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2097-2023 城镇道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_第1页
DB42-T 2097-2023 城镇道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_第2页
DB42-T 2097-2023 城镇道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_第3页
DB42-T 2097-2023 城镇道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_第4页
DB42-T 2097-2023 城镇道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42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esi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I 2 2 4 4 4 55.4功能层 55.5路面排水 6 6 6 7 76.4端部处理 76.5填缝材料 8 8 8 8 9 9 9 9 附录F(资料性)湖北省各地市州年平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镇、赵乾文、于建磊、卢吉、邵璇、赵振军话邮箱:35009@。1城镇道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JTG342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JTG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JTG/TF30-20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lyreinforcedconcretepav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continuouslyreinforcedconcretecompositeasphaltpave防水黏结层waterproofadhesivelayer2路面设计使用年限designservicelifeofpavement3.2符号N——轴载的作用次数P——轴载ε——应变cv——变异系数γr——可靠度系数ρ——配筋率L——间距D——弯曲刚度E——弹性模量f——强度4设计参数34.2各安全等级路面的材料性能和面层厚度的变异水平可分为低、中和高三级,应按道路等级、采用低中高荷载等级等因素综合确定。改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设计使4,4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路面结构当量处理为面层板、基层板和路基4.5连续配筋混凝土厚度设计按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板厚度各项设计参数及规定进行,以面层板4,6贫混凝土基层应以设计使用年限内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不产生疲劳断裂作为设计标准。可按JTG16··················································PS——设计轴载重(kN);Ni——i级轴载的作用次数;4.8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或复合式路面的连续配筋混凝土下面层应以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双层连续bj≤0.6mm························································(2)σs≤fsy4bj——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的横向裂缝缝隙宽度(mmσs——纵向钢筋所承受的拉应力(MPafsy——纵向钢筋屈服强度(MPa)。4.9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道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按设计使用年重中>1×106中5结构组合设计5.1.1路基、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5.1.2路床顶面的设计回弹模量值,中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应小于25MPa,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30MPa,特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应小于40MPa,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应小于50MPa应采取改变填料、设置粒料类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类路基改善层等措施提高路基顶面回弹模量。5.1.3应依据道路等级、交通荷载、路基条件、当地温度和湿度状况以及使用性能要求,选择及组合与之相适应的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初步方案可结合当地已有工程经验,5.1.4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使各个结构层的力学特性及其组成材料性质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5.1.5应充分考虑各相邻结构层的相互作用、层间结合条件和要求,以及结构组合的协调与平衡。