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及其
结构变化
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
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往往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
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
第一节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分类
产业的概念是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时期出现的,关于产业的分类发展至
今,主要有如下几类分类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
类。
(二)考林•克拉克分类法
它主要把不同产业在一国产业发展过程中达到主导地位的先后顺序作为标准,把国民经济各
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制造业,其
他部门为第三产业。该分类法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三)生产要素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
(四)制造业及非制造业的二分法
制造业包括材料产业(纤维、化学、钢铁等)、加工组装产业(电机、汽车、机械)以及食
品、药品等,非制造业主要是服务产业,包括建设、商业、运输、通信、不动产、服务等。
(五)日本的产业标准分类法
日本1949年制定的《日本产业标准分类》,采用了克拉克分类法,按照该分类标准第一产
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矿业、建设业、制造业;运输及通信业、批发、零
售、饮食店、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服务业,公务服务等为第三产业,共有14种大分
类、99种中分类、463种小分类、1324种细分类。
除上述产业分类外,还有根据产业成长周期的分类如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夕阳产业,根据
销售市场进行的分类如内需型产业、出口型产业等,以及尖端技术产业、生活支援产业、社
会资本关联产业等特点进行的分类。我们在分析日本产业调整以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时,通
常采用的方法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考林•克拉克分类法和生产要素分类法以
及日本产业标准分类法。
二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所反映各个产业部门所占比重的大小。产业结
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
阶段的推移,一国的产业结构的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
业转移。前一个转移及工业化的进程又进一步呈现为工业的重心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化学工
业的转移,导致国民经济中重化学工业相对于轻工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并上升为主导地位。
而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工业化发展又表现为重化学工业的重心从材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的
转移,并进而向着加工程度更高的加工组装工业转移。在此过程中,技术、知识日益取代资
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造成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上述的产业结构变化同时又表现为产业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
型产业进而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过程,这种现象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
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因素中,除了国家主导政策的引导等国内因素之外,对外贸易以及国际
直接投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直接投资
一日本产业结构变化
战后,日本产业的结构经历了4次重大变化与调整。⑵
第1次发生在战后初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由战时军事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向与民生
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
第2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1963年日本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构想,
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
的标准。所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
因收入的提高而需求大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长。所谓“劳动生产
率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理,确立了赶超型的产业政策,以产业的合理化
为重点,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基准理论,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优先发
展收入弹性大和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着重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
产业,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按照这两个标准,日本把机械、石油化
工、钢铁及有色金属、合成纤维、汽车和电子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或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部
门。
产业基准理论使日本政府选择重化工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在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日本
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由过去的纺织等轻工业产业上升为钢铁、造船、机械、汽车
产业。以钢铁、石油化工、重型电机为中心实现向重化工业化转变,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
目,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5年的12.6%提高到1970年的24.1%,在重工业和
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
力。
第3次产业结构变化,是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标志。原油价格大幅度提高,这使得
82.6%的石油依赖从中东进口的日本一度陷入混乱,石油制品、基础化学制品、钢铁制品等
