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社会学”一词的学者是(A)。A.孔德B.斯宾塞C.马克思D.圣西门2.最早出现“社会学”一词的著作是(B)。A.《社会学》B.《实证哲学教程》C.《资本论》D.《共产党宣言》3.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C)。A.农业社会学B.农村经济学C.农村社会学D.农业推广学4.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D)。A.日本B.中国C.英国D.美国5.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D)。A.亨德森B.巴特菲尔德C.萨姆纳D.加尔平6.在我国最早阐述农村社会学的著作是(A)。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7.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著作是(C)。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8.在实际研究农村并作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D)。A.杨开道B.李景汉C.吴文藻D.费孝通9.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与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A)。A.乡村建设运动B.新文化运动C.新生活运动D.五四运动10.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我国比较有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分别是(C)。A.杨开道李景汉B.李景汉吴文藻C.梁漱溟晏阳初D.吴文藻费孝通1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以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是(B)。A.《兴国调查》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长岗乡调查》D.《才溪乡调查》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C)。A.1977年B.1978年C.1979年D.1980年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包括(ABC)。A.社会历史条件B.思想条件C.学术条件D.文化发展条件E.宗教发展条件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农村社会关系C.农村社会结构D.农村社会变迁E.农村社会发展史3.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包括(ABCDE)。A.认识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农村发展服务B.调查和分析农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提供参考C.提供有关农村社会及其组织管理的知识D.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E.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4.对中国农村社会学学科创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有(BCDE)。A.孙中山B.李景汉C.吴文藻D.费孝通E.杨开道5.平民教育运动通过四大教育,实现提高平民的(ACDE)。A.生产力B.政治力C.知识力D.强健力E.团结力6.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命题有(ABC)。A.无工不富B.无农不稳C.无商不活D.无信息不发展E.无文化不持续7.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即(ABCDE)。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8.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ABC)。A.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B.对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做了具体分析C.丰富了社会调查方法D.农业现代化E.城镇化三、基本概念1.社会学社会学:用科学的ꎬ特别是实证的方法ꎬ把社会现象当作一个整体ꎬ研究社会的结构、过程及发展规律的学科2.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从整体的角度ꎬ通过农村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3.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与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4.“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这是三个有密切联系又各有自己角度的研究课题,中国农村发展不但要注重农村经济(农业)的发展,而且要注重农民和农村问题5.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村发展建设的方针和各地的活动ꎬ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问答题1.简述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答案: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农民是主要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和基本领域。2.简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参考答案: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基本内容: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3.简要说明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答案:(1)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全面地看待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过程,有助于制定有利于乡村持续发展的计划,以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2)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为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参考。同时,学习乡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助于乡村政策的实施、检测和评估。(3)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乡村社会学可以提供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从提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推进的视角,为乡村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4.简述我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安排。参考答案:我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返贫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加强乡村建设与治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大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这些政策安排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5.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6.简述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参考答案:农民的分化。农民的社会流动。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的家族问题。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农民生活方式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
第二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构成要素中的首要条件是(A)。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文化D.设施设备2.“社会”构成要素中的基本要素是(B)。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文化D.设施设备3.狭义的农业是指(A)。A.农田种植B.农村特种种植C.水产养殖D.畜牧4.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看,被认为是农村社会主要形式的是(D)。A.地级市以下B.县以下C.乡镇D.行政村和自然村5.农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C)。A.农村居民B.农村社会成员C.农民D.乡镇企业工人6.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A)。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7.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施教者是(B)。A.学校B.家庭C.同辈群体D.大众媒介8.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我们称之为(D)。A.实际角色B.自致角色C.复式角色D.角色丛9.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种角色,而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A.角色混淆B.角色紧张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10.一个人不能有效地扮演某种角色而被迫退出此角色的现象称为(D)。A.角色混淆B.角色紧张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11.一个人在承担复式角色的情况下,由于能力与时间有限,不能扮演好角色的现象称为(B)。A.角色混淆B.角色紧张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ABE)。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一定的区域D.设施设备E.文化2.文化的特征包括(ABCDE)。A.人类共同活动的产物B.共享性C.相对稳定性D.发展变化的E.多样性3.文化的功能包括(ABDE)。A.行为导向B.行动整合C.文明传承D.维持秩序E.社会传续4.