5.1.6路面结构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必要的功能层组合而成。5.1.7连续配筋混凝土可单独作为面层,也可与沥青5.2基层5.2.1基层和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温缩和干缩变形及较强的抗冲刷能力。5.2.2基层和底基层的材料可依据5中5.2.3极重、特重或重交通荷载等级道路路面基层下应设置底基层,中交通荷载等级道路路面基层下5.2.5贫混凝土基层应设置横向缩缝,间距宜为4m~6m,基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0,平面5.3.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表面应抗滑、耐磨、平整。5.3.2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面层计算厚度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度相同,根据交通荷载等级、道5.3.3新建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的沥青面层厚度不宜小于40mm。5.3.4复合式路面的连续配筋混凝土下面层表面可采用刻槽、抛丸、铣刨等方式加强层间结合。对极表7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横向力系数SFC60>1000注:横向力系数SFC60用横向力系数测试车,在60km/h±1km/h车速下测定,构造深度TD用铺砂法测定。5.4功能层5.4.2新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贫混凝土基层上应铺设隔离层,层厚不宜小于40mm。65.4.3新建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的贫混凝土基层上宜铺设隔离层,层厚不宜小于10mm。5.4.4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连续配筋混凝土加铺层之间应铺设隔离层,无沥青面层时,隔离层层厚不宜小于40mm,有沥青面层时,隔离层层厚不宜小于25mm。5.4.5复合式路面的连续配筋混凝土下面层与沥青5.5.4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范围内不宜设置管道检查井。有条件时,雨水口宜采用立箅式排水方式。6.1.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视路面总宽度、行车道、路缘带宽度以及施工铺筑宽度槽口,深度宜为30mm~40mm,宽度宜为3mm~8mm。其构造如图1a)、2a)所示。基层,设拉杆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2/5,横向钢筋加长代替拉杆时槽口深度宜为60ma)纵向施工缝a)纵向施工缝76.1.3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6.1.4纵缝拉杆由板内横向钢筋延伸穿过纵缝代替时,6.2横向接缝6.2.1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纵向钢筋在横向施工缝处应连续,不可中断。浇筑后一段水泥混凝土前,应对所示。加强钢筋直径与纵向钢筋一致,长度不小于2000mm。当纵向钢筋间距小于160mm时,横向施工6.2.3检查井、雨水口位于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车行道范围内时,所在车道可锯切垂直于检查井或雨水口中央的横向预切缝,槽口深度宜为60mm~70mm,宽度宜为3mm~5mm,槽内应灌塞填缝料。6.3交叉口接缝6.3.1交叉口范围保持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纵缝的连贯,相交道路临近交叉口的横缝位置应按连续配大于4000mm。6.3.3与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相交的道路6.4端部处理86.4.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应设置端部处理结构,可采用单6.4.2单缝式伸缩装置和梳齿板式伸缩装置安装后的缝宽依据温度确定,宜控制在25mm~35mm范围6.4.3单缝式伸缩装置底部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枕梁。枕梁厚度与基层相同,宽度与面层相同,长度不宜小于2000mm,顶面宜设置薄膜隔层。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有一定抵抗砂石嵌入的能力、便于施7.1.1单层或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上层纵向配筋量应满足4.8条的要求。纵向配筋率宜为0.6%~位置要求。改造道路路基拓宽改建时,新老路基拼接处宜加密横向c)上层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250mm,不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d)下层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间距不宜小于150mm;e)上层钢筋网横向钢筋位于顶部纵向钢筋之下,下层钢筋网横向钢筋位于底部纵向钢筋之上;f)横向钢筋间距宜为300mm~600mm,直径大时取小值;g)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00mm~150mm。