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_第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_第2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_第3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_第4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复习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

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竖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当然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

三、特殊句式

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四、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

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五、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过却不显

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

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

牡丹反衬莲,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

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

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

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一一“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一“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一-“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此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

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

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5、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

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

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陋室铭》复习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般都是用韵的。

二、重点实词

1、谈笑有鸿儒(鸿: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2

2、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公文)(形:形体、身体)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代词,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素:不加装饰的)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显灵)

6、往来无白丁(白丁:指代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干扰,使……乱)

8、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三、一词多义

I、名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2、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四、古今异义

1、惟吾德聚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五、词类活用

1、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2、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六、句子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5、孔子云:“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陋”)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根据课文,用原文语句填空。(理解性默写)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统领全篇。

3

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孔

子云:何陋之有?”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分为几部分?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因德而不陋的主题。

第二部分(“苔痕……劳形”)从陋室的环境、主人的人际交往和II常生活三方面来写

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一一环境清幽自然,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日

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情怀。

第三部分(“南阳……何陋之有”):以古贤人的旧居作类比,引用孔子语,点明“陋

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

3、文章开头的手法及作用?

以比喻起头(比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文章开头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

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来暗喻“德馨”的人,暗示陋室不陋,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

(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①此处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②引用孔子的话,证明并强调“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③采用宾语前置,突出陋室不陋,突出表明了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④与前文“惟吾德馨”遥相呼应。,又显得含蓄无穷,令人深思。

6、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他们都是古代的

名贤。在这里用他们的居住之地“诸葛庐”和“子云亭”作类比,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

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

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4

《口技》复习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翻译

1.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但:只)(闻:听)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舒:伸展)(稍稍:渐渐)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即使)(指:指出)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处也。(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奋:举起)(几:几乎,差点)(走:跑)

7.中间力拉崩到之声(中间:其中夹杂)

二、一词多义

1、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

2、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沿溯阻绝(隔绝)

3、指手有百指(手指)指其一端(指出)

4、坐坐屏障中(动作,坐在)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5、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

6、间中间力拉崩到之声(夹杂)遂与外人间隔(间断)立有间(-会儿)

时时而间进(偶尔)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其间千二百里(中间)

7、备:众妙毕备(具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8、毕:群响毕绝(全,都)毕力平险(尽)

三、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但是

2、里人有百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见今义:用鼻子闻

4、两股战战,儿欲先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同类活用

1、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2、妇抚儿驾(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4、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

五、句子翻译

5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全场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各种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文: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

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

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衣袖露出手

臂,两腿哆嗦,几乎都想争先逃跑。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正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结合全文概括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三个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方面描写

听众的神态、动作、心理变化,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止匕外,

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照应开头,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

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再次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技艺之“善

3、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现全

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

字,暗示道具简单,衬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为下文做铺垫。

4、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

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口技人是按照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

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这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5、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

6

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

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

用“又夹……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

音之逼真。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

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七、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

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体现了“最精彩的表演”是由“最复杂的内容”、“最

简单的道具”和“最热烈地观众反应”构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知识梳理

-、重点实词

1.舜军于联亩之中(起,被任用。)2.百里奚举于市(举,被选拔)

3.管夷吾举于土(士,狱官。)

4.故天将摩大佳于是人也:(降,下达。任,责任,使命。)

5.人怛过(恒,常常。)

6.侬于虑(衡,思虑堵塞。)

7.征于曾,发于声,而后哂.(色,脸色。喻:明白,了解。)

二、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

2.衡:通“横”,梗塞,不顺畅。

3.拂:通“弼”,辅弼,辅佐。

三、词类活用

1.芾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手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俄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挨饿。

4.室岑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机其所为: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6.到心冬性:动,使……惊动;使……坚忍。

7.△则无法家拂士,审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名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

面,指国外。

8.人恒过: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四、古今异义

7

1.然后知生于忧患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承接

2.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结果关系的关联词

3.发于声古义:表现今义:送出,发生等

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五、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吠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发于声(发出)

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3.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

(在)

六、句子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使他的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想法从脸上显现出来,从言语中吐发出来,然后才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上,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

外犯的祸害,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愁祸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趋于灭亡的道理了。

七、课文理解

1.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4.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5.思路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自然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自然段: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

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

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6.写作手法

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8

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之后又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

以道理论证的形式,讲述人必须经历艰苦磨难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从正面讲述人经磨练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至国家,

增强了语言气势,极富感染力。

7.写作目的

作者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告诫人们必须经历挫折、困苦,有忧患意识,

无论人才、国家,都会有所作为,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开篇六例,所列举人物有何相同的地方?借此说明的道理?