农村社会的特点包括(ABCD)。A.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和家庭B.以农为主的生产方式C.具有地域性的社会生活方式D.与农相关的乡土文化E.优美的生活环境5.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包括(ABCE)。A.以农为主B.兼业化C.科技化D.国际化E.流动化6.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包括(ABCE)。A.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B.学习谋生技能C.学习社会规范D.培养社会角色E.确定人生目标7.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施教者包括(ABCDE)。A.家庭B.同辈群体C.学校D.社会环境E.邻居8.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包括(BCDE)。A.战争B.竞争C.冲突D.合作E.调适9.角色扮演中的困境包括(ABCD)。A.角色混淆B.角色紧张C.角色失败D.角色冲突E.角色放弃10.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的基本特点包括(ABDE)。A.重伦理B.重信用C.顾面子D.讲人情E.看长远三、基本概念1.社会社会:由具有一定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和人们共同活动的社会形式2.文化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生产的物质财富、形成的价值信仰、遵行的行为规则、使用的各种技术与方法3.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也称乡村社会,是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社会生活形式,是农村居民的社会关系体系4.农村社会成员农村社会成员:组成农村社会并参加农村社会活动的人员5.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进而作为社会的一员参与到社会之中的过程6.心理上的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是指儿童-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7.代沟代沟:年轻一代与他们的父辈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以致难以沟通的现象8.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广义社会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9.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有意识地相互影响的过程10.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社会结构中与某一位置(地位)相匹配的、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行为规范11.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一个人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并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四、问答题1.试述农村社会的特点。答案1: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的特征有:居住特征:从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来看,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产业特征: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生活特征:农村人的生活特征是与其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农村生活的同质性高。答案2:A.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和家B.以农为主的生产方式C.具有区域性的社会生活方式D.与农相关的乡土文化2.试述文化的主要功能。参考答案: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思想、信仰、艺术到社会习俗、技术等。文化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整合与认同:文化作为社会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的集合,有助于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认同感和归属感。它通过提供一套共同的符号、意义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和稳定。知识传承与发展:文化是知识、技能和经验传递的重要渠道。通过教育、传统习俗和口头历史等方式,文化确保了重要信息和智慧的跨代传递。它促进了创新和技术发展,因为新一代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改进。行为规范与道德指导:文化中包含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和社会期望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帮助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它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以及解决社会冲突的方法。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文化通过艺术、音乐、文学等形式提供了情感表达的渠道,使人们能够体验和分享各种情感。审美体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社会适应与变革:文化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调整和创新来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挑战。同时,文化也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之一,它可以激发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更好未来的追求。身份构建与差异化:文化帮助个体和群体构建独特的身份和特征,区分自我与他人。通过文化标志、语言和习俗等,不同的文化群体能够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综上所述,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多重而关键的功能,它不仅是社会整合和认同的基础,也是知识传承、行为规范、情感表达、社会适应和身份构建的重要力量。3.试述当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以农为主业的劳动群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仍然以农业和相关的乡村经济活动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从事一定的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以土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利义相糅的价值观念。重义轻利,受儒家思想的严重影响。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观念。由于职业、民族、年龄、所处地区等方面的差别。他们内部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也有很大差异,从而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政治素质。由于受过近40年的集体主义教育和锻炼,我国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的集体意识较为强烈。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案:马斯活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是:(1)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例如,当人落水之后,在为得到空气而拼命挣扎时,就会体会到自尊和爱的需要是多么不重要了。(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3)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给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5.试述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农村儿童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转变,涵盖了从基本生活技能学习到社会角色认同的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一过程主要内容的详细试述:(1)基本生活技能教育内容: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的行为方式。这些技能是儿童独立生活的基础,也是他们融入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必备条件。意义:通过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儿童能够逐渐摆脱对成人的完全依赖,开始学会自我照顾,为未来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2)自我观念的发展内容: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逐步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意义:自我观念的发展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为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奠定基础。(3)生活习惯的养成内容: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通过养成规律作息、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等习惯,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4)道德品质的培养内容: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意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道德教育,儿童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为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成员奠定基础。