行业的生产成本剧涨。日本当年的GDP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下跌。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改
变产业结构。日本政府发表的《70年代展望》,提出了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型设想,把以电
子计算机、宇航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具
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数
年之内日本的重化学工业比重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加工技术选择型”
的方向发展。
据日本兴业银行的调查,1973年以后的约10年间,实际GNP增长47%但一次能源的消耗
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重工业领域,有色金属、钢铁、化
学产业的地位让位于医药、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产业。日本经济在短暂萧条后继续稳定增
长。1979年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双双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贸易大国。但由于重化工业的迅
速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日本开始将产业重心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积极支
持集成电路、电脑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以抑制工业污染,促进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业化向知
识密集化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了第4次的产业调整。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分为幼稚期、成熟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日本在80年代以
前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是在原有主导产业趋于成熟过程中又有新的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然
而在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中曾经发挥主要作用的主导产业不仅已经接近成熟,而且在亚
洲新型国家地区的追赶下,已经难以继续保持竞争力优势。由于日本一直停留在原有产业
及制度内部谋求发展,忽视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未能确定和建立90年代新的主
导产业。,在新的主导产业没有明确之前,日本将着眼点放在创造本国的新知识、新技术方
面,重点加强自主的技术开发。例如通产省在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中提出了“技
术立国”的方针,这表明日本开始从依靠引进技术转向强调自主开发具有独创性技术,期望
通过扩大技术优势维持既有产业的竞争力优势。
进入90年代,日本陷入“泡沫经济”崩溃时期,尽管政府实施了多项刺激经济的政策,但
日本经济仍回升乏力,日本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因此日本加快了由技术与产业上的追赶型
战略向独创型战略转变,利用新技术(如为制造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继续延伸旧的主导产
业的竞争力,逐步确立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重点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
料产业、环保能源产业,“使产业成长与经济增长的基础由移植转向内生”日本进一步
实现了高附加价值、知识密集型的高度化产业结构。
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结构调整是工业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里所说的制造业结构有两层含义:
一是制造业在全产业结构比重。多年来制造业不仅是支撑日本就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支撑日
本GDP增长的支柱产业。由于制造业在日本经济这块蛋糕中块头最大,它的兴衰对日本整个
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1981〜1985年中,日本全产业GDP平均增长3.6沆制造业平均增长
5.1%,高于全产业的平均增长率,有力地支持了日本当时的经济增长。1986年到1990年制
造业平均增长速度(4.9%)开始低于全产业平均增长速度(5.2%)01991〜1995年,全产
业平均增长1.5%,制造业仅增长0.9虬从制造业增长速度角度看,日本制造业的实质增长
率在70年代为4.4%,80年代略有增长平均为4.9%,然而进入90年代则降为1.0%。从80
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年,制造业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十分明显,是日本经济陷
入停滞的主要原因。
二是制造业内各产业在制造业结构中的比重。整体来看,80年代以来食品、纤维、石油、
钢铁等产业的比重下降速度较快,运输机械的比重则缓慢下降,一般机械、电气机械的比重
呈上升趋势。80年代初食品业在制造业GDP中占15%,80年代末下降到10%,到了90年代
末仅占9虬回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纤维产业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支柱产业,而到
了80年代,纤维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下降到3.6%,现在仅占1.3%,对制造业乃至日本经
济增长的支持率降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石油、钢铁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与纤维产业同命运,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下降。呈现下降的还有运输机械业,1981年
运输机械在制造业中占10.42%,80年代末占9.8k,90年代末占8机只有电气机械产业是
80年代的成长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由1981年的5.67%,扩大到90年代末的26.34%□
化学产业持续了稳步增长的势头。一般机械产业在80年代呈现上升,90年代后期有所下
降。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在整个90年代,制造业的13个行业中,除食品、纤维、石油、
煤炭产品、一次金属等行业实现了缓慢增长外,一直保持高增长的电机、化学等9大行业在
90年代均出现了负增长(见表3T)。
单位:%
1981年1985年1991年1995年1997年
制造业100%100%100%100%100%
食品15.4813.349.9010.159.08
纤维3.662.851.861.701.32
造纸3.002.652.542.472.25
化学5.546.727.678.728.63
石油煤炭6.745.643.342.953.43
陶土4.083.943.363.403.22
钢铁7.376.785.585.885.97
有色金属2.381.771.841.821.96
金属5.045.685.806.115.46
一般机械11.3812.6613.3910.9510.57
电气机械5.6710.1717.8422.026.34
运输机械10.429.629.499.328.01
精密机械1.671.911.841.351.41
