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学案_第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学案_第2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学案_第3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学案_第4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A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Z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NC的大小的增大而.能否用一个等式

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派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

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在RS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A

有q=sinA,2=sin8,又sinC=1=£,

cccx.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I

sinAsinBsinCtq________X

CaB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0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定义,

有CD=〃sin8=bsinA,则〃=——,/\

sinAsinB/\

同理可得上=上,彳/\

sinCsinB------------------g

从而,一=〃一=」.

sinAsinBsinC

类似可推出,当A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比相等,即

a_b_c

sin4sinBsinC

试试:

(1)在A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A.tzsinA=bsinBB.acosA=hcosB

C.asinB=bsinAD.acosB=bcosA

(2)已知aABC中,a=4,b=8,NA=30。,则NB等于.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

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sin4,,c=ksinC;

(2)4=上=上等价于_____________,,=J,二,.

sinAsinBsinCsinCsinBsinAsinC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0;

sinB

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A=—sinB;sinC=________________.

b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X典型例题

例1.在AABC中,已知A=45。,B=60,a=42cm,解三角形.

变式:在AA8C中,已知8=45。,C=60。,a=12cm,解三角形.

1列2.在AABC中,elW^,A=45",a=2,bB,C.

变式:在AA8C中,米硒,8=60°,c=l,aA,C-

三、总结提升

派学习小结

1.正弦定理:,-=上=,

sinAsinBsinC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

还有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X知识拓展

,一=_也=工=2/?,其中2R为外接圆直径.

sinAsinBsinC

学口评价.

X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在AABC中,若竺2=2,贝IJAABC是().

cos8a

A.等腰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

2.已知4ABC中,A:B:C=1:1:4,

则a:b:c等于().

A.1:1:4B.1:1:2C.1:1:百

D.2:2:G

3.在△ABC中,若sinA>sin8,则4与8的大小关系为().

A.A>BB.A<B

C.A>BD.A、8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已知△ABC中,sinA:sin8:sinC=1:2:3,则

5.已知△ABC中,ZA=60°,a=也,则

a+b+c_

sinA+sin8+sinC

课后作业

1.已知AABC中,AB=6,ZA=30°,ZB=120°,解此三角形.

2.已知AABC中,sinA:sinB:sinC=k:(k+1):2k(kWO),求实数k的取值

范围为.

§1.1.2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3.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和它所对角的的相等,即:

复习2:在AABC中,已知c=10,A=45°,C=30。,解此三角形.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二、新课导学

X探究新知

问题:在AA8C中,48、BC、C4的长分别为c、a、b.

AC=,

AC»AC=

同理可得:a2=b2+c2-2/?ccosA,

c2=a2+b2-labcos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等于其他两边的的和减去这两

边与它们的夹角的的积的两倍.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理解定理]

(1)若C=90。,则cosC=—,这时/一+从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试试:

(□△ABC中,〃=36,c=2,8=150",求b.

(2)△ABC中,a=2,b=,c=+1>求A.

X典型例题

例1.在△ABC中,已知〃=6,h=y[2,8=45。,求4,C和c.

变式:在aABC中,若AB=出,AC=5,且cosC=2,则BC=

10

例2.在△ABC中,已知三边长a=3,b=4,c=y/31,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变式:在△ABC中,若+反,求角A.

三、总结提升

X学习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

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X知识拓展

在AABC中,

a*2b2=c2,则角C是直角;

若+

a2+b2<c2,则角C是钝角;

a2b2>c2,则角是锐角.

里+C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已知a=6,c=2,B=150°,则边b的长为().

A.叵B.V34C.—D.V22

22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

A.60°B.750C.120°D.150°

3.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75<x<V13B.V13<x<5

C.2<x<D.y[5<x<5

4.在4ABC中,I而1=3,1=2,施与衣的夹角为60°,则I而一元1=

5.在Z^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

b2+a2-c2=ah,则NC等于.

课后作业

1.在AABC中,已知a=7,b=8,cosC=史,求最大角的余弦值.

14

2.在AABC中,AB=5,BC=7,AC=8,求而反的值.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

2.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

解等情形.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解三角形时

已知三边求角,用定理;

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用定理.

复习2:在aABC中,已知A=%,a=25&,b=50&,解此三角形.

6

二、新课导学

X学习探究

探究:在A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①A=—,a=25,b=50&;

6

②A=-,a=^^,b=505/2;

63

③A=—,a=50,b=50y/2.

6

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己知边a,b和NA

试试:

1.用图示分析(A为直角时)解的情况?

2.用图示分析(A为钝角时)解的情况?

X典型例题

例1.在AABC中,已知a=80,b=100,4=45。,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变式:在AABC中,若2,"=4。。,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一个.

例2.在△ABC中,A=60°>b=1,c=29求----"+’----的值.

sinA+sin8+sinC

变式:在AABC中,若〃=55,8=16,且LbsinC=220百,求角C.

2

三、总结提升

派学习小结

1.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

2.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

3.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

4.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

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

X知识拓展

在AABC中,已知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①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

必须a>b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

②当A为锐角时,

如果a2b,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6,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a>加inA,则有两解;

(2)若°=云抽4,则只有一解;

(3)若a<bsinA,贝U无解.

卷学习评价

派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已知a、b为aABC的边,A、B分别是a、b的对角,且咂2=2,则虫心的

sin33b

值=().