(5)社会角色的培养与认定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通过这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意义:社会角色的培养与认定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儿童能够学会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期望,形成稳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为未来的社会参与和贡献做好准备。(6)生物性基础的发展内容:作为社会化生物性基础的动作、语言、思维、推理等各项能力的发展。这是儿童及幼年时期的核心任务,也是个人一生生物性基础发展的主要时期。意义:生物性基础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条件。通过动作、语言、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认知世界、表达自我、与他人交往,为全面的社会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综上所述,农村儿童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转变过程,涵盖了基本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社会角色以及生物性基础等多个方面。这一过程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6.简述符号互动论对于情境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看法。参考答案:符号互动论对于情境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的定义与重要性符号互动论认为,“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因素。情境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人们的行为和互动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情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互动方式。(2)情境与符号意义的关系在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它代表了人的某种意义,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符号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被赋予和理解的。因此,情境对于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至关重要。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符号才能准确地传达其意义,人们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符号进行互动。(3)情境定义与行为选择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W.I.Thomas)提出了“情境定义”的概念,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所面临的情境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这种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换句话说,人们根据自己对情境的理解和意义赋予来指导自己的行为。(4)情境的动态性与互动过程符号互动论还强调情境的动态性。在互动过程中,情境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需要根据情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互动方式。这种动态性使得社会互动成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情境的社会性与文化因素此外,符号互动论还认为情境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情境的理解和解释,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分析和理解社会互动时,必须充分考虑情境的社会性和文化因素。综上所述,符号互动论强调情境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情境是理解和解释人们行为选择的关键。通过对情境的定义、情境与符号意义的关系、情境定义与行为选择、情境的动态性以及情境的社会性与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符号互动论对于情境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看法。7.简述角色扮演可能遇到的困境。答案:由于人的活动的多样性、活动情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人闪在角色扮演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以致发生不能有效地扮演角色的现象。(1)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角。角色混淆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有:A角色认识不清;B场景分辨不清。(2)角色紧张。主要是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不适应他所承担的过多角色的要求,这种现象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长期的角色紧张会带来心理压力,以致引发心理疾病。(3)角色冲突。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4)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角色失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承担者未能有效地按照社会的期望进行表演,从而角色失败。另一种是角色关系解体,原来的角色承担者无法再继续扮演原来的角色。8.简述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的基本特点。参考答案1:重伦理、重信用、讲人情、看长远参考答案2:第一,交往对象以血缘和了缘关系为主。第二,交往范围相对较小。第三,交往形式的直接性和浓厚的情感特征。
第三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是(C)。A.初级社会群体B.次级社会群体C.社会群体D.社会组织2.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D)。A.自然性B.直接性C.互动性D.社会性3.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A)。A.初级社会群体B.次级社会群体C.社会群体D.社会组织4.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A.规模小B.人际关系亲密C.存在长久D.综合功能强5.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是(A)。A.家庭B.家族C.邻里D.朋辈群体6.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7.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B)。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8.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B)。A.家庭B.家族C.宗教组织D.民间会社9.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是(C)。A.家庭B.家族C.邻里D.朋辈群体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ABCDE)。A.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B.成员之间具有直接和持久的社会关系C.成员们具有共同的社会身份和群体意识D.有一定的群体边界E.成员有共同的期待和共同行动的能力2.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类型包括(ACD)。A.家庭B.家族C.朋辈群体D.邻里E.社团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包括(ABCE)。A.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C.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D.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E.对社会组织有影响作用4.家庭是由血缘和姻缘关系构成的,主要包括(ABCDE)。A.夫妻关系B.亲子关系C.兄妹姐妹关系D.婆媳关系E.祖孙关系5.家庭的类型包括(ABCE)。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临时家庭E.其他家庭6.农村家庭的功能包括(ABCDE)A.经济功能B.生物功能C.消费功能D.抚育与赡养功能E.休息与娱乐功能7.农村家庭未来发展的趋势包括(ABCDE)。A.规模趋于小型化和离散化B.权威的两重化C.功利化D.功能趋于扩大化E.婚姻不稳定性8.近几年政府和人民团体大力推进家庭建设,倡导家庭建设的模式包括(ABCDE)。A.“和谐家庭”B.“平安家庭”C.“学习型家庭”D.“节约型家庭”E.“五好文明家庭”9.家族的消极功能包括(ABCDE)。A.干预村“两委”干部的选举和工作B.阻碍农村法制建设进程C.干扰生育D.干扰殡葬改革E.禁锢人的全面自由发展10.邻里的特点包括(ABCE)。A.相邻而居B.守望相助C.相互信任D.相互不交往E.具有变动性三、基本概念1.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2.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3.家庭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ꎬ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共同体4.家庭类型家庭类型: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关系模式5.家族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父系亲属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6.邻里邻里: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四、问答题1.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2、成员之间有直接、经常、面对面的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负功能:微观心理学角度:抑制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宏观结构角度: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低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2.