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3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3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3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3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3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二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苏联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二战后,苏联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体制的变化时期发展历程大萧条时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①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②影响对国际: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对国内: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战前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①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②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③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④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与实践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集中全国的力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联)实行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①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苏联模式。②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③评价: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导致经济体制僵化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②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高频考点定位]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5.“苏联模式”。6.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主题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体制的变化考向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2021·全国甲卷)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1930-1931年”说明这是经济危机期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说明纽约市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说明吸烟者寻找昂贵雪茄的替代品,“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说明失业扩展到白领阶层。由此可知,当时美国经济危机在持续加深,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的信息,故B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C错误;福利制度在罗斯福新政以后逐步确立,故D错误。考向2美国经济危机与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2022·1月浙江选考)如图为1931年10月刊载的讽刺漫画《通往繁荣之路》。一名美国男子正迷茫地看着指示牌上凌乱的信息: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还有一块绕柱两圈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就在拐角处”(JustAroundTheCorner)。下列项中,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①美国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②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③美国交替使用反危机手段摆脱“滞胀”困境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1931年正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经济危机带来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美国此时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当时正是胡佛总统执政时期,“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寓意是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①②正确,故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排除③,故排除B、C项;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将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相结合,排除④,故排除D项。考向3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20·天津卷)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对经济进行局部干预,但是效果有限。而罗斯福新政则是全面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一样,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二者都要遵守美国的宪法,排除C项;从胡佛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看,二者都关注失业问题、公共工程等方面,因此关注的社会问题基本一致,排除D项。高考感悟综观近几年全国卷该部分命题的史料选取、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有文字文献史料、图片表格史料,内容涉及政府政策的调整、城市建设的重大情景、展览会的流派风格等。主要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及20世纪初期美术流派等命题前瞻(1)通过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史实,创设学习情境和社会情境,考查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及其巨大危害,进而认识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自由贸易的重要意义。(2)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图片、漫画、表格文字史料,创设学习和复杂情境,考查对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评价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的重大启示。(3)通过20世纪初期美术、音乐等流派或代表人物作品的相关图文史料,考查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艺术幻灭反叛和注重内心自我感受特征的重大影响1.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1)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①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②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是高度集权。③国际关系: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2)对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反思①政治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类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新社会。②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反映了工业革命创造的强大生产力的潜在危险。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国家干预经济盛行。③文化上: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反映了工业文明发展中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④环境上: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破坏了环境。⑤国际关系上: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强大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巨大威胁。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自我调节机制(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2)罗斯福新政的自我调节机制政治方面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经济思想资本主义国家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文明互鉴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文明成果,挽救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二战后各国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教材新视角)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角度1罗斯福新政的救济政策1936年,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对各州的拨款增加了2倍多,其中对在1932年总统大选中支持共和党人胡佛的宾夕法尼亚州拨款增幅最大。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州注册的民主党人大增,帮助罗斯福赢得了该州1936年的总统选票。这表明()A.新政得到广泛支持 B.国家干预初见成效C.救济带有政治色彩 D.保障体系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党人罗斯福在总统大选前将联邦救济资金较多地投入到原来支持敌对阵营共和党的宾夕法尼亚州,用救济来讨好选民,换取选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救济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罗斯福新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救济的政治色彩,而不是国家干预的成效,排除B项;保障体系并没有形成,排除D项。角度2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使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是()A.直接指导了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B.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繁荣,解决了经济问题C.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实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D.经济理论的巨大革命,发挥了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答案D解析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主义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故D项正确。角度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如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图中③时段美国()A.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B.经济上出现“滞胀”现象C.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③时段美国生产总值上涨较快,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政府调整政策,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项正确;黄金时期是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排除A项;经济上出现“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排除D项。史学前沿: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1929年的经济危机,政府是幕后凶手,因为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是一群精明的商人,而这些商人不可能同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正是政府这一天生的引起通货膨胀的机构,通过货币引导商人做出错误决策。过度膨胀的信贷引导商人进行过度投资,生产和消费行为均被扭曲,从而引发扰动,大萧条就是人为地、由政府主导的通货膨胀式繁荣终结的结果。萧条后政府则不应该干预,干预时间越长、程度越大,萧条的时间会越长、程度越大,相反政府应该走得远一些,削减开支、税收,削减预算。