7.2特殊部位配筋7.2.1雨水口和检查井周围应设置工作缝与混凝土板完全分开,并应在1000mm范围内,距混凝土板顶面和底面50mm处布设双层防裂钢筋网,钢筋直径12mm,间距100mm。7.2.2在雨水口和检查井部位,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内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可断开,与防裂钢筋竖向错位9图4箱形构造物横穿道路处面层的配筋(H0<800mm尺寸单8.1.1加铺设计应充分调查和分段评估既有路面状况,分析路面损坏原因,提出针对性加铺对策,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结合工程经验确定适应预期交通荷载等级和使用性能要求的加铺设计方8.1.2确定加铺设计方案时,应考虑与相交道路、周边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高程顺接适当、排水顺畅、8.1.3道路拓宽改建加铺时,应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拓宽部分的路基、基层应与既有路基路面之不宜小于280mm。8.2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结构设计8.2.1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中等以上时,可采用连续配筋混凝8.2.2加铺时必须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应更换破碎板,修补和填封裂缝,压浆填封板底脱8.2.3连续配筋混凝土加铺层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力分析,应按分离式双层板进行计算。8.3旧沥青路面加铺结构设计8.3.1根据对旧沥青路面的调查与评估,可采用直接加铺连续配筋混凝土方案或铣刨至某一结构层再加铺连续配筋混凝土的方案,并应对旧沥青路面进行调平8.3.2连续配筋混凝土加铺层铺筑前,应对旧沥青路面较严重的车辙、拥包进行铣刨,对坑槽和网裂9材料组成要求9.1.1路面材料应根据道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气候条件、各结构层功能要求和当地材料特性,在9.2.1贫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宜采用普通硅酸盐制在2.5MPa~3.5MPa范围内。9.2.3级配碎石或砾石用于底基层时,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9.3水泥混凝土面层材料9.3.1水泥混凝土应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高温期施工宜天然砂细度模数宜在2.0~3.7之间,机制砂细度模数宜在2.3~3.1之间。9.3.4水泥混凝土可单独或复配掺用矿渣粉、粉状低钙粉煤灰等掺和料,不得掺用结块或潮湿的粉煤9.3.5外加剂产品应使用实际采用的水泥、集料和拌和用水进行试配,检验其性能,确定合理掺量。9.4功能层及沥青面层材料9.4.1透层可采用渗透性良好的稀释沥青或乳化沥青,封层宜采用热沥青碎石封层。9.4.2极重、特重、重交通荷载等级道路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层间的黏层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道路9.4.3复合式路面连续配筋混凝土下面层与沥青面层间的防水黏结层集料宜选用洁净、干燥、单一粒径的石灰岩碎石。碎石粒径宜为4.75mm~9.5mm或9.5mm~13.2mm,层间抗剪强度要求高时,采用较大粒径碎石。沥青应根据工程情况选用SBS改性沥青或洒布量和碎石的撒布量通过试验段确定,沥青洒布前,基面应干燥、9.4.4隔离层可采用稀浆封层、热沥青碎石封层、细粒式或中粒式沥青混凝土。9.4.5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表面层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6.0mm。10.1一般规定10.1.2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和施工配合比设计两个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10.2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0.2.1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混合料试配弯拉强+tS···················································fc——水泥混凝土试配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fr——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10.2.2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采用流动性或大流动性预拌混凝土时,应掺加高效减水剂或高性能减水不宜小于360kg/m³,最大水灰(胶)比不应超过0.48。11.1.