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讲坛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报告_第1页
校长讲坛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报告_第2页
校长讲坛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报告_第3页
校长讲坛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报告_第4页
校长讲坛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长讲坛: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一、教育的基本属性我讲座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按道理这应该是教育内部讨论的问题,但是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家长也需要了解。教育应该有三个基本属性。一般我们认为,教育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但是科学又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为要突出教育的社会性,我们往往把教育的基本属性看成是三个: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这三个属性的运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例如,你讲话,学生听得进去,他讲话学生就听不进,其实这句话内容可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有人讲的学生会听,有人讲的学生不听?这往往与艺术性有关。正因为有艺术性的问题,艺术性被教育广泛应用,如朗诵、电影、戏剧,教育运用这些艺术的表达,可以使得教学效果更好。在你的孩子的教育上也有艺术性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社会性。我举个例子,有一名学生在我们学校读了九年书,后来到了上海中学,然后进了哈佛大学读本科。我校小学一年级是不上数学必修课的,每周只上一节用英语教的数学活动课,给学生一些数感、形感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年级才开始系统学习数学。这位学生在小学读书时,学业成绩平平,也没有参加过奥数班。我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全部小学生都可以直升中学部。他进了中学以后,学习积极性突然爆发,对数学尤感兴趣。到了初三,参加高中数学竞赛,他获得全国二等奖。后来到上海中学,他在高一就获得全国数学竞赛金奖,高二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但他没去,高三去了哈佛。记者问他:“你初三时能获高中数学竞赛全国二等奖,学校给了你什么?”他说:“静教院附校给我的帮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给了我时间,这个学校的课外作业确实不多,我基本上都能在校内完成,回家就有大量时间学习我感兴趣的数学。另一方面是给我学习数学的兴趣。”记者又问他,这个学校怎么给你学习兴趣的?他举了个例子:在课堂内,他做题目特别快,数学老师总是准备几张带有一两道数学题目的小纸头,谁做得对,谁做得快,才能拿到一张小纸头,他都能拿到。这些题目是很难的,但是通过努力还是能做出来的。我分析了这件事情,发现它完全符合心理学。第一个是不容易得到的,你容易得到,他不一定感兴趣。第二,富有挑战性的,没有挑战性,提不起他兴趣。第三,给他成功感,如果题目很难,难到学生都做不出,也不行。实际上,老师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应用了教育的社会性。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思考一下,怎么运用社会性增加它的效果。第三是科学性,科学性的问题可能更大。今天我讲的主题就是要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认知规律属于什么性?既不是艺术性,也不是社会性,而是科学性。我认为,教育的三个属性里两个基本不变,只要有一个属性有显著变化,也会带来教育效能提高。今天我主要讲科学性,讲孩子的认知规律。二、孩子学习的最佳发展期现在有句话几乎全国流传,叫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目前,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很多人在抢跑。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抢,一直到初中还在抢跑。幼儿园孩子学拼音,初一学生学物理等,是否什么知识都是越早学越好?是不是存在合理的规律呢?这就是科学性的讨论、认知规律的讨论。有意识的教育活动称为课程,课程决定着学生学什么。课程设置应该是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学科,二是学生,三是社会。那么我们的学生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学科更有效呢?这里举个例子,有理数的加减法。上海“一期课改”的时候把有理数的加减法内容下放到小学。小学老师反映,56个课时都不够,很难让学生学会。但是上海“二期课改”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放到了初中,26个课时就够了。这块内容放在小学好还是放到初中好?我想应该放到初中。