其他17.1616.2615.5513.1612.35
数据来源:根据东洋经济周刊《日本经济统计年鉴1999》统计数据计算。
表3T制造业各行业实质GDP结构变化(比重)
此外,在90年代制造业由“就业创造”部门演变为“就业丧失”部门。80年代制造业创造
的就业人数达95万人,进入90制造业部门却减少了252万人的就业,从行业角度看,电机
行业由80年代的74万人“就业创造”转变为90年代减少37万人就业,一般机械由16万
人就业增加变为21万人就业减少,纤维产业则由80年代55万人的就业减少,在90年代继
续减少32万人的就业。相反,服务业则由80年代527万人的就业增长扩大到90年代的
449万人就业增长,成为最大的就业部门。制造业的就业减少说明日本正由工业社会向后工
业社会过渡,劳动资源由过去向制造业集中转为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集中。在这种经济结构
调整的背后,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引起上述变化与调整的根本动力。同时,日本劳
动力成本上升、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市场国际化、国际汇率动向等各种因素,也影响着日本
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着由“追赶者”向“被追赶者”型产业结构的转变。
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往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赶超过程中进行的。赶
超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是建立完整的国内产业体系,主要特点是通过加工贸易和提
高原有产业的剩余价值率来强化资本积累,利用积累资本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新产业
的建立反而以效率更高的设备装备原有产业或者为原有产业提供更廉价的原材料,从而使原
有产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存在和发展。在这种过程中,尽管伴随着主导产业的交替和更
迭,但较少表现为产业淘汰,追赶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的吸纳和扩充。20世
纪80年代以来日本周边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亚洲四小龙
和ASEAN4以及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某些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已经赶上或超过日
本,造成日本某些产业由比较优势转为比较弱势。相对于赶超型结构调整,被追赶型结构调
整的特点在于产业的淘汰,放弃那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将资源转移到更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领域。这种竞争优势的转移还表现在产业内部的产品升级方面
二日本对外产业转移及产业竞争力的保持
日本对外产业转移呈现着动态产业转移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从日本已经处于或
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随着对外投资的扩大,日本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
级。另一方面,这种边际产业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日本通
过直接投资与中国等东道国实现了产业的相互衔接与互补,在两国之间形成较佳的资源配
置,促进了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带来产业结构的提升。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初动力来自转移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求,这些产业开始促进日本
的工业化进程。日本第一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日本产业结
构向重化工业转变,在1955年占制造业产出的75乐占出口额44%的纺织业、服装业、食
品、饮料、皮革制品等产业所占份额迅速下降并开始向国外转移,以便确立资本密集型的钢
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的主导地位。日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
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对象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流向具有更低成本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
的NIES,而NIES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50年代的进口替代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开
始转向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NIES具有低廉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是资本和
技术。日本对其直接投资正好带来了资本和相应的技术。
因此,NIES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边际产业转移性投资使资源分配从低效率部门
释放出来,特别是劳动力和工业场地,如果没有这种资源释放,结构调整不可能平稳进行。
相反结构调整也释放了边际产业的另一部分资源如技术、机械设备,将这些在本国已经失去
竞争力的生产资源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些在发展中国家相对较为先进的资源使东道国提高了
本国产业的竞争力。161
70年代中期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加速了日本将部分耗能多、原材料需求量大的钢铁、造
船和石油化学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也转移出去,其目的是确立技术密集型的电动机械、
汽车、半导体等产业的主导地位,朝着耗费资源少、污染小、知识技术更密集的产业方向发
展。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外投资中化学、石油、金属产品所占比重上升了。这一过程正好又与
当时NIES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相吻合,从而促进了NIES重化学工业的发展。NIES一方面
积极承接日本的转移产业,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ASEAN,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升
级。与此同时,日本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到ASEAN,由此,形成了产业结构的梯次
转移。
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冷战的
结束、经济面向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方向发展,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国际分工空前深化,在这
种形式下日本一些行业已经或正在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全能性的产业结构难以继续维持下