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混凝土应集中搅拌、机械摊铺,施工过11.1.2从混凝土搅拌站购买符合要求的预拌混凝土时,运距应满11.2模板11.3钢筋加工与安装钢筋网,现场钢筋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a)钢筋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b)采用双层钢筋时,应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位移,数量宜为4~6个/m2。支架钢筋直),宜超过断面钢筋总量的25%,相邻钢筋焊接、机械连接接头应错开500mm,绑扎接头应错开11.4混凝土铺筑及成型饰面串筒、溜管(槽)或振动溜管(槽)等设施b)间歇式振捣机的振捣棒可垂直或大角度布置,直径宜为80mm~100mm,振动频率宜为100Hz~200Hz,工作长度宜为400mm~500mm,振捣棒之间的间距宜为350mm~500mm。振捣棒每次插平整度符合要求、表面砂浆厚度均匀为止。表面砂浆厚度宜控制在4mm±1mm。11.5.1每天摊铺结束或摊铺中断时间超过30min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当一次铺筑11.5.4单缝式伸缩装置安装时宜采用隙的偏差进行控制,在气温最高时,梳齿的横向间隙应不小于5mm,齿板的间隙应不小于15mm。缝中及表面或渗入伸缩装置位移控制箱内,浇筑后振实并修整伸缩缝的两侧表面及边11.6抗滑构造施工接触路面的长度宜为0.7m~1.5m,细度模数较大的粗砂,接触长度宜取小值;细度模数较小b)用抹面机修整过较干硬的光面,可采用较硬的竹扫帚扫出细观纹理;c)已经硬化后的光滑表面可采用喷砂打毛、刻槽不得刻穿纵、横向接缝。矩形槽槽深宜为3mm~4mm,槽宽宜为3mm~5mm,槽间距宜为12mm~25造深度宜为2mm~4mm。11.6.5道路纵坡大于5%时,复合式路面的连续配筋混凝土下面层表面糙化处理后构1.0mm。11.7特殊天气施工拌合物的出料温度低于35℃,混凝土浇筑温度在32℃以下,11.7.4当铺筑现场连续5昼夜平均气温高于5℃,夜间最低气温在-3℃~5℃之间时,应按低温期施工的技术要求进行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低温期施工时,拌合物出搅拌机的温度不得低于10℃,摊铺11.8养生生,应防止养生过程中产生宽裂缝及间距较小的密棉絮片等。养生期间遭遇降雨时,应在保温片材上、12.2原材料与设备检查调试、校核、标定,并适量储备主要施工机械易12.3路基沉降观测与基层检查修复10m,底基层平整度3直尺检测不大于15m。局部破损的基层应进行修复。12.4试验段铺筑a)确定拌和楼的拌和参数(施工配合比)、实际生产能力、配料精度及混凝土运输计划;b)检验混凝土的工作施工性能、技术参数和实测强度;c)检验铺筑机械、工艺参数及与拌和能力匹配情d)检验施工组织方式、质量控制水平和人员配备。20m拉线测处12.5.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在施工过程垂直跨越伸缩缝的3m直尺最大间隙不大于4mm。12.5.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养生结束后采用附录D的方法对面层表面横向裂缝宽度集裂缝进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接缝传荷能力应达到优良12.5.5连续配筋混凝土弯拉强度应采用标准小梁试件评定,采用钻芯取样圆柱体劈裂强度换算的弯b)当局部路面标准小梁弯拉强度不足时,应每公里每车道加密钻取3个以上芯样,实测劈裂强度,重新换算弯拉强度,钻芯统计弯拉强度满足要求者,通过弯拉强度评c)标准小梁与钻芯均不满足要求者,应返工重铺=1000Ld······································εSℎ=ε∞(1−φEQ\*jc3\*hps15\o\al(\s\up4(3),a))····························EQ\*jc3\*hps15\o\al(\s\up3(2),0)c2=ca++6.45×10−4·······························EQ\*jc3\*hps15\o\al(\s\up4(2),t)EQ\*jc3\*hps15\o\al(\s\up4(2),t)εtζ=αc∆Tζ+εSℎ····································································································································εtd=αcℎcTg(4.81ℎEQ\*jc3\*hps15\o\al(\s\up3(2),c)−5.42ℎc+1.96)+ε∞(0.245e−5.3k1ℎc)·················σcg=0.234fc·················································(A.12)bj——钢筋埋置深度处的横向裂缝缝隙平均宽度(mmLd——横向裂缝平均间距(m);αc——混凝土线膨胀系数(1/℃);ΔTζ——钢筋埋置深度处混凝土温度与硬化时温度的最大温差(℃),可近似取路面施工月份日最高气温的月平均值与一年中最冷月份日最低气温的月平均值之差,日最高或最低气温的月平均值可参ƒt——混凝土抗拉强度(MPa);Ec——混凝土弹性模量(MPa);φa——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可参考附录F选用;a1——养生条件系数,水中或盖麻布养生w0——混凝土单位用水量(N/m3);ƒc——混凝土抗压强度(MPa);εtζ——钢筋埋置深度处的混凝土最大总应变,按式(A.8)计算;CL——翘曲应力系数,按JTGD40附录B式(B.3.3-2)计算,其中t=1.29/r;hc——混凝土面层厚度(m);μ——混凝土面层与基层间的摩阻系数;γc——混凝土重度(kN/m3),一般可取为24kN/m3;σcg——混凝土与钢筋间的最大粘结应力,可近似按式(A.12)计算;ρ——纵向钢筋配筋率,为钢筋横断面面积As与混凝土横断面面积Acds——纵向钢筋直径(m);νc——混凝土泊松比,一般可取为0.15;Tg——混凝土面层顶面与底面间的最大负温度梯度的绝对值(℃/m可按该地区最大正温度梯度k1——与气候区划有关的系数,道路位于公路自然区划Ⅳ和Ⅴ区,k1=0.4。