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线索1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2古代手工业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为主,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闭关锁国政策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基本特征具体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耕作方式的进步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经营模式的定型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另有地主的租佃经营和田庄经营模式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土地制度的演变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后消失)、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消亡)农作物的推广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汉朝西北地区的龙首渠、隋朝修大运河等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时期手工业商业先秦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兴起、发展和繁荣(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魏晋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制造出青花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继续繁荣(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政策内容工商食官西周时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重农抑商发展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主要原因: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历史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海禁”和“闭关锁国”出发点:明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反清势力相联系。根本原因: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高频考点定位]1.农业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区域经济的形成。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主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和土地制度考向1采邑制度与社会生产发展(2021·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考向2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业(2022·湖南卷)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需求,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考向3宋代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种植(2020·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高考感悟近几年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的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汉、宋、清代,主要考查农耕经济的发展命题前瞻重点关注先秦生产力的进步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春秋战国以后租佃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如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经济中心地的分化等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2.中国古代租佃关系与田庄经济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影响租佃关系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①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田庄经济①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②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劳动者多为投身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田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田庄主的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①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②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及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③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3.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变迁(新教材新视角)(明朝)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角度1战国晚期生产力的提升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兴隆副将沟发掘出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冶铁遗址、采矿井,反映了战国晚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表明此时社会经济加快发展,C项正确。角度2东晋以来南方地区种植结构的改变汉代以前江南无麦作。根据下列文献记录,可以得出东晋以来的南方地区()①东晋初年,元帝诏令徐、扬二州种植三麦(大麦、小麦、元麦)②南朝人张昭以“日唯食一升麦屑粥”的方式向已故的亲人行孝③南朝梁军与北齐军交战,在稻米食尽之后,“调市人馈军,皆是麦屑为饭”④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道“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A.开始种植小麦B.面食逐渐成为民众的主食C.已经形成稻麦复种制D.小麦种植与中原人口南迁有关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小麦种植始于北方地区,东晋南朝以来随着北人南迁,南方地区的小麦种植逐渐扩大,所以小麦种植与中原人口南迁有关,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确定南方地区何时开始种植小麦,也无法得出南方何时形成稻麦复种制,排除A、C项;面食逐渐成为民众的主食,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角度3明清农业的发展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口明朝时最高为7000万,清乾隆时相继突破2亿、3亿,至鸦片战争时已达4.1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B.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C.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D.国家政策鼓励垦殖荒地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均迅速增长,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率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策,排除D项。史学前沿:铁犁牛耕在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进步。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得到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完善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主题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考向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2020·1月浙江选考)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 B.西汉C.东汉 D.元代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始于东汉,故C正确。考向2宋代商业的发展与阶层流动(2021·全国乙卷)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宋朝并未瓦解,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考向3明代工匠制度的变化(2020·全国Ⅱ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高考感悟近几年全国卷高考题对官营手工业匠户制度、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考查较多命题前瞻重点关注官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逐渐加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新的生产方式产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地区性专业分工明显。集中关注货币、信贷、市镇经济等商业领域的新变化1.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1)社会政局是否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商业的发展完成的。所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比如:秦朝修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疏浚大运河,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4)货币的发展。货币的统一,纸币、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促进了商业的发展。(5)政府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3)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4)手工业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在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5)发展历程曲折: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3.