去。这就要求日本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世界经济形势出发,考虑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
向。
在制造业方面材料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需求趋于饱和,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由
1985年的8.现下降为1990年的7.4%,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由于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并
向高技术方向发展,其比重由1985年的10.7%上升为1990年的12.5%这一时期,汽车和
电器产品占成品出口的2/3,巨额贸易顺差导致日本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由此为了
缓解对外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的压力,日本加大了海外直接投资力度,形成了第三次对外投
资高峰。日本的汽车及零部件、电气及电子行业再次扩大对NIES的直接投资,从而较快地
提高了NIES汽车和电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29.6%下降到1995年的26.3%o
其中,在80年代比重明显增大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比重从1990的12.5%下降为1994年的
额11.9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以亚洲各国工业化为背景,工业品的进口明显增加。成本因
素进一步促进日本向亚洲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此外,由于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制造业中一部
分附加价值较低的生产部门面临较大压力如零部件生产等,日本将这些部门转移到亚洲等低
成本国家,由此日本实现了向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领域集中,形成了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节日本对华投资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日本在华投资产业的总体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在第一阶段,日本对华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占日本对华投资比重的
78%,第一产业基本没有对外投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仅为22.0%。第一阶段日本对
华投资侧重于第三产业,主要是由于中国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日本投资者眼中存在很
大的变数,因此日本主要投资领域是投资相对较小、风险小周期较短的服务业和商业,而制
造业累计投资额甚至低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
到了第二阶段,受到日元升值和成本提高的影响,日本国内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如食品加
工、纤维、化学、机械、电机等产业为了寻求更低成本,开始加快了对华投资,对华投资中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到26.5临第三产业对华投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68.9%的较高份额,
这一时期日本第一产业开始有所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第二产业对华投资迅速提
升至78.0%,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到18.9机由上述分析可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以第
二产业为主,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的对华投资比重的迅速扩大,说明日本是在90
年代才开始真正对华直接投资。
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角度看,90年代以前,日本对华投资主要以非制造业为主,进入90年
代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开始超过非制造业。1991〜2001年是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的迅速增长
时期,制造业所占比重由80年代的20%左右迅速增长至75%,非制造业投资比重则由70%左
右降至23虬“入世”后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扩大至79临而非制造业投资下滑
到17.5%(见表2-3、表3-2)。
单位:万美元;亿日元
1979~19831984-19901991-2003
行业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X)22003
平均平均合计
食品60.326377713713720711810529231419911020
纤维55.1力1552683494552122744731304290!142162
木材纸浆1.89.024481()6844361()462726629】
化学46.5152511010613898161153100661851752801612
钢铁及有色金属43.91638911643472031809448461661381771708
一般机械112.0396526413746331923211444951631913992525
机电产品1.3255.416724638651690444551816335765038149r5304
运输机械7.18.1124198233370280122178104992582369582989
其他0.9114.5482262442894852242161631711191003832042872
制造业合计11.2704.742083815871942336820321857102760384016061712277320605
农林7.637531700000————35
满业水产____________46.24167
------------71040010—49
表3-2日本对华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
1979-19831984~19901991~2003
行业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X)()200120022003
平均平均合计
矿业4.825.522761—一—6—24
建设业14.3097808667808123210162589
商业1.752.493164156249146124447262116832491405
金融及保险14.41411212239—439146175453
服务业31.8693.32552X;143215173287179971021674139822063
运输业1.322.023429234723337195—523250
不动产8.3106.1228547146261195131453151!515981
其他13.61000.8—
非制造业合计61.51985.73114673156328517495493131982562092957065851
分公司0.257.7567653109101463222363314674757
合计72.82748.171381195426834319282824381363838109918192152355327214
数据来源:根据财务省统计资料整理.
说明:1990年以前数据为平均数据,单位为万美元;1991年以后数据单位为亿H元。
续表3-2
二日本对华制造业直接投资的高度化
