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_第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_第2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_第3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_第4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一)识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产生(1)自古流传的哲学第一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二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笛卡尔提倡先天观念说认为人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第三位:英国洛克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反对理性主义者所提倡的先天观念说(2)兴起于19世纪的生物学英国达尔文1859《物种起源》明确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3)兴起于19世纪的生理学柏林大学教授缪勒首倡神经特殊能量假说主张大脑的功能是公区专司缪勒的弟子-----赫尔姆霍兹提出色觉理论、听觉理论迄今为止仍为心理学上解释色觉与听觉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费尔希首次使用实验方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凭感觉判断物体大小,轻重,远近的历程,探讨争讨未决的心身关系问题)心理学的独立:德国冯特1879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脱离哲学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的标志心理学的发展:(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冯特代表人:铁钦钠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二)机能注意心理学创始人:詹姆士(美)代表人:杜威(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美)1913年《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四)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五)精神分析学习派奥地利沸洛伊德(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早期瑞士皮亚杰人物揭示了儿童发展规律(重视智力问题,注意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二)理解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机制、规律和事实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教育心理学:人类学习与教育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2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1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率4对提高教育、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三)应用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1)为教师提供多种策略来了解学生困难的原因(2)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3)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犯法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二、认知过程(一)识记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的度量——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关系)感觉的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发生起伏波动的现象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综合属性(整体)的反映。空间知觉: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综合整体的反映(形状大小方位深度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体感觉为住的复杂的知觉过程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诱导运动:一个相对静止的客体,当受到周围其他物体运动的诱导而被知觉为运动的,这一假象运动就是诱导运动。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有意注意: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就是听觉的注意起伏现象,又称为“注意的动摇注意稳定性: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少的注意特征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特征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4、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过程短时记忆:所获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任务、有意识进行的识记,并且识记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识,是在不知不觉过程中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材料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在对材料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识记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最先会议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遗忘速率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记忆的几个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储备性5、思维: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种类:(1)从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从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从逻辑性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4)从创造程度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质思维思维的品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6、问题解决的概念: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是思维活动的最一般的形式7、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种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按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按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者图表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人脑运用已有表象,独立地构成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8、言语的概念和特点:个体运用某种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或与他人进行交际过程。特点:新颖性、规范性、意义性、交际性言语感知: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单词的再认、句子的阅读)言语理解:在言语感知的基础上,使语言、文字在人脑中建立起意义的过程(二)理解1、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1)视觉(个体80%的信息获得通道)(2)听觉(3)味觉(4)嗅觉(5)肤觉(触觉、压觉、冷觉、痛觉等)内部感觉:(1)运动觉又叫动觉,感受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2)平衡觉又叫静觉。(3)机体觉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成反比关系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影响。变化的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中感觉的感受性质。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质。