明清商业贸易发展及影响(新教材新视角)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角度1唐代商业的发展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唐国史补》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则史料可知,唐代可以支持举办大型礼席;第二则史料反映了当时西市饮食业的繁荣景象;第三则史料反映了西市售卖粥饭的小商贩活动。三则史料共同体现了当时西市饮食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A正确;题干未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B;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餐饮业是当时西市主要的行业,排除C;D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无法界定,排除。角度2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市舶管理逐渐形成制度化,同时也反映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与中央和地方分权无关,排除A项;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而B项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是指两宋之间的政权更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税收政策的变化,而是强调市舶管理制度化,排除C项。角度3清朝商业资本的发展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用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可知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B项正确;材料没有出现私营手工业与其他手工业的比较,体现不出主导地位,排除A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排除D项。史学前沿:宋代的商业革命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地主租佃制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表现在通过“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进一步集中到大地主手中,从而使租佃制盛行。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经济领域的成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如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等。从商业发展的表现看:宋代纸币出现、城市兴盛、商品经济繁荣、榷场发达、海外贸易发达等。主题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考向1汉朝的经济政策(2020·山东卷)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考向2宋代的海外贸易(2021·6月浙江选考)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考向3地方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2019·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崇阳知县对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茶树而“不务耕织”的做法予以制止,对农民到市场买菜予以斥责,理由是没有做到自给自足,这两种做法都体现了该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故C项正确;从材料不能看出宋代官府垄断茶利,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北宋商业发达,农副产品众多,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其他朝代商人地位的信息,不能得到宋代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的结论,D项错误。高考感悟近几年高考主要围绕汉代强化对经济的控制、重农抑商、海外贸易政策的转变等方面命题命题前瞻重点关注春秋战国“工商食官”制度、汉代经济政策的转变、宋代抑商政策的放松、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转变等1.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1)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对于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3)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4)改革货币制度: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朝廷,五铢钱成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在此后六七百年间被奉为标准货币。2.唐宋经济政策(制度)变迁的特点(1)私有制的发展:随着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规模不断缩小,民营规模日渐扩大。(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成了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的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3.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明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明代中后期朝廷受舆论影响,被迫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指定地点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实行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等地,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角度1战国时期民间商人的地位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性,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角度2汉代经济政策的变化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大左趾,没入其器物。”汉和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种变化反映了()A.汉代改变抑商政策B.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D.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在放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敢私铸铁器煮盐者,大左趾,没入其器物”“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知,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而汉和帝时期则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D项正确。角度3明朝“海禁”政策的放松16世纪中后期,明朝隆庆皇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泉州、漳州的民间商人出海,参与东西二洋的海上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事件的影响是()A.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B.民间贸易超过官方贸易C.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D.消除了沿海倭寇的隐患答案C解析据材料“16世纪中后期,明朝隆庆皇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泉州、漳州的民间商人出海,参与东西二洋的海上贸易”可知,“隆庆开关”打破了原来的海禁政策,允许百姓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突破了朝贡贸易的非商业性,故选C项。史学前沿:西汉的盐铁官营政策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解读:西汉政府对盐铁官营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部分允许私人经营,说明官营经济由之前的膨胀转向收敛。主题四经济重心南移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考向1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2021·全国乙卷)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考向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021·山东卷)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考向3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的发展(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高考感悟近几年经济重心南移和区域经济发展属于热考考点,集中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如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中心南移的影响、南北经济交流、民族交融的影响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命题前瞻注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读经济重心南移,如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在国家分裂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古代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宋明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南方文化、风俗、教育的影响力,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对经济发展和重心转移产生一定影响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地理气温降低,南方更适宜生产开发社会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政策统治者的重视与政策支持经济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时期过程魏晋南北朝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后期南方逐渐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方面促进了南北方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人口方面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激化人地矛盾文教方面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南北分卷)生态方面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角度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下表是西汉和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B.