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参考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大体上可以区分为正、负两种方向。(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由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人最初参与并在其中长期生活的群体,因此,它对儿童、少年的成长,对他们人格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一个人要能较好地适应的需要,必须经过初级社会群体的生活阶段,可以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进入社会这个大舞台的预备阶段,它是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初级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功能的综合性,这使它能满足人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等多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像某些社会组织那样功能是单一的。(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初级社会人类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人类从事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3.简述农村家庭的功能。答案: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农村家庭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担负着农村社会的多种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赡养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4.简述家族的特点和功能。答案1:正功能:①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协作功能。②具有较强的生活互助功能。③有助于协调处理族内纠纷,维护社区秩序。④在农村的婚丧嫁娶和祭祀活动中能够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负功能:①不利于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建设,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等。②一些家族不仅具有极强的组织性,而且可以为自身的利益与他族发生械斗,甚至参与和影响农村乡村选举、控制村级政权,抗拒国家政策、干预行政,对农村社会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答案2:家族的特点家族,作为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血缘关系为基础:家族的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祖先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家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延续性和传承性:家族是后代延续的最佳展现形式,强调传宗接代和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延续和香火的传承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事情。社会基本单位: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血缘群体,还承担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复杂的社会关系:家族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家族与外部社会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这些关系对于家族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性和文化性: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家族文化、姓氏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态性与变化性: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家族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趋势加剧,传统大家族的形式逐渐解体,但家族观念和文化仍然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家族的功能家族在社会中发挥着多种功能,主要包括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对内职能维持共同生计:家族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方式提供一个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感情融洽与行为管理:家族成员之间维持感情融洽,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的行为。这种内部凝聚力有助于家族的稳定和和谐。文化传承与教育:家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家族文化、家训、家风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成员。对外职能提供劳动力与资源:家族向社会提供劳动力、智力和财力等资源支持社会发展。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扶养老、弱、病、残、孤、寡等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维系与发展:家族对外关系的维系是发展社会关系的十分重要机能。它所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促使社会发展的纽带并对整个社会有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社会稳定与秩序维护: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家族内部的自我管理和约束以及对外关系的协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综上所述,家族作为由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多重的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不仅有助于家族的延续和发展还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5.简述邻里的特点与功能。答案1:住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互动的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并因此而形成相对对立的小群体,也就是形成邻里。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的社会功能具体概括包括以下几方面:1、相互支持的功能:邻里之间相互提供的保护和支持,使邻里之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具体表现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相互帮助,互通有无,共同解决生活问题,共同防御,共同保障社会治安;2、社会化的功能:邻里之间能形成一种价值氛围,并以此教育邻里中的居民和儿童,现代教育强调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邻里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3、社会控制功能:通过有关活动和规范约束居民的行为,调整居民的关系,维持社区的一致性;4、交流的功能:人们业余时间有事没事走门串户,就在不自觉地交流感情,同时也为精神的平衡创造了条件。答案2:邻里作为社区的基本单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以下是对邻里特点与功能的简述:邻里的特点地缘性:邻里是一个地缘群体,每一个邻里都有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构成邻里的各个家庭在地域上非常靠近,甚至可能一墙之隔。居住区位的接近是形成邻里的基本条件,它为人们建立频繁的社会联系提供了前提。非正式性:邻里是一个非正式群体,没有固定的成员,也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邻里的成员会随着迁移而发生变动,且没有正式的组织领袖。大家主要依照法律、道德、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来从事活动、判断是非。情感性:邻里是以情感为基础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各个家庭之间通过长期的交往和互动,形成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是邻里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邻里的功能基本生活服务功能:邻里为家庭基本生活提供了所需的服务,如日常帮助、紧急情况下的基本救援、互通有无、照顾老人和孩子等。邻里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交往功能:邻里是居民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邻里中,居民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分享信息、建立友谊,从而满足社交需求。邻里间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邻里日常交往中不断积累和沉淀形成的传统习俗,可作为邻里义务,对一定范围内的未成年人形成教育和管理。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有助于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社会控制功能:邻里间的社会控制主要通过舆论和道德标准来维持。邻居间的闲谈与议论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舆论压力,预防某些消极的不正当行为。这种社会控制功能有助于维护社区的秩序和稳定。居民自治与社区治理功能:在现代社区治理中,邻里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居民自治实践,邻里可以推动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提升;同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的支撑,邻里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也得以提升。这有助于实现社区治理的良性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邻里作为社区的基本单元具有地缘性、非正式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并在基本生活服务、社会交往、文化传承与教育、社会控制以及居民自治与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是(D)。