容的作用。23.阅读下面材料,简析两篇文章结尾的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答案】20.①勤劳:母亲过节时熬夜制新衣;②刚强乐观:即使没人做客,母亲依旧把家收拾干净;③关爱孩子,乐于奉献:为了孩子吃苦受累,奉献自己的一切精力。(本能的奉献;贫困中的坚忍顽强;锲而不舍的乐观)(意对即可)

21.(1)“最”和“只”副词,暗指母亲平时已经很辛苦,过节的时候更辛苦,表达对母亲的疼惜和感谢。(2)首先呼“母亲”庄重深沉,充满崇敬、爱戴;再一声“妈”拉近距离,满怀亲近、深切怀念;“我的老妈妈”对母亲劳碌一生的感激、心疼、痛惜乃至愧疚,反复铺排,感情丰富而强烈。如果换成“母亲啊”,情感则比较单薄。(意对即可)

22.写了大马哈鱼产子的艰难过程,与母亲无私地奉献形成类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和我的感动愧疚之情,同时,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思考,使文章结构紧凑。

23.①原文:直接抒情(议论)。作者由自己的母亲联想到千千万万在贫困中抚养子女的母亲们,她们平凡普通,却又坚忍伟大,表达了对她们的心疼和赞美和对后代产生的影响之大。②材料: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不同颜色的菊花开的绚烂,表达对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向往,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解析】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②段“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她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和第③段“五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夜再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亲不敢睡,怕焦了着了”可知母亲很勤劳。根据第④段“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然而没有个谁来。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觉得扫兴和失望。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可知,母亲的刚强乐观。根据第⑤段“我们依赖于母亲而活着。像蒜苗之依赖于一棵蒜。当我们到了被别人估价的时候,母亲已被我们吸收空了”“她奉献满腔满怀不温不冷的心血供我们吮咂”可知,母亲关爱孩子,乐于奉献。根据第⑥段“我以为母亲天生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很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可知,母亲锲而不舍的乐观。21.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的赏析。(1)“只”副词,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她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表示母亲很辛苦;“最”副词,表示在程度上达到极点,超过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表示出母亲平时也很辛苦,而在“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节日的时候会更辛苦。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疼惜和感谢。(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该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母亲啊,妈!我的老妈妈!”这句话,虽不是完全一致的词语重复使用,但这是同一称呼不同形式的三次,相对于“母亲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更加强烈,如果只有“母亲啊”,情感相对比较单薄。且以三种不同的形式称呼母亲,情感从开始的庄重深沉,充满崇敬、爱戴,到逐步拉近距离,满怀亲近、深切怀念,最终情感更加强烈,“我的老妈妈”既包含了对母亲劳碌一生的感激、心疼、痛惜,又有“我当年不知心疼、体恤”的愧疚。22.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需要思考: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题的什么特征;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第⑨⑩两段是插叙,根据“母鱼产子,小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