4、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区别:概念上联系:同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5、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1)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2)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3)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广度(1)知觉对象的特点(2)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注意分配(1)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相关注意转移(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7、影响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越明确,识记效果越好(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不同,识记的效果也不同(3)不同分析器对识记的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4)主观心理条件(诸如知识经验、意识倾向、情绪、意志等因素也影响着识记效果(5)识记活动的性质(如技能学习与抽象知识的学习,由于活动性质不同,识记的效果也不同)8、思维的过程:(一)分析和综合(二)比较与归类(三)抽象与概括(四)系统化与具体化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活动相互联系(3)常有灵感出现(4)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10、问题解决的阶段:(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人的知觉特点(涉及问题情境与问题表征方式)(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知识经验(4)情绪与动机(5)个性因素12、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是学生创造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现在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基础13、言语的种类(1)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2)内部语言(三)应用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2、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3、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4)把概念讲深讲透(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4、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从知识内容上看,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两种。意义识记,就是要理解事物的意义,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记忆方法。如,对原理、定义、定理、法则的记忆要靠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义或不需要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靠对事物的重复来记忆的方法。例如对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山的高度、外语单词、元素符号的记忆,大多数靠机械识记。不同年龄,两种记忆方法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机械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72%,初二是55%,高二是17%。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28%,初二是45%,高二是83%。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你们记忆中的意义识记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高,而机械识记所占的百分比则越来越低。意义识记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是非常重要的。意义识记的办法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对知识储备情况,用不同方式去记忆和掌握知识。如,通过理解抓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方法,它使新知识有了支撑点,不仅便于记得牢固,而且还可以使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理解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归纳的方法,它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知识的体系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容易记忆了。有时要记忆的事物实在无法找到有意义的必然联系,为了便于记忆,还可以人为地运用表面的联想或谐音记忆方法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变成口诀来背颂方法等等。方法虽然是多样的,但是要想提高记忆质量,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参与记忆。实验证明:在单位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其中的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25%,而将视觉听觉器官结合起来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65%。多种感官聚力,完成任务的质量一定会是高的。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1)组织有效复习,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复习方式多样化(2)适当的超额学习(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7、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一、树立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应用8、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三、情感和意志过程(一)识记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两者关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2)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情绪种类:按主体与客体见需求关系的不同(喜、怒、哀、惧)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激情、应激)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3、意志的概念: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特征:(1)有自觉的行动目的(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4)克服内外部困难4、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二)理解1、情绪与情感的功能(1)适应环境的功能(2)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3)信息传递的功能2、意志行动的过程。(三)应用1、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自己的注意(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4)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2、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解(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四、人格心理(一)识记1、人格的概念: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是一个人在人生舞台所扮演角色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总体。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2、需要的概念: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心理上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3、动机的概念: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4、气质的概念:是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5、性格的概念: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6、智力概念: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概念: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7、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创造力的结构:阿玛比尔的创造力三结构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和工作动机

