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魏晋南北朝-魏晋风度下的社会过渡(练)(解析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魏晋南北朝-魏晋风度下的社会过渡(练)(解析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魏晋南北朝-魏晋风度下的社会过渡(练)(解析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魏晋南北朝-魏晋风度下的社会过渡(练)(解析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魏晋南北朝-魏晋风度下的社会过渡(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讲魏晋南北朝:魏晋风度下的社会过渡(练)1.(·河北·模拟预测)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认为自己辛苦收复河南率,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不快。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最终决意举兵叛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映A.北方政权威胁过大 B.东晋内部矛盾尖锐C.门阀士族垄断官场 D.上层统治者无意北伐【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最终决意举兵叛乱”可以看出反映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北方政权的威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不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排除C项;材料没有上层统治者对北伐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北魏官员裴植一家,父母双亲尚在人世而兄弟已经分家,而且子女的财产和父母严格分开。《魏书》对此评论说,“一门数灶,盖染江南之俗也”。据此可知A.江南财产私有观念更强 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北方风俗深受南方影响 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答案】A【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兄弟分家,父母和子女财产分开,说明私有观念更强,而材料说明这种观念是受南方风俗影响,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西周灭亡后已经崩溃,裴植一家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排除B、C两项;严格意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有东晋,北魏只能说门阀势力较强,且财产分开不代表门阀家族不能在政治上守望相助,排除D项。故选A项。3.(·福建厦门·模拟预测)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A.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B.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C.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颁布的《代人定姓族诏》,既维护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又笼络了汉族高门望族,此举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室独尊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孝文帝此举推进了汉化改革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4.(·山东泰安·一模)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答案】C【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北方很多耕地变成了牧区,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政局动荡,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游牧区扩大,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大量北民南迁,推动了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可见政局变化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格局,C项正确;题干所给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当时的北方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情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在唐中后期,排除B项;农牧分界线南移并不能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项。5.(·山东·模拟预测)沈约所著的《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这样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南方地区社会相对比较稳定、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项正确;农民生活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表现,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南朝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6.(·陕西陕西·三模)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A.使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C.加强了儒学的哲学化倾向 D.重建儒家统治理论【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玄学兴起于魏晋时期,儒者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儒学的“本体论”,体现出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有所加强,C项正确;“根本改变”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排除B项;玄学仅是“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而非重建统治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7.(·湖南岳阳·模拟预测)下图所示为20世纪末在甘肃嘉峪关(河西走廊中部)考古发现的魏晋时期的《黄帝问道图》(壁画砖)。该图可用于说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A.“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B.道教发展本土化C.民族服饰的相互影响 D.民族认同感增强【答案】D【详解】由材料“甘肃嘉峪关(河西走廊中部)考古发现的魏晋时期的《黄帝问道图》”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画像砖中出现代表汉族文化的内容,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少数民族认同感增强,D项正确;“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意在加强中央集权,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大一统”思想弱化,排除A项;道教不是外来教派,排除B项;民族服饰是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材料中不能看出民族服饰,排除C项。故选D项。8.(·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曹植由于出身高贵,故其少年时创作的诗赋,极富文采地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曹植成年后,曹操偶尔会带着他行军作战,故其青年时期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曹植的诗歌创作走向功利化 B.曹植的社会阅历呈现多样化的态势C.曹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曹植的诗歌创作受到生活环境影响【答案】D【详解】“责任”意识并非“功利”,排除A项;由题干中“出生高贵,……创作的诗赋,……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行军作战,……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等信息可知,曹植的诗歌风格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植的“责任”意识和阅历的多样性,B、C两项的表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故选D项。9.(·全国·模拟预测)据《南史》记载,南朝女棋手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徧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史书上有安南国向皇后进贡“木钝象骨棋盘一面,象牙棋子一具”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A.女性参与围棋活动得到社会认可 B.围棋传播经历自下而上的过程C.政府支持推动女子围棋运动发展 D.围棋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答案】D【详解】有“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和“安南国向皇后进贡”可知,围棋活动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专门设置了机构教授棋艺,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对外影响,说明当时围棋活动并不单是民间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女子借围棋入仕的一个例子,“社会认可”无从体现,不能判定社会对女性参与围棋活动的态度,排除A项;国家设置机构教授围棋,且别国向中国进贡棋盘,表明围棋传播应当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针对女子进行围棋运动的人才培养,个例不能代表国家政策,且材料中的女子是““变服诈为丈夫”即扮男装进行的围棋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10.(·广东汕头·三模)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晋时期出现北民南迁,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许多读书人离开了原籍,因此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项正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非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弱化,排除A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国家的监察体制并没有得到强化,排除B项。故选C项。1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各种灾害频发,农业歉收,饥荒威胁百姓生命。为维护政局稳定,孝文帝在沿袭前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取赈粥、赈赐孝悌力田、借贷、开放皇家山川苑囿、放免宫女等方式救济灾民。受儒学影响,孝文帝推行开仓赈济、减免租赋、仓储备荒措施,还下罪己诏、祈雨消灾、清理冤狱等。孝文帝设定地方性保险经费,该经费占国家财政总经费的一成之强,是从中央经费分离出来存放于地方,用于预防灾害、控制谷物价格。北魏时期,中央派遣前往灾区视察情况的使臣往往是临时指派,救灾事宜全部由地方长官亲自负责。遇到灾害,一些体察民情的官吏会把个人财产用来救济灾民。——摘编自宋霖《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措施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作用。【答案】(1)特点:措施继承创新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出现保险经费体制不健全出现私人救灾现象。(2)作用:挽救了人民生命,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后世救灾减灾积累了工作经验。【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孝文帝在沿袭前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取赈粥、赈赐孝悌力田、借贷、开放皇家山川苑囿、放免宫女等方式救济灾民”可以得出措施继承创新;依据“受儒学影响”可以得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依据“孝文帝设定地方性保险经费”可以得出出现保险经费;依据“中央派遣前往灾区视察情况的使臣往往是临时指派,救灾事宜全部由地方长官亲自负责”可以得出体制不健全;依据“遇到灾害,一些体察民情的官吏会把个人财产用来救济灾民”可以得出出现私人救灾现象。(2)作用: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各种灾害频发,农业歉收,饥荒威胁百姓生命”和材料中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从挽救了人民生命,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后世救灾减灾积累了工作经验等角度进行分析。12.(·北京延庆·高三阶段练习)胡人执犁俑结合所学,为该文物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00字)【答案】唐朝是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和文化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曲辕犁是唐朝农具的重要发明和进步,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深度;从“胡人执犁俑”可以看出曲辕犁轻巧便捷,便于操作携带,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当时已经传播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曲辕犁促进了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总结论点,再围绕论点引用史实展开论述。如根据“唐代文物”“胡人执犁俑”可知该胡人所执应该是曲辕犁。结合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文化辐射范围广阔和曲辕犁的相关内容对该文物进行解说,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1.(·广东·高考真题)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详解】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2.(·天津·高考真题)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命名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项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项;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浙江·高考真题)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 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 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答案】C【详解】该学者研究认为,“东汉字砖”系行书之滥觞肇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故C正确;汉代时,隶书已经取代篆书,故A错误;甲骨金文流行于商周,故B错误;行书既飞洒活泼,又工整清晰,兼具楷书和草书之长,故D错误。4.(2019·全国·高考真题)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5.(·北京·高考真题)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详解】(1)根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根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根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根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可知,汉代明堂呈“亞”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可知,汉代明堂与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根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统治需要和明堂自身价值等方面分析北魏重视修建明堂的原因。如: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6.(·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7.(·全国·高考真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详解】(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根据“包括先治心、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