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的作用机制新进展_第1页
利培酮的作用机制新进展_第2页
利培酮的作用机制新进展_第3页
利培酮的作用机制新进展_第4页
利培酮的作用机制新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20利培酮的作用机制新进展第一部分利培酮与多巴胺能通路作用 2第二部分5-羟色胺能系统调控机制 3第三部分离子通道调控作用 6第四部分神经递质代谢调控 7第五部分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 9第六部分BDNF表达调节 12第七部分炎症反应抑制 15第八部分靶向基因的转录调控 17

第一部分利培酮与多巴胺能通路作用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

1.利培酮与神经元后突触膜上的D2受体结合,发挥拮抗作用。

2.这导致D2受体活性降低,抑制多巴胺信号传导,减少大脑中多巴胺的兴奋性作用。

3.这种D2受体拮抗作用被认为是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机制。

主题名称:G蛋白-偶联受体kinases(GRKs)

利培酮与多巴胺能通路作用

利培酮是一种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多巴胺能通路。它作为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剂,对突触前和突触后的多巴胺神经元均产生影响。

突触前作用:

*利培酮结合突触前多巴胺D2受体,阻断多巴胺释放。

*这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活动性降低,突触前多巴胺的释放减少。

*多巴胺前体L-多巴的翻转受阻,进一步减少多巴胺的合成。

突触后作用:

*利培酮通过与突触后D2受体结合,阻断多巴胺信号传导。

*这导致多巴胺效应的减少,包括cAMP产生、蛋白激酶A激活和基因转录。

*D2受体的阻断抑制神经元兴奋,减少丘脑-皮质兴奋性通路和边缘系统中的神经元活动。

多巴胺D2受体亚型的特异性作用:

*利培酮对D2受体亚型具有中等亲和力。

*它优先结合D2-高亲和力受体,这些受体主要位于纹状体和黑质。

*这解释了利培酮在缓解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中的有效性,因为D2-高亲和力受体在这些区域中富集。

对多巴胺能通路的影响的临床意义:

*利培酮对多巴胺能通路的阻滞作用导致多巴胺活性的减少。

*这种影响有助于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

*此外,利培酮对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和社会退缩,也有益处。

*由于其对D2受体的中等亲和力,利培酮的锥体外系副作用相对较低,这使得它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选择。

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的比较:

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利培酮对D2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并且对其他神经递质受体(如5-羟色胺受体)的亲和力也较低。这导致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发生率较低,例如肌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然而,利培酮仍可能导致其他类型的副作用,例如高催乳素血症、体重增加和代谢综合征。因此,在使用利培酮时应仔细监测患者的副作用,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第二部分5-羟色胺能系统调控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5-羟色胺能系统调控机制

5-羟色胺(5-HT)能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情绪、认知、行为等多种功能的重要神经递质系统。利培酮通过与5-HT能系统相互作用发挥其抗精神病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机制:

5-HT1A受体拮抗

1.利培酮与5-HT1A受体结合,阻断其功能。

2.5-HT1A受体主要分布于海马、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

3.5-HT1A受体拮抗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从而缓解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5-HT2A受体拮抗

5-羟色胺能系统调控机制

5-羟色胺(5-HT)能系统在利培酮的作用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培酮通过调节5-HT能系统的各种机制产生其抗精神病作用。

5-HT2A受体拮抗作用

利培酮是一种强效5-HT2A受体拮抗剂。5-HT2A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区域高密度表达。5-HT2A受体过度激活与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有关。通过拮抗5-HT2A受体,利培酮可以减轻这些症状。

5-HT1A受体激动和拮抗作用

利培酮具有5-HT1A受体激动和拮抗的双重作用。5-HT1A受体在5-HT能系统中具有自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神经元5-HT释放来调节5-HT能活性。利培酮可以通过激动5-HT1A自抑制受体,减少5-HT释放,增强5-HT2A受体拮抗效果。此外,利培酮还具有5-HT1A异生受体拮抗作用,该作用可增强5-HT能传递。

5-HT7受体激活

利培酮是一种5-HT7受体激动剂。5-HT7受体是5-HT受体家族中相对较新的一个成员,主要分布于海马、纹状体和下丘脑。5-HT7受体激活与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和奖赏行为有关。利培酮通过激活5-HT7受体,可以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精神症状,并对积极症状产生积极影响。

