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外交线索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线索2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线索3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间阶段内容1949—1956年民主法制的确立(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66—1976年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1978年至今民主法制健全完善(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与时俱进的外交战略时期特点原因目的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3)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1)美国利用台湾和局部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积极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国家的关系(1)美苏争霸,美国趋于守势。(2)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3)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1)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高频考点定位]1.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主题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向1《共同纲领》(2021·6月浙江选考)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考向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20·1月浙江选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齿轮和麦稻穗分别代表着工人和农民,进而推断出这标志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尚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在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后,故B项错误;材料突出新事物的象征意义,而不是旧制度被推翻,故C项错误。考向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地方政府的抚恤政策(2021·海南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战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提供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跨区域政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地方政府采取不同方式来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困难,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题干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高考感悟近几年全国卷高考在政治制度方面命题较少,主要集中在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关系、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及原因,反映了对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考查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前瞻(1)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巩固政权所作的努力。(2)联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史实,创设学术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突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2.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2)民主法制建设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要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人民政权的巩固(新教材新视角)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角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理论新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正统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人民民主专政”,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其中为统治阶级。在采用这个概念时,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流行的苏联关于国家形式的正统观念。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结合国情进行政权建设C.创设人民民主国家概念D.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没有受到苏联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概念,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政权建设理论,B项正确;提出新建政权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摆脱苏联模式束缚无关,排除A项;当时只是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概念,而且东欧已经有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排除C项;仅凭这一概念不能说明“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D项。角度2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方如省级、县级人大都没有常委会,人民委员会是它的常设机关,而人民委员会既是行政机关,又是立法机关。1979年以后这一状况得以改变,同时把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由乡镇扩大到县。这表明()A.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不断完善B.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健全C.基层民主实现形式更加丰富D.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推进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地方人大没有常委会,人民委员会权责繁重;改革开放后,人大常委会成为地方常设机构,并且人民代表直选扩大到县,这说明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完善,而不是政协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省级、县级人大常委会的完善情况,而不是村级、社区基层民主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的完善,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推进情况,排除D项。角度3“一国两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有学者提出,“一国两制”作为探索国家统一的理论,与我国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可以分为国家统一中的“一国两制”(1949-1997年),国家治理中的“一国两制”(1997-2017年)和民族复兴中的“一国两制”(2017-2049年)。由此可知,“一国两制”()A.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B.完善了人民民主制度程序C.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D.是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与我国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国家统一中的”“国家治理中的”“民族复兴中的”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初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用和平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民主制度程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指的是“一国两制”,而不是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史学前沿: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遵从着“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的权力逻辑,即“人民是主权的最终来源,而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构,‘一府两院’根据权力机关的委托行使部分职权,权力的运行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人民有权纠正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偏差”。此种权力逻辑意味着,作为国家权力来源的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但却又保持着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权;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也并不直接行使全部权力,但却又保持着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监督和控制之权。——杨光斌、尹冬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解读: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但保持着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权。这种特点保证了在一院制下人民民主权力的行使,也避免了西方两院制效率的低下,是民主制度的一项创新。主题二共和国的大国风范外交考向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2021·山东卷)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考向2万隆会议(2022·1月浙江选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答案A解析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A项正确;B项与日内瓦会议有关,排除;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D项。考向3中非关系(2021·6月浙江选考)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未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①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亚非拉)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未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故③错误;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高考感悟近年来全国卷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关系的考查比较少,在新高考各省份试题中考查较多,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史实与外交成就命题前瞻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背景,考查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原因,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1.