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聚焦两会关注民生(试题分值:100分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战国时期,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见,墨子和孟子(
)A.都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 B.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C.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 D.都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和“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可知,孟子和墨子都关心百姓,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B项正确;都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这种说法不正确,排除A项;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树立君主权威,排除C项;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2.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 B.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C.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 D.在方法上具有一致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家学说都关注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使天下太平,这体现了他们服务社会的理想和愿望,B项正确;虽然各家学说都有其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但材料强调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而非直接关于人生价值,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各家学说的治国主张如何互补,而是强调了他们服务社会的共同目标,排除C项;材料没有讨论各家学说在方法上是否一致,而是强调了他们服务社会的共同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3.“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些古语都体现了(
)A.法家学派的“法治”思想 B.儒家学派的“仁政”思想C.道家学派的“无为”思想 D.墨家学派的“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为政以德的理念,体现了儒家学派的“仁政”思想,B项正确;法家学派的“法治”思想,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道家学派的“无为”思想,认为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墨家学派的“非攻”思想,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政治:商鞅变法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A.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B.社会大变革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商鞅变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B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主要有夏商西周,排除A项;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社会特征,不能反映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西汉经过文景二帝的治理,至汉武帝即位时,已经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主要得益于(
)A.儒家仁政的实施 B.阶级矛盾的缓和C.休养生息的政策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经过文景二帝的治理,至汉武帝即位时,已经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时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朝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C项正确;汉朝初年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儒家仁政的实施”说法错误,排除A项;阶级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与题干“西汉经过文景二帝的治理”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考古Archaeology》杂志新出版的2024年第一期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发现的动物殉葬坑入选。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表明汉文帝(
)A.贪图享乐 B.以法治国 C.提倡节俭 D.罢兵归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帝修建霸陵的时候全部用瓦器,不允许用贵金属作为装饰,为的是节俭防止增加百姓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汉文帝提倡节俭,勤俭治国,C项正确;贪图享乐,与汉文帝修建霸陵的时候全部用瓦器,不允许用贵金属作为装饰不符,排除A项;以法治国,即强调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兵皆罢归家”指的是士兵们打完仗之后都返乡归田,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下面是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西汉时期历史情况的概要示意图(部分),其中①处应补充的内容是(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出现“文景之治” D.张骞通西域【答案】B【解析】据题干“西汉时期历史情况的概要示意图”反映的是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B项正确;实施“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解决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的问题而实行的,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文景之治”是指文景时期,通过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盛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题干反映的是汉高祖时期开始实行的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8.《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下列对她执政时期的评述,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重用人才,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B.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开启历史先河C.善于纳谏,重用魏征为相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答案】A【解析】据题干“‘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和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A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到妇女地位的变化,无法说明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善于纳谏,重用魏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排除C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排除D项。故选A项。9.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朝经济持续发展C.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D.唐朝水路交通发达【答案】B【解析】据题干“《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但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唐朝水路交通发达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太宗曾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定。”这反映了唐太宗(
)A.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定。”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强调知人善任,任用贤臣,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没有体现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或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排除ABC项。故选D项。11.民主党派何香凝在1949年9月的某一天说道:“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怎能有今天!我盼望二十二年了,今天中国革命终于胜利,人民抬起了头。”她说这段话的背景是(
)A.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C.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重庆谈判达成《会谈纪要》【答案】B【解析】据题干“1949年9月的某一天说道:“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怎能有今天!我盼望二十二年了,今天中国革命终于胜利,人民抬起了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题干这段话的背景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B项正确;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是在1949年4月,排除A项;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是在1945年,排除C项;蒋介石邀集各党派代表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共产党从和平建国角度出发赴重庆谈判是在1946年,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会议中参会人员的基本情况体现出(
)会议参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共662人。A.和平建国的方案得到各界拥护 B.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C.新政协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D.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共662人”可知新政协会议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13.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选民证1953年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成立 B.《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C.用间接选举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D.由全国人大选举代表制定选民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选民证195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共同纲领》是临时宪法,是当时选举的法律依据,B项正确;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确立起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我国在人大代表选举上采用的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排除C项;1953年还没有全国人大,由全国人大选举代表制定选民证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共同纲领》(