A.初级社会群体B.中级社会群体C.社会群体D.社会组织2.社会组织的灵魂是指(B)。A.核心成员B.目标C.规则D.物资设备3.建立在个体农民基础上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是(A)。A.发展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4.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经济组织是(B)。A.发展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5.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的农业经济组织是(D)。A.发展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6.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C)。A.科层制B.泰罗制C.家长制D.行为科学与参与式管理7.认为工人来厂做工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理论是(B)。A.科层制B.泰罗制C.家长制D.行为科学与参与式管理8.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A)。A.科层制B.泰罗制C.家长制D.行为科学与参与式管理9.中央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D)。A.1977年B.1979年C.1981年D.1983年10.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B)。A.乡镇党委B.乡镇人民政府C.村党支部D.村民委员会11.农村自治组织是(D)。A.乡镇党委B.乡镇人民政府C.村党支部D.村民委员会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A.一定数量的成员B.特定的活动目标C.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D.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E.一定的物资设备2.社会组织目标对于组织的重大意义在于(ABD)。A.它是组织的灵魂B.它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C.它是组织选拨领导的依据D.它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准E.它是组织配置设施设备的要求3.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有(ABCDE)。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村民自治组织D.群团组织E.民间组织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有(ABCD)。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E.乡镇企业5.人民公社的特点包括(ABCE)。A.规模大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C.综合性强D.效率高E.以家庭为细胞,以地缘为纽带6.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点包括(ABCD)。A.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B.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C.管理缺乏科学性D.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E.适合大规模企业7.科层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包括(ABCDE)。A.专业化B.照章办事C.职权等级制度D.任人唯才E.非个人性8.村民委员会的特征包括(ABCDE)。A.群众性B.自治性C.基层性D.地域性E.广泛性9.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包括(ABCDE)。A.村民会议B.村民委员会C.村务监督机构D.村民小组E.村委会下属各委员会10.农村民间组织的意义在于(ABCD)。A.有利于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多元化物质文化需要B.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C.有助于改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D.有利于运用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发展E.有利于农村的法治建设三、基本概念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ꎬ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ꎬ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ꎬ是指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3.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ꎬ在乡镇(包括所辖村)开办的各类企业ꎬ是对我国农村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统称4.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ꎬ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ꎬ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5.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的ꎬ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6.农村民间组织农村民间组织:农村居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与社会需求而自主建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ꎬ主要是指农村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四、问答题1.社会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参考答案:(1)规范。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它要求个人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当中应如何行动。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2)地位。地位是指个人或团系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现代社会中,人际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地位之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互动也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社会地位包括归属地位和成就地位两种形式,其中后者处主要位置。(3)角色。角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4)权威。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收到约束和限制。2.如何理解社会组织的目标?参考答案:社会组织的目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使命与愿景:使命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它定义了组织为何存在,以及它的核心目的或任务。愿景则描述了组织希望实现的长期目标或未来状态,它提供了组织发展的方向和蓝图。具体目标:社会组织会设定一系列具体、可衡量的目标,这些目标通常与组织的使命和愿景紧密相连。这些目标可能是短期的(如一年内实现的目标),也可能是长期的(如五年内或更长时间内实现的目标)。利益相关者需求:社会组织的目标往往与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利益相关者可能包括组织的成员、受益人、合作伙伴、政府、社区等。组织需要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确保其目标能够为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社会影响:社会组织的目标通常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或改善社会状况。这些目标可能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正、教育提升、健康改善等领域。组织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来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可持续性:社会组织在设定目标时,需要考虑其可持续性。这意味着组织需要确保其活动能够在长期内持续进行,并对其目标产生持久的影响。灵活性与适应性:社会组织的目标可能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组织需要保持灵活性,以便在必要时对其目标进行修订或重新设定。综上所述,理解社会组织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其使命与愿景、具体目标、利益相关者需求、社会影响、可持续性以及灵活性与适应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组织目标的完整框架,并指导着组织在实现其使命和愿景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和决策。3.试述科层制管理的主要特征。答案:科层制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理性的行政管理结构,是与法理权威模式相联系的,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分工与职能的专业化;2)明确的职权等级;3)稳定的规章制度;4)公私财产分离与管理的非人格化;5)在技术资格的基础上挑选职员和指派职位;6)稳定的雇佣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哪些基本特征?参考答案:(1)自愿联合性(2)民主管理性(3)互助性经济组织(4)以其成员为服务对象(5)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6)专业性5.试述村民委员会的特点、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能。参考答案1:性质: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同时也是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村民委员会不是国家一级政权,也不是政权组织的派出机关或延伸机构,而是由全体村民实行自治的组织实体。