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1页
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2页
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3页
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4页
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设计范围内地形图(1:300)

2.《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建筑总图》

3.《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4.业主提供其他材料

二、采用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集

2.1国家规范、标准、规程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5.《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2022);6.《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

7.《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8.《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1/T037-2018)

9.《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8年8月1日施行)10.《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DBJ51/T084-2017)11.《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12.《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

13.《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

14.《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

1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1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17.《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1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

19.《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

20.《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2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2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23.《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

24.《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

2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

2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28.《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GB/T50885-2013)2.2相关的国家标准图集

1.《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

2.《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17S705)

3.《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

4.《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砌》(16MR204)

5.《种植屋面建筑构造》(14J206)

三、项目概况简介3.1工程概况该项目为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地上建筑面积7199.04㎡,地下建筑面积2165.06㎡,该项目地上6层,地下1层,地上建筑高度23.65m,地下建筑高度5.2m。本项目东南侧有一条市政主干道,项目场地雨水均排入东南侧市政预留雨水井内,污水排入东南侧市政预留污水井内。3.2项目所在区域自然条件

3.2.1区域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属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区。场地在大地构造体系上,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南缘场地断陷的西南侧。成都盆地西部属龙门山构造带,东部为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带之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前、东达龙泉山,隶属于四川沉降带川西褶皱带之成都坳陷。在构造部位上,属扬子准地台中的四级构造,其构造发育方向呈N30~40°E延伸,与成都平原长轴方向基本一致。成都市在晚近期以来,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中下更新统巨厚,而上更新统较薄,全新统仅分布于河床及其两岸附近地区,说明区内上更新统至今,沉降活动大为减弱,趋于稳定。总体来说,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弱,为地震波及区,非震中区,不论松潘、平武,汶川强烈地震或邻近的地震均波及到场区,这次汶川强震震感明显,但成都市建筑一般受损甚微,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为稳定区,其区域稳定性处于周围中活动环绕中的一稳定核块。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市区无强震记录。主要震源来自平原周边50~100km以外,对市区的影响,即使是2008年“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其影响程度亦不超过烈度7度,场地无破坏性地震危害,场地稳定性良好。场地内无震陷、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和难以防治的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内未发现古河道、沟滨、孤石、墓穴、防空洞等不利工程的埋藏物,场地稳定,适宜建筑。拟建场地现为空地,场地较为开阔,地形平坦,地形起伏变化不大,本次勘察时测得勘探点孔口高程(自然地面高程)为502.80。该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成都平原Ⅰ阶地。根据目前钻孔表明,将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时代和成因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层,即: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类描述如下:①粉土:黄色、灰黄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粉粒组成,次为粘粒,含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及结核,含植物根系,层顶有0.2~0.4m的耕土,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层厚2.0~3.5m。②粉细砂:灰色,湿,中密,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见云母片及暗色矿物,局部含少量卵砾石,含量约20~30%,呈透镜体状夹于粉土层与卵石层之间。层厚0.5~1.6m。③卵石:灰黄色、灰色,湿~饱和,卵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岩、花岗岩、灰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组成,磨圆度较差,多呈亚圆形,卵石粒径一般20~150㎜,大者可达200㎜以上,局部含少量漂石,强~中等风化为主,充填物以中砂为主,次为砾砂。卵石层顶面埋深2.00~3.60m,变化较大,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2.90m。根据钻探揭露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按(DB51/T5026~2001)规范将卵石层划分为三个亚层。③1稍密卵石:卵石含量约占55%~60%,钻进较容易,孔壁易垮塌,骨架颗粒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4<N120≤7。③2中密卵石:卵石含量约占60%~70%,冲击钻进较困难,骨架颗粒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7<N120≤10。③3密实卵石:卵石含量大于70%,钻进极困难,骨架颗粒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N120>10击。以上各土层的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3.2.2气象与水文成都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又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①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②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多年平均值16.2°C,极端最高值为37.3°C(1953年5月18日),极端最低值为-5.9°C(1975年12月15日)③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mm,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多年平均值947.0mm/年,日最大值为195.2mm(1959年7月15日)。降雨多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mm/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湿度82%。④风速小,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m/s;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42~1412小时,多年平均值1228.3小时/年。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多风向为NNE,出现11%(连续23年平均值),该最多风速方向的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4.8m/s,其风向为NE;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日),其风向为SSE。拟建场地属于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春早、夏热、秋雨、冬暖、日照少、降雨充沛集中。成都平原覆盖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由灌县经郫县到成都一线为冲积扇中脊,两侧地势较低,受季风和北部山体屏障的影响,本地区降水较为丰沛,水源补给充分,本场地属于岷江水系,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称,也即府南河。府河、南河在合江亭相汇东去往南经乐山、宜宾入长江。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在合江亭处与府河交汇。府河,为走马河下段河道,与毗河同起于郫县石堤堰闸,南流经郫县团结乡,于郫县安靖乡南左分东风渠总干渠,以下行进于郫县与金牛区界,南到雍家渡,右纳沱江河,经成都城区,接纳清水河下段锦江(南河)、沙河,入双流县境,纳江安河、芦溪河。乃出双流县境,入乐山市彭山县境,又西南流至江口镇汇入岷江左岸。3.2.3地下水根据本次钻探揭露,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粉土中的上层滞水、赋存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大气降水和区域地下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较丰富,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控制。场地内局部地段的素填土中赋存上层滞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较小,水位埋深浅,无统一地下水位,对地基基础施工影响较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孔隙潜水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2.00m,其中12、1、2月为枯水期,7、8、9月为丰水期。勘察期间属丰水期,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为1.8m~2.3m,对应标高501.00m。根据我公司在拟建场地周边工程的降水经验,本场地砂卵石层为强透水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建议取k=25m/d。3.2.4不良地质作用根据勘察揭露岩土构成和区域构造分析,拟建场地及其附近未见构造断裂、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3.2.5埋藏物场地未发现埋藏有暗沟、河道、墓穴、孤石等不利埋藏物。3.2.6特殊性岩土根据钻探揭露岩土层情况,本场地揭露有粉细砂,其存在轻微液化性。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设防),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6条,可采用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亦可不采取措施。3.2.7降雨特征据1970年—2006年3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在气温上,气温多年平均为17℃—17.30℃、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4.3℃,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26.20℃、1月最低6.58℃;3.2.8暴雨特点在降水量上,具有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之特点。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24.15mm,一日最大降雨量284.3mm(1995年8月24日),一小时最大降雨量87.3mm(2005年6月30日)。雨季集中在每年6月—9月,累计降水量739.61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22%;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16.30mm,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少7.8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全年无霜期315天,年均霜日数7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900小时—1155小时,日照率26%,常年多云雾,光照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多年平均风速1.4m/s,主导风向西北。3.2.9规划区蒸发量

