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星堆的青铜人像、神树、金杖等文物,展现了三星堆文明独具特色的信仰和审美,但其中出土的尊、玉璋、青铜爬龙柱形器等文物,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长江中下游文明的密切联系。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独树一帜 B.多元一体C.满天星斗 D.源远流长2.有学者指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亲族圈仍是当今中国人重要的活动圈,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甚为平常,而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定。这是由于A.宗法思想的历史沉淀 B.家国同构的深刻影响C.西周宗法制延续至今 D.重视人伦的价值观念3.在晋国霸业兴盛的一百多年间,见于记载的晋国主持的大型盟会有38次。据《春秋》记载,鲁国的国君去洛阳见周王只有1次,还未行朝见之礼,而去晋国朝见多达21次。这表明A.诸侯争霸导致矛盾尖锐 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C.晋国国君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室影响力完全丧失4.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提出A.天人合一 B.严刑峻法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5.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秦惠王采纳魏人张仪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秦昭王用魏人范雎加强王权,嬴政用齐人蒙恬歼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这说明A.时代特征使得各国重视人才 B.秦国有重视善待人才的传统C.人才引进增强秦国综合国力 D.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自由流动6.宋人李纲认为“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他意在说明A.分封制引发战乱和纷争 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 D.制度选择需要因时制宜7.汉景帝时,窦太后欲封皇后兄王信为侯,但丞相周亚夫不同意,景帝只得“默然而沮”。汉武帝时,“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屈鳌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墟)而已。”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汉武帝频繁换相C.诸侯势力遭削弱 D.专制皇权的加强8.中国古代某制度规定,“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凡庸、调之物,仲秋而敛之,季秋发于州”。这一规定A.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加重了当时土地兼并问题 D.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9.唐高祖、唐太宗虽尊李耳为祖却以儒学为主,高宗虽精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则天虽称道却以佛教治国,唐玄宗时期虽然道教大炽,但佛教依然强盛。这体现了A.三教并行的思想局面 B.统治者重视宗教治国C.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D.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10.宋人陈亮认为:“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这体现出宋初的治国方针为A.崇文抑武,以文治国 B.休养生息,无为而治C.削弱地方,分化事权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11.图1是发现于河北省辽代墓葬的壁画《备茶图》。图片不仅展示了放在桌上的一系列茶道工具,还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当时包括碾茶、煎茶诸环节在内的完整的备茶过程。这可以用来说明,辽朝图1A.已完成封建化进程 B.受到中原文化影响C.茶道技艺领先全国 D.社会经济高度繁荣12.图2为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该图可用于研究图2A.自然经济的解体 B.门第观念的松动C.高产作物的传入 D.经济重心的南移13.曾随从郑和出行的马欢、巩珍、费信,回国后纷纷著书,他们在著作都详细介绍了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C.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14.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最终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这表明当时统治者A.有强烈的主权维护意识 B.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天朝上国意识根深蒂固 D.政务繁忙无暇应酬15.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6.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17.“税权基于国权而发生,本以国定为原则。当订约时,未尝不可据理力争,耆英等不谙此,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与此内容有关的战争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C.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 D.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18.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19.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A.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 B.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C.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20.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向各国宣战。但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却拒绝执行,寻求自保,由此出现了“京城混战,地方和平”的奇怪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说明满清统治土崩瓦解C.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D.是中央权力式微的体现21.1912年10月,梁启超在《归国演说辞》中指出:“武汉起义,不数月而国体丕变,成功之速,殆为中外古今所未有……问其何以能如是,则报馆鼓吹之功最高。”这表明A.梁启超赞成用武力推翻清政府 B.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C.思想动员助推革命运动的爆发 D.报馆注重宣扬武昌起义的功绩22.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到来,匆匆催生了民主共和,却不可能为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准备下新型的官员和现代公民,仍然上演着皇帝时代为王牧民的官员与千百万草民的旧戏”。这一观点意在说明A.君主专制制度仍留有残余 B.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C.彻底批判旧思想的必要性 D.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变革23.十月革命后,时人描述:“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说明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C.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下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2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7年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将农村作为工作重心。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正式提出C.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D.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25.表1反映了1921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其中,1927年的党员人数较之前大幅上升,这主要是因为表1年份月份党员人数1921年7571922年61951923年64271925年19941927年457697A.国民革命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B.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D.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2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多次通过改订税则,逐步提高了进口关税税率。上述措施A.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高度繁荣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彻底收回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27.有历史学家评述某次会议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这一会议A.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8.1938年,丰子恺记述:“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有人烟处,皆有抗战歌曲’。”这折射出当时A.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东部沿海工业大量内迁 D.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29.图3是著名漫画家张谔于1944年创作的作品。该漫画讽刺了图3《我正在后退》A.日军的“三光”政策 B.国民党反共倾向的滋长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D.国民政府四大会战溃败30.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与“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C.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中国古代有多次影响深远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材料二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摘编自《宋史·神宗本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态度进行简要评价。(6分)3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侵略、挽救危局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材料二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有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摘编自蔡锷《军国民篇》(1)根据材料一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自强之举”和“北方诸省之乱”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对“变法自强之举”进行评价。