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3、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
运动规律
主要内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标准: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主要缺陷第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而,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四个主要因素。孟德斯鸠巴克尔
——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认为人的心理、气质,民族的精神风貌,国家的政治制度也都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点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2)自然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3)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1)自然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2)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3)自然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构成、分布密度、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等。
人口决定论认为人口是决定社会状况、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变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论。如18世纪英国的马尔萨斯曾提出,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并将此看作是造成人类社会失业、饥饿、贫困的根本原因。马尔萨斯
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1、2、3、4、……)增长,人口的增长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这个规律。由战争和瘟疫来减少人口。点评: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人口因素的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3)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约。提高人口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重要意义,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因素: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由那些要素构成呢?生产方式结构图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分配关系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科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方式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结构图法律思想道德逻辑学政治思想宗教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语言学
非意识形态(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构成观念形态的成分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制度、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艺术: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A、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优秀的作品鼓舞人。B、抵制低级的形式和黄色的内容。
构成观念形态的成分(思想上层建筑)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总和。它依靠教育、示范、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
宗教:是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构成观念形态的成分观念形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1.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
2.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
3.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
4.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走进新时代》讴歌了三个不同时代,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意识)分别是根据不同的国情(社会存在)制定的。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使用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马克思
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前意识同步意识落后意识(2)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1)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沉淀扬弃扬弃扬弃扬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1)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2)依据这一原理,通过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和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理解我国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要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1)(2)(3)
小结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分配关系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关于生产力的要素的全面理解生产力劳动资料/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的对象。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的关系,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工具控制系统物质条件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控制系统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控制系统骨稆
新石器时代农具战国时期农具现代农具传统农具——水车和耙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自然物劳动对象原料自然物劳动对象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方面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决定决定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制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2)客观要求: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客观要求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铁器封建主义奴隶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原始社会适合打破适合适合适合打破打破打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的内涵2.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经济基础的内涵(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的内涵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产生的根源:阶级对立国家的职能:政治统治、社会管理国家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国体、政体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生产发展——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国家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国家的实质:国家国家以地域来划分国民——特点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起源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实质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职能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管理社会职能经济职能国家的对外职能: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略;据自己利益调整国与国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胡锦涛会见英国首相布朗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与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代表: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典型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国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制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004年3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突破性的规定被写入了中国的宪法修正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物。(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政治上层建筑用强制手段,观念上层建筑用非强制手段)来为经济基础服务。(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上层建筑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党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2)客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机统一构成的社会总体结构。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2.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一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3)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其自身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物质实在性运动变化性客观规律性和自然界一样提示: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运动总是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3.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法国通过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改革。★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由奴隶制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北美洲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北美洲迅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大洋洲也如此。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井田图西欧奴隶主庄园中国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五大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主体选择性: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做出的历史选择。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含义: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分析:
1949年的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原因:一是封建势力太强大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堵住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三是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非常弱小四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战争打出来的
结论:中国在1949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所使然,是中国历史发展之必然。国家要独立,经济要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国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曲折性和跨越性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曲折性,又为跨越性创造了条件。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和倒退是时常出现的。
1.前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是从低级社会形态演进到高级社会形态,是“扬弃”的过程。★革命总会招致反动派的反抗★改革总会招致顽固派的反对★新社会形态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暂时的复辟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五大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类型(马克思)五大社会形态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第一,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第二,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三,这两对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和基本面貌。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结构图示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历史尺度。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蒸汽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矛盾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决定影响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广州起义义和团运动(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
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2、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1、社会革命的实质:2、社会革命的根源:3、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十月革命马克思:“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列宁称赞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辛亥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法国大革命开国大典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矛盾矛盾矛盾奴隶与奴隶主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人民内部演化为演化为演化为演化为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的矛盾?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商鞅变法百日维新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我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盛。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方面,还包括官制和教育方面的改革。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宋王朝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确实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安石(1021-1086)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1904-1997)
改革开放30多年里,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了总量跃居世界前列、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2.技术: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1.科学: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2)科学的职能在于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技术的职能则是利用世界、改造世界。(1)科学和技术密切相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手段是什么为什么
做什么怎么做
可能现实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
知识形态
物质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印刷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英国人詹姆士·瓦特(1736-1819)在改良蒸汽机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于1946年在美国投入运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4.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第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与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
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
机械化生产阶段:此阶段与手工生产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要生产的动力来自动力转化机械装置,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工人主要负责原料的准备、搬运,产品的包装、储运,设备状况的监视及对设备的操作等。
自动化生产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的工作主要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控制,原辅料进入生产线就能够生产出预定的产品。在此阶段,生产装置的规模逐渐增加,生产过程对设备之间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控制装置随之出现。为了协调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出现工业通讯技术。农业机械化工业自动化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以美国产业结构变化为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年
7.4%36.1% 56.5%1984年 2.5% 28.5% 69.5%第二,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如:远程教育、网络交易、银行信用卡业务远程教育信息传递图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如:互联网、移动电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了条件因特网的出现,使人们交往范围变得更广。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747飞机列车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第三,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信息网络人群迎接挑战,走“科教兴国”之路经济上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是影响力科技是威慑力军事上政治上(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2、另一方面同时也意味着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1、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1、人口问题2、不可再生资源耗竭3、环境污染加剧4、生物多样性减少5、土地荒漠化加速6、有毒化学品的越境转移7、全球气候变暧、臭氧层耗竭和破坏8、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史观:少数英雄人物及其主观意志创造历史(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精神的力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为:A、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B、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社会的发展,而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体现者,受托人。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认识根源:英雄史观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夸大并绝对化,把广大人民群众置于视野之外。社会历史根源:剥削阶级从事政治统治,垄断了精神文化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无权的地位。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力量中,既存在着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着违反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创造者之列。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马克思主义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观划清界限。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的定义2、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从质上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指绝大多数人构成的人群。以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占居民绝大多数、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1、人民群众的定义2、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广大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在劳动群众中也直接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黄道婆爱迪生高尔基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舞蹈诗《云南映象》荣获:第四届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编导奖最佳服装设计奖优秀表演奖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秋收起义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前线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条件精神条件社会条件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奠定基础,又使其活动受到制约不断发展着的群众的实践又能够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人民群众的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消极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而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则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①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④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1、群众观点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政治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孔繁森在阿里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开国大典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与群众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1939年,毛泽东在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610-2024工业铬酸酐
- 【正版授权】 ISO/TR 11797:2024 EN Ophthalmic optics – Spectacle lenses – Power and prism measurements
- 全面施工合同模板集
- 房屋贷款保险合同参考
- 合作设立公司合作协议2024年
- 建筑工程价格调整合同条款12024年
- 2024年简易工程委托协议范本
- 共同生活期间财产分配协议
- 2024年工厂土地转让合同书格式
- 环保搬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合同
- DB34-T 4007-202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基本条件-高清现行
- 分数的基本性质【全国一等奖】-完整版课件
- 3500常用字(拼音与不带拼音合并版)
- 钻孔应力计安装步骤及注意事项
- 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教材解读
- 小学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用“四舍”法求商》教学设计(梁碧英)
- 《学习仿写》写作指导课件
- 维生素D精品课件
- 附件:东莞市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收费标准一、商场、娱乐场所
- 设备润滑记录
- 研发费用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的分配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