——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默里·罗斯巴德解读:材料认为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政府过度主导干预引起的,这为研究经济大萧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其的反思也利于进一步认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主题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与实践考向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22·湖南卷)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意图让苏维埃政权直接进入共产主义,D项正确。考向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2021·全国甲卷)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考向3新经济政策(2022·广东卷)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考向4二战后苏联的改革(2019·全国Ⅱ卷)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A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材料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严重的问题,不是强调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且这一时期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D项错误。高考感悟近几年全国卷关于该部分的命题,多利用各种历史文献、历史地图、表格等图文史料创设命题情境,题型考向以选择题为主,其中逻辑推理类最多,非选择题也有涉猎,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的经济政策及其特点、影响等命题前瞻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的具体史实,考查苏俄(联)经济政策的作用及评价,突出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利与弊,并分析和探究向社会主义过渡、所有制结构、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途径,进而认识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1.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权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①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②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③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苏联模式”。2.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经验教训(1)经济体制改革项目模式弊端改革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简政放权,下放一定权力给地方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先后把农业、工业和政治改革作为重点调动效果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改革程度体制日益僵化从局部调整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2)苏联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①要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④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把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⑤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坚持群众路线。⑥要抵制“和平演变”,加强改革的安全意识。3.苏联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影响(新教材新视角)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角度1新经济政策1923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一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业化的实现带动人口激增B.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持续下滑C.新经济政策向社会生活渗透D.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已完全废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格勒城市居民房屋出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新经济政策向社会生活渗透的表现,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6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城市居民出租房屋,获得房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排除B项;计划经济时期确立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排除D项。角度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苏联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239亿卢布,占国家全部预算开支的19.9%,相当于工业拨款的一半以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文化建设方面投资已达1078亿卢布,1937年其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9.1%,已经超过了工业的预算拨款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B.落实经济与文化同时并举的方针C.加紧培养工业化急需的各类人才D.大力宣传苏联发展模式的优越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困难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据此可以推断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工业化服务的,即加紧培养工业化急需的各类人才,C项正确;建设文化强国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项;落实经济与文化同时并举的方针以及宣传苏联发展模式都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D项。角度3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下图为1950-1975年苏联各级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市场经济成分比重增加B.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C.传统经济结构趋向合理D.地方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75年,即苏联改革时期,在预算总支出中,中央的预算支出占比有所下降,地方的预算支出有所增加,反映出当时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B项正确。史学前沿: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史学界对苏联模式有各种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苏联模式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解读:苏联模式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刘芃、朱汉国在《历史学习精要》中对“苏联模式与苏联现代化”进行了新论证,认为苏联模式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这是值得探究的关注点。题型特点比较、异同类主观题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给定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其提示语一般有“不同”“相同”“差异”“变化”“演变”等。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区别”“与……相比”“相对于”“差异”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目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剖析流程第一步:审清设问——明方向(1)求答项:“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2)限定语:“中日技术引进”“不同特点”“背景”。(3)信息来源:材料的相关信息以及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发展;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第二步:精读材料——提信息问题材料结论日本技术引进特点的背景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材料一“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美国扶持政策新中国技术引进特点的背景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材料二“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第三步:规范用语——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引进外援为辅的技术引进道路;技术引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的能力;保持对外开放和技术引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解题策略判断试题类型;找对比较对象;浏览材料,判断作答方式。(1)判断试题类型第一种类型——比较对象甲与乙在材料中均涉及,且分量相当:从材料中提取比较对象各自独特之处;归纳总结,转化语言,规范书写。第二种类型——题干要求“与甲相比,说明、指出乙的特点”:甲为参照物,只须从材料提取乙的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转化语言,规范书写。第三种类型——材料重点涉及比较对象中的一个:以权重小的比较对象为参照物;从材料中提取权重大的比较对象的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转化语言。第四种类型——比较对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但有效信息很少,材料仅仅是个引子:结合基础知识,可从背景、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考虑比较对象的异同。(2)找对比较对象对比类型对比项目历史事件类背景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过程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结果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历史现象类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历史人物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政治、经济制度类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专题强化练一、选择题1.(2022·绵阳三模)20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柯立芝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而是一种信仰。“建造工厂的人实际上建了一座教堂……工作在那里的人实际在那里做礼拜”“政府便不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这一思想()A.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B.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C.缓和了美国的阶级矛盾D.增加了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政府便不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可以看出美国总统柯立芝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2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经济大危机爆发前,自由放任的政策会助长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增加了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D项正确;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当时不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福利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阶级矛盾的缓和无关,排除C项。2.(2022·石家庄二模)美国学者杜威指出,从新政开始,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转化为现代自由主义,强调的重点由致富的自由转移到社会的公正,从自由企业权转移到民权。这表明杜威()A.肯定自由主义的积极作用B.主张建立公正的福利国家C.反对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D.