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昆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昆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昆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昆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市西山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用时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卷(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不能改动答题卡上的标题题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顶选择题(50分,每小题2分)1.“第一次路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说的“这块土地”是()A.陕西 B.浙江 C.山东 D.云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D项正确;陕西与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不符,排除A项;浙江与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不符,排除B项;山东与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模型或实物可以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①正确;而稻谷属于河姆渡人的作物,②错误;半坡人遗址中发现了人面鱼纹陶盆,③正确;半坡人的粮食作物有粟,故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良渚、殷商、三星堆等不同地方发掘的玉琮来看,总体上形状相似,尽管存在一定区别,但都是中华文明的代表,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南北文化渐趋一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互动频繁”,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得出古蜀文化相对先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4.“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被后人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黄帝和蚩尤 B.蚩尤和炎帝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C符合题意;蚩尤不是人文初祖,AB排除;尧舜是生活在炎帝、黄帝之后的部落首领,不是人文初祖,D排除。故选择C。5.据古书记载:周公“装制天下,立七十国”。“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该政治格局源于()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国”。“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知,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及分封制的实质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周王私有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是“兼制天下,立七十国”,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根据以上描述,在历史研究中,下列选项中可信度较高的是()A.神话传说——“女娲补天” B.电视连续剧——《大舜》C.出土文物——利簋及其铭文 D.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出土文物是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是可信度较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出土文物——利簋及其铭文”,可信度较高。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属于第二手资料,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C。7.《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中 D.唐朝【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后期,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排除B项;西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排除C项;隋唐时期,犁耕技术出现曲辕犁,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人口大量减少 B.国家逐渐走向统一C.国家疆域扩大 D.诸侯地位一落千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由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人口大量减少、国家疆域扩大、国家疆域扩大,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9.“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无为而治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礼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最相近,C项正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礼治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要求遵守礼制,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长城》写道:“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中的“防胡万里城”起止点是(

)A.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D.西起临洮,东到东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秦皇何事苦苍生”、“虚筑防胡万里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指的是秦始皇,胡指的是匈奴。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有历史学家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③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是顺着时代的要求,而建立的政治,秦朝的灭亡,是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所以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符合题意,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符合题意,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使战乱的各国得到统一,符合题意,所以选项B符合要求;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表述错误,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及,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A.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D项正确;ABC项与“楚汉之争”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3.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它是(

)A.大学 B.太学 C.书院 D.私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他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太学也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汉武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A.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B.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C.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D.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汉朝地方政府在汉武帝以前可以自己铸货币、民间可以自己经营盐、铁业。汉武帝将上述产业收归中央,不允许地方及民间私自经营,以此控制全国经济命脉,实现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统一控制。C符合题意。ABD也是汉武帝采取措施的目的,但不是最终目的,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1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的陆上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都城长安,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6.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A.“文景之治” 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秦灭六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赞美的应该与东汉有关,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因此,他赞美的应该是光武中兴,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出现在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在西汉,排除B项;秦灭六国发生在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与东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人版图的疆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故B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排除A;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排除C;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排除D。故选B。18.“戴口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成为我们日常防范新冠肺炎的做法。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东汉张仲景的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戴口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成为我们日常防范新冠肺炎的做法。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东汉张仲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所以A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所以B不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方面的书,所以C不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以D不符合题意。19.他改进的造纸术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A.屈原 B.蔡伦 C.王船山 D.魏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改进造纸术的是蔡伦,B项正确;屈原、王船山和魏源都与改进造纸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20.三国时,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A马来西亚 B.澳门 C.香港 D.台湾【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记录,D项正确;卫温所达到的夷洲是今天的台湾,马来西亚、澳门、香港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点睛】21.成语“乱七八糟”意为杂乱无章,难理头绪,你一定想不到这个成语源自历史的“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其中“八王之乱”发生在A.西汉 B.三国 C.西晋 D.东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故C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三国、东晋与题干无关,故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2.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A.《梦溪笔谈》 B.《兰亭集序》 C.《女史箴图》 D.《洛神赋图》【答案】B【解析】【详解】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排除A项;CD项是绘画,排除CD项。故选B项。23.“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 B.王羲之 C.祖冲之 D.华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圆周小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称赞的是祖冲之;因为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故C项正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排除A项;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排除B项;华佗是著名的中医,排除D项。故选C项。24.《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A.因地种植 B.适时耕作 C.注重兴修水利 D.讲究耕作方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文“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表达了潮湿的地方不宜耕种。强调耕作田地必须根据土壤的水分含量的多少来选择,A符合题意;B与材料无关,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兴修水利,C不合题意;题文只反映了选择地方耕种农作物,没有提到耕作方法,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25.把握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对应的时代特征是()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①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示意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之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对应史前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应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26.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千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改革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请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4)对比以上三次改革,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或奖励耕战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3)政治上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4)认识:①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③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④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⑤改革必然涉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由材料中的“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可概括出管仲改革的影响是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小问2详解】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的“及秦孝公用商君”,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措施:根据材料中的“坏井田,开千陌,急耕战之赏”,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措施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或奖励耕战;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中的“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其作用为“倾邻国而雄诸侯”。

【小问3详解】措施:由图中的“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为政治上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使大夫统领,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由材料中的货币图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措施为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小问4详解】本题为开发性题目,可以从改革的作用,改革的成功因素等角度去作答,如①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③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④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⑤改革必然涉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27.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闻题。材料一: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远古先民为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柴福珍、张法瑞(农书之中有历史》材料二:(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国郡务劝农桑……——(汉书)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于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摘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2)材料二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实施了怎样的政策?(3)根据材料三,概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2)观点:以农为本;政策:“休养生息”或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3)原因: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4)因素:兴办水利工程、政策鼓励、稳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力的补充等。【解析】【小问1详解】标志:由材料“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远古先民为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小问2详解】观点:由材料“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国郡务劝农桑……”可知,汉景帝的观点是以农为本;政策:为了发展农业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或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小问3详解】原因:由材料“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小问4详解】因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兴办水利工程、政策鼓励、稳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力的补充等。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请你参与完成。活动一:【读图学史——时空观念】活动二:【提取信息——史料实证】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一交融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联系加强,长江中下游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这次大交融的高潮在南北朝时期。活动三:【编写简史——历史解释】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请回答:(1)根据活动一,对比秦朝与西汉的形势图,归纳异同点。(2)结合活动二中的材料你可以概括出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3)请你依据活动三当中的思维导图,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4)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认识?【答案】(1)异: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2)方式: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3)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4)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异:据材料“秦朝形势图、西汉形势图”可知,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尤其是西部疆域的扩展;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而且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都曾发生对匈奴的战争。【小问2详解】方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可知,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有经济文化交流、战争;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联系加强,长江中下游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可知,各民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共同生产生活;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这次大交融的高潮在南北朝时期”可知,统治者的改革。措施:据所学可从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方面回答。【小问3详解】据材料“200年曹操与袁绍”并结合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据材料“208年曹操与刘备、孙权”并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材料“220年、221年、229年”并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小问4详解】据所学可从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9.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