5-HT转运体抑制

利培酮是低效的5-HT转运体抑制剂。5-HT转运体负责5-HT从突触间隙的再摄取,抑制5-HT转运体可以增加突触间隙中的5-HT浓度,增强5-HT能传递。利培酮的5-HT转运体抑制作用相对较弱,但有助于增强其5-HT2A受体拮抗效果。

5-HT新生合成抑制

利培酮不抑制5-HT合成酶,因此不会影响5-HT的合成。然而,长期使用利培酮可能会导致5-HT合成酶mRNA表达下调,继而降低5-HT合成。

动物和临床研究

动物研究表明,5-HT2A受体拮抗作用是利培酮抗精神病作用的主要机制。5-HT2A受体敲除小鼠表现出对利培酮的抗精神病作用不敏感。此外,5-HT2A受体激动剂可以拮抗利培酮的抗精神病作用。

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了5-HT2A受體拮抗作用在利培酮抗精神病作用中的重要性。5-HT2A受體高親和力拮抗劑,如奧氮平和氯氮平,也具有強效的抗精神病作用。此外,5-HT2A受體部分激動劑,如阿立哌唑,在治療精神分裂症中具有療效。

結論

5-HT能系统调控机制在利培酮的作用机制中至关重要。利培酮通过拮抗5-HT2A受体、激动和拮抗5-HT1A受体、激活5-HT7受体、抑制5-HT转运体并抑制5-HT新生合成,调节5-HT能系统,发挥其抗精神病作用。对5-HT能系统调控机制的理解是优化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关键。第三部分离子通道调控作用离子通道调控作用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除了与脂多糖(LPS)结合并将其递送到Toll样受体4(TLR4)外,还具有离子通道调控作用。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调控

LBP可调控电压门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的活性,影响神经元、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

*钠离子通道:LBP可通过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的辅因子NRX1结合,增强钠离子内流,增加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钾离子通道:LBP可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VGKC)相互作用,减弱钾离子外流,延长动作电位,降低兴奋性。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调控

LBP也可调控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和N型钙离子通道:

*GABA受体:LBP可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增加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N型钙离子通道:LBP可直接结合N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其活性,降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机制

LBP的离子通道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

*直接相互作用:LBP直接与离子通道蛋白或其辅因子结合,改变通道构象和功能。

*细胞骨架重塑:LBP可通过激活RhoA和ROCK信号通路,重塑细胞骨架,影响离子通道蛋白的定位和活性。

*信号转导:LBP可以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如MAPK和Akt,从而影响离子通道的磷酸化和调控。

功能意义

LBP的离子通道调控作用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神经系统:LBP参与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作用平衡,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

*心脏系统:LBP影响心脏的电传导和收缩力,参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

*炎症和免疫:LBP通过调控离子通道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LBP除了作为LPS载体外,还具有重要的离子通道调控作用,参与神经系统、心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多种病理过程。第四部分神经递质代谢调控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神经递质再摄取阻断

1.利培酮阻断多巴胺和5-羟色胺转运体,增加突触间隙中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

2.提高神经递质浓度促进多巴胺D2和5-羟色胺5-HT1A受体的激活,产生抗精神病和抗抑郁效应。

3.选择性再摄取阻断作用有助于减少锥体外系副作用,使其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主题名称:酶活性调控

神经递质代谢调控

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涉及神经递质代谢的调控。具体表现为:

多巴胺代谢调节:

*抑制多巴胺转运体(DAT):利培酮通过竞争性结合DAT,阻断多巴胺再摄取,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水平升高。

*促进多巴胺释放:利培酮还通过激活多巴胺能受体,促进多巴胺释放,进一步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水平。

5-羟色胺代谢调节:

*抑制5-羟色胺转运体(SERT):利培酮阻断SERT,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水平。

*促进5-羟色胺释放:利培酮还可以激活5-羟色胺受体,促进5-羟色胺释放,增强其突触作用。

其他神经递质代谢调节:

*抑制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利培酮抑制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负反馈抑制,从而间接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抑制组胺H1受体:利培酮还可以阻断H1受体,减少组胺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活性。

神经递质代谢调节的临床意义:

神经递质代谢调节是利培酮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改善正性症状:利培酮通过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改善精神分裂症中的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正性症状。