原因还不是效益高低的问题,是根本学不会的问题。例如跳绳,不到一定年纪,就不会跳。一年级不会跳的,往往是月份小的孩子。有家长责怪孩子:人家怎么跳得好,你怎么跳不好,其实相差几个月都不可以,不到这个月就不会跳。不是脑子笨和聪明,而是与年龄有关系。还有你认为简单的,对孩子不简单,你认为复杂的,对孩子倒简单了。例如“左”和“右”,左右这件事情很复杂的,你知道吗?你的左右,我的左右,我的左右相对你的左右,全部搞清楚,一般要到七八岁。年龄不到,搞不清楚是正常的,搞得清的是少数人。认知是有规律的,什么年纪学什么是有规律的。小孩子记性可能比你好,语言的模仿能力比你强。比如,外地到上海的人,口音很难改变。少数人能改变,大量的人很难改变,尤其到了一定年纪才到上海,更加难改变。但小孩子到上海来,一年下来上海话不仅听得懂,而且都会讲。语言模仿能力比你强,记忆能力比你强,学了以后不会忘。这就是年龄特征呀!所以我一直很反对,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定要考外语,人家考得出的时候不让人家考,考不出的时候叫人家考了。大学毕业的时候考得出,大学毕业以后过了十年、十五年,他又不用外语,你叫他怎么考?现在合理了,评高级职称不需要考外语了。我认为是对的,早就应该取消了。要研究人到底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才是合理的,不要盲目跟风,跟风是没有意义的,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当然话要说回来,如果该学的时候你不学也不行。有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印度的“狼孩”,明明是正常人,被狼叼走以后过了几年回来,再也不会说话了,因为错过了学语言有最佳发展期。我认为:同一个学生,学习同一门学科,要达到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学生学习某一门学科效能最高的年龄阶段,称为学习的最佳发展期。这就是科学性,是人的认知规律,确定了人到底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才最合理。幼儿的特征是什么?形象思维强,语言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强,什么弱?逻辑推理能力弱,抽象思维能力弱。所以,我认为幼儿时期学奥数是不对的。当然,奥数本身是件好事,但现状有三个地方不好。第一是低龄化不好。小孩不适合学习奥数。所以正规的奥数一般都是到初中才开始。第二是大众化不好。奥数是少数人的游戏,大量不学奥数的人也可能都是聪明的。第三是功利化不好。明明不喜欢的人却一定要学,有什么好处?有人说没办法,有的学校要考,那你就不要进这种学校。明明不喜欢的,你叫他学干吗!我过去也学奥数,在高中,参加的市里的奥数班,这是规范的,这么学习才是对的。小孩的语言模仿能力强,记忆能力强,所以我主张小学一年级学习外语,大量事实证明,这是对的。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外语不讲语法,没有书写?因为听和说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特征。小孩子母语怎么学的?就是在情景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看到妈妈叫妈妈,看到爸爸叫爸爸,不是都会了吗?三、怎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学会

有些话老师会说,家长也会说。例如:“这小孩真笨呀,一模一样讲了三遍还听不懂。”例如,今天来的家长肯定是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我插几句上海话,你也许听得懂,但是我全部讲上海话,有些人可能听不懂了,特别是刚到上海的人更听不懂。但是我不能说,听不懂没关系,我一模一样讲第二遍上海话,你还没听懂,我就讲第三遍。这样做是讲的人傻还是听的人傻?当然是讲的人傻。同样,我们的孩子不是听不清,而是听不懂。听不清讲第二遍是有效的,听不懂讲第二遍有什么效果呢?还有家长会说:“同样在教室里,为什么他懂你不懂?他懂,说明老师讲过了,没讲过,他怎么会懂?你不懂,说明你没有认真听,你脑子又没毛病。”老师讲得十分清楚,他认真听了,他很聪明,听不懂,有没有这种情况?杨振宁,大概没有人怀疑他的脑子笨,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回忆他的大学生活时,说了发人深省的话。他说在教室里他物理往往只能听懂一半,还有一半是晚上没有电灯,跟同学闲聊中搞懂的。这当然是杨振宁的谦虚,也说明杨振宁确实还有听不懂的!有杨振宁还听不懂的,你们的孩子一听就懂?我自己也碰到过。我原来是高中校长,我当校长的时候还在上高三毕业班,我是教物理的。这一年静安区所有选考物理的同学全部在我们学校参加高考,本校学生也在本校考。那天下午考物理。中午时分,两个高三的女同学走进我校长室:“张校长,我还有三道多选题不会做,你帮我解一下。”我拿起笔帮她们解,全部解好后离考试还有十分钟,这两个女同学挥挥手,高高兴兴地进了考场。这一天我作为主考官去巡视。巧了!真的有一道题目是刚才学生问到的,这使我感到庆幸。考试结束,我在校门口看到她们中的一个,我说:“小姑娘,这次给你赚了。”万万没想到,她摇摇头跟我说:“张校长,你中午讲的这道题目,我还是做错了。”我告诉大家,这个学生不傻!她后来考进了医学院,毕业以后就在我们静安区中心医院做内科医生。为什么我刚讲她就忘掉,我没讲清楚?她没认真听?她脑子有毛病?看来都不是,我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教师讲的不等同是学生学会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你讲的不一定是学会的,怎样才能学会?我给你举一个课堂里的例子,你就知道为什么老师讲了,有些人没懂,为什么你家长讲了他听不进去。初中物理讲浮力时,老师问学生:“军舰为什么能够浮在海面上?”学生说:“因为是盐水所以浮起来。”