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专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测)(解析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专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测)(解析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专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测)(解析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专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测)(解析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专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能力提升检测卷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70一、单选题(含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 B.推动了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C.加速了秦对东方六国的兼并 D.提高了秦朝的基层治理能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可知,秦朝沿袭商鞅旧法,任用大批按军功授爵的军吏担任地方基层行政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秦朝地方治理中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军事化趋向,A项正确;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排除B项;秦朝的建立,对六国的兼并已经完成,排除C项;军吏用较为军事化的方式治理地方,无法提高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排除D。故选A项。2.(·陕西宝鸡·二模)秦朝时期,在人多地少的狭乡,其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没有限额,且授田税率也较中原为低。这一做法A.促进了人口大规模南迁 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区域 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南北土地资源和人口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授田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授田制有利于人口的南迁,但“大规模”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授田只能在已有的国土上进行,因此与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北京·杨镇第一中学模拟预测)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A.表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C.为了解秦代的郡国并行制度提供了实证材料 D.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容是关于皇帝制度和官职名称变更,这体现了秦代采取措施来巩固统治,A项符合题意主旨,所以A正确;清朝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所以B错误;秦代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与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所以D错误。4.(·湖北·模拟预测)秦朝除规定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田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C.削弱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A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B排除;御史大夫监察权的削弱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D排除。故选A。5.(·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6.(·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公元前214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随后,为保证四季通航,灵渠上建造了36座陡门——被誉为现代船闸之父。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诞生了守陡人群体——陡军(明代后有其确存记载,且他们主要负责官船通行)。陡军的存在A.加重了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 B.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C.凸显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商贸繁盛 D.提升了中原王朝稳边控边的能力【答案】D【详解】灵渠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在灵果设置陡门是为了防止边疆地区进攻中原,因此有助于中原王朝控制边疆,D项正确;陡门的作用是控制交通,不是收取税收,所以不会加重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材料中陡门显然是政治和军事作用较强,不是经济作用,排除B、C两项。故选D项。7.(·浙江·模拟预测)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时间言论内容春秋时期“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战国后期“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西汉初期“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确立,D项正确;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8.(·湖北·模拟预测)《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戍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A.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 B.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C.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 D.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答案】C【详解】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在秦朝败亡的过程中,有不少基层官吏加入反秦斗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材料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现象,C项正确;“意在”错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疆域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广东·广州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下表是关于秦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过秦论》(西汉贾谊)《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司马迁)《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比较表格中材料,得出的认识是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B.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C.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 D.