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新朝(9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高祖建国文景之治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光武中兴王莽篡汉汉武一统从建立到稳定从稳定到强盛从衰落到中兴从强盛到衰落从中兴到动荡兴衰中巩固曲折中发展西汉时期东汉时期两个时期、两种治国思想、两个治世25年220年曹丕灭汉建魏光武中兴
一条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东汉中期以后党锢之祸豪强兴起军阀割据9年西汉灭亡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黄老思想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汉文帝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昭帝即位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一、汉初治国之策★1.政治:汉承秦制(继承中发展,有所损益)(1)继承:(2)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
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食货志》汉初郡国并行制形势图郡国并行制推行原因:①根本原因:巩固统治②汉初百废俱兴,没有实力对全国实行有效管理。③吸取秦朝孤立之败的教训。结果: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王国:42郡中央:15郡①建国之初大封异姓王。②基本铲除异姓诸侯。③规定只能分封同姓诸侯。文帝“以亲制疏”,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法削藩。①景帝采用晁错建议,进一步削藩,激化矛盾,引发七国之乱。②叛乱平息后乘机“抑损诸侯”。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一、汉初治国之策★1.政治:汉承秦制(继承中发展,有所损益)2.治国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名词解释】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无为=不妄为=顺天而为,与民休息,提倡仁义和德政。材料:汉兴,接秦之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1)原因:①经济: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破坏;②政治:王国问题,少数民族政权侵扰(2)措施:①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②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③释放奴婢,复员士兵④与匈奴和亲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一、汉初治国之策★1.政治:汉承秦制(继承中发展,有所损益)2.治国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材料1: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汉书·食货志》材料2: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又有海盐之饶,不赋于民,而国用足。——《史记·吴王濞列传(3)影响①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1.(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2021·湖南高考·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BB(一)原因材料1:(面对丞相田蚡骄横)武帝曰:“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材料2: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3: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材料4:(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材料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6:(文帝、景帝时)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史记·匈奴列传》①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②危机:王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商人势力过大,边境匈奴为患;③汉初“无为而治”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二、汉武帝巩固统一:“无为”到“有为”★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二)措施1、政治上:(1)中央: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中枢权力由外朝丞相转移到中朝(皇帝亲信)手中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内容: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4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二、汉武帝巩固统一★问题1:(面对丞相田蚡骄横)武帝曰:“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A(一)措施1、政治上:(2)选官:问题1:(面对丞相田蚡骄横)武帝曰:“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由中央任命,重点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标准:察孝廉、举茂才(品德和才能)方式:地方推举
考核
中央授官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积极:消极:①民意无法体现,具有封闭性【史纲上】②东汉后期,察举制已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选必1】①促进了阶层流动②扩大了统治基础(一)措施1、政治上: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一)措施1、政治上:(3)地方:“千古第一阳谋”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问题2:“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①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地方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愿陛下令诸侯的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
——《汉书》“附益之法”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酎金夺爵”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一)措施1、政治上: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问题3:“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②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立刺史1名)——职能: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史纲上】
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监察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选必1】
(3)地方: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掌握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成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作用: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一)措施1、政治上: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4)考核与监察:考核: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位低权重)监察:上计制,
御史参与审核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C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4、(2022·广东卷·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6、(2021·全国甲卷高考·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5、(2019·全国Ⅰ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一)措施2、经济上: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问题4:(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平准均输:均输: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而中央充裕的物资,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的运输费用。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平准令,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4)征税抑商:算缗、告缗:向商人加征财产税,鼓励告发偷税漏税。(5)编户齐民:百姓编户入籍,掌握人口情况和保证赋役征发。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市场,保障民生(一)措施3、文化上: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问题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主要内容:①“大一统”“尊崇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④“三纲五常”
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避免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专制皇权。特点:外儒内法(一)措施3、文化上: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董仲舒思想的特点:①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各家;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核心),带有神学倾向。影响: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局面;②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③促进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加强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积极:
①钳制了思想,不利于学术的自由发展,实质上是文化专制。消极:重点探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①对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皇权。③对社会:“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④对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研习儒学经典氛围的形成。⑤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⑥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决狱”(引经决狱)律令儒家化的开始礼法结合“春秋决狱”:在审判案件时,如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虽有规定却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则以儒家经义《春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德主刑辅(重教化,轻刑罚),伦理道德高于法律
《二年律令》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思维拓展:如何让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的“独尊儒术”?材料1: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材料2: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相同①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②本质:都是思想文化专制。不同①手段:秦皇威逼、汉武利诱;②结果:秦皇失败,汉武成功。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视角