成都市中心城区属全国太阳辐射四类地区(低值地区)之一,总体蒸发量不大,多年平均路面蒸发量841mm~1066.1mm,蒸发量最多的月份在5月,月蒸发量为115~152.1mm,蒸发量最少的月份出现在12~1月,月蒸发量为24.7~33.1mm。3.3小结

从气候降雨条件(多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蒸发能力上看,成都中心城区较适宜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同时成都中心城区降雨天数95%为中小降雨,年内降雨强度也以小于10毫米为主,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3.4基础设施条件

该项目地块东南面为现状已形成市政道路,根据区域高程情况,本项目内雨水可接入东南面市政预留雨水井内。本次小区排水管网在项目内设置一个雨水排水出口,小区内部按雨污分流制建设。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概述

4.1海绵城市建设指引及管控要求通过绿色屋顶、雨水断接、下沉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透水铺装、渗透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来实现雨水调蓄能力、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消减和雨水综合利用的目的。4.2传统开发模式下的弊端与海绵城市的优点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明显改善城市内涝问题。传统的土地开发过程会对城市中大部分地面进行硬化,导致城市下垫面的透水性和滞水性显著下降,从而使降雨中汇流过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短时间内地表径流增大、洪峰流量增加,以及峰现时间提前等,使城市面临严峻内涝威胁。近年来,我国夏季城市内涝灾害频发,频繁造成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为雨洪创造足够的蓄洪空间并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4.3其他相关规划目标

4.3.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DBJ51-T081-2017第4.1.2条当地未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也未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管理文件时,新建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70%,改建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60%。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成都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时,对应的日设计降雨量32.7mm。五、项目设计任务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及本项目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得出如下建设指标:表1本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32.70mm六、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6.1地块下垫面分析

6.1.1现状径流系数

本次地块按传统模式开发建设,下垫面类型主要有硬质屋面、硬化地面、绿地,下垫面分析如下表:

表2现状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表序号地块下垫面类型面积(㎡)面积比例雨量径流系数备注1公交场站、商业、办公及配套设施项目屋面1172.7337.42%0.852路面1687.7519.00%0.854绿地273.538.73%0.155合计3134.01100.00%0.79根据上表计算分析,该项目采用传统模式开发建设后场地内部综合径流系数约为0.79,既雨水外排率约为79%;根据《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DBJ51-T081-2017第4.1.3条新建小区径流系数不宜大于0.4,改(扩)建小区径流系数不宜大于0.5。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即雨水外排率约为20%;设计目标与现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对小区下垫面尽可能的布置LID设施方能达到设计目标。根据下垫面情况分析,整个项目采用以下思路进行海绵设施布置:本项目建筑密度较大,绿地率较小,因此可考虑硬化部分地面进行透水铺装加排水管雨水收集、下沉绿地、地下室设置雨水蓄水池等方式消纳雨水。同时设置雨水回用设备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主要用于绿化浇水、道路、地下车库冲洗等。

6.1.2下垫面渗透性分析

6.1.2.1绿地

本项目绿地主要为种植土,为满足绿地的渗透功能,要求种植土土壤渗透系数应大于5*10-6mm/s。种植土配置要求及做法参照《绿化种植土壤》CJ/T340的规定。

6.1.2.4地下水位对渗透影响

在枯水期,主要补给源是地下水的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以蒸发方式及向河流径流方式排泄;在丰水期,主要补给源为地下水侧向径流、大气降水及岷江河流补给,以地下径流和向岷江下游排泄为主。勘察期间处于枯水期,勘察钻孔内地下水位埋深约5.80~6.50m,标高约497.00~496.30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周边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并结合对周边民井的调查,拟建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幅约1.0m~1.50m。据相关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及周边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卵石含水层渗透系数建议取值22m/d。综上所述,本项目下垫面土壤雨水渗透要求,较适宜进行下沉绿地,下垫面渗透效果较好。本项目平水期地下水位较深,本项目总坪标高502.80距离下垫面渗透层高差大于1米,满足要求,可以渗透。在水期时,主要以蓄水调蓄为主。

6.2地块竖向分析及排水系统情况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蜀蓉路,拟建场地附近市政道路均已通车,路网较发达,交通便利。该项目地块东南面为现状已形成市政道路,根据区域高程情况,本项目内雨水可接入东南面市政预留雨水井内。本次小区排水管网在项目内东南侧预留一个雨水排水出口,小区内部按雨污分流制建设。6.3地块污染源情况

该项目为新建多层公共建筑,不产生污染物。项目面源污染主要为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七、项目海绵城市设计7.1设计原则7.1.1海绵城市目标可达原则

根据海绵建设规定中指标要求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满足各项指标要求。7.1.2海绵城市与景观结合原则

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尽量与小区内部景观设施有机结合,在不影响景观品质的同时达到雨水消纳、净化功能。7.1.3安全为本、因地制宜

根据项目条件,选用适宜的雨水设施,确保排水通畅。7.1.4经济适用性原则

优选建设成本低、便于运营维护、环保、节约用地的技术措施和材料,合理利用地形、管网科学布局降低建设及运营成本。7.2设计降雨

7.2.1体积控制

根据海绵设计条件,本次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32.70mm,根据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该雨量约为1年一遇0.30h降雨量(35mm),在小于该设计降雨条件下,通过各类雨水设施的共同作用,达到设计降雨控制不外排的目标。7.2.2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指在特定重现期和历时的降雨条件下,区域雨水径流能够通过区内排水设施得到有效排除。设计暴雨强度按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i为暴雨强度(单位:mm/min)

t=t1+t2

t——降雨历时(分钟)

t1——地面集水时间(分钟),本次取15min。

t2——管网流行时间(分钟)

P——设计重现期(年),本次取3年。

Q=i*ψ*F

式中

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本项目小区取0.79;

F——汇水面积(hm2)