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杜威强调自由主义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福利国家无关,而且福利国家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由主义的积极作用,不能说明杜威反对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3.(2022·贵阳模拟)下面是20世纪初美国社会流行的两种经济观点,其表达的共同主题是()罗斯福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乃是十分糟糕的道德表现;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是十分糟糕的凯恩斯充分就业和福利制度保障了工人的生活水平,这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A.“公平促进效率” B.“发展离不开市场”C.“国家干预经济” D.“秩序意味着进步”答案A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罗斯福认为“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凯恩斯则从对工人生活的保障角度说明工人生活的改善,对社会稳定、市场扩大、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即两人分别从反面和正面两个角度说明了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A项正确。4.(2022·郑州三模)“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发现或开采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国外市场处理消费不足的问题……使现存经济组织适应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B.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C.经济大萧条时的美国D.“一五”计划时期的苏联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经济大萧条时的美国,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采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C项正确。5.(2022·南昌三模)1934年,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愿意,我相信你们也愿意接受一个宽泛的自由定义,在这种定义下,我们走向更大的自由,走向普通人之前从未享有过的更大的安全保障。”这说明罗斯福()A.继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开始认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C.努力维护小生产者利益D.寻求平衡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寻求平衡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D项正确;继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寻求平衡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不仅仅是认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排除B项;努力维护小生产者利益不符合罗斯福的阶级属性,排除C项。6.(2022·烟台二中模拟)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方案。1946年,英国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化。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及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些举措旨在()A.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B.加大国家干预经济力度C.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D.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为了恢复发展经济,英国实行国有化方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A、B两项是英国恢复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不是根本目的,恢复发展经济是英国各项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7.(2022·沈阳三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医生决定少工作,回去粉刷自家房子;意大利许多母亲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去工作并且雇佣保姆。其主要原因是()A.政府大量增加福利支出B.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C.欧洲移民数量逐渐增多D.知识经济加剧就业压力答案B解析根据“医生决定少工作,回去粉刷自家房子;意大利许多母亲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去工作并且雇佣保姆”可得出西方国家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使一部分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交更多的税,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政府要减少支出,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移民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人们是有工作而不愿意多做,甚至不做,并不是就业压力,排除D项。8.(2022·新乡三模)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观点。他说:“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和平,因而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方面,即集中到组织任务上来。”列宁所说的“组织任务”指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开创现代化发展模式C.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D.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十月革命后,苏俄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管理新生的政权,如何发展生产,恢复经济,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立,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进行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排除C项。9.(2022·西宁二模)苏俄政权在1917年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将土地、银行、贸易和重工业收归国有;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私人可经营小工厂,并能雇佣劳动力。这一变化表明()A.政策调整为了更好地发展B.困难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C.苏俄政权的性质发生变化D.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为主答案A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单一公有制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多种所有制,这种转变是为了更好地恢复经济,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不属于非常措施,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下,公有制占主导,因此苏俄政权的性质没有变化,排除C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只是利用了市场关系,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排除D项。10.(2022·德州二模)列宁指出,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这反映出列宁()A.找到了实现工业化的新途径B.对市场和货币作用的新认识C.表达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新愿望D.对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新探索答案B解析根据“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可得出列宁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生产中是有必要的,说明列宁对市场和货币作用的新认识,要实行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排除A项;列宁并没有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探索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材料主旨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排除D项。11.(2022·武汉模拟)面对苏联1922-1924年发生的销售危机,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负责人捷尔任斯基在政治局里抱怨道:价格已不像过去那样是对产品的评价,它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别的一些什么办公室里的人在享用“咖啡渣子”时所决定的,我们这儿不存在市场。捷尔任斯基的行为表明()A.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建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基本完成C.商品货币关系作用明显D.新经济政策受旧思维干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价格已不像过去那样是对产品的评价,它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别的一些什么办公室里的人在享用‘咖啡渣子’时所决定的,我们这儿不存在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捷尔任斯基对苏联1922—1924年发生的销售危机的抱怨,说明当时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仍受旧思维干扰,故D项正确。12.(2022·郑州三模)学者詹姆逊认为,“斯大林主义成功地实现了其历史使命……它动用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方式和制度来实现现代化”。艾布拉姆·柏格森则认为,苏联对工业化时期取得的成就夸大其词,“斯大林的原始积累政策的执行……出现了错误,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他们的认识都()A.符合历史唯物主义B.忽视苏联工业化成就C.关注苏联社会实际D.揭示出斯大林模式弊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前者看到了苏联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强调斯大林模式在推动苏联现代化方面的成功;后者看到了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利益,阻碍了苏联的持续发展。二者的评价都不够客观全面,但都关注到了苏联社会的实际情况,C项正确。13.(2022·成都模拟)乌克兰地区是苏联国内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下表为1930年到1932年乌克兰地区的粮食生产与征购情况。年份生产量(万吨)征购量(万吨)193022907801931176077019321280700这反映了苏联()A.推行集体农业的必要性B.取消余粮收集的紧迫性C.变革经济体制的局限性D.遭受经济危机的严重性答案C解析1930-1932年的苏联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体化牺牲了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说明农业集体化运动有一定的局限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推行集体农业的必要性,排除A项;余粮收集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已经被取消,排除B项;当时苏联经济建设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不大,排除D项。14.(2022·朔州三模)20世纪40年代中期,苏联加入了糖和小麦的大型国际商品协定以及部分普通商品的协定后,苏联专家认为“成立关于一切原料的统一的强大的商业协会可能成为反苏联的工具……苏联可以在所关心的一些商业协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据此可知,苏联专家的认识()A.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C.淡化美苏意识形态的冲突D.能够推进商业秩序的规范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专家的这些认识一方面担心其他国际商业协会反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苏联利用协会平台发挥作用的看法,而这些均是基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基础上的,A项正确;因为美苏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不同,加之战后冷战格局的影响,苏联专家的这些认识无法推进苏联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排除B项;苏联专家的认识强化了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排除C项;这种认识与商业秩序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