世界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时期外交政策外交成就世界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局部“热战”20世纪70年代改善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改革开放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1)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革命性: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3)结盟性: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4)过渡性:即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中形成,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3.新时期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新教材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角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万隆会议上,针对伊拉克代表提出的“新中国政权具有侵略性和攻击性”的言论,周恩来阐述了亚非国家的共同经历、苦难和向往,强调了新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促进了大会的进行及参会国之间的合作。这反映了()A.亚非各国间矛盾的尖锐B.历史问题引发了外交争议C.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发展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国的赞赏,推动了大会的进行,树立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亚非各国间的矛盾,而是强调中国和平发展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亚非国家大多有着共同的历史经历,“历史问题引发了外交争议”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世界主题,排除D项。角度2世界形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972年,基辛格在一份备忘录中描述“中国人”:“他们是意志坚定的思想家,对世界如何发展、或应该如何发展的看法同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又是坚毅的现实主义者,面对苏联的威胁、日本的复兴,他们认为需要我们的合作。”据此可知,基辛格认为()A.中美之间的分歧已消失B.中美关系缓和的条件尚不成熟C.世界形势影响中美关系D.中国占据中美关系缓和主动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认为虽然中美之间有很多分歧,但是中国面对“苏联的威胁、日本的复兴”等世界形势的变化,会愿意与美国合作,C项正确;“分歧已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当时中美关系缓和的条件已经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占据中美关系缓和主动权”,排除D项。角度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A.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B.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C.外交政策依据国际形势变化进行调整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由意识形态外交转向重视国家发展的外交,说明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B项正确;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都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表现,排除A项;外交政策依据国家利益进行调整,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史学前沿:辩证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摘编自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解读:材料表明要辩证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既要看到其实施具有的重大积极影响,也要看到“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的很多消极影响。
题型特点认识、启示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认识、看法”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2020·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剖析流程第一步:审清设问——明方向(1)求答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2)限定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3)信息来源:材料的相关信息以及所学知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第二步:精读材料——提信息材料信息历史启示材料一:“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德两国关系的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中德两国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坚持外交的独立自主中德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经贸往来密切推动两国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德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要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第三步:规范用语——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解题策略解答历史认识、启示类非选择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做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的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做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5)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专题强化练一、选择题1.(2022·合肥模拟)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B.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6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基本被推翻,如何筹建新政权成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为更好地体现新政权的人民性和民主性,中国共产党充分地团结了各种爱国力量,包括身份特殊的宋庆龄,D项正确。2.(2022·济南二模)如图为1949年定稿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设计图稿说明为: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齿轮、嘉禾表示工农联盟为基础;四面红旗表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地图表示新中国,背景光芒四射。这一设计鲜明地反映出()A.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B.中国各民主阶级大团结的精神C.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D.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告胜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设计充分反映了中国各民主阶级大团结的精神,各民主阶级联合建立新中国,B项正确;1954年宪法体现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排除A项;1949年,香港、澳门、台湾等问题还没有解决,排除C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排除D项。3.(2022·沈阳三模)《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新年社论,其中的高频词汇包括()A.土地革命镇反米棉之战B.人民代表宪法建设计划C.人民公社赎买主要矛盾D.乡镇企业开放实事求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因而,1953年的高频词汇是人民代表、宪法、建设计划,故B项正确。4.(2022·武汉高三模拟)1993—1997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29件;通过法律85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3件,共计118件,其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律问题的决定占2/3。由此可知()A.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集中制加强立法B.依法治国方针得到落实C.我国顺应改革开放深化的需要加强立法D.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保障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1997年处于改革开放深化时期,加强立法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强调立法的数量,没有涉及立法的过程,未提及民主集中制,排除A项;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方针,1999年写入宪法,排除B项;据材料“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律问题的决定占2/3”可知强调法律保障经济发展,排除D项。5.(2022·天津河西三模)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丰富的内容、庞大的体系对社会生活进行法律规范的根本出发点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中共十八大,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B项;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出发点是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2022·西安三模)改革开放前,在“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下建立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缓解了香港同胞用水之急。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助力深圳,谱写了一曲“港同深比翼齐飞,深同港共同转型”的赞歌。这体现出()A.“一国两制”政策优越性B.香港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C.港深交流合作共发展D.