*缓解阴性症状:利培酮还可增强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活性,缓解精神分裂症中的缺乏情感表达、缺乏兴趣和社会退缩等阴性症状。

*减少锥体外系副反应:利培酮对5-羟色胺2A受体(5-HT2A)的亲和力较低,因此不太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如肌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改善认知功能:利培酮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代谢,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

结论:

利培酮对于神经递质代谢的调控作用是其抗精神病药效的基石。它通过影响多巴胺、5-羟色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代谢,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正性、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同时减少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第五部分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关键词关键要点抗氧化作用

1.利培酮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

2.通过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和III,降低活性氧(ROS)的产生。

3.上调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神经保护作用

1.利培酮能抑制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减轻神经元损伤。

2.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存活和神经突触可塑性。

3.调控钙离子稳态,防止钙离子过载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利培酮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

利培酮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仅具有抗精神病作用,还表现出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抗氧化作用

活性氧(ROS)是细胞代谢的副产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由抗氧化防御系统清除。然而,当ROS产生过量或抗氧化防御能力受损时,就会导致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

利培酮具有清除ROS的能力,可直接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化物自由基,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研究发现,利培酮能显著降低阿霉素诱导的ROS生成,从而减轻神经元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此外,利培酮还能上调神经元内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表达,增加谷胱甘肽含量,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神经保护作用

氧化应激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利培酮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1.抑制神经元凋亡

凋亡是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利培酮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神经元凋亡。一方面,它能减少活性氧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元的损伤。另一方面,利培酮能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阻止促凋亡蛋白Bax的活化,并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保护神经元免于凋亡。

2.减少兴奋性毒性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过量的谷氨酸会引起神经元兴奋性毒性,导致神经元损伤和死亡。利培酮能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兴奋性,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减轻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

3.促进神经元生长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元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利培酮能上调BDNF的表达,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分化。此外,利培酮还可以抑制神经营养因子原激活蛋白(NGFIP)的表达,而NGFIP能抑制NGF介导的神经元存活,从而增强利培酮的神经保护作用。

临床意义

利培酮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为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帕金森病:利培酮能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元生长,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利培酮能减少淀粉样斑块形成,抑制神经炎症,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缺血性脑损伤:利培酮能清除ROS,抑制神经元凋亡,减少兴奋性毒性,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

此外,利培酮还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有氧化应激或神经损伤的患者,如重度氧化应激综合征(SOX)。

总之,利培酮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为其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未来,深入研究利培酮的神经保护机制,探索其在不同神经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将为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第六部分BDNF表达调节关键词关键要点【BDNF信号传导通路】

1.利培酮可上调BDNF表达,促进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发育和可塑性,改善认知功能。

2.BDNF诱导TrkB受体的磷酸化,激活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调节神经元存活、生长和突触可塑性。

3.利培酮通过抑制GSK-3β,间接增强BDNF信号传导,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网络的形成。

【BDNF与炎症反应】

BDNF表达调节

利培酮的新作用机制侧重于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一种关键的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存活、分化和可塑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DNF表达减少与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许多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症,均与BDNF表达减少有关。BDNF水平的降低与神经元损伤、突触可塑性受损和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利培酮对BDNF表达的影响

利培酮被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BDNF表达:

1.CREB激活:

利培酮抑制多巴胺D2受体,导致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降低。这反过来会激活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一种转录因子,它会激活BDNF基因的转录。

2.mTOR通路激活:

利培酮通过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mTOR通路促进BDNF基因转录和局部BDNF蛋白的合成。

3.PI3K-AKT通路抑制:

利培酮还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来调节BDNF表达。PI3K-Akt通路抑制后,BDNF基因转录会增强。

4.组蛋白乙酰化:

利培酮被发现能够促进组蛋白乙酰化,这是一种表观遗传机制,可促进DNA转录。BDNF基因启动子的乙酰化增强了BDNF的转录。

BDNF表达调节的临床意义

利培酮对BDNF表达的调节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1.改善神经可塑性:

通过增加BDNF表达,利培酮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改善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

2.神经保护作用:

BDNF是一种神经保护剂,利培酮通过增加BDNF表达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和凋亡。

3.减轻精神病症状:

BDNF缺乏与精神病症状的出现有关。利培酮通过增加BDNF水平,可以帮助减轻精神病症状,例如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