7.3海绵城市设计思路

针对小区内部雨水径流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

现雨水径流控制。针对本次项目雨水径流几大源头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7.3.1建筑屋面雨水设计地块内部建筑屋面雨水通过雨水立管收集后就近排入一层位于建筑周围设置的散水沟内,最终经收集后通过雨水管道优先排入位于地下室的雨水蓄水池,多余雨水排入东南侧市政预留雨水井内。7.3.2地面雨水:本次地面雨水主要采用下沉绿地和透水铺装来消纳雨水。下沉绿地:在适当位置布置较大面积下沉绿地用于消纳净化道路雨水。下沉绿地均布置溢流设施,超量雨水溢流至小区内雨水管道。2)透水铺装:结合本次地块功能布局以及维护管理、美化等方面因素考虑,本次在室外小区道路采用透水铺装的方式来收集消纳雨水。7.4汇水分区划分

本次设计地块内雨水根据地块竖向,可接入东南侧市政预留雨水井内,根据小区内部建筑布置及竖向特点,本次小区排水管网总规划有1个排水出口。结合小区内部竖向和排水管网的分布,将地块分为1个大的排水分区。7.5低影响开发设施构造、主要技术参数

本项目为多层公共建筑,为消减区域雨量径流系数,提高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面源污染控制率,采用如下LID设施:(1)屋顶雨水:建筑屋面雨水通过雨水立管收集后就近排入一层位于建筑周围设置的散水沟内,通过雨水管道收集至地块东南侧雨水调蓄池,雨水收集池旁设置雨水回用机房,收集的雨水通过设备净化后回用给地下车库、道路及绿地用水。(2)道路、广场雨水:项目小区内部道路,考虑设置透水铺装。路面雨水经道路两侧的植草沟收集进行下渗;结合项目的用地性质、竖向和场地特点,在区域内布置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排水管收集、雨水蓄水池、雨水净化及回用管道设备、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等LID设施。7.5.1透水铺装

本次海绵设计主要对地块内部分道路及场地采用透水砖铺砖。

透水铺装结构层做法见大样图,铺砖的色彩依据景观施工图,透水和非透水道路之间采用防渗膜隔离,防止雨水对相邻道路路基产生影响。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小于等于1.0*10-2cm/s,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的规定。

透水混凝土材料需满足《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的要求。图7透水铺装大样图7.5.2下沉绿地在地块内部小广场及道路边布置下沉式绿地,绿地内最低点低于周边道路0.25m,下沉绿地内部设置溢流雨水口与雨水管道相连,溢流雨水口顶部高于绿地底部0.05m位置,溢流雨水口内部设置截污挂篮;下沉绿地位置详见平面布置图,具体做法详见设计大样图,下沉绿地内部植物应选用耐涝植物具体可由景观专业选配,满足景观需求。图9下沉绿地大样图(蓄水层深度15mm)

7.5.2溢流雨水口溢流雨水口布置在下沉绿地内,溢流口建议采用成品,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布置位置详见排水竖向及雨水径流组织路径图。雨水口由土建设计,本次仅对雨水口顶部标高控制,要求雨水口顶标高低于相邻道路路面5cm,高于LID设施(下沉绿地)蓄水层顶部5cm。

7.5.3其他附属设施

1)室外雨水管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橡胶圈接口。车行道下采用环刚度为8KN/m2,人行道及绿化带内为4KN/m2,并采用砂石基础。埋地雨水管道的敷设可参照《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1的相关条文和管材生产厂家的安装说明进行。

2)雨水检查井均采用塑料检查井,检查井符合《建筑小区排水用塑料检查井》CJ/T233-2006标准要求。材质为聚乙烯(PE),采用胶圈密封承插连接,井筒采用双平壁PE中空缠绕管材。井盖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车道下选用承载力不小于D400的铸铁井盖,绿地选用承载力不小于B125的PE塑料井盖。

7.6低影响开发设施种植设计

7.6.1种植土要求:

应用于LID设施中的植物土壤应尽量以原始土壤为主,原始土壤应满足PH值为6.0-8.5,土壤含盐量在0.10%以下;有机质≥2.5%;容重≤1.20g/cm3;非毛管孔隙度≥10;渗透能力>1.3cm/h;石粒粒径≤1cm,石粒含量<8%;全氮量≥0.10%;全磷量≥0.06%;全钾量≥1.7%等条件。对于不能满足条件的现状土壤,建议更换种植土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对于需要更换土的LID设施,必须用优质种植土进行部分或全部置换。回填土必须经过镇压或灌水沉降,夯实基础位置;换土土壤一般采用85%的洗过粗砂,10%左右的细沙,有机物的含量5%,渗透能力不小于2.5cm/h,其余含量指标参见原始土壤。