(二)理解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3、需要的种类:按需要的起源(先天的生理需要、后天的社会需要)按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由低到高逐级实现)5、动机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动机从属动机)根据动机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功能:引发指向激励6、气质类型的特点:胆汁质————兴奋型(1体液说)多血质————活泼型(2高级粘液质————安静型神经活抑郁质————弱型动类型说)7、性格的类型:(1)外向型与内向型(2)理智型与情绪型(3)独立型与顺从型(4、ABCDE型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自然基础,可能性二、家庭——“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0—5、6岁)三、学校教育四、社会文化因素五、个人主观因素9、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智力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g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1ford)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3)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型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他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不受教育的影响,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4)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斯腾伯格(Sternberg)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全的,它们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3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成功智力:1、分析性智力2、创造性智力3、实践性智力(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重点复习)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多元的,由9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10、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胎儿及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影响智力的发展(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能动性(三)应用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1)提供适当的参照群体(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3)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4)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教育①要搞好集体教育,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并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克服性格中的弱点。(A、列出全体学生的性格优点,缺点,从中找出多数儿童的共同性格倾向B、借助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鼓励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并借次一直不良性格的特征C、经常组织一写适应与群体良好共性的活动,使群体风气得以维护和发扬。D注重创新,求异,让少数儿童的性格优势也得意充分发挥,并与多数儿童的性格有时取得互补。)②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搞好个别教育(A、利用优秀生优良性格品质作为榜样,带头使群体风气向更高水准发展B、充分肯定落后儿童身上的优秀品质,推动他与群体风气认同,切忌一味强调缺点,以免儿童失去上进希望C、经常开小组评议会,提醒每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有时与不足,以便改正)2、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胆汁质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果断刚毅,进取性强,兴奋性高,反应迅速,脾气急噪,情绪多变,易于冲动。上课时往往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喜欢做力所不能及的动作,但不注意动作的细节。多血质型:活泼好动,思想敏锐,反应迅速,善于交际,适应环境变化强,兴趣广泛,热情爽朗,但情绪不稳定,兴趣易转移,不能持之一恒。学习时,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爱表现自己,自我约束力差。粘液质型:沉着稳重,交际适应,情绪兴奋性低,自制力强,心情内向,勤学苦干,但动作缓慢,固执冷淡,注意难于转移。在上课时,缺乏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主动性,对所学的动作产生兴趣时,则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并能坚持,但对动作的掌握较慢。抑郁质型: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善于克制,观察细腻,体验深刻,不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强烈,情绪兴奋性低,反应缓慢,行为忸怩。学习技术动作不灵活,常出现“站课”、“混课”现象,缺乏主动性,掌握动作较慢。1.教材教法合理的运用:在体育课上由于学生的气质不同,运用教材教法必须合理,对于胆汁质的学生在准备活动方面可以相对短些,安排一些动作难度高的运动项目,应以完整法为主或者缩短分解练习过程,使之让学生尽快转入完整的技术练习。对于多血质的学生,教材内容要丰富,方法要多样化,敢于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授课内容和方法,以示范性为主,通过优美的技术动作,以适应其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对于粘液质的学生,一般教材,准备活动相对要长一些,动作要领的讲解细些,分解法的比例相对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突出细节,做到清晰,明确,具体全面。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采用正误对比的示范法,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加强保护与帮助,消除其顾虑,教材内容应动作难度小,易使学生掌握的项目。2.运动量安排要适当:不同学生的气质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运动量安排量是否适宜,将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因此体育教师特别要把握好运动量。胆汁质的学生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较快,能承担较大而集中的运动量,但保持时间很短,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较大的运动量,应安排在此阶段。多血质的学生,也能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运动量上升的速度及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时间相对胆汁质的学生要迟些。粘液质的学生适宜于中等运动量,最佳竞技状态出现较晚,但能持续较长的时间。抑郁质的学生不宜安排大运动量的练习,应以中小运动量为主,对运动量较大的教材内容,以分散安排为宜。3.加强思想品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位青少年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学生气质各不相同,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时为了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搞好教学。胆汁质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向生机勃勃勇敢顽强的方面发展,同时特别注意控制其急躁、任性和粗暴的情绪,培养其自制力。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引导其向活泼、热情、灵活机智的方面发展,克服其轻浮散漫、见异思迁的弱点,养成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精神。由于粘液质的学生固执冷淡,在教学时,注意发扬其自制力和坚持性,克服其呆板性。抑郁质的学生缺乏自信,要克服他们孤僻、忧虑和自卑感,培养其勇敢、顽强的精神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学生气质不同,为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运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必须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授课,影响着现代教师教学的创新,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碍于新时代的教育,更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是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教学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的乐趣为主和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为主代替,这也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如按性别及个性特征的差异,灵活的进行教学。总之,学生的气质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育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贯穿因材施教的同时,现代的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自身有利的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的选用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要从实际出发,创造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使每节课都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更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的能力。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般来说,创造力可分解为五种智力要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因记忆力与思维能力有关,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一下:

1、观察力

观察可以说是一切认识的窗口。观察力是每个正常人皆有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的浓厚兴趣,通过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培养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贯穿这些要求,适当的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和业余科学观察活动,都是很有效的。

2、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专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以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勤思、善思和敢思的习惯。古人云:“善思则疑。”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疑就是问题,疑产生于思。尤其是注重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决不能有依赖性。

(2)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开拓知识的新的知识观。克服那种“只夸多识而不求新知”的旧观念,向学生输入大量的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只有去应用知识和对知识进行加工,才能导致新的创造。

(3)要创造一种自由思考的环境。英国科学家JohnStuartMill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的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一定要大力倡导思想自由,对于学生的各种天真纯朴甚至幼稚的想法千万不要嘲笑、否定甚至打击、压制。无论是何种想法,毕竟是他们自己特有的想法。他们或许正期待着你的肯定、赞扬或是指导。因为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是不能冒出具有创造性思想的火花的。

3、想象力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有人说,想象如同长有翅膀的天使,它不受时空的控制,飞跃古今,飞向未来。它大可以充塞宇宙,小可以遨游原子。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4、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让他们多动手,去实践去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及开设活动课。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使创造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造求新的精神和能力。在活动课中,我们可以以兴趣引路,不断加以点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做中学。亲自去实践,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真知。通过实践,他们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到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其基本规律,想象力得到发展,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创造力。

以上这几条是创造力构成中的智力因素,还必须考虑到其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虽然并非直接形成创造力,但有利的促进了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创造力的培养发生着深刻、持久和内在的重要作用。并且要培养具有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二者必须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1).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多地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论及的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学校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两种智能进行的,而对其他几种智能很少涉及。学校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以培养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教育,而这两种智能又简单地同读书、考试和升学划上等号。这样一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精英”教育。其他几种智能相当突出的学生,因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与培养,能够多方面成才的却往往受到压抑,甚至因学业成绩不佳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打入冷宫。可以这样讲,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极大压制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埋没了社会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该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各领域在智能的整体结构中都占有主要的位置,正如加德纳指出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这种观点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新课程实验所要求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并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2).对改变传统课程设计的启示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能而教,是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样的学校课程,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是循规蹈矩的、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新的课程设计可以归纳为两点,即:九“为多元智能而教”;B.“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看作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新追求。无论是教育目的的新思考,还是教学方法的新追求,都是对传统课程设计的挑战。“为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摒弃原来只围绕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设计课程的贯有思路,把学生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智力特点,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带动其他各种智能领域,特别是智能弱项的发展。这样的观点,与我们新课程中设置的综合课、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所要求的实行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在教“黄河”一节时,我们就可设计运用不同的智能进行学习。

语言智能:学习或创作有关赞颂黄河的散文、诗歌。

数理智能:对黄河的长度、流量、水资源的利用率等进行测量、统计。

空间智能:采用绘画形式,让学生描绘黄河的雄伟与壮阔。

音乐智能:组织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

身体运动智能: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表现黄河奔流不息的雄壮气势。

人际交往智能:在考察、演唱、表演、创作等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内省智能:在这些活动中我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还有什么问题?打算怎么办?