村民委员会不同于经济组织,不直接从事经营和管理,只在必要时对经济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村民委员会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有区别。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集中体现。村民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第一,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第二,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家庭和睦,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第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第四,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生产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第五,依法管理本村的集体财产。第六,协助政府开展各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主要包括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多民族居住的村,还应当教育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答案2:村民委员会的特点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群众性:村民委员会既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也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而是一种由广大村民直接参与和管理的群众性组织。其成员来自本村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和维护村民利益,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自治性: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村民委员会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自决权,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体现了村民在村级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治权利。基层性:村民委员会是设立在国家最低一级行政区划之下的社会组织,直接由广大村民所构成,与村民关系最直接、最紧密。它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指导之下的社会组织,承担着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重要任务。地域性:村民委员会是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同一村委会组织的成员(各农户)之间一般都具有邻里、街坊关系,都是因为居住的较近才成了同一村委会组织的成员。这种地域性特点使得村民委员会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本村的实际问题。广泛性:村民委员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具有普遍性,是农村最为普遍的社会组织。同时,它也表现为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村民构成的社会组织,涵盖了广泛的村民群体。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一般由委员会、办公室和下设委员会组成:委员会:由村民代表组成,通常包括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主任是村委会的领导人,负责召开委员会会议,协调村民事务,代表村委会参与农村发展决策和政策制定。副主任则协助主任处理村委会的日常工作和事务。办公室:负责村委会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文件管理、公告发布、会议组织等。办公室通常由秘书、办事员和职员组成,他们负责收集、整理和保存与村庄发展和村民利益相关的文件资料。下设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主要负责特定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例如,财务委员会负责村委会的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农业委员会负责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组织和指导等。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包括: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负责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解民间纠纷:协助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这包括婚姻、家庭、债务、宅基地、林权地界等方面的纠纷调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在乡镇政府的指导下,协助维护本村的社会治安秩序,保障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反映村民意见和要求:作为村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经济: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提供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建设。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确保村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综上所述,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村民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能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6.试述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重要意义。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此的详细阐述:(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组织通过统一采购、销售和技术指导,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民间组织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农村民间组织往往与农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转化和普及。(2)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加。农村民间组织如文化协会、体育协会、老年协会等,通过开展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科、教、文、卫、体活动,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社会风尚:农村民间组织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树立荣辱观,倡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3)构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基础缓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快速发展既加剧了社会分化又产生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农村民间组织作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农村民间组织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提高了农村社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4)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基层政府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它们可以承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政府效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农村民间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它们为农民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和平台,有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综上所述,发展农村民间组织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构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基础以及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
