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成都市新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成都市新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成都市新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成都市新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秋季)七年级期末测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北京人()A.懂得了人工取火 B.已经学会保存火C.能够种植农作物 D.过着群居的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层等,并且灰烬和烧过的东西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留火种,B项正确;山顶洞人开始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北京人的农作物,并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北京人是否过群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2.今天我们的餐桌上菜品丰富,米饭更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主食,这是勤劳的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以下能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痕迹的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人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工栽培水稻痕迹的遗址”结合所学可知,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的遗址是河姆渡遗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C项正确;元谋人、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B项;半坡居民种植粟,排除D项。故选C项。3.钱穆说:“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这说明()A.传说就是真实史实 B.古代传说不可信C.传说具有一定史实成分 D.古代史都是从传说而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说明作者认为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表明他认为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C项正确;传说具有一定史实成分,传说就是真实史实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古代传说不可信与“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不符,排除B项;传说具有一定史实成分,古代史都是从传说而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年6月三星堆考古将新发现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考古专家表示“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由此可以佐证()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巴蜀大地人才辈出C.古蜀文字已经发展成熟 D.青铜器在四川广流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可知,三星堆的青铜文明和中原的青铜文明既具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这说明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多元一体,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星堆的青铜器与中原的青铜器可以相互拼接成果,风格既相似又别具特色,无法反映巴蜀大地人才辈出,古蜀文字已经发展成熟,也不能说明青铜器在四川广为流传。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5.某学习小组要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们收集了“夏朝建立”“二里头遗址”“武王伐纣”“齐桓公称霸”。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诞生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齐桓公称霸”发生在春秋时期,夏商周属于早期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故这位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正确;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诞生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6.《唐律疏议》记载:“昔(周)武王克商,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氏之后于宋。”《吕氏春秋》也记载:“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材料反映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周王分封先代遗民在不同的封国。这种政治制度为分封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通过选贤举能的方式选举部落联盟首领,是在尧舜禹时期的一种选举方式,排除A项;夏禹将禅让制改为世袭制,实现了“公天下”变为“私天下”,排除B项;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7.1899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得了病,在达仁堂买药,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该古文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龙骨上刻着符号”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古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排除B项;秦朝时期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汉代则流行更为简便的隶书,但当时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排除CD项。故选A项。8.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出()A.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B.诸侯间兼并争霸不断C.郑庄公获得了霸主地位 D.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可知,违反了规定,就是越制,这体现出,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D项正确;周天子的权威正在降低,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间兼并争霸,郑庄公不是霸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9.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僮。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工程是()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长城【答案】B【解析】【详解】据“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项正确;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大运河是隋朝时修建的,排除C项;长城是秦朝时为了抵御匈奴而修建,排除D项。故选B项。10.孔子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有教无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因材施教【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孔子兴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由此可知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即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A项正确;“仁者爱人”是指以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并非孔子的教育主张,排除B项;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而“兼爱非攻”属于战国时期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生的各自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实行()A.设丞相 B.推恩令 C.郡县制 D.统一文字【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那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那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C项正确;设丞相是秦朝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秦朝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2.陈胜起义后虽然只做了六个月的王,司马迁仍评价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说明陈胜起义()A.因缺乏后援彻底失败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C.给陈胜带来杀身之祸 D.鼓舞了后人反抗暴秦【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可知,其大体意思是陈胜吴广虽在起义后不久身死,但各地纷起响应的起义,部队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这说明了陈胜起义鼓舞了后人反抗暴秦,D项正确;A项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残暴统治,排除B项;C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描绘了西汉早期国库钱粮富足的景象,这属于汉初政策推行的()A.原因 B.经过 C.影响 D.目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国库钱粮富足”,C项正确;汉初政策推行的原因是汉朝初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排除A项;汉初政策推行的经过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B项;汉初政策推行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4.历史人物年谱大多是后人根据该人物著述及史籍所载事实考订编写而成,可以帮助我们纵览特定历史人物。下列年谱所指的帝王是()公元前141年即皇帝位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公元前129年派卫青等北击匈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公元前141年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推动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如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下令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朝廷对经济控制,军事上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北击匈奴,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儒学,D项正确;汉高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汉文帝于公元前157年去世,汉景帝于公元前141年去世,排除ABC项。故选D项。15.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导致()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光武中兴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可知,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黑暗现象,使得东汉政权逐步走向衰亡,B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以及两宋时期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指东汉初年开光武帝刘秀开创的治世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A.