香港回归提升了中国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前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帮助,C项正确;“一国两制”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与改革开放前不符合,排除A项;香港回归后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香港回归,排除D项。7.(2022·邯郸二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一个环节为众多儿童手举和平鸽样式的灯组成一个心形图案。在图案即将完成时右下角出现一个“迷路”的孩子,在另外一个孩子的带领下最终完成了整个图案。而在“迷路”的孩子回归图案时,众多孩子都对“迷路”的孩子翘首以待。这反映了()A.海峡两岸关系正在逐渐解冻B.“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C.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D.提出了“一个中国”的理念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和图片可以看出众多儿童组成心形图案,一个孩子带领一个“迷路”的孩子回归,预示着对祖国统一的期盼,C项正确;海峡两岸关系逐渐解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排除A项;“广泛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一个中国”的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8.(2022·扬州模拟)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利用了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他为18个月后的亚洲之行和为亚洲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友好访问打下了基础。此次会议()A.维护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B.和平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C.为国内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D.打破了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阴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推动了会议的圆满召开,为国内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C项正确;材料与维护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万隆会议与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无关,排除B项;D项是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有关,排除。9.(2022·济宁三模)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A.朝鲜战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C.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D.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答案D解析根据“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可得出,这一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走向国际舞台,使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第三世界,排除C项。10.(2022·连云港二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主要向苏联、朝鲜等赠送了熊猫。到了70年代,熊猫在西方走红,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和西班牙也都获赠了熊猫。这表明,新中国()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B.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C.全方位外交成果突出D.奉行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赠送熊猫到向西方国家赠送熊猫,体现了新中国奉行对外和平友好政策,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向英国、法国等国赠送熊猫不是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实行全方位外交,排除C项。11.(2022·榆林三模)中美地缘对抗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衰退,但系统性的对抗反而在加剧,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领导人同时做出打破两国关系僵局的决定,这才使中美和解在那个历史时期成为可能。这一时期,中美走向和解主要是基于()A.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两国国家安全战略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D.冷战格局濒临瓦解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末,受中苏关系恶化和越南战争的影响,中美两国同时调整外交战略,打破了两国关系僵局,反映出促使中美和解的主要原因是两国领导人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综合国力没有明显增强,排除A项;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并非中美两国领导人调整外交策略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冷战格局直到1991年才瓦解,排除D项。12.(2022·杭州三模)如表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单位:个)。据此可知,该时期()地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亚洲113欧洲114非洲1419美洲113大洋洲—5合计1764A.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开始破产C.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D.中国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多,涵盖各大洲,说明中国已经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联合国,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C项。13.(2022·怀化一模)如表材料改编自[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表格内容表明()1978年12月13日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将转告美国白宫:邓小平同意1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在元旦讲话重申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并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1979年1月6日三中全会刚过两周,中央就为习仲勋开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1979年7月18日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B.我国对台基本方针已经确定C.广东正式设立经济特区D.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大变化答案D解析从表格文字涉及1979年前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陆对台态度、改革开放等信息可知,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大变化,D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我国对台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经济特区的设立是1980年,排除C项。14.(2022·沈阳模拟)1978年,我国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确立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思维,逐步形成并践行“和而不同”“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等总体外交理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外交理念()A.以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为前提B.因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而形成C.是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D.改变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总体形成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等外交理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外交强调尊重、理解和包容,这肯定了文明的多样性,A项正确;B项说法夸大了中美建交的影响,排除;外交理念固然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但并不能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后才有了这种外交理念,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D项。15.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联大系列高级别会议、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故选D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符合史实,但与题干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大学《普通微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钢结构混凝土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福建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生药学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湖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山西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四川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地理学理论与进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制作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岩土工程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危重症患者的血糖管理
- 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办法
-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
- 工程开工令模板
- 福建省漳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员工投诉表格样板
- 电缆采购技术要求
- 风电场防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 基础工程施工月进度计划表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论证表
- 绩效结果运用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