1991〜2003年期间,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占全部投资的75.7%,而非制造业特别是服
务业、不动产业等行业则显著下降,分别由1979〜1983年的84.5乐43.7%和11.蝴下降为
90年代的21.5%、7.6%、3.6%,与90年代前相比,制造业所有行业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比
重均呈上升趋势。可见由于中国许多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仍停留在试点阶段、制造业的
比较优势相对明显等原因,日本对华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投资方面(见表3-3)。
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一般制造业
和装备制造业之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一是产业间升级,即由一
般制造业转向装备制造业、轻型制造业转向重型制造业、传统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制造业。二
是产业内升级,即由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从各产业年度投资金额变化角度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由低附加价值向资本密集型产业
转变。电机、化学工业、运输设备、其他制造业、钢铁及有色金属等产业投资金额比重明显
上升,而纺织、食品加工等附加价值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产业的投资比重出现大幅度下降。由
于纺织业投资表现出的比重下降趋势与日本对外投资整体结构中纺织行业比重变化的特征相
同,因此可以认为主要是日本国内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作用所致。从投资项目角度看,90
年代初电机类的投资所占比重约为10%,2000年上升到35%以上,而以服装为主的纤维业投
资所占比重则由1990年的30%下降到2000年不足5%,这种趋势的变化与投资金额角度的变
化基本相同(见图3T)。
单位:%
行业1979~1983平均1984~1990平均1991-2003平均
食品02.23.7
纤维02.07.9
木材纸浆2.40.31.1
化学01.75.9
钢铁及有色金属01.66.3
一般机械04.19.3
电机1.89.319.5
运输机械9.70.311.0
其他1.24.210.6
制造业合计15.425.775.7
农林—0.30.1
渔业水产—1.70.2
矿业6.60.50.1
建设业0.52.2
商业2.31.95.2
金融及保险—0.51.7
服务业43.725.27.6
运输业1.80.80.9
不动产11.43.93.6
其他15.736.40
非制造业合计84.572.321.5
分公司0.32.12.8
合计100%100%100%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统计资料计算。
表3-3日本对华投资各行业所占对外投资比重(投资金额)
口食品口纤维口化学口钢铁及有色金属□一般机械口电机口运输机械B其他
图3T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不同产业投资
单位项目的投资规模可以说明投资的资金密集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资项目的资本与技
术水平。1979〜198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为270万美元,进入21世纪,制
造业单项平均投资额达到9.6亿日元,按照21世纪以来110日元/I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
投资金额约为873万美元,相当于日本对华投资初期阶段平均水平的9.7倍,其中制造业和
非制造业分别提高了10.3倍和2.3倍,较整个90年代提高了82%和39%。说明日本对华直
接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但是,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各个时期,各种产业对华投资的规模远远低于日本对其他地区投
资的平均规模,表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仍然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这
是目前投资合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参见表3-4。
三在产品技术结构上:单一大批量产品结构向综合型、模块化方向的演变
产品生产方式可以分为手工业生产、单一大批量生产、综合型生产和模块化生产。手工业生
产比较容易理解,在此不多论述。单一大批量生产的产业结构是根据需求预测,利用可互换
性零部件按照标准作业模式大量生产规格化的标准产品。为了实现单一的作业,需要雇用大
量劳动力经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后,即可从事组装生产,这种产业的类型如纺织业。
而综合型(整合型)生产是由日本丰田公司等日本企业创造的、由垂直统合性大量生产体制
进化而来的。综合性生产形成于企业和集团内部的紧密人际网络,利用各种发达的非正式的
交流渠道调整各种经营技能,同时并行地进行产品开发。在制造工艺上,不再对机能进行细
分,工序间的接续面也没有实现标准化,而是将地方中小企业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大规模的
组装加工企业为龙头,构建集团内部统一的产品接口,这种方式也促进了日本系列企业集团
的形成。零部件等被设计为“纯正部件”或者封闭性模块(仅在集团内部通用),避免被其
他企业替代或利用,代表性产业如汽车产业。
单位:百万美元、亿日元
1979-19831984-19901991-20002001-2003
年度
世界亚洲中国世界亚洲中国世界亚洲中国世界蚯洲中国
制造业2.81.80.96.92.71.418.88.2v29.211.69.1
食品1.10.53.X2.60.X3474.511.17.17.9
纤维1.71.82.71.60.53.32.31.68.77.78.5
木材纸浆20.80.45.41.60.514.25.64.415.52''6.4
化学3.32.42.47.83.31.124.715.46.552.4Ki16.9
钢铁及有色金属4.64.57.22.71.312.98.85.718.46.66.7
机械1.51.25.72.5314.18.4818.898.9
电机31.11.310.34.14.I30.411.910.?43.312.710.1
运输机械10.13.511.94.80.932.711.59.93217.312.7
其他1.31.10.551.6113.27.34.914.K1().X7.8
非制造业2.83.14.18.44.8620.510.97.414.713.810.3
农林业0.90.61.60.90.45.22.22.215.64<>'
表3-4日本各行业对世界、亚洲、中国直接投资单项平均金额
1979~19831984-19901991-20002001-2003
年度
世界亚洲中国世界亚洲中国世界亚洲中国世界亚洲中国
渔水业11080.90.71.34.74.52.17.313
矿业155105114.216.92.621.726.72163.243
建设业12063.92.61.112.38.59.99.215715.7
商业15071.73.92.40.915.78.56.235.912511.1
金融保险124343.613.34.833.220.718.91022635.7
服务业22237.98.35.64.817.38.97.919.11414.2
运输业26151.34.64.11.820.811.83.513.9892.2
不动产业32827.343.719.110.113.372664
其他333K6.817.149.250.1188316.51
支店29120.19.73.82.128.621.913.150.52.855
不动产03038.3
合计27242.77.93.73.319.99.35.518.712.49.6
资料来源:1990年以前数据为作若根据大藏省金融统计月报整理计算.单位为百万美元,
说明:1991年以后数据为作为根据日本财务省网站数据整理计算,单位为亿日元.