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D.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西汉和西晋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排除。角度2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0余处,其中南方70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50处,占全国总数的近60%。这表明唐后期()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C.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D.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这一时期江南还未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少,而不是拉大,排除C项;材料所述南方兴修水利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代表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角度3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靠前,最为显赫,明代近四分之一状元和清代半数以上状元出自江南。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这一历史现象说明()A.江南各地进士分布均衡B.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C.科举制被世家大族垄断D.经济和政治重心已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重心,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处于优势地位,说明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B项正确;“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家大族垄断科举,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政治重心南移,明清政治重心在北方,排除D项。史学前沿: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转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11世纪后半叶(即北宋晚期)完成其南移过程,此点意义十分重大。……同时经济重心由于向东南方向移动而更加靠近拥有优良海港的沿海地区,为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过渡提供了某种历史机遇。……遗憾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发展方向在明清五百年间并没有发展起来。——摘编自葛金芳《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兼析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解读:材料表明尽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较早,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明清的闭关政策并没有促进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题型特点自拟论题类试题的最大特点是需要在阅读材料基础上提炼出论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观点要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要求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2020·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剖析流程第一步:审清设问——明方向(1)求答项:“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根据所选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自拟一个论题(观点或看法)作为书名。(2)限定语:“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任意选取一个历史时期,自由度非常大,可以是一个大的历史时期,也可以是具体某一个王朝,也可以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有关联的几个王朝。(3)信息来源:材料的相关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运用所选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来论证、说明即解释拟定的观点、论题或看法——书名。注意一般要选取两到三个史实来说明论证,重史实,轻论证。第二步:精读材料——提信息将关键词句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根据获取的有效信息,围绕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题干材料给出的就是宋代,从三个主题儒家思想的转型、思想与宗教的发展、文治与武功等来拟定书名。照此亦可以拟定许多书名,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朝》《光荣与梦想——大秦帝国》《统一与速亡——大秦帝国》;《大一统的盛世——西汉》《汉承秦制——秦汉制度发展演变》;《气势恢宏,兼收并蓄——唐朝》《士族的终结——唐朝》;《落日余晖——大清帝国》《清朝外交: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等等。从某种角度选择两三个王朝。如《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商周》《从正统到三教并行——汉魏以来儒家思想发展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等》。第三步:规范用语——组答案答案布局:①书名;②论证说明(标明序号;如不标序号,史实论证间必须要有明显的间隔,以突出运用史实论证的数量);③简单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书名:《中古社会的辉煌:唐宋变革》论证:唐宋是中国中古社会的辉煌时期,呈现出多方面的社会变革特征。政治上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文官制度日趋完善,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经济上由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由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商业革命”和“都市化革命”的现象;思想上质疑汉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程朱理学出现哲学化与世俗化倾向,文化重心下移,市井文化的兴起,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为代表的传统科技出现发展的高峰;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交融加强,为元朝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对外交往上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结论:唐宋时期出现的辉煌景象,推动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但局限于社会体制的束缚,唐宋没有完成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唐宋之后,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可参考书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时期》《从正统到三教并行——汉魏以来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迟滞与发展——大明王朝》《明清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世界视野下的大变局:晚明转型》《明清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从内外服到分封:商周政治文明的演进》《秦朝:统一辉煌与极速而亡》《千年大变局:周秦之际的社会转型》《明清——承古萌新与社会停滞》《游牧者的抉择——元朝》。解题策略解答自拟论题类试题时,大致需要下面四步,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应用。第一步:定主题。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确定主题,明确论证方向。第二步:拟论题。(1)论题要明确,切不可模糊,甚至没有。(2)论题不能出现知识上、程度表述上、逻辑上的错误。(3)论题的层次不应过于宏观或微观,过于宏观易导致论证空洞,言之无物;过于微观可能会导致论据不足,无法论证。第三步:论证。(1)史实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至少从两个角度作答,并将多个要点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整体。(3)注意设问中对史实选取范围的要求(需要注意当史实选取范围为“世界史”时,不能用中国史的相关内容作答,虽然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我们一般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区别开来)。(4)史实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严密。第四步:总结。(1)以“综上”“因此”等具有总结性的字眼开头。(2)总结时力争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形成一定的历史感悟,使答案说理更为透彻,立意更为高远。需要注意的是,当题干已经提供或蕴含一些历史观点时,作答时可直接选取或概括观点,答题步骤参考后三步即可。专题强化练一、选择题1.(2022·吉林二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B.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C.