(7分)3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中共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6分)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中2023级期末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5BABDC 6~10DDBAA 11~15BDACC16~20BACBD 21~25CCDDA 26~30BCA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12分)(1)(6分)将他国经验与秦国国情相结合;循序渐进,策略得当;重视扩大群众基础;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信念和决心;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2)(6分)态度:全盘否定(1分)评价:这一态度有失偏颇(片面)(1分)。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取得一定的成果(2分)。但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2分)。32.(16分)(1)(9分)观点: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分)阐述: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为挽救国家颓势,洋务派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加速了教育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建新式海军,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7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依靠科技为动力,促进了中国的近(现)代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1分)(示例仅作参考,也可从其他角度论述。)(2)(7分)事件:维新变法运动(1分)义和团运动(1分)评价: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1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2分,任答1点即可)但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加之守旧派势力强大,最终失败(2分)。33.(12分)(1)(6分)措施: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2分)影响: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利于赢得抗战的胜利。(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2)(6分)新变化:由承认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或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回答)。(2分)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形势的变化;完成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获得农民支持,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B由材料中“展现了三星堆文明独具特色的信仰和审美”和“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长江中下游文明的密切联系”可知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故选B。2.A根据材料“亲族圈仍是当今中国人重要的活动圈”“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量”可知,由于宗法思想的历史沉淀,中国人重视亲族和血缘,故选A。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排除C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3.B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弱,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即“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诸侯之间矛盾尖锐,排除A。C、D两项说法错误。4.DA、B、C项分别为道家、法家、墨家的主张。5.C由材料可知秦孝公、秦惠王等秦国国君重视引进各国人才,增强了秦的综合国力,故选C。材料只说到秦国对人才的重视,排除A。材料中并未体现秦国有重视善待人才的传统,人才流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D两项。6.D材料说明分封制和郡县制适用于不同的时期,故选D项。7.D由材料中“景帝只得‘默然而沮’”汉武帝时“丞相府客馆丘虚(墟)而已”可知,汉武帝时,专制皇权有所加强,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频繁换相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8.B由材料中“无事则收其庸”“凡庸、调之物”可知,该项制度是租庸调制,其中以庸代役的做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故选B。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C、D项与材料无关。9.A由材料“尊李耳为祖却以儒学为主”“精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等表述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故选A。儒学是受到来自佛道的挑战和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C。B、D两项并非材料主旨。10.A由材料“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可知,宋初的治国方针为崇文抑武、以文治国,故选A,排除D。B、C与材料无关,排除。11.B由材料“辽代墓葬”“茶道工具”“包括碾茶、煎茶诸环节在内的完整的备茶过程”等关键信息可知,契丹民族受到了中原饮茶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B。A、D材料无从体现。C项“领先全国”,无对比则不成立。12.D由图可知,唐至金及南宋,北方人口密度总体下降,南方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选D。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13.A由材料“他们在著作都详细介绍了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故选A。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14.C由材料乾隆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最终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可知当时统治者天朝上国意识根深蒂固,故选C。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15.C由材料“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可知,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紧密关联,故选C。A、D不能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16.B由材料中“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可知,作者旨在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17.A由材料“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可知该条约内容为协定关税,是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所攫取的特权,故选A。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是左宗棠发兵新疆的战果,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18.C由材料“1895年”和报道内容可知是甲午战后对败于日本的反思。材料未体现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排除A。B、D两项说法错误。19.B由材料“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可知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故选B。A、C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维新派力量的发展,排除D。20.D由材料可知这一局面指的是东南互保运动。时值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存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权力的扩张,故选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A。清政府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21.C在晚清革命与立宪的各种书刊宣传之下,人们鼓起勇气参加革命,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即思想动员助推革命运动的爆发,故选C。梁启超是立宪派,A项说法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22.C材料意在说明,共和政体虽已建立,但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因此,需要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展开彻底批判,即开展新文化运动。故选C项。A、B、D项都并非材料主旨。23.D由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一词成为各种报刊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从而体现出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A、B不符合当时史实,C项工人阶级的影响力应为提高。24.D根据材料“……把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逐渐将农村作为工作重心”可知,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其它三项不符合史实。25.A由材料“1927年”“党员人数大幅上升”“57697”等关键信息可知,国民革命扩大了党的影响力,故选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吻合,排除B、C。D项不符合史实。26.B由材料“宣告关税自主”“通过改订税则,逐步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措施,故选B。其它三项均不符合史实。27.C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可知,材料是对遵义会议的评述,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故选C。其它三项分别对应洛川会议、中共七大、八七会议。28.A材料体现了当时抗战歌曲广为流传,折射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故选A。C项与材料无关。B项“战略反攻”、D项“革命根据地”不符合材料涉及时间。29.B由“追击日军的是中共的八路军,追击八路军的是以‘军令统一’为名消灭异己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可知,漫画讽刺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倾向,故选B。其它三项均与材料无关。30.D根据材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可知,“转折点”是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性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选D。A、B、C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31.(1)结合材料“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说服秦国君臣,取信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