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案 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_第1页
探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案 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_第2页
探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案 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_第3页
探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案 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_第4页
探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案 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实践活动活动背景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问题的提出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按照这一观点,中国历史完全是由孔孟老庄、秦皇汉武等大人物创造的。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链接到底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青殊2023-04-0522:59江苏在生活中,我们常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谈到历史,我们的脑海又容易浮现时势造英雄,亦或者英雄造时势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念。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但若是细思,你就会发现,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强调的都是英雄对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我们常常提及英雄对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忽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会困惑,困惑创造历史的究竟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所谓的英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思考,这一点,在对待历史的时候同样成立。可以说,如果没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就算有英雄也很难创造所谓的时势,比如秦始皇。后人称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乱世,开创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大家也不想想,若是没有秦国辛勤劳作的农夫、没有战场奋力杀敌的士兵,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吗?若是连统一天下都做不到,他又如何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人尊称为千古一帝呢?从这个角度讲,世人敬仰的秦始皇只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史书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已。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凭什么秦始皇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此,老子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圣人得到好处的时候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自己想办法,再麻烦别人,正是因为他愿意事事为别人考虑,才能够得到别人的拥戴,更好地保全自身。可以说,正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才能够成为圣人。按照老子的说法,秦始皇、汉高祖这样的开国皇帝就是圣人。啥,秦始皇、汉高祖是圣人?你不会是在跟我开玩笑吧!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觉困惑。若是你也存在这个困惑,或许你可以思考一下,秦始皇和汉高祖在统一天下之前,是不是会给予部下足够的赏赐?在统一天下后是不是让天下人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在统一天下前给予部下足够的赏赐不就是老子所说的遇到好处的时候考虑先考虑别人吗?他们在统一天下后,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不也是考虑别人吗?可以说,正是因为开国皇帝在很多情况下都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他们的部下才愿意为他们卖命,他们的百姓才愿意服从他们的统治。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是,秦始皇没有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秦朝二世而亡了,但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后让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而汉朝的国祚延绵了将近四百年。从这里,你应该可以发现,像秦始皇和汉高祖这样的英雄其实是在跟广大人民群众做交易。在这个交易中,开国皇帝承诺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人民群众则帮助开国皇帝缔造属于他们的辉煌。史书往往会记住英雄的辉煌,忽视人民群众的付出,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觉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时势造英雄这两个观点似乎存在矛盾。可实际上,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紧密相连的。瞭望·第一学习|“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2024-06-2811:05:58来源:《瞭望》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彼此契合”,是立足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遇相识、交织激荡、相融相通关系演变的高度总结。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相互契合的,就必须深入到二者契合的内容本身,即找准基本契合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化学反应”,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文 | 王梦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应高度关注、深入领会。深刻认识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彼此契合”,是立足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遇相识、交织激荡、相融相通关系演变的高度总结。近代以来,学术界、思想界从救亡图存的角度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但也有学者敏锐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一致性。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党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逐步走向成熟。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我们党立足百余年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认识的极大深化,讲清楚二者的融通和契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二者“能不能结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生动表述,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地位,为新征程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准确把握基本契合点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相互契合的,就必须深入到二者契合的内容本身,即找准基本契合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追求相契合。作为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春秋时代孔子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再到近代康有为提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均蕴含有实现“大同社会”的深沉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强调的是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之世理想,强调的是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最终世界和平、天下大同。二者本质上都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描绘,在价值目标、个体追求上存在高度契合之处。第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相契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群众从来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华民族一向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既有强调“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又有强化德行修养、完善社会治理的政治智慧,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充分彰显出民心至上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都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重视群众的决定性作用、以人民利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角度上是高度一致的。第三,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针对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革故鼎新”追求的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代表的除旧布新、与时俱进精神;“自强不息”则强调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始终奋进。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命精神相互比较,不难发现:二者为追求“新”事物或制度,必然要革除“旧”事物或制度的辩证、发展思维是相通的,在“求新”“革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奋斗不止、昂扬进取的斗争精神也是高度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观念上的相融相通,为它们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又一内在可能性。第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相契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大生产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增长,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个人的、民族的历史逐渐转变为普遍的世界历史,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呈现出开放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讲求的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讲信修睦”,出自《礼记》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论述,讲信是修睦的前提,修睦是讲信的结果,讲信修睦是实现社会安定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亲仁善邻”,出自《左传》记载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指国家应该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中华民族对待邻里关系的态度是“远亲不如近邻”,素有“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美好期望。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是内在契合的。第五,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生态理念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天人合一”出自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指天、地和人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可能独存,必须遵循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万物并育”源于《礼记》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为人与万物共同存在、和谐统一于大自然之中。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本质一致的,都强调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并共同追求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展现出高度契合性。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二者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内在有机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发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了累累硕果。在宏观层面,我们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具体层面,毛泽东创造性地吸收和改造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实事求是”作出新的阐释,推动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创造性引用“小康”概念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化学反应”绝非脱离实际产生的,而是我们党深深扎根于实践推动实现的。离开了实践,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成为现代的。同时,“化学反应”产生的理论成果又反过来指导了实践,对今天的实践产生了切实的文化滋养。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向更深层次看,“化学反应”的最高境界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化学反应”,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不但顺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年轻干部要做“五个自觉”的忠实践行者2024/06/3009:55新华报业网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这“五个自觉”,体现了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更为年轻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履职水平指明了前进方向、树立了更高标杆。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征程上,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加强思想淬炼,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年轻干部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才能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年轻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必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才能通过学习,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加强政治历练,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作为年轻干部,要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第一准则,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标准,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总书记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生动实践,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无论形势多么严峻复杂都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实践锻炼,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民生的一件件事挂在心头,强调“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年轻干部只有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对人民怀有真挚的情感,才会有坚如磐石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才会有矢志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强大内驱动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求一己之私,把为民造福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要聚焦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在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用心用情用力,务实功、出实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作风锤炼,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年轻干部富有梦想、朝气和活力,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