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公共卫生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医疗与公共卫生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医疗与公共卫生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医疗与公共卫生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医疗与公共卫生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与公共卫生一、选择题1.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2.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3.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4.(2022·天津红桥)南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北齐皇帝也曾下诏,“去秋已来,水潦,人饥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诸富户,济其性命”。这反映了()A.宗教勃兴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B.政府借助民间力量应对自然灾害C.南齐皇族较北齐更富有社会责任意识D.儒家的“仁政”思想得到切实贯彻5.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6.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享受社会福利群体扩大 D.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7.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时指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家为实现“病有所医”而采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C.劳动保险 D.医疗保险8.14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暴发,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天主教宣扬的救赎理论更为人深信B.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不断兴起C.导致对天主教进行改革的愿望强烈D.主张自立自主的理性主义蔚然成风9.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10.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11.北宋儒学重视格物穷理,此风也渗入医药界。法象药理着眼于药物的外部特征或附属的文化特质,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气、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反映出()A.儒学与中医学的相互促进B.中医学的发展以理学为基础C.理学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D.儒学开始借鉴阴阳五行学说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防治血吸虫病,国家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和血吸虫病防治局,各种防疫机构在1952年达到385个;在全国各地还逐步建立了妇幼保健站。这反映出我国()A.解决了居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B.建立了完善的医院体系C.建成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D.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中曾记载,从15—16世纪,就整个新大陆来说,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防止全球性的瘟疫蔓延,医学界展开科研探索,18世纪末,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荐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传入中国。20世纪后,伴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增强,传染病控制等国际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局建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2019年底,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信息,中国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医疗与公共卫生一、选择题1.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合作以及多边体系的构建使天花基本被消除,说明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C项正确;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未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美苏合作在对抗天花中的重要性,而非公共卫生政治化,排除B项;题干所列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2.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故D项错误。3.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医的传播,不能体现冲击了中医中药的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一个看病的画面无法证实西医西药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报刊的主要职能是报道,不是“商业”功能,故C项错误;根据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登的《西医治病》场景和画中文字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医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西学东渐”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4.(2022·天津红桥)南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北齐皇帝也曾下诏,“去秋已来,水潦,人饥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诸富户,济其性命”。这反映了()A.宗教勃兴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B.政府借助民间力量应对自然灾害C.南齐皇族较北齐更富有社会责任意识D.儒家的“仁政”思想得到切实贯彻[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释氏”“大寺”可知,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建立医疗机构抚恤穷民,下诏寺院救助灾民,这反映宗教勃兴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传播的社会影响,统治者还设立医馆抚恤穷民,并不都是借助民间力量应对自然灾害,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南北齐皇族的治灾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传播的影响,而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5.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解析]根据“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6.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享受社会福利群体扩大 D.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解析]从1982年宪法做出规定到2004年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法制建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享受社会福利的群体扩大,排除C项;D项中“全面”不能得出,排除。7.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时指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家为实现“病有所医”而采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C.劳动保险 D.医疗保险[解析]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精心编织起社会安全网。国家为实现“病有所医”而采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医疗保险制度,A、B、C三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8.14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暴发,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天主教宣扬的救赎理论更为人深信B.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不断兴起C.导致对天主教进行改革的愿望强烈D.主张自立自主的理性主义蔚然成风解析:黑死病冲破了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促使人们追求现世生活和享乐,故A项错误,B项正确;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C项错误;十七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使理性主义蔚然成风,D项错误。9.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解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疫病发生次数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西汉时,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疫病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发生频率较高,故选C项。10.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解析:题干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反映了政府对民众医疗的救助,C项正确;宋朝时期的地方政府权力较小,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土地兼并现象无关,排除D项。11.北宋儒学重视格物穷理,此风也渗入医药界。法象药理着眼于药物的外部特征或附属的文化特质,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气、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反映出()A.儒学与中医学的相互促进B.中医学的发展以理学为基础C.理学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D.儒学开始借鉴阴阳五行学说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可知体现的是理学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中医的负面影响,不是儒学与中医学的相互促进,也不是说明中医学的发展以理学为基础,A、B两项错误;儒学开始借鉴阴阳五行学说是汉朝儒学的特点,D项错误。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防治血吸虫病,国家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和血吸虫病防治局,各种防疫机构在1952年达到385个;在全国各地还逐步建立了妇幼保健站。这反映出我国()A.解决了居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B.建立了完善的医院体系C.建成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D.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解析:防治血吸虫病和建立防疫机构、妇幼保健站属于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设,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防疫和妇幼保健方面的措施,并不能反映解决了居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医院体系的完善,故排除B项。建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中曾记载,从15—16世纪,就整个新大陆来说,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防止全球性的瘟疫蔓延,医学界展开科研探索,18世纪末,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荐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传入中国。20世纪后,伴随着国际政治和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