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答案】B【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过秦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贾谊、司马迁指责“秦王贪鄙”“不亲士民”“废王道”等不同,《秦简》反映出秦在治理国家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家庭伦理等,说明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B项正确;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说法绝对,排除A项;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与《秦律》的相关规定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考古材料比文献资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排除D项。故选B项。10.(·河北衡水·高三阶段练习)如图显示,战国后期不同的货币流通区域出现了重合的趋势。这表明A.各诸侯国的小农经济发展迅 B.秦朝统一货币具有一定的基础C.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已消失 D.改革货币形制成为各诸侯共识【答案】B【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齐国和燕国用刀币,韩国赵国和魏国用布币,这些信息体现了战国后期不同的货币流通区域出现了重合的趋势,B项正确;图示信息主要涉及货币情况,不能体现各诸侯国的小农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战国时期,秦国独强,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是消失,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革币制成为诸侯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11.(·全国·模拟预测)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时期记述汉文帝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汉景帝上郡以西旱,亦复惰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汉武帝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A.对外战争激化社会矛盾 B.军功爵制度继续得到施行C.政治腐败现象较为普遍 D.统治者较为重视粮食安全【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可知,汉文帝时针对边境屯戍粮食不足的问题,采取奖励爵位的办法鼓励民众向边境输送粮食、景帝时,针对天旱,粮食不足,民众逃亡的现实,如果能够输送粮食,便可以得到爵位或除去戴罪之身、汉武帝时,可以通过输送粮食来补官、赎罪、赎身等,可见当时统治者较为重视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都涉及对外战争,“激化社会矛盾”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A项;“大庶长”虽是爵位中一级,但材料无法证实秦代军功爵是否继续实行,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存在输粮补官或“卖爵令”现象,不足以说明当时政治腐败现象普遍,排除C项。故选D项。12.(·河南·模拟预测)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鉴于原有的五分钱轻小,改铸四铢钱,而且准许宠臣邓通、宗室吴王刘澡等自铸四铢钱,通行天下,以致“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这一做法(

)A.致使市场上物价得以统一 B.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造成多种材质的货币出现【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改铸四铢钱,且准许宠臣邓通、宗室吴王刘濞等自铸四铢钱,以致“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这一做法使得地方上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增强,从而威胁了中央集权,即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B项正确;允许宠臣及宗室铸四铢钱通行天下,并不一定使得市场上的物价统一,排除A项;地方势力的增强会加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四铢钱是由多种材质铸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13.(·内蒙古赤峰·模拟预测)汉代,祥瑞崇拜之风盛行,不但郡王们为了标榜统治清明而大兴祥瑞,而且民间也有视祥瑞为太平,将图像刻画在居住的房屋门上或逝者墓室中的做法,如江苏徐州睢宁县九女墩墓墓室中的祥瑞画像有“九穗禾、凤凰、麒麟、玉兔、灵芝、嘉果”等。这一现象体现了A.大一统王朝的新气象 B.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C.民众富足的生活状态 D.天人感应的社会影响【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祥瑞带有神秘色彩,承载了传达上天的旨意的功能。材料反映了郡王们和民间大兴祥瑞,这体现了天人感应对社会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汉代没有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民众富足”的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4.(·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史学文献《战国策》中描述当时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蹴)鞠者。”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如图为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蹋鞠图。上述史料可以说明A.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B.球类运动源于汉代军事操练C.蹋鞠活动社会影响较为广泛 D.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答案】C【详解】依据《战国策》的描述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已流行起娱乐性的蹋鞠游戏了,按照刘向的解读,蹋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成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汉代画像石表明其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综合材料信息可知,蹋鞠活动的社会影响较为广泛,C项正确;材料中的图文史料只展现了一种文化活动,无法体现“丰富多彩”,排除A项;该史料可以说明蹋鞠存在于汉代,但无法佐证其源于汉代,排除B项;该史料与汉代主流思想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山东·模拟预测)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A.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 B.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C.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 D.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大一统者”“道之大原出于天”“以教化为大务”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将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新儒学,它适应了汉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B项正确;让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表面,深层次原因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封建制度,排除A项;董仲舒融合三家思想是为了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为了巩固大一统而不是为了缓和统治集团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6.(·吉林·模拟预测)汉文帝时既设诸子专书博士,也设专经博士,鲁人申培、燕人韩婴等被立为专经博士;汉景帝时,齐人辕固生以明《诗》被立为博士,胡毋生以明《公羊春秋》而为博士,伏生弟子张生以治《书》为博士。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儒学(