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经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竞相发展,A项正确。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无法撼动官营工商业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经济也在发展,C项错误;中国古代工商业始终是在官府主宰和控制下,D项的“独立化”表述错误。2.战国时期,自商鞅变法起,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开始对民间商品实施高额的税率,以战国后期的秦国为例,酒、肉的税额比起成本要高出十倍;盐、铁等多种物资的生产和销售均由政府统一经营,其垄断利润则尽入政府之手。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跨国贸易的兴盛C.兼并战争的加剧 D.宗法观念的消亡答案C解析由材料“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开始对民间商品实施高额的税率”“盐、铁等多种物资的生产和销售均由政府统一经营,其垄断利润则尽入政府之手”可知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加大了诸侯国的军费开支,为了缓解兼并战争引起的财政压力对商业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故选C项。3.(2022·常州模拟)《汉书·食货志》记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赵过推广的这种耕作方法()A.满足了军事斗争需要B.适应了南方农田耕作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答案D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代田指的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以培育作物,到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因而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选D项。4.下表是汉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关情况统计。由此可知()地区占全国面积的比例(%)县级城市数(个)户数(万)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10.8279399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1.31120299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等地)2.25138279扬州(今江西、浙江等地)11.3161433司州(今河北、河南等地)3.98132307A.政区设置取决于商业状况B.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C.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D.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青州、徐州、司州等北方部分州面积小于南方,但是城市数量、人口密度高于南方的荆州、扬州,这凸显出北强南弱的经济格局,说明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B项正确。5.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B.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C.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D.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故选B项。6.(2022·吉林二模)某学者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这说明国家通过这一制度()A.使土地兼并逐渐取得合法地位B.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C.加速了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答案B解析材料意即封建国家授给农民土地,农民承担相应的赋役,根据所学,这一制度属于均田制,B项正确。均田制度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发展不利于国家对土地产权交易的控制,D项错误。7.《通典》记载:“(唐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这说明当时()A.政府支持开设店肆B.具有一定的商业保障措施C.区域性商帮的出现D.商品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典》中记录店肆酒馔丰溢且备有来往车辆往返店肆,这有利于保证客人到酒肆的便利程度,具有一定的商业保障措施,故B正确;材料只显示民间信息,与政府无关,故A错误;材料内容与跨区域贸易无关,无法判断商帮情况,故C错误;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错误。8.(2022·武汉一模)考古工作者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发掘出115件绳纹砖,都有统一的背饰纹绳,其中遗址出土的34件砖和46件比较完整的无釉板瓦都印有文字,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烧制年代、地名和窑名等。这表明唐朝政府()A.关注城市建设标准化问题B.重视城建工程质量的监管C.注重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D.实现了工匠管理的制度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宫殿修建的砖瓦都有据可循,有利于减少质量问题,故选B项;宫殿只是城市的一部分,材料只提到大明宫的修建,不足以说明城市建设标准化,排除A项;唐代的商业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但材料主旨是大明宫砖瓦写清了具体的出处,排除C项;工匠管理强调对人的管理,但材料强调的是对砖瓦的出处管理,排除D项。9.(2022·衡阳三模)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官庄”“营田”“没官田”无不经常投入土地的流通领域,并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得以自由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等,与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下土地私有制发展相符合,故选D项。10.(2022·黑龙江省哈三中三模)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A.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B.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C.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可知,中国古代传入很多作物,包括水果、干果、蔬菜等,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故选D项;材料只有域外作物传入中国,并没有中国经济文化外传,无法说明中西文化深入交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才开始,排除B项;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对外政策不开明,排除C项。11.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春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A.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B.农业种植结构因移民而改变C.农业经济已经完全超越北方D.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宋灭亡之后,西北“流寓之人”大量迁入江南地区,到绍兴年间,因南迁之人种植小麦,出现了“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的现象,于是南方地区也大量种植春小麦,据此可知,在南宋初年,江南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因移民而发生了改变,故选B项。12.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剧变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答案C解析根据“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剧变,故选C项。13.(2022·焦作一模)明代中后期,江南松江府的小农家庭利用当地的棉花原料,普遍以纺纱织布为家庭副业,“家纺户织,远近通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老师工作计划
-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 幼儿园6月份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5篇)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3次段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
- 青海省海东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综合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机油冷却器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供应链运营 教案项目四 供应链库存控制与管理
- 实验安全教育培训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综合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深圳2020-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专题03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原卷版)
-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后测试卷班附有答案
-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2024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届温州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含答案
- 慢性胆囊炎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处理情况登记表
- 冲压工艺绿色化与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
- 4s店防污染应急预案
- 2023北京初一数学各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汇编(含标准答案)
- 小脑梗死的护理查房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练习4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