)A.宣示了阶级矛盾的消除 B.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C.昭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D.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矛盾的消除,而且《共同纲领》出台时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依然存在,排除A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图是某次会议的资料卡片。依据卡片判断该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参加者: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邀代表75人,共662人主要任务:__________A.讨论解放新中国的问题 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C.讨论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 D.讨论制定新宪法的问题【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B项正确;经上述分析,题干会议未第一届政协会议,第一届政协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排除A项;1945年中共七大上讨论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排除C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题干“1949年9月”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1954年,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注: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
)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4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所以说这次会议是“里程碑”,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土地改革时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排除A项;B项提出于1953年,属于外交方面,排除B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7.以下两部法律文献的相关规定,说明我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身……的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A.保障并逐步完善公民权利 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完成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人身……的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可知,两个法律文献都保障和逐步完善公民权利,A项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无关,排除B项;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无关,排除C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8.2024年3月4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近3000名代表和2000多名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事。这其中的“两会”指的是(
)A.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是党的会议,排除AC项;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排除D项。故选B项。19.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前后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形成的制度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降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值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项正确;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排除ACD项。故选B项。20.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B.展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C.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生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可知,这些均体现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在赞扬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D项正确;镢头是传统生产工具,不涉及生产技术革新,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集中体现在工业上,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之处,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述言论强调了(
)A.市场应当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C.计划与市场手段都对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在放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之处,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知,材料再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的具体表述,B项正确;市场应当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说法正确,但并非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计划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计划与市场属于两个时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22.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此,中共中央决定()A.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公私合营的赎买政策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据题干“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D项正确;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实行公私合营的赎买政策是三大改造中对工商业的改造,排除B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23.这次土地改革,把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与材料中的“土地改革”相关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据题干“这次土地改革,把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知,与材料中的“土地改革”相关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正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题意中的分包到户,自主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走集体化路线,吃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4.下图是阅读小组制作的改革开放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接续阅读的内容可能是(
)一、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一)解放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先导(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三)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四)A.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B.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C.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D.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在19531957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5月,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B项;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提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排除D项。故选C项。25.下图为19782016年北京市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单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2016年北京市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不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图片反映的表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属于思想领域,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26.(20分)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材料三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大城市的繁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南宋·陆游《陆游集》(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经济的富庶和国力的强盛,这与哪位皇帝哪些措施有关?(4分)(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他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采取了什么措施?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请列举一例进行证明。(4分)(3)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相关,请列举两例新的生产工具。(2分)(4)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任答两点)。(2分)(5)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在什么时候最终完成?请从两个角度分析出现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6)唐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及经济非常繁荣,这对我们今天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4分)【答案】(1)皇帝:隋文帝(杨坚)。