“因为是形状改变,所以浮起来了。”“因为是接触面积大了,所以浮起来了。”都是错的。但是我们的老师不管学生在想什么都是:不懂是吧,我跟你再说一遍,F=ρg,这是浮力公式。你怎么还没懂?我跟你再说一遍,F=ρg。为什么?很多老师只有一套本事,讲正确答案,却从来没有关注学生在想什么。其实我们有的家长也是。“讲不讲是教师的责任,家长的责任,懂不懂是学生的问题”,这句话是不对的。怎么才能学会?孩子学习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他们头脑里都不是空的。如果他的头脑里是空的话,我们的教学太简单了,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他的“杯子”里去。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他原有的知识、原有的经历,这种知识和经历,有的能帮助他掌握新的知识,有的与掌握这个知识是完全相悖的。何为灌输何为启发?灌输就是不管你脑子里想什么,反正我告诉你的都是正确的。何为启发?启发就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把原有的经历,原有的想法讲出来,还要碰撞,再放到脑子里去,这样的教学才叫有效教学,才算真正学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是一样的。各位家长,称职的家长的第一步是什么?你的孩子愿意跟你讲真心话,不管他是错的还是对的,他愿意跟你说话,你就成功一半了。然后学生与家长的观点才有碰撞的机会,才能真正搞懂,才能明辨是非。学生真正学会需要对话,家庭需要对话,学校也需要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育界定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但是对话不一定是讲话。行为学专家早就做过统计,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中,语言的交流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其他的交流什么?脸色的交流,行为的交流。有家长说,我是不会教育的,全拜托学校了。这句话好像蛮好听的,让教师觉得自己很厉害的,其实是推卸责任。有的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对孩子说:“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我说你太谦虚了,还说不会教育,你已经在教育你的孩子:“读书是没用的,读书是没用的。”四、习题是否做得越多越好

有人说:“做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上海经历了三次PISA测试。这个测试不但测学业成绩,还要测与学业成绩有关的其他方面情况,例如回家作业情况、学习兴趣、家庭文化背景、家里经济条件等。经过PISA测试大数据统计、归纳,我们得出的结论是:15周岁的孩子,一周的回家作业总量最好不要超过11.8个小时。也就是说在11.8小时之内的时候,作业量越大成绩越好;超过11.8小时之后,提高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当然,这是个大概率表述,不代表每位学生。上海第一次、第二次测试时,一周作业时间是13.8、13.9小时。所以当时的教委领导明确指出,上海学生的作业负担太重,这是有依据的。我们学校测下来比上海市的平均值少了20个百分点,说明我校11.8小时可能还不到,可能要适当增加。所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从目前上海的现状提出来的,并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这样做的本质是怎么探索科学规律,按科学规律办事。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作业的质,以提高作业的质来控制作业的量。我校早就规定,不准为全体学生买统一的教辅练习题,所有题目要求教师自己选、自己编。我校还专门研究了一个市级课题“提高教师命题素养的研究”,以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同时,我们也不提倡家长盲目地为孩子大量购买教辅材料,因为超量练习,多做没有质量的题目,并不能提高学业成绩。另外,人是有差异的。例如数学中考满分150分,最后一道题目,大家俗称“压轴题”。我们学校压轴题能够上手的同学是60%—80%。有的学生是根本掌握不了的,教师让全体学生都做划一的题目合理吗?我们学校对作业有分类,最高一档称“荣誉作业”,是给一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你特别行,多做一点,不是对你惩罚,而是奖励,是教师送给你的礼物。中间一档称整体作业,大家都做。学习上有困难的少数学生做基础性作业,保证他能及格。所谓基础性作业,就是在整体作业中删去一些较难的题目,保证能够达到基本要求。人是有差异的,这门学科成绩不好,其他学科不一定都不行;学习成绩不好,也不一定他别的都不好,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不要跟风,他在读什么班,我也去读什么班,他在做什么题目,我也做什么题目。作业还应该多样化。在高考改革以后,全市马上要推进的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其中有综合素质评价,有跨学科考试等变化。我国比较强调的是学科体系,分学科学习。国外的一些国家,强调的是跨学科的主题学习、项目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实际都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这种分学科学习有什么好处?知识不会遗漏,很少有重复,但是它的不足在哪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综合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培养难。外国这种学习方式,它的优势在于综合能力强,解决问题能力强。问题是知识系统性不够,知识容易遗漏,容易重复。其实,以上两种学习方式还要看什么学科,有的更适合系统学习,有的更适合主题、项目学习。当然,也可以在系统学习中,增加少量主题学习。中考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试图克服目前义务教育中在教学上的一些“短板”。这样就要求我们的作业还需要多样化,增加主题、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五、一张卷子的教学测试,可靠性如何