第五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是(D)。A.初级社会群体B.次级社会群体C.社会组织D.社区2.“社区”构成要素中的首要要素是(A)。A.人口B.地域C.文化D.设施3.“农村社区”最主要的形态是(C)。A.县城B.乡镇C.村落D.开发区4.我国统筹社区建设的主管单位是(D)。A.国务院B.国家发展改革委C.农业部D.民政部5.在农村社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A)。A.血缘关系B.业缘关系C.趣缘关系D.地缘关系6.农村城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B)。A.农村社区演变为城市社区B.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C.生活水平的提高D.基础设施的改变7.中国城镇化由停滞到快速发展的起点是(B)。A.粉碎“四人帮”B.农村改革C.对外开放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D)。A.大城市重点论B.小城市(镇)重点论C.大、中、小城市并重论D.大中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B)左右。A.50%B.60%C.70%D.80%10.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我国守住耕地的底线为(C)。A.16亿亩B.17亿亩C.18亿亩D.20亿亩二、多项选择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ABDE)。A.人口B.地域C.社区管理者D.设施E.文化2.农村社区的特点包括(BCDE)。A.以工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B.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C.人口密度低D.社会结构简单E.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3.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BD)。A.促进农村社会发展B.加快农村经济发展C.加快农村文化建设D.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E.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4.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ABDE)。A.基础设施建设B.公共服务建设C.精神文明建设D.社会保障体系建设E.民主法制建设5.公共服务建设包括(ABCDE)。A.行政管理服务B.农技推广服务C.商品购销服务D.文化服务E.治安服务6.农村社区的主要类型包括(AC)A.村落B.县域C.集镇D.特区E.行政村7.农村城镇化的内容包括(ABCDE)。A.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B.农村地区逐渐演化成城市地区C.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普及完善D.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E.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8.《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新型特色是指(ABCDE)。A.以人为本B.四化同步C.优化布局D.生态文明E.文化传承9.我国新型城镇化面对的突出问题包括(ABC)。A.中小城镇的“产业空心化”B.大城市中农民工的“半城市化”C.当代城市病正在向中小城市(镇)蔓延D.当代农民文化素养不高E.城镇化速度太慢10.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ABCD)。A.促进农民工市民化B.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C.统筹城乡发展D.多渠道筹措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E.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三、基本概念1.社区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ꎮ具体地说ꎬ社区是由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ꎬ有特定的生活方式ꎬ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2.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有计划地推动社区变迁的过程ꎬ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ꎬ依靠本社区的力量ꎬ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ꎬ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福利ꎬ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的过程3.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社区成员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ꎬ人口密度相对稀疏、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4.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运动ꎬ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ꎬ农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四、问答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答案:1).人口2).地域3).生活服务设施4).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认同5).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2.农村社区具有哪些特点?答案1: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其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经济活动简单;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组织简单,职业分工不如城市复杂;家庭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参考答案2: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经济活动简单、商品交换有限社会结构简单、血缘关系浓厚社会交往面窄,人际关系密切社区生活节奏缓慢,文化变迁速率低生活方式单一,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简单3.简述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主要内容的概述:(1)人口与就业结构转变人口集聚: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人口数量显著增加。这一转变是农村城镇化最直观的表现。就业结构变化:随着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如工业、服务业等,实现了职业身份的转变。(2)经济产业集聚与发展非农产业集聚:农村城镇化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农村城镇中不断集聚,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如农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以支撑城镇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提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公共服务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这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普及和提高,以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4)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变迁社会文化变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社会文化也会发生变迁。传统的农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镇文化。同时,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会逐渐趋同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多样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包括居住条件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方式的丰富等。(5)城乡关系与协调发展城乡关系调整:农村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可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层面上,农村城镇化还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综上所述,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人口与就业结构的转变、经济产业集聚与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完善、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城乡关系与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4.中国农村的社区建设包括哪些内容?答案1: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农村社区规划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答案2:中国农村的社区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管理体制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涉及到组织管理体制的完善。这包括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组织管理体制的建设,可以确保农村社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2)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3)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这包括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以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认同。(4)环境建设农村社区环境建设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这包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5)产业发展农村社区建设还需要注重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6)社会治理农村社区建设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这包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的社区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过程。通过加强组织管理体制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推动农村社区全面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祉。5.试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成就(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发展格局逐步优化城镇化率显著提升: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稳步上升,从2012年末的较低水平提高至2021年末的64.7%,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至2022年,全国总人口14.12亿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1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5.2%,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城市数量与规模结构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城市数量显著增加,城市规模结构不断改善。