4.改善情绪:

BDNF在情绪调节中发挥作用。利培酮通过增加BDNF水平,可以改善情绪,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研究证据

大量研究支持利培酮对BDNF表达的调节作用:

*动物研究:在动物模型中,利培酮已被证明可以增加大脑中BDNF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

*临床研究:在人类受试者中,利培酮治疗与BDNF水平的提高有关。例如,施用利培酮4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显著升高。

*成像研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利培酮治疗可以增加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中BDNF相关的信号,表明这些区域神经可塑性和神经活动增强。

结论

利培酮对BDNF表达的调节是其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通过增加BDNF水平,利培酮可以改善神经可塑性、提供神经保护、减轻精神病症状和改善情绪。这些作用强调了利培酮在精神卫生领域作为一种有效且全面的治疗选择的作用。第七部分炎症反应抑制关键词关键要点神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抑制

1.利培酮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来减轻神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2.利培酮能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从促炎向抗炎表型的转化。

3.利培酮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来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抑制

1.利培酮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化物阴离子、氢过氧化物和羟基自由基。

2.利培酮上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表达,增强细胞自身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3.利培酮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从而减少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

细胞凋亡抑制

1.利培酮通过激活Bcl-2蛋白家族的抗凋亡成员(如Bcl-2和Bcl-xL),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激活,从而保护神经元免于凋亡。

2.利培酮抑制促凋亡蛋白家族(如Bax和Bak)的表达,减少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和凋亡信号的传递。

3.利培酮通过调节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细胞存活和再生。利培酮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机制

摘要

利培酮是一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除了其抗精神病作用外,还表现出抗炎特性。本文综述了利培酮抑制炎症反应的机制,重点介绍了其对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影响,以及它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引言

炎症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激活。当炎症反应失控时,可能会导致慢性炎症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炎和阿尔茨海默病。利培酮的抗炎特性使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潜在候选药物。

利培酮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

利培酮已显示出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利培酮抑制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此外,利培酮还被发现通过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来发挥作用。

利培酮对趋化因子的抑制作用

趋化因子是引导免疫细胞至炎症部位的蛋白质。利培酮已显示出通过抑制各种趋化因子的产生来抑制趋化反应。例如,利培酮可通过阻断STAT3信号通路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释放。

利培酮对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

炎症介质是一组参与炎症反应的分子,包括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和氧自由基。利培酮已显示出抑制这些炎症介质的产生。它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来抑制NO的产生,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2的活性来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此外,利培酮还表现出清除氧自由基的特性。

利培酮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利培酮与各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它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炎性介质的产生,并调节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呈递功能。此外,利培酮已被发现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

治疗意义

利培酮的抗炎特性使其成为治疗慢性炎症疾病的潜在候选药物。它已显示出对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炎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此外,利培酮还被认为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抗炎特性可能有助于这一作用。

结论

利培酮通过抑制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以及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发挥抗炎作用。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治疗慢性炎症疾病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潜在有效药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利培酮的抗炎作用的全部机制,并验证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第八部分靶向基因的转录调控关键词关键要点1.利培酮对CREB相关基因转录的调控

1.利培酮诱导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磷酸化,促进其结合到CRE位点。

2.CREB结合后促进CREB靶基因(如BDNF)的转录,增强神经可塑性。

3.利培酮通过激活CREB信号通路,改善突触功能和认知能力。

2.利培酮对Histone3修饰的调控

靶向基因的转录调控:利培酮作用机制新进展

导言

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过去二十年来,研究人员对利培酮作用机制的了解有了显著进展。本文重点介绍利培酮对靶向基因转录调控的最新发现。

利培酮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表达是一个高度调控的过程,涉及从DNA到RNA到蛋白质的基因信息的传递。利培酮已显示出影响多个基因的转录调控,包括:

1.多巴胺受体(DR)基因

*利培酮与D2型多巴胺受体结合,导致受体构象变化。

*这种变化抑制DR基因的转录,导致D2受体表达减少。

2.血清素受体(SR)基因

*利培酮与5-HT2A型血清素受体结合,抑制受体活动。

*这种抑制导致5-HT2A受体基因转录增加,从而增加受体表达。

3.谷氨酸受体(GR)基因

*利培酮增强NMD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