答案:他们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说明在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孙权劝学》复习知识梳理

一、重点实词

①权谓吕蒙曰(对…说)②蒙群以军中多务(推脱)(用)

③孤号欲卿泡经为博士邪(难道)(研究、专攻)④熟着孤(谁)(比得上)

⑤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⑥但当涉窜(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

究)

⑦m珍学事(执政,掌权)⑧蒙乃始胡学(才)(指从事学习)

⑨及鲁肃汉寻阳(到了……的时候)(到)⑩外往事耳(了解,知道)(指历史)

二、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知道)见渔人,乃大惊(看见)

曹刿请见(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于是见公输盘(召见,会见)

当:当涂掌事(执掌)但当涉猎(应当)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一起构成动词,认为)

三、古今异义

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常为“孤单”“孤独")

四、句子翻译

i.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拿军队事务多为借口推辞。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做博士呀!只不过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史事罢

9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初)吴下阿蒙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有学问的人分别多日,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怎么了解事情这么晚呢!

六、课文理解。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工)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乂充满关心、期

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淳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

意,后••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模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

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勺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可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衣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口,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待人和事。)

⑥文中都涉及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a.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且自己勤奋好学。

b.口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而且学有所进。

c.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⑦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a.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

水平和办事能力。

10

C.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d.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⑧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a.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b.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梳理

-、重点实词

(1)水尤道训(清凉)(2)日光下澈(穿过,透)

(3)值缪不动(愣住的样子)(4)候多远逝(忽然)

(5)往来事留(轻快敏捷的样子)(6)犬牙拳耳(相互交错)

(7)的惟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8)不可久后(停留)

(9)事而从者(随从)

二、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_B、以其境过清冷清,凄清

(2)从:A、从小丘西行山,介词B,隶而从者跟随,动词

(3)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_B、明灭可见可以___________

(4)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5)为:A、全石以为底作为—B、为垠,为屿成为_________

(6)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7)以:A、全石以为底用B、以其境过清因为

三、古今异义

去古义:离开____o今义:前往,到某处。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酉行(西:名作状,向西)

(2)皆若室游无所依(空:名作状,在空中)

(3)潭酉申而望(西南:名作状,向西南)

(4)其岸势不岁差互(犬牙: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

(5)狂折鲸行(4:名作状,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作状,像蛇那样)

(6)心手之(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7)穆神搴骨(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寒冷)

五、特殊句式

11

全石以为底。句式:倒装句翻译:小石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

六、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

了。

六、课文理解。

1.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

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

悲凉、凄怆的情感。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既概括小石潭的环境氛围,又含蓄地表达

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

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

来。

4.课文描写小石潭是按照发现小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顺序写的,抓住

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

5.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

茫然、遥远。文中第二段是对潭水的描写,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没有一个“水”

字,却从侧面突出了潭水之清澈透亮。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解释

12

1.月色入广(窗户)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畲无与乐者:(想到)4.根与步于中庭:(共同、一同)

5.整竹柏影也(表推测,原来)6.但少用人如吾两人者:(只)(清闲的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我们)一同走到庭院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的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存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文本理解:

1、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

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存交横”四个字,来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

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

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其中有贬谪的

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

《满井游记》复习知识梳理

-、重点词语解释

L局促一室之内(局促:形容受束缚而不得舒展)

2.未百步辄返(辄:就)

3.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

4.凡曝沙之鸟(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5.哩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6.四能无纪:(恶:安、哪)

13

7.冻风时隹(作:兴起)

8.能不以游堕事(堕:毁坏)

二、古今异义

1.土置微润(古义:肥沃)(今义:糊状的东西。)

2.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三、一词多义

1.于于是冰皮始解(在)乍出于匣(从)

2.乍波色乍明(开始,初)乍出于匣(突然)

3.始冰皮始解(开始)髻鬟之始掠也(刚刚)始知郊田之外(才)

四、词类活用

1.鬼而苞者(泉:名作动,用泉水煮)(茗:名作动,喝茶)

2.堂而歌者(晕:名作动,饮酒)

3.红装而蹇者(蹇:名作动,骑驴)

4.鳞浪层层(鳞: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一样)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亮晶晶的样子好像刚制成的镜子,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射出来一样。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翻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寄情于山石草木之间而无牵挂的。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翻译:我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

4.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翻译:高高的柳树夹着堤岸,肥沃的土地略显湿润,一眼望去空旷开阔,人好像是从

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一般(自山轻松)。

5.如倩女之播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翻译: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

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六、理解性默写

1.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

2.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如倩女之眦血而髻鬟之始掠也。

4.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七、文本理解

1、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

14

第•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

郊游的所见所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

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

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

4.“妙用衬托,起伏多姿”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如:第便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

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

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

自得”的欢愉。

5.本文的主旨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

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

改正错误。)

2.而形貌帙丽(形貌:相貌帙丽:光彩美丽)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孰:谁)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5.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实在)

7.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

8.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9.莫不私王(莫:没有谁)

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过:过失)

11.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讽刺)

12.时■时而间进(忖时:有时候。问:偶尔)

13.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二、一词多义

15

1朝.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皆朝于齐(朝拜)

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通“熟”,仔细)

3.±受上赏(上等的)上书谏寡人者(呈上,上交)