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4分)(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举例:日本“遣唐使”。(4分)(3)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2分)(4)表现:城市(镇)兴起;商业繁荣;纸币产生。(2分)(5)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间:南宋。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4分)(6)启示: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开放与自由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与世界接轨,才能获得更多的机遇和资源;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推动科技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需要积极引导和推动经济的发展。(4分)【解析】(1)皇帝、措施:根据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因此材料反映了隋朝经济的富庶和国力的强盛,这与隋文帝(杨坚)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措施有关。(2)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可知材料所描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可知唐太宗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采取的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如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3)生产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相关,如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4)表现:根据材料三“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可知;由“大城市的繁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可知商业繁荣;由“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可知纸币产生。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城市(镇)兴起;商业繁荣;纸币产生。(5)变化、时间:根据材料三“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可知南方城市商业繁荣;根据材料四“苏常熟,天下足”,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的重大变化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6)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及经济非常繁荣,这对我们今天国家经济的发展额启示,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开放与自由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与世界接轨,才能获得更多的机遇和资源;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推动科技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需要积极引导和推动经济的发展。27.(12分)民生问题历来都是国家、社会和公众十分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张老师以“增进民生福祉,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活动。任务一【民生思想闪耀光芒】(1)一组同学收集和分享了中外思想家的名言警句,请从民生的角度解读老子思想蕴含的智慧,简述孙中山为践行其民生思想所作出的努力。(6分)圣人(执政者)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一国之内,人民的一切幸福都是以政治问题为依归的。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要解决民生问题,先从政治上来着手”。—《孙中山选集》任务二【民生方案彰显智慧】(2)习总书记常常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而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策或制度的依托。三组同学搜集了如下制度和政策,请你任选其中一个角度,以“制度或政策赋能民生福祉”为题写一篇150左右的宣讲稿。(6分)制度保障民生:科举考试制度社会保障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改善民生:休养生息政策新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答案】(1)执政者应心怀百姓,爱民重民,顺应民意,以民众意愿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统治者无为而治,减轻人民负担;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和政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成立中华民国,宣告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6分)(2)示例:政策赋能民生福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宣讲的题目是“政策赋能民生福祉”。放眼历史长河,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好的政策能够赋能民生福祉,改善民生。面对汉朝初年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均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他们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使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因此促成了第一个治世局面,即文景之治的出现;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国内矛盾尖锐等问题的出现,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他从民生角度出发,实行了以征收粮食税代替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措施,这些举措改善了民生,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稳步发展;面对闭关锁国的教训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民生也持续得到大幅改善,共同贫穷被送进了历史,综上所述,好的政策能够为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也必然赋能民生福祉。(6分)【解析】(1)根据材料“圣人(执政者)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可得出,执政者应心怀百姓,爱民重民,顺应民意,以民众意愿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得出,;根据材料一“”可得出,统治者无为而治,减轻人民负担。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和政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成立中华民国,宣告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一系列的行为正是心怀百姓,爱民重民,顺应民意,以民众意愿的表现,其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2)本小问属于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围绕着“制度或政策赋能民生福祉”。开头点题:大家好,我宣讲的题目是“政策赋能民生福祉”。放眼历史长河,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好的政策能够赋能民生福祉,改善民生。接下来列举历史史实进行宣讲:面对汉朝初年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均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他们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使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因此促成了第一个治世局面,即文景之治的出现;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国内矛盾尖锐等问题的出现,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他从民生角度出发,实行了以征收粮食税代替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措施,这些举措改善了民生,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稳步发展;面对闭关锁国的教训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民生也持续得到大幅改善,共同贫穷被送进了历史。最后进行总结:综上所述,好的政策能够为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也必然赋能民生福祉。28.(18分)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材料二西汉时期史料记载南朝时期史料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物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三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施行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交替专权,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材料四中国、越南、古巴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都实行了经济改革,而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借鉴了列宁制定的经济运作模式。尤其是中国的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高速增长。——摘编自盛维充、王艾青《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材料五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中亚各国热烈回应和积极参与。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摘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财经学院《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数据治理》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茶叶加工制作课程设计
- 肠道菌群课题研究报告
- 重庆财经学院《地统计与应用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禅意民宿施工方案
- 潮洲祠堂文化研究报告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统计预测与决策》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测量放大器电子课程设计
- 测试计划课程设计
-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安全文明施工专项检查表
- 水电站330kV开关站投运调试方案
- 采购管理系统中运用业务重组的几点思考
- 第二部分项目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及相关证明、业绩资料
- 旅游发展产业大会总体方案
- 民用机场竣工验收质量评定标准
- 汽车应急启动电源项目商业计划书写作范文
- 浅谈“低起点-小步子-勤练习-快反馈”教学策略
- 磁制冷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电缆桥架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 两癌筛查质控评估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