自然观察智能: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河或其他河流。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新课程的课程设计能够提供有力的借鉴。(3).对树立灵活多样评价现的启示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评价就是考试的偏狭论断,把考试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结果是评价的方式被过度窄化,评价的目的被扭曲,评价的结果被简化。在“升学至上”的传统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而以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的学科考试和评价,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业成绩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规。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判断学生是否有错误概念,有何学习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从这些方面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基础,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合开发学生各种潜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名副其实地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五、人生全程发展(一)识记1、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生全程发展观:2、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年龄特征乳儿期(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童年(6、7---11、12岁)少年(11、12---14、15岁)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岁)老年(65岁以后)童年期主要心理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动地位,辅以具体形象思维3、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说,它是学习者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学科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认知发展概念图式:人们对客体和事件有关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同化: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4、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吸收外界的图式(2)前运算阶段(2-7岁)A、单维思维B、不可逆性(单向性)C、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守恒概念的形成A、多维思维B、可逆性思维C、去自我中心D、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5、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将人格发展分为8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6、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阶段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理解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因素)(1)客观因素。A、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能限定发展幅度。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使心理发展处于准备状态。B、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水平。(2)主观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3、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4、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道德发展是个体获得是非观念的过程,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道德发展开始的比较早,并持续一生。最早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后经柯尔伯格继承和发展,成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一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他们认为,个体道德发展主要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像智慧发展一样,是其自身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结构化的过程。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展了皮亚杰的思想(儿童道德发展的两阶段理论:从他律到自律)。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因此,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为指标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二)习俗的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乃至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a)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a)社会契约定向阶段。(b)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社会交往有关。要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必须让他们不断接触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柯尔伯格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最全面的道德发展理论。不足:(1)科尔伯格的观点过于狭隘;成人的道德决定一般反映了其对真正的、实际性的问进行的考虑。(2)个体在要求做出道德决定和采取道德行动的情景中的反应,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3)他使用的研究个体品德的道德两难问题,对他的多数研究对象来说,可能没有具体意义;而且他的抽样限于男性,从而忽视了女性具有明显差异的道德推理形式(三)应用1、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2、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我们人格教育的启示。(一)建立学生的信任感——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其主要方法是:(1)、热爱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2)、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提高师生间的信任度。(3)、认真做好家长工作,赢得家长信赖。(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动力。其主要方法是:(1)、提供学生自主、主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2)、减少不必要的纪律约束。(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拓宽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渠道3、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一)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给以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一)识记1、小学生动作发展的特点动作技能阶段:(一)认知定向阶段(二)局部动作阶段(三)整套动作阶段(四)熟练技巧阶段动作技能学习特点:(1意识的控制作用开始时意识控制作用较强,以后逐步减弱,直到自动化。对动作的控制,开始时以视觉控制为主。逐步转化成以动觉控制为主。如骑自行车,开始时由于动作生疏,情绪紧张,需要视觉控制手与脚的动作;待达到自动化阶段时,便可只靠动觉来控制骑车动作了。(2)通过反馈逐步达到知觉与动作的协调一致开始练习时,学生根据知觉做出的第一次动作,与教师的示范动作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多次反馈和练习,学生就能建立起比较准确的知觉与动作的协调系统,掌握熟练的技巧。2、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发展主要有视觉和听觉的发展.视觉发展:(1)视敏感度发展A、10岁儿童视敏度不断提高B、10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3)1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2)颜色视觉发展A、颜色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B、小学儿童的颜色视觉表现出性别差异(二)知觉的发展主要有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发展:(1)形状知觉:刚入学,水平比较低;三、四和初中,从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2)方位知觉:入学的儿童对上下、前后的防卫已能正确判断,而对左右方位,则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时间知觉发展:时间估计能力方面(5-6岁儿童估计时间极其不稳定,也不准确,还不会利用时间标尺,8岁基本上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接近成人水平)时间单位的认识方面(最容易掌握的单位是一小时,其次是对日,周的理解,对月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叫差)运动知觉发展:大肌肉运动知觉和小肌肉运动知觉。儿童大肌肉知觉成熟较早,刚入学时就有相当发展,但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3.记忆发展的特点:小学刚入学,记忆以无意识记占主要地位,二年级-四年级有意识记的效果提高迅速。小学低、中年级是记忆有意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意义识记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4、思维发展的特点:(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智力发展的特点:智力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观察能力(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这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它包括概括能力(主要指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即思维的快慢灵活情况,能否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无创造力,能否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等)。

思维能力是从直观的动作开始的(3岁前),然后发展到幼儿阶段的具体形象思维。7~10岁的儿童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注意一事物的平均时间约20分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概念的掌握只是反映了事物外部的最明显的特征。10~12岁的儿童注意一事物的平均时间为25分钟,智力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逐步形成对概念的本质的理解。四年级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就快些、早些,三年级即可完成,否则,也有可能推迟到五年级以后。孩子学习成绩的分化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的,应特别引起注意。