7.6.2LID设施种植要点

植物是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构成要素,在保障雨水设施长期稳定地发挥生态功能、减少土壤冲刷、净化径流污染、展现良好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项目涉及到的LID设施主要为下沉绿地,下沉绿地设施植物选择要求如下:

下沉绿地:宜选用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且耐短时水淹,并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种类。本项目为新建多层公共建筑,场地内经过清理,无现存植物,项目区内植物种植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应尽量考虑小区的景观效果,本次设计的LID设施为下沉式绿地和透水铺装。本项目植物的具体选择详景观公司专业设计,本次设计仅做一般要求要点说明,由景观公司根据本设计要点结合项目的具体要求选组合适的植物。

7.7海绵城市指标计算

7.7.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计算

1、汇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详表

(1)分区1径流系数计算表序号汇水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φ面积(㎡)面积占比1屋面硬化屋面0.851172.7337.42%2路面透水铺装0.3087027.76%硬化铺装0.85817.7526.09%3绿地0.15273.538.73%4总计3134.01100.00%根据计算,该分区一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64。

根据设计条件,该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设计降雨量为32.70mm。

则项目低影响开发需控制的降雨量为:V=HφF=32.7x0.64x3134.01/1000=65.20m³LID设施调蓄容积计算调蓄设施数量单位设计参数调蓄容积(m³)备注下沉绿地273.53㎡下沉0.25m,蓄水深度0.15m41.03透水铺装870㎡雨水蓄水池1m³30合计71.03综上所述,项目LID设施总控制容积71.03m3>65.20m3,满足设计目标要求。7.7.2面源污染控制率计算

该项目污染源主要为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项目区雨水主要通过屋顶雨水断接、下沉绿地等处理,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各类海绵设施对于径流污染物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可按下表取值:LID设施对SS综合去除率序号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m/㎡)控制容积(m³)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1下沉式绿地273.53(㎡)41.03按70%取值2雨水蓄水池26.4(㎡)30按70%取值3透水铺装面870(㎡)4总计71.03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对SS的加权平均去除率为=(41.03*70%+30*70%)/71.03=70.00%。面源污染控制率(以SS计)=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对SS的平均去除=70%*70.00%=49%,满足面源污染控制率的目标。八、排水防涝8.1当降雨强度在设计降雨强度内时,雨水由地块内部设置的海绵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存蓄,通过渗透及蒸发作用达到雨水不外排。8.1.1路面和绿地雨水:

降雨首先经绿地渗透减小径流系数,产生的径流通过地表进入就近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单个或多个低影响设施组合作用,以达到消纳雨水的目的。经核算,设施组合可将设计强度内的路面和绿地雨水全部消纳。8.1.2屋面雨水:

屋面雨水通过立管后进入建筑周边散水沟,然后排至东南侧市政预留雨水井内。8.2当出现强降雨时,地块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已经渗透饱和,功能失效时,地块的雨水需要依靠雨水管网进行排出。

8.2.1雨水量计算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J50014-2021)规定,城区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表达式为:

Q=q·ψ·F

8.2.2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成都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T取3年,t取15min。

8.2.3雨水径流组织

当出现强降雨时,下沉绿地调蓄功能失效,通过雨水溢流口(在海绵设施内设置雨水口)溢流进入小区设计雨水管道,由雨水管道排至小区东南侧市政预留雨水井。设置雨水管道管径为DN300(坡度为百分之一),市政雨水管管底标高满足小区排放需求。小区雨水优先进入小区内设置的海绵设施,当海绵设施收集满后通过溢流雨水口溢流至雨水管网。8.3雨水汇水分区设置及雨水管网设置汇水分区雨水流量计算:序号汇水面积(m2)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分区流量(L/s)管径管道材质坡度13134.010.6446.38DN300聚乙烯-聚氯乙烯共混(MPVE)螺旋缠绕管0.003复核雨水流量:序号设计管道直径DN(mm)管道材质设计坡度最大排水流量(L/s)结论1DN300聚乙烯-聚氯乙烯共混(MPVE)螺旋缠绕管0.0198.32满足

九、施工注意事项

9.1路基的开挖应注意周边房屋和管道的安全以及边坡的稳定。

9.2施工准备阶段发现问题,或设计资料之间、设计与现场情况之间有不符之处,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