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门庭若市(像)

5.美不如徐公美(美丽)妾之美我者(认为……美)

三、古今异义

1.尊镜古义:察看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2.邹忌以齐王纳谏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讽刺

3.今齐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位

4.能面孙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5.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6.宫妇在有莫不私王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

四、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

偏爱)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省略句:“皆以美于徐公”“以"后省略了'‘我”。

3.倒装句:(1)“忌不自信”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正确语序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六、句子翻译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

漂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然后再问他的妾侍:“我与徐公比谁更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译文: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宫廷里的侍女、侍卫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的百官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

围内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王。

16

6.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七、按原文填空

1.面对着称赞,邹忌有着清晰的头脑,他先是“不白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

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一

2.邹忌“暮寝而思之”,由个人因为妻子“私我”,妾“咫我”,客”有求于我”

而受蒙蔽的现象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因此设喻讽谏齐王,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

结论,推动了齐王纳谏除弊的改革。

3.齐王依据不同的进谏方式设了不同等级的奖赏:“血刺”者受上赏,“上书”

者受中赏,“谤讥”者受下赏。

4.齐王下令赏进谏者的最终效果是“战胜于朝廷

八、课文理解。

1.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确定: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

通过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

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

实现大治。

2,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明确:邹忌先从自己的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起“人可能受蒙蔽”这个话题,

继而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莫不有求于王”三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

3.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邹忌的讽谏艺术主要是:、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喻国,寓治国安邦之道

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二、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

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的阐明了自己的观

点O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分析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

时而间进”,一年之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为什么能进谏成功?

明确: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

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纳谏者):是有作为的君主,开明、从谏

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九、人物形象分析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善于反省、实事求是、善于进谏、敢于进谏

齐威王:开明君主、善于敢于纳谏、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公输》知识梳理

17

一、重点字词

1.愿藉子杀之(藉:凭借)2.请献十金(请:请允许)

3.子墨子起,再拜(再:两次)

4.不可谓知类(知类:知道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

5.然,胡不已乎(胡:为什么)6.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敝舆:破车)

7.子墨子之守困有余(圉:抵挡)

二、通假字:

1.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2.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三、•词多义

1.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2.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

3.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4.说公输盘不说(“悦”,高兴)请说之(解释)

5.争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争夺)知而不争(劝谏)

6.虽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虽然)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

四、古今异义

1.请献十金古义: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镒称为一金

今义:金属

2.舍其文轩古义:华丽今义字和文章

3.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用什么(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荆之地,左五千里古义:方圆今义方形

五、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3.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4.义不杀少而杀众(少、多:形容词作名词,少量的人、众多的人)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1)宋,所为无雉兔鲍鱼者也。

2.省略句:(1)“将以攻宋”“以”后省略了“之”。

(2)“胡不见我于王”省略了主语“公输盘”。

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正确语序是''宋有何罪”(宾语前置)。

七、句子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

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8

译文:楚国有余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牺牲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已经多余的土地,

不能说是明智。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据理力争,

不能说是忠诚。据理力争却没有达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你讲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更

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4.然,胡不已乎?

译文: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下来呢?”

5.胡不见我于王?

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6.必为有窃疾矣。

译文:(这个人)一定有偷窃的毛病。

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虽然这样,公输盘给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8.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译文: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

八、按课文填空

1.文中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抓住这句话做文章。

“宋何罪之有”一句,立刻将欲帮助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义不杀少而杀

会”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墨子从“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

“不可谓知类”五个方面,批判公输盘的攻宋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

何解释,等于是断了公输盘地退路,达到了“公输盘服”的效果。

3.墨子以有人的“舍”和“欲”,让楚王得出“必有窃疾矣”的结论,然后说楚王攻宋的

行为”为与此同类”。

4.楚王虽说“善哉”,表面上承认墨子的分析批判右道理,实际上却采用以守为退的手法,

轻轻地把话题一转,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借口仍要攻宋。这一转,刻画出楚王的

虚伪、狡猾、贪婪。

九、课文理解

1.墨子是怎样成功地劝止楚国攻打宋国?

确定: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以义相责,使公输盘理屈词

穷;(2)以智相责,使楚王理屈词穷;(3)以技相搏,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

会有好结果,促使楚国放弃攻宋。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

词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

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

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子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

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

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19

3.人物形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实词

1.齐西伐我(军队)2.曹刿请见(拜见)

3.肉食省课之(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谋划)4.又何回焉(参与)

5.肉食者熟(鄙陋,目光短浅)6.衣食所家(这里是“养”的意思)

7.岁敢寺也(不)(独自占有)8.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

等)

9.弗敢如也,必以停(虚夸,谎报)(诚实)10.小值未芋(信用)(使人信服)

11.小大之不(案件)12.因之尽也(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类)

13.齐师炊缜(军队溃败)14.公将触(驱车追赶)

15.彼串我尊(尽)(充满)16.望其旗摩(倒下)

二、古今异义词

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