修筑万里长城 B.设置西域都护 C.张骞通往西域 D.漠北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西汉汉宣帝时期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设立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这标志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B项正确;秦朝时期为抵御北方匈奴南下而修筑万里长城,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为沟通“丝绸之路”创造条件,排除C项;漠北战役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著名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17.某历史学习小组同学正在整理黄帝时期阪泉之战的相关史料,下面最具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是()A.《诗经》 B.《黄帝内经》 C.《中华上下五千年》 D.《史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的内容是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所以对于阪泉之战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应该是《史记》,D项正确。《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无法记载阪泉之战的相关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18.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A.张仲景 B.华佗 C.祖冲之 D.扁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末病”思想,他被尊为“医圣”,A项正确;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擅长外科手术,排除B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著名科学家,主要成就在数学等领域,排除C项;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D项。故选A项。19.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所以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C项正确;其余朝代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220-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其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这个全国短暂统一的时期是()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北魏【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短暂的统一指的是西晋时期,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B项正确;三国、东晋和北魏统治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CD项。故选B项。21.《宋书》记载,晋永嘉大乱,淮北流民相率过淮,迁徙到江南并设立侨县定居下来,此地人口大增。可见流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 B.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晋永嘉大乱,淮北流民相率过淮,迁徙到江南并设立侨县定居下来,此地人口大增”可知,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故题干流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项正确;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流民南迁与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流民南迁,没有涉及到流民南迁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列图片中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影响了汉族土大夫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古代商业繁荣发展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民族隔阂彻底消除 D.民族之间交融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传入内地,这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融加强,少数民族的坐具影响了汉族士大夫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不是反映商业繁荣,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民族隔阂“彻底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3.有部农书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A.顺应天时地利 B.采用先进工具 C.进行商品生产 D.大力发展水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这是强调天时、地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项正确;“顺天时,量地利”,这是在说天地,不能体现采用先进工具、进行商品生产、大力发展水利,排除BCD项。故选A项。24.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著名的云冈石窟位于今天的()A.河南洛阳 B.四川成都 C.江苏南京 D.山西大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D项正确;河南洛阳的是龙门石窟,排除A项;四川成都和江苏南京没有著名的石窟,排除BC两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共37分。请先阅读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和杰出的历史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的某条路线示意图。材料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扫六合”完成的时间是哪一年这一年可以换算为多少世纪?指出“秦王”统一全国后创立的政治制度。(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路线的具体名称,填写出A、B两处的地理位置。请用史实说明此条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农学、数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请任选上述一个领域,列举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哪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答案】(1)目的: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或解决秦国羸弱的根源、或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问题)。措施:奖励军功(或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时间:公元前221年。世纪:公元前3世纪。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名称:丝绸之路。位置:A长安、B西域。史实: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4)如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精神力量:自强不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敢于创新,不懈追求,遵循规律,勇于实践,以民生为本,严谨治学等。【解析】【小问1详解】目的: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因此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他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2详解】时间: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可知“秦王扫六合”完成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因为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这一年可以换算为公元前3世纪。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秦王”统一全国后创立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问3详解】填空: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可知这条路线的具体名称是丝绸之路。A是长安、B是西域。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小问4详解】人物及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农学、数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精神: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如自强不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敢于创新,不懈追求,遵循规律,勇于实践,以民生为本,严谨治学等。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上表中的农具是属于文献材料、口述材料还是实物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分别出现的历史时期。(2)有同学认为“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至少选择两个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答案】(1)史料:实物材料。时期:①远古时期(或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时期、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7000年等)。②春秋战国时期。③汉朝。④三国时期。(2)态度:赞同或者同意。说明: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或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等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可见,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史料: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①骨耜和②铁制农具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③耧车(模型)和④翻车也是现在根据历史记载进行复原的实物材料。时期:根据所学可知,①骨耜是河姆渡人使用的农具,属于距今约7000年新石器时代,当时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远古时期;②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③耧车是汉朝时期的播种工具;④翻车是三国时期的排水工具。【小问2详解】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按照要求选取史实加以说明,说明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分析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可以表示赞同或者同意。进行理由说明时,可以结合材料展示的四种农具,从这些农具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如: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或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等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可见,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综合探究题(共15分)2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共同体”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