这两天,各个学校可能都在进行期中考试。考试下来,肯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考试成绩好,家长认为孩子用功了;考试成绩不好,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不努力、不用功。用功了怎么会退步呢?有没有可能,你的孩子努力程度没变,成绩退步了或进步了?完全可能的。实际是因为家长对教育测量不太了解。测量有两种:一种叫直接测量。如测这间房间多大面积,叫物理测量。只要测量工具准,测量方法对,测下来误差是不大的。即使有点误差,算一下平均值,也会降低误差。另一种测量叫间接测量,教育测量就是这种。读了一年书,就用一张试卷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是抽样测量。这个测量从两个维度进行抽样,一是内容维度,从力学、电学、光学等中去选;另一个维度叫能力维度,就是难到什么程度。这样拼成了一张卷子,是间接测量。间接测量有很大的误差。中考数学是25道题目,你考试考得不好,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什么?你25道数学题目没考好,不是数学没考好,你仅仅是25道题目没考好。同样班级40个人,这个老师出的题目和那个老师出的题目考出来的分数会一样吗?不一定。对某个学生来说更不一定。然而,这个班、这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变了吗?没变,只是测量工具——试卷变了,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我校一位初中毕业生在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初中毕业时进了上海中学;高中毕业时进了上海大学。同一届的学生分数比他低,考进了育才中学,最终有五个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这里绝对不是说上海中学不好,原因很复杂,有学生的变化,有学校的适合与否,也有这一年试卷的变化。另外,还有性别上的差异。一般说来,同样是数学,代数对女孩比较有利,几何对男孩比较有利。数学卷难在代数还是几何,可能选拔的人会不一样。物理学科是男、女生差异比较大的学科,一般男孩容易喜欢,容易学好。如果选拔增加物理的比重,可能对男孩子有利。教育测量是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某些家长说的,“难,大家难;易,大家易”,也不是家长想象得这么精准。考试第一名比第二名多1分,完全可能第二名水平超过第一名,因为测量工具——试卷的误差还远不止1分。当然,目前在中考、高考中,只能以分数高低来定,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各位家长,我说这些只是期待大家能理性地看待自己孩子学业成绩的波动。考得好不一定就是他努力,考得不好也不一定是他不努力,为什么?因为测量卷子本身就有误差,而且这种误差很大。六、怎么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差异

今天讲的是孩子的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是教育规律中的一部分。教育规律是孩子成功的大概率事件,即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的孩子是这样认识知识、掌握技能的,是这样提高他们的关键能力的。但是,在教育上还要特别关注和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差异。请各位家长注意,这里不是讲差距,而是讲差异。差距是在同一维度上的,差异是在不同维度上的。教育不但有对学科的研究,更有对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人研究的复杂程度往往大于对学科研究的复杂程度。可以说人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孩子的认知规律就是对人的研究,关注孩子的差异是对人更复杂的研究。

我是学理科的,对文科也蛮感兴趣。最近我看了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题目叫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第一句一看,各人会有各人的看法。他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一个人从生到死,而是当我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知道我爱你。40岁的中年妇女和18岁的少女对这句话感受会一样吗?即使两个都是18岁的少女,因为经历不一样,感受还是不一样。我最近在报纸上还看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一个人从生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