A.2纵向钢筋应力按式(A.14)计算确定。σS=2····························σS——裂缝处钢筋应力(MPaES——钢筋弹性模量(MPa);),e)进一步确定钢筋根数。在满足纵向钢筋间距要求的条件下,宜选用直径较小的钢筋。重中重中重中B.2结构层厚度应根据交通荷载等级、路基承载能力等因素选择。交通荷载等级较高、路基承载力弱时宜取靠近高限的厚度或参照高一个交通荷载等级的路面厚度范围,反之可靠近低限取值或参照低一重中重中重中C.2结构层厚度应根据交通荷载等级、路基承载能力等因素选择。交通荷载等级较高、路基承载力弱时宜取靠近高限的厚度或参照高一个交通荷载等级的路面厚度范围,反之可靠近低限取值或参照低一刻度放大镜,放大倍数不应小于40倍,分度值不应大于0.01mm。D.3.3沿路面仔细观察、量测,并在D.3.4必要时在宽裂缝处用粉笔或油漆做标记、拍摄照片或);b)连续配筋混凝土裂缝桩号、横断面位置、裂缝形态、裂缝宽度、深度及长度;c)连续配筋混凝土表面分段裂缝最大宽度、平均间湖北省各地市州月平均气温统计数据表(2018-20湖北省各地市州2018-2022年月平均气温统计数据见表123456789123456789湖北省各地市州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统计数据表(2018-湖北省各地市州2018-2022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统计数据见《城镇道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条文说明算作为一项验核标准,便是为了控制少数超重轴载对面层板的断裂破4.8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钢筋配筋率设计,主要考虑对横向裂缝缝隙宽度、横向裂缝间距、裂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JTGD40给出的纵向配于1.8m的指标控制作用不大,同时这意味着部分横向裂缝的间距较小,且位于0.3~0.6m区间的概率较关学者结合太古高速连续配筋混凝土试验段裂缝统计数据,验证了美国MEPDG模型(JTGD40-2011平均裂缝间距模型与其相同)低估了平均裂缝间距。理论分析显示,裂缝缝隙平均宽度由0.5mm调整为0.6mm时,对纵向配筋率影响较小,但裂缝平均间距会大于1m,这与工程实际中观测的裂缝平均间距1m~3m更吻合,也更有利于预防边缘冲断和减少密集裂缝。结合省内已有工程应用情况4.9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适用于中等交通荷载等级及以上道路,轻交通荷载等级道路采用连配筋率混荷载等级,主要考虑承受特重轴载车辆或特种车辆作用(设计轴载超过100kN)时的特殊情况。的综合回弹模量值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更换采用这些措施后的结构层,仍应归属路基范畴,不宜算作路面的结构为提高路基顶面回弹模量或改善路基湿度状态而设置粒料层或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如归入路面结时将黏层、防水黏结层、封层、透层、隔离层等路面结构内发挥特定功能的层位统一归为功土路面加铺段等路面底部可能存在不均匀沉降或脱空区的特殊情况,也可采用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下层连续配筋主要为了提高混凝土板底部抗弯5.4.2~5.4.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4.4.5条要求“贫混或不设。其中武汉市光谷大道(三环线~珞喻东路)快速化改造工程、107国道东西湖段(东山至新城状况良好。综合考虑,建议新建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的贫混凝土基层上可铺设不小于小于25mm,此时隔离层还兼有调平层的作用,此种情况在湖南省长潭6.1.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纵向接缝布设避开轮迹带的要求需高度重视,调研发现多个应用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的道路面层出现纵向连续裂缝,钻芯显示纵缝与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纵向施工缝宽段起点处的加宽板的宽度应由零增加到1m以上以避免出6.2.2横向施工缝处采用加强钢筋主要是为了防止后期接缝宽度过分扩展以及出现纵向错台,但不应不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5倍,通常连续配筋混凝土所采用的碎石最大粒径为31.5m6.2.3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在雨水口处经常6.4.1连续配筋混凝土仅需在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设置端部处理结构(如伸缩缝目前工程中存在技术人员按300m、500m或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