观察能力,从四年级开始也有一个显著的发展。同时,有意识的想像,也在四年级开始,并得到迅速发展。

记忆能力有三个发展阶段:三、四年级以前基本上是无意记忆,记忆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形象的词语;三、四年级以后逐步转向有意记忆,记忆有了目的性,以机械记忆为主,逐步去记忆那些逻辑抽象的词语;四年级以后由机械记忆慢慢发展到理解记忆。因此,小学阶段,第一要为孩子提供大量的形象材料,第二要引导孩子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孩子才能有观察、有记忆。5、言语发展的特点:言语的发展以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三者功能的成熟为基础,是在活动过程中、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影响、通过不断模仿和练习逐渐发展起来的。儿童不是被动地模仿成人言语,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儿童言语的发生是理解先于表达,言语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语言前阶段和语言表达阶段。(1)语言前阶段:出生~1岁,包括发音和学语。(2)语言表达阶段:儿童1岁左右开始有意识地叫妈妈、爸爸,并逐渐说出一些能被理解的词,这意味着进入了言语发展期。6、情感发展的特点(一)情感自控性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时常可以看到学前儿童那种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情感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调控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根据学校的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的情感。同时,小学生也逐渐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二)情感稳定性的发展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他们的喜、怒、哀、乐会明显地表露出来。这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三)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化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引起其情感变化的事物也日益复杂。此时,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等,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与评价、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等,都成为小学生体验新的情感的内容7、个性发展的特点(二)理解1、道德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的。这种转折一般以9岁为界限。(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3)由片面到全面。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2、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与同伴的交往: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与父母的交往:由于上学,双方交往时间减少,从而冲突的数量也减少,并开始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解决冲突。与教师的交往:低年级对教师充满崇拜和敬畏,对教师要求绝对服从。从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学生的各种表现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与评价,而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特点、期望等因素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总之,独立性、判断性不断增长,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以来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伴之间具有平等关系。(三)应用1、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时时处处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一)、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二)、观察时要用合理的方式二、及时培养孩子的记忆力(一)、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有意记忆(二)、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意义记忆(三)、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四)、及时地复习是增强记忆力的一个好法子(五)、注意用脑的健康和适当的营养三、重视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一)、养成专注的习惯(二)、尽量减少干扰,保持环境的清静(三)、要求孩子集中注意的时间不能太长(四)、让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四、培养良好的想像力等于给了孩子智慧的翅膀(一)、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无意想像,家长要予以及时引导,以发展他的有意想像。(二)、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三)、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想像五、思维力是智力家教的核心(一)、有意识地促进幼儿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二)、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比较思维能力(三)、有意地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四)、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2、根据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1、满足学生的生活体验(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经验,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精心策划班级主题活动,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体验(3)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以选择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究,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2,满足学生的情景体验(1)问题讨论。问题讨论是指由老师或学生确定某种情境,通过讨论,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让学生通过扮演自己向往的角色,获得情感体验的方法.3、根据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促进小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结合人际交往的特点谈)4、根据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能力。(一)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死)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七、学习理论(一)识记1、学习的概念:指学习者因经验引起的行为、能力、心理倾向等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2、安德森、加涅、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划分加涅按学习水平的分类:

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

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S-R的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作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3、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4、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

5、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7、规则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加涅的这一分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三类学习都是简单反应,许多动物也能完成。而且事实上,这几类学习大多是从动物实验中概括出来的。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划分:按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3、替代性强化的概念: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响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4、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5、有意义言语学习: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系统知识的学习。6、加涅的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为五个亚类。1.辨别——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如区分字母b、d、p、q,汉字已、己、巳。2.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如把大小、厚薄、封面颜色和图案不同的书,都看作是“书”这个类别的实例。3.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如把2、3、7、11、17、19、23等数分成质数一类,把4、6、9、10、12、14、15、16、18、20、21等数分为合数一类。4.规则——运用单一规则办事,如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5.高级规则——同时运用几条规则办事,如下图中已知PR=PS,QR=QS;求证:RT=ST。这里需同时运用(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2)等量相加恒等,(3)三角形两边夹一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全等定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假定“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定律未学)7、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再现动机过程8、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与作用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提供先行组织者,完善认知结构、增加背景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迁移。(二)理解1、桑代克与苛勒关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苛勒:完形—顿悟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提出者:巴甫洛夫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实验: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UCR)。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CR)。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主要规律:(1)习得、强化、消退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这种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就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4)高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反应类型S-R型R-S型强化的性质强化伴随着条件刺激,强化不是奖赏强化伴随者反应,强化是奖赏反应的主动性反应是主动的反应是被动的学得了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