史料一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史料二《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①举孝廉,所以化元元②,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学者观点——汉代的治国理念与教化7、(2019·全国Ⅱ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由此可见,当时汉代()A.统治者赞同实行分封制
B.儒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D.孔子地位已被统治者神圣化CC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问题6:(文帝、景帝时)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二)措施二、汉武帝巩固统一★4.边疆治理①武力反击匈奴:任用卫青(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历史纵横P21】)、霍去病(卫青外甥,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历史纵横P21】),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②设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凿空”),开辟“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欧洲、北非)—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④【BC60】西汉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乌垒城:新疆巴州轮台县)—职能: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4.边疆治理:南方:治理东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设护乌桓校尉边疆政策:屯戍政策分民屯和军屯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二)措施二、汉武帝巩固统一★视角
学者研究——汉代的基层治理史料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下,《汉书·高帝纪》二年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除此之外乡官之首的三老作为当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讼理怨,还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汉初孝廉大多只闻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无法闻于州郡。……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事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宣传礼仪道德为本职的三老原本的功能已基本丧失,自此渐渐湮没。——摘编自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三、西汉灭亡1.原因:
①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②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③社会:流民问题,社会动荡【名词解释】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
材料一:汉武帝的穷兵黥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四、王莽改制结果:改革措施不切实际,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爆发农民起义。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改革措施:(1)政治:模仿《周礼》对官制、地名、行政区划等进行大幅度仿古改革。(2)经济:废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国有的“王田制”;废除奴隶制度;发行多种货币。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五、光武中兴与东汉的灭亡措施作用政治经济文化加强皇权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缓和阶级矛盾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结果:出现“光武中兴”(政局稳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光武中兴(大汉最后的荣光)史料一:刘秀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消灭割据势力,使政局稳定下来。他提倡“柔道”治国。经济上再次恢复三十而税一的旧制,下诏进行度田,清查天下田亩、人口。政治上“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逐渐削弱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主要功臣的权势,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文化上,刘秀大兴儒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以培养后备文官。刘秀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辉煌时代。——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对点训练:
学者研究——东汉的兴衰史料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东汉地方豪强研究》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外戚、宦官专权的本质:专制皇权加强2.”清议““党锢之祸”
——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知识链接】“清议”与“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东汉衰亡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田庄经济兴起
——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4.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184年,黄巾起义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豪强地主庄园豪强地主: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28员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庄园。184年,张角率“黄巾军”历时9个月,以失败告终。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东汉衰亡10、(2016全国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11、西汉末年以后,豪强地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田庄内部自给自足。考古发现在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有许多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陪葬品。这主要说明(
)A.田庄威胁个体经济发展
B.汉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C.汉代厚葬风气比较盛行
D.田庄经济具有一定进步性D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12、(2023·全国高考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图3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D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秦朝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州牧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州郡县三级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百姓负担沉重实行编户制度,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奉行法家,“焚书坑儒”减轻刑罚,约法省禁,从黄老无为到尊崇儒家归纳总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和亲匈奴、出击匈奴,羁縻百越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视角
史料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①;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稟,过二月弗稟、弗致者,皆止,勿稟致。”——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②等资料整理史料证史——秦朝法律体现的经济措施视角
史料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①。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②。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学者观点——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制度分类内容影响史学①西汉司马迁:《史记》②东汉班固:《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科
技医学①《黄帝内经》②《神农本草经》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数学《九章算术》其他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周髀算经》;③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农学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医圣”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六、两汉的文化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农业手工业商业①汉武帝时铸“五铢”铜钱,其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②商业契约:汉朝以后,涉及各种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都要订立契约。七、两汉时期的经济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②西汉时期,出现了播种农具耧车和耕地工具耦犁;③东汉末期出现翻车;④汉代地主田庄经济发展。①冶炼业:东汉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②纺织业:纺车纺纱,提花机织出精美丝织品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基础知识试题演练课程总结1、汉代官僚体制的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课程总结2、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1.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边疆;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课程总结2、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部族乐器融入华夏古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度学习及自动驾驶应用 课件 第6、7章 基于CNN的自动驾驶场景语义分割理论与实践、循环神经网络及自动驾驶车辆换道行为预测
- 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套设施合同
- 环保工程合同模板
- 物流配送计划生育承诺书模板
- 知识产权许可使用合同解除协议
- 移动办公通讯实施方案
- 企业员工道德提案管理办法
- 投资权益协议书
- 亲子园幼师聘用合同细则
- 物流公司承运商安全规范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计算题总复习 (共30张PPT)
- Word中表格的设计与制作
- 华为产品计划模板
- 儒林外史1-56回概括
- 中国传统村落档案
- 小星星幼儿园班级教玩具统计表
- 啤酒制造业的成本核算
- 水泥土搅拌桩监理实施细则
- 幼儿园优质课件-中班《稻子和麦子》
- (中职)税收基础项目六 企业所得税教学课件
- 幼儿成长档案电子通用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