)A.确立了正统地位 B.呈现世俗化趋势 C.有利于休养生息 D.规范了伦理秩序【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文帝景帝时期都设专经博士,宣传儒学,有利于为休养生息政策服务,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是儒学世俗化,排除B项;伦理秩序是道德标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江苏·涟水县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汉书》载:西汉权臣霍光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辅佐汉昭帝,架空丞相田千秋,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迎立汉宣帝,诛杀燕王刘旦和长公主等,其他汉室宗亲亦不敢反抗他。这一历史现象折射出当时A.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尖锐化 B.专制皇权受制衡并日趋衰落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期间辅佐汉昭帝,架空丞相田千秋,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迎立汉宣帝,诛杀燕王刘旦和长公主等,其他汉室宗亲亦不敢反抗他”可知,西汉中期,权臣霍光权力大,可以废立皇帝,诛杀皇族,汉室宗亲也不敢反抗他,这一现象实际上折射出当时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排除A项;西汉时专制皇权并没有衰落,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8.(·江苏扬州·模拟预测)西汉初年,全国设立54郡,中央直接管辖15个郡:人口在450万左右,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而诸侯国中“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反映A.西汉仍处于分裂的状态 B.诸侯国完全动摇了中央的统治C.郡县只隶属于中央政府 D.西汉没有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全国设立54郡,中央直接管辖15个”、“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知汉初地方势力过大,中央权力受到严重威胁,D项正确;此时西汉已经完成统一,排除A项;“完全动摇”表述错误,排除B项;“郡县只隶属于中央政府”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中的人物舍生取义、勇于赴死、重仁义等行为,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历史,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画像砖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21.(·湖南·衡阳市一中模拟预测)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刘姓诸王联合发动政变,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迎立刘邦诸子中“仁孝宽厚”的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这一事件A.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B.导致了诸侯王势力的膨胀C.是王朝内部势力的重新洗牌 D.改变了西汉治国基本理念【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刘姓诸王联合发动政变,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迎立刘邦诸子中‘仁孝宽厚’的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可知西汉王室内部发生了一次政变,是一次重新洗牌,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帝的标准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诸侯王势力的膨胀,排除B项;此举并没有改变西汉治国基本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西汉宣帝晚年,曾与太子刘奭闲聊,刘奭认为皇帝执刑太深,宜用儒生实施仁政。宣帝勃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感慨道:“将来乱我家者,太子也。”这说明汉宣帝治国A.儒法并用宽严相济 B.严格遵循西汉制度C.休养生息施行仁政 D.教育储君依法治国【答案】A【详解】据材料关键词“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知当时儒法并用宽严相济,A项正确;霸王道并不等同于西汉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刘奭认为皇帝执刑太深,宜用儒生实施仁政”可知,C项与汉宣帝治国无关,排除;D项“依法治国”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23.(·重庆·模拟预测)建安元年(16年),曹操挟汉帝都许后,在许下招民屯田,当年即“得谷百万斛”。于是,从许下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认为,与此同时,针对当时“户口耗减,十裁一在”的情况,大力采取措施迁徙人民,充实冀、雍州等地。上述举措A.大大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C.抑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 D.推动了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大兴屯田,同时迁移人民充实北方地区,增加了北方的劳动力,这就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B项正确;曹操的这些措施是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推动国家统一,更不是抑制门阀士族的势力,排除AC项;曹操的屯田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24.(·江苏·模拟预测)在各地的汉墓中除了能看到商周以来的鼎、壶(盛酒器)等成组的仿铜陶礼器外,还随葬有种类丰富的模型明器,常见的有储粮的仓、囷、仓楼,还有汲水的井、庖厨的灶、饲养牲畜的圈、加工谷物的磨碓等。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物质生产严重匮乏 B.社会等级制度瓦解C.丧葬习俗趋向世俗 D.青铜铸造工艺失传【答案】C【详解】根据“常见的有储粮的仓、囷、仓楼,还有汲水的井、庖厨的灶、饲养牲畜的圈、加工谷物的磨碓等。”可得出随葬品的内容更生活化,世俗化,C项正确;从随葬的物品可得出交为丰富,排除A项;等级没有瓦解,排除B项;青铜铸造技术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2分)25.(·辽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汉朝中央政府为治理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题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材料二

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汉帝国文武兼备,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通过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摘编自张韶梅《西汉北拓边疆战略述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方式及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边疆治理的意义。【答案】(1)方式:设置管理机构,移民戍边,战争,和亲,等等。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给予边疆民族较大的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传播了汉文化,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在边疆管理方面的主要方式是设置管理机构,移民戍边,战争,和亲,等等。特点:汉代在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机构,体现了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在职能方面,体现了汉代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可知,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给予边疆民族较大的自主权;根据材料“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并结合措施的领域看,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2)意义:根据材料“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可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