截至2021年末,全国城市数量达691个,比2012年末增加34个。同时,城市群建设成效显著,“19+2”城市群布局总体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取得重大进展。(2)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经济总量快速增加:我国经济总量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速增长,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显著增加。例如,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1713亿元,而2012年仅有327382亿元。产业结构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60.5%,高技术制造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3)城市保障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比例提高,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得到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1)规划不科学,存在盲目性在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前期工作中,有时规划盲目,不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相关工作,不依据乡镇实际情况去进行总体规划。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一些乡镇政府好大喜功、追求政绩工程,不能耐心、有序地抓新型乡镇规划。(2)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大中城市的发展较快,而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城乡差距大,包括贫富、文化、观念、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阻碍了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这需要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4)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而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受到挑战。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收入分配公平化。综上所述,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需要继续加强规划科学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推动收入分配公平化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表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面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本质特征的是(C)。A.生活水平B.生活条件C.生活质量D.生活态度2.生活方式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B)。A.生活主体、生活水平B.生活主体、生活条件C.生活条件、生活水平D.生活质量、生活态度3.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A)。A.生产方式B.科学技术C.自然环境D.社会制度4.构成生活方式存在与变革的自然基础是(D)。A.生产方式B.科学技术C.社会制度D.自然环境5.农村居民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及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内容是(A)。A.劳动方式B.消费方式C.婚姻方式D.文化娱乐方式6.对于以农为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的劳动时间具有明显的(C)。A.地域性B.民族性C.季节性D.职业性7.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丧葬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丧葬方式是(D)。A.火葬B.天葬C.水葬D.土葬8.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C)。A.温饱型B.小康型C.富裕型D.豪华型二、多项选择题1.生活方式定义所包括的基本内涵有(ABCD)。A.主体范畴B.各种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C.强调活动方式的典型性D.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统一E.社会制度的演变2.生活方式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CD)。A.生活质量B.生活水平C.生活主体D.生活条件E.生活态度3.影响或决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E)。A.生产方式B.自然条件C.科学技术D.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E.政治制度4.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劳动方式的主要特点包括(ABCD)。A.以农为主兼营他业B.非农职业者越来越多C.外出务工经商成为重要选择D.以农业手工劳动向以机械化操作为主过渡E.开办现代化农场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的表现为(ABCDE)。A.饮食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B.服饰消费商品化、时尚化C.居住条件显著改善D.过度消费烟酒E.生活垃圾污染严重6.农村婚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ABC)A.早婚B.买卖婚姻C.高额彩礼D.同村不婚E.包办婚姻7.农村文化娱乐方式的特点包括(ABCD)。A.继承积极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B.利用现代媒体C.民族性D.代际差异E.不稳定性8.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包括(ABCD)。A.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B.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C.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四有”新人,打造农村现代化生活主体D.改善农村人居环境E.加快农村法制建设三、基本概念1.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ꎮ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从事活动的典型样式ꎮ它是一个主体范畴ꎻ它是人的各种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ꎻ它所强调的是活动方式的典型性ꎻ它是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统一2.劳动方式劳动方式: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ꎬ运用生产技术、加工生产资料、获得产品及劳动者之间进行合作的方式3.农村消费方式农村消费方式:农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ꎬ促进和体现农村居民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ꎬ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四、问答题1.试述生活方式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答案: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是构成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基本要素。其中生活主体是从事着一定活动的人,生活条件则是人的生活活动赖以实现的手段、基础。2.试述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要存在、发展,就要不断地变革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消费、交往、文化娱乐、婚丧等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是生产方式更零星的结果。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生活方式。它向人类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沪教版-期末试卷(沪版)
- 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沪教版- 期末试卷 3
- 生活安全 课件
- 2024年湖北省中考数学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课件 页面大小
- 西京学院《网络数据库》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建筑信息模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机械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高等混凝土结构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年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五套)
- 22《鸟的天堂》课件
- 农业灌溉装置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 2024年江西省高考地理真题(原卷版)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法课程纲要(知识清单)
- 经济法学-计分作业一(第1-4章权重25%)-国开-参考资料
- 山东省临沂市(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护士2024思想汇报5篇
- Unit+10+Lesson+1+How+Closely+Connected+Are+We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ω-3脂肪酸处方药物在老年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