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单选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单选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单选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单选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单选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单选题)1.宋代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和“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他们的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2.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 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3.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A.蔑视权威和教条 B.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C.捍卫道学家尊严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4.朱熹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

)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 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5.“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C.鼓励商业发展重新树立义利观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6.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与该思想主张最接近的是()A.“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B.“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C.“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 D.“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7.朱熹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月亮盈亏的解释,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界的雷电、霜雪、彩虹的成因,批判前人的神秘主义错误。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震亨把其最得力的医学著作命名为《格致余论》。这表明(

)A.古代中国科技重道德轻技术 B.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C.传统科技注重理论规律探索 D.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形成8.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这一现象的出现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 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 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9.《朱子语类》记载:“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是如何而致?若分明见此,志自立,功夫自住不得。”此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A.“格物致知”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自强不息10.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以礼法加以节制,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故程颐主张(

)A.自我节制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重建纲常11.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亟须重塑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 B.以伦理道德规范人的日常行为C.通过内心反省实现个人的价值 D.不同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12.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能即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 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 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13.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B.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14.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15.“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但孔子没有对道德人伦的原则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的概括。后世的儒学家对伦理道德进行高度概括并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合理性的是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1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而另——思想家则认为:“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这两种观点反映出A.理学修习方式殊途同归 B.儒家伦理世俗化得到广泛认同C.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嬗变 D.格物致知成为了基本治学方法17.“二程”对于天人之际的追求有两方面突破:一是明确了仁爱之理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指明了通过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的方式追求超越性的基本功夫,原本有限的存在者便可与无限的超越性相互沟通。据此可知,二程致力于A.构建儒家的哲学体系 B.劝导统治者施行仁政C.促进儒佛道三教合流 D.探寻万事万物的本源18.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表明朱熹主张A.万事万物客观存在 B.天理是世界的本原C.各种事物均包含理 D.天理人欲相互依赖19.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由此可见朱子深衣A.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 B.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 D.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意识20.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作的。由此可知,朱熹主张培养A.遵守三纲五常的人 B.具有全面素养的人C.恪守忠孝观念的人 D.懂得格物致知的人答案: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提到的“理”“格物”“格心”“成贤成圣”“齐家平天下”都体现了一种规范或者是一种社会标准,他们根本出发点是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C项正确;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只是一种手段,不是其根本出发点,排除A项;材料里的修养论和功名论都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不是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不是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根据材料“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田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针对许多自然科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探究万物本原,试图得到其中的“理”,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朱熹的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思想并未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排除B项;“为往圣继绝学”是横渠四句中的内容,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不是朱熹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3.D【详解】根据材料“徒知而不行”“多阙于践履”“既致知,又须力行”可知,朱熹批判当时有些学者“空谈”的学风,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D项正确;蔑视教条与权威是李贽的思想,且本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唤醒内心的良知真理,属于心学的内容,排除B项;捍卫道学家尊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朱熹重视学习对儿童心性培养的作用,肯定引导儿童追求圣人境界,否定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其认识蕴含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排除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哲学主张,排除C项;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与“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承认追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强调“循天理”才能不求利而获利,说明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B项正确;材料与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朱熹主张鼓励商业发展,排除C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伦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反映了格物致知的观点,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格物致知的思想,ACD项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理学的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宋代科技发展有促进作用。而金元医学家朱震亨将理学结合到医学中来,故表明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与科技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C项表述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不符,排除A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宋代儒学家注重研究《周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易》包含大量哲学原理,而宋代儒学家研究《周易》推动了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C项正确;《周易》是儒家经典,排除A、B项;儒学的思辨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材料是主要内容是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常人也可努力成为圣贤,意志坚定,自强不息,自然就能达到,故此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自强不息,D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探究事物,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B项;崇德尚贤强调的崇尚贤德,而不是成为贤德,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据题意可知,程颐认为自秦朝开始,各朝各代都没有构建起严密的纲常礼法,所以到了宋代应该重建纲常,D项正确;程颐是主张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重建纲常,而非自我节制,排除A项;发明本心和知行合一都是心学的主张,程颐是理学的代表,排除B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忠”“孝”“恭”“敬”均属于儒家伦理道德,朱熹所说的“这个道理”,强调的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B项正确;朱熹强调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并不意味着要重塑传统儒家文化,排除A项;“内心反省”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排除C项;朱熹在此强调的不是社会责任,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从材料“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可知张载认为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没有提到相互转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尊卑,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宋代的政治生态比较宽松和谐,宋王朝以文治国,对士大夫也特别优容,甚至表现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的雅量,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士大夫也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得君行道”的可能性。然而,到了明朝,皇帝的权力空前膨胀,明朝的士大夫就不可能再像宋朝-样向往”得君行道”乃至与皇帝”同治天下”,而是不太关心宏大的朝政,转向从个人受用的角度,探讨性命理气的内圣之学。因此,宋明士大夫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受到宋明社会政治环境变迁的影响,A项正确;B项是这种变迁造成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的社会矛盾是指人民大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由材料可知,朱熹主张礼制因时变革,不必拘泥于古礼,以此推动儒学的更新,C项正确;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是儒学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朱熹主张变革古礼,并非完全摒弃礼制传统,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6.A【详解】这两种观点分别体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治学理念,相同之处是“求理”,不同之处是方法和途径,但殊途同归,故选A项;B项“广泛认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