续表3-4
模块化(组装型)生产是在单一大批量生产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按照标准设计开
放式的产品零部件,由于实现了产品接口的标准化,避免了零部件类型的内部化,从而可以
进行广泛的企业集团外分工,代表性产业如计算机等。模块化产品模式是零部件模块的接口
为标准化,组合各种零部件即可生产出多样化的产品。而综合性生产模式的产品是零部件模
块接口的内部标准化,要求集团内或企业系列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综合性生产和设计能力,
如果不能根据产品做出最佳设计,则无法发挥零部件整体的性能。
“模块式”和“综合型”产品技术结构,根据是否限制保护、是否接受国际竞争,又可以进
行“开放式技术结构”和“封闭式技术结构”的细化(见图3-2)。开放式产品结构是“模
块型”的一种,接口实行了业界标准化,可以进行跨企业的“组合”。
综合型模块型
封闭式汽车摩托车小型家电通用计算机工作机械塑料积木
开放式计算机成套软件自行车
图3-2产品结构的分类
日本企业以前采取的商业模式被称作“系列”,供应链全部纳入企业集团进行内部化生产。
在组装加工型的制造业,不仅产品的生产组装,甚至零部件及原材料的采购到销售网都纳入
同一企业集团,这是支持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从企业个体角度看,
许多日本企业的长项在于复合组织能力,例如产品零部件设计的微妙的相互调整、开发与生
产的协作、一贯制的工程管理、密切的交流、顾客接口以及客户特别式样需求等的质量保证
等。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经历了由大批量生产模式的产品结构、综合型生产模式产品结构以及模
块化产品结构的产业发展变化。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主导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食品、
饮料、皮革制品等轻工业产业是批量生产模式代表。进入60年代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
工、汽车、机械等产业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速了日本向耗费资源
少、污染小、知识技术更密集的电动机械、汽车、半导体等组装产业方向发展,日本式的综
合型生产模式逐步确立。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企业确立了企业内或者集团内完成的“综
合型(整合型)的封闭式产品结构”产品上的优势。90年代以来日本进一步提出科技立
国、IT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计算机等具有现代模块化产品结构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日
本产业开始向开放式模块化产品结构的产业方面转变。
作为大批量生产模式的纤维、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
成本控制上劳动力成本成为重要的因素之一。1985年之后持续10年左右的日元升值造成日
本国内企业在国际价格比较上出现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升,特别是生产投入的劳动力成本的
上升,加速了纤维产业等劳动密集度高的行业向海外转移。以这种变化为背景,日本按照生
产要素禀赋状况所决定比较优势结构,将本国的比较劣势产业和相关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
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和中国。1990年以前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纤维等劳动密
集型产业和木材、纸浆、化学等资源型产业上。
进入90年代以后制造业对华直接投资金额大幅超过了非制造业,制造业投资开始集中于电
机、机械、运输机械等组装产业。组装型产品,谁都可以组装,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获得决
定性的竞争优势,因此决定组装型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关键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上,由于
日本国内高成本结构使上述产业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而中国在上述加工组装领域具有较强
的竞争力,特别是电视机、白色家电;、摩托车、拖拉机等组装型产品,单能工'和大批量
生产特点强,在中国生产具有优势。""这种产品组装技术上的特点使得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的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为提升。特别是中国具有通过模仿、改造实现产品结构脱胎换骨的能
力,"”中国摩托车产业就是“产品结构脱胎换骨”的典型。中国摩托车年产量超过1000万
辆,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始于对国外品牌的仿制生产,由于
国内需求旺盛,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摩托车组装企业大量发建立,经过多年的发展,摩
托车“通用零部件”生产日益扩大,逐渐具有“开放式的模块化”特点。因此在日本具有
“综合型”产品结构特点的摩托车在中国已经脱胎换骨为“开放式模块型”产品。此外,电
视机、白色家电、小家电等也呈现了这种趋势。当然,中国这种“开放式模块型”产品结构
与严格意义上的“开放式模块化”产品结构不同,只是一种类似的“开放式结构”。藤本隆
宏(2002)指出:
美国企业擅长“模块化开放式产品结构”的产品,而且精于将顾客接口简约化,中国企业也
有类似特点。11,1
日本开始逐步将这些具有上述“综合型、封闭性产品结构”但在中国具有类似“开放式模块
化”产品结构特征的产业转移到中国。
进入90年代末期,以日本汽车产业进军中国为契机,日本汽车配件厂商在华投资开始集
聚,日本对华投资的产品结构向“封闭式综合型”组装产业发展的格局进一步确立。比如汽
车由上万个零部件构成,在其生产过程中,包括零部件采购体系在内,技术人员和制造现场
的操作技巧发挥着重要作用。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洗衣机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 大学vb课程设计答案
- 答疑系统课程设计
- 底盘学课程设计
- 2024年绿色生产规范协议
- 2024年温室大棚蔬菜栽培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高端别墅铁艺门及围栏一体化施工合同3篇
- 2024年消防安全宣传资料设计与制作合同2篇
- 2024年度旅游景区地砖采购及旅游体验合同3篇
- 2024年版店面租赁协议条款详解版B版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基础篇)(含答案)
- 统编版(2024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3套(含答案)
- 智慧康复医院智能化总体规划方案
- 2024年01月11073法律文书期末试题答案
- 申能集团在线测评题目
- 十四五规划药剂科展望
- 预防性侵害安全教育
- 科大讯飞招聘在线测评题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机考资料
-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