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以“徙谪(贬谪)戍”和“拜爵一级”的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迁去开垦土地。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这一政策()A.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B.保障边疆政局稳定C.意在推动农业进步 D.旨在缓和人地冲突2.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独立的南越政权;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朝统治者()A.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B.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重视民族和谐与发展3.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命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并设置河西四郡。公元前60年,在今新疆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汉朝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有效管理。这些举措()A.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体现同等的民族政策C.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 D.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题组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4.与正统的儒家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皇帝的天下观提倡包涵性,认为全部民族最终都将纳入中国,他们的帝国志向既包括中原人,也包括游牧民族,异域外来者也可以融合。上述主要反映出盛唐()A.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B.民族交融的空前加强C.经济呈现出旺盛景象D.包涵开放的时代精神5.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医方主要源于《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中医典籍。《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都是宋“太医局”医官编纂的医学全书。这表明当时()A.中医药在西北边疆普遍流行B.西夏社会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C.西夏实现了本民族的封建化D.西北地区与内地沟通较为深化6.辽的地方行政规划,从阿保机时即已起先建置许多州县,后来在设官分职方面也“大略接受唐制”,分设刺史、县令,也有节度使、视察使等名号。由此可知当时()A.辽国普遍汉化 B.民族隔阂消逝C.民族冲突缓和 D.民族交融加深题组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7.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府州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担贡赋。元朝因俗设“土官”,通过宣慰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实行固定贡赋等。这一变更()A.提升了边疆治理效能B.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C.扩大了宗藩体制范围D.消退了国家的分裂隐患8.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负责地方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工作,称为“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消退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实现民族同等C.加强了西南的税收管理D.有助于西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题组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9.下表介绍了古代中国从汉代到清初的对外交往,下列评述正确的是()汉代使节出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A.都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稳定B.对外都输出新型外交理论C.都体现了“中原王朝中心观”D.外交人员众多且机构浩大10.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阅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化,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照旧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A.标记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B.导致了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B组关键实力提升11.(2024河北衡中高三联考)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为“道”。秦汉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情愿接受郡县制的民族,确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秦汉的“道”制()A.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监察权B.防止了少数民族割据和叛乱C.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治理D.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12.下表为明代辽东、山东、浙江沿海地区海防卫所数量对比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地区辽东沿海地区山东沿海地区浙江沿海地区卫城数量31013所城数量11323总数42336A.江南地区倭患较北方严峻B.政府实施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C.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D.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有所警觉13.清初在行政管理上,朝廷对蒙古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维吾尔地区实行伯克制,在西藏进行噶厦治政,对东北赫哲等民族则编设乡长,在西南、西北的一些民族中则实行土司制。清政府的这些做法()A.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B.避开了民族间的冲突和冲突C.反映了民族同等观念D.照搬了历代治边政策的阅历14.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些史实反映了中国古代()A.对外交往以欧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C组学科素养创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的“中国”多为“中心之国”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国”的周边则居住着“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边缘。“中国”与“四裔”共同组成了王朝。清顺治、康熙两朝将自己定位为入主中国,他们是赶走“闯贼”,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雍正帝则对在传统大一统观念下如何构建满洲族与中原民族的关系进行了深化辨析,并将清统治者“入主中国”的理念向“我本中国”的理念转变推动了一大步。综观雍正皇帝对于满洲族与中原民族关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华夷一家”“我本中国”;二是“清朝即中国”;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统“华”。——摘编自武沐、杨博皓《明清两朝中国观对比探讨》材料二明清两代中心政府在西南地区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边疆重要地区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态势。在西藏东部地区与川西藏族地区实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农夫起义冲击、西方列强入侵的状况下才一改过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强力推动改土归流,快速推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边疆内地一体化。——摘编自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两代在“中国观”相识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变更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代对西南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不同管理措施,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政府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迁去边疆“屯田”“戍田”,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到来,有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结果,材料没有体现,解除;材料并未说明目的是推动农业进步,解除C项;“移民实边”“屯田戍边”主要是政治行为,主要目的并非解决人地冲突,解除D项。2.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体现了对民族和谐与发展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统治策略的调整,解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承接秦制,解除B项;汉初推行无为而治思想,但题干没有体现,解除C项。3.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得出,汉朝开疆拓土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汉朝开疆拓土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未突出强调“因俗而治”的特点,也不涉及汉朝具体的民族政策,解除A、B两项;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心集权的加强,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解除D项。4.D解析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实行开明包涵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对游牧民族和异域外来者都实行开放包涵的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皇帝对游牧民族和异域外来者的看法,与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没有干脆关系,解除A项;民族交融只能体现盛唐时期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能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经济发展的水平,解除C项。5.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夏遗址出土的医方主要源于宋“太医局”医官编纂的医学全书,说明当时西北地区同内地之间存在沟通,D项正确;普遍流行的说法过于确定,解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西夏接受了中原的医学,解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化的内容,解除C项。6.D解析据材料可知,契丹建国后,地方州县建置和设官分职多接受唐制,其地方行政规划的封建化,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慢慢加深,D项正确;仅凭此材料不足以说明辽国已“普遍”汉化,解除A项;民族隔阂消逝的说法太确定,解除B项;契丹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学习唐制不能说明缓和了民族冲突,解除C项。7.A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虽设置土官,但在边疆地区实行了一些强制措施,加强了中心对这些地区的限制,体现了一种干脆管理,有助于提升边疆治理效能,A项正确;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除B项;宗藩体制对应的是四周附属国,与边疆治理没有关系,解除C项;“消退了”说法过于确定,解除D项。8.D解析由题意可知,“改土归流”有利于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综合管理,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D项正确;“消退了”说法过于确定,解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实现民族同等,解除B项;加强对西南的税收管理只是“改土归流”的部分作用,解除C项。9.C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汉代到清初,在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中,都体现了中原王朝中心观,C项正确;材料与维护统治秩序无关,解除A项;材料与新型外交理论无关,解除B项;材料不涉及外交人员人数,解除D项。10.C解析材料体现了明朝统治者对其他国家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华夷观念中,这种传统的认知已经起先落后世界潮流,C项正确;此时朝贡贸易并未解体,解除A项;材料所述不是导致闭关自守政策实施的缘由,解除B项;材料现象无法导致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解除D项。11.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的“道”制“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情愿接受郡县制的民族,确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这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治理,C项正确;“道”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监察体制,解除A项;“道”制有利于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但防止了少数民族割据和叛乱的说法过于确定,解除B项;汉初郡国并行制度持续的是郡县制和分封制,解除D项。12.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浙江作为明代的重要商业区域,经济发达,政府在此设立较多的海防卫所以疼惜经济利益,反映出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故选C项;无论在山东、辽东还是浙江,卫城和所城的数量并不能干脆反映出倭患的严峻程度,解除A项;明代政府在沿海地区设立了确定数量的海防卫所,这与“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相悖,解除B项;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的警觉性并不能从统计数据上体现,解除D项。13.A解析材料表明,清初在行政管理上“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与内地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A项正确;清政府“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削减了民族间的冲突和冲突,但无法避开冲突,解除B项;据材料无法看出清政府实行民族同等政策,解除C项;材料未表明清初的治边政策是否照搬历代治边政策的阅历,解除D项。14.C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方式有商贸往来、文化沟通、谈判签约等多种形式,体现了对外交往的方式多样化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对外交往对象既有欧洲国家,也有亚洲国家,不能体现以欧洲国家为主要对象,解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交往内容既有商旅往来,也有官方使者往来,不能得出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解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交往目的既有经济利益,也有文化传播,还有政治目的,不能得出对外交往的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