2.已知在AABC中,sinA:sinB:sinC=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135°B.90°C.120°D.150°

3.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由增加长度决定

4.在△ABC中,sinA:sinB:sinC=4:5:6,则cosB=.

5.已知AABC中,bcosC=ccos8,试判断AABC的形状.

卷课后作业

1.在AABC中,a=xcm9b=2cm,Z.B=45°9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

解,求x的取值范围.

2-在A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飙smc='i’求角c.

§1.2应用举例一①测量距离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aABC中,ZC=60°,a+b=26+2,c=20,则NA为.

复习2:在AABC中,sinA=sinB+sinC,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cosB+cosC

二、新课导学

派典型例题

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

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ZBAC=5I°,

Z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B

提问1:A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

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

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新知1:基线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叫基线.

例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

距离的方法.

A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

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

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

别求出AC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变式: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NBCA=60°,ZACD=30°,

ZCDB=45°,ZBDA=60°.

练: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

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三、总结提升

派学习小结

1.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

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基线的选取:

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学习评价

派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水平地面上有一个球,现用如下方法测量球的大小,用锐角45。的等腰直角三

角板的斜边紧靠球面,P为切点,一条直角边AC紧靠地面,并使三角板与地

面垂直,如果测得PA=5cm,则球的半径等于().

A.5cm

B.5y/2cm/

C.5(>/2+l)cm(]/

D.6cm卜

2.台风中心从A地//_1_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

北方向移动,离台风八c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

区,城市B在A的正东40千米处,B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A.0.5小时B.1小时

C.1.5小时D.2小时

3.在AABC中,已知(a2+b2)sin(A-B)=(a2->)sin(A+B),

则AABC的形状().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在AA8C中,已知〃=4,b=6,C=120l则sin4的值是.

5.一船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看到一个灯塔B在北偏东60。,

行驶4h后,船到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

km.

课后作业

1.隔河可以看到两个目标,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抬km的C、D两点,

并测得NACB=75°,ZBCD=45°,ZADC=30°,ZADB=45°,A、B、

C、D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B间的距离.

2.某船在海面A处测得灯塔C与A相距106海里,且在北偏东30。方向;测得

灯塔B与A相距15#海里,且在北偏西75。方向.船由月向正北方向航行到D处,

测得灯塔B在南偏西60。方向.这时灯塔C与D相距多少海里?

§1.2应用举例一②测量高度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

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测量中的有关名称.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AABC中,*=9=3,则AABC的形状是怎样?

cosBa3

复习2:在△ABC中,〃、b、c分别为ZA>NB、ZC的对边,若〃:b:c=l:l:G,

求A:B:C的值.

二、新课导学

X学习探究

新知: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

坡度一沿余坡向上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仰角与俯角一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

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

探究: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

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分析:选择基线HG,使H、G、B三点共线,

要求AB,先求AE

在AACE中,可测得角,关键求AC

在AACZ)中,可测得角,线段,又有a

故可求得AC<

H

X典型例题

例1.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々=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处的俯角〃=50。匕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m,求出山高CD(精

确到1m)

例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

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

偏南250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问题1:

欲求出CD,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问题2:

在A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

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变式: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B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

在更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

ill|Hj.

三、总结提升

X学习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

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X知识拓展

在湖面上高h处,测得云之仰角为a,湖中云之影的俯角为尸,则云高为

.sin(a+£)

/?------------.

sin((2-/7)

圣一习评一价一

派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在△ABC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

A.a>bsinAB.a=/?sin4

C.a<bsinAD.a>bsinA

2.在△ABC中,AB=3,BC=V13,AC=4,则边AC上的高为().

A.—B.毡C.-D.3^3

222

3.D、C、B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100米,从D、C两地测得A的仰角分别

为30。和45。,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米.

A.100B.506

C.50(73-1)D.50(6+1)

4.在地面上C点,测得一塔塔顶A和塔基B的仰角分别是60。和30。,已知塔基B

高出地面20〃1,则塔身48的高为m.

5.在AABC中,匕=2近,a=2,且三角形有两解,则A的取值范围

是.

课后作业

1.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

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2.在平地上有A、B两点,A在山的正东,B在山的东南,且在A的南25°西

300米的地方,在A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

§1.2应用举例一③测量角度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

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4BC中,已知c=2,C=~,S.-absinC=y/3,求a,b.

32

复习2:设A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60。,c=3,求色

的值.

二、新课导学

X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nmile后到达海

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n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

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

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O.Olnmile)

首先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角ZABC,

然后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

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NCAB.

例2.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

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

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

赶上该走私船?

X动手试试

练1.甲、乙两船同时从B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10(G+l)km的速度向正东航

行,乙船以每小时20km的速度沿南60°东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乙两船分

别到达A、C两点,求A、C两点的距离,以及在A点观察C点的方向角.

练2.某渔轮在A处测得在北45°的C处有一鱼群,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

群正沿南75°东的方向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海

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鱼群?

三、总结提升

派学习小结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

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

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X知识拓展

已知△ABC的三边长均为有理数,A=3。,B=20,则cos5,是有理数,还是无理

数?

因为C=;r-5。,由余弦定理知

cosC=《£《为有理数,

lab

所以cos50=-cos(^--50)=-cosC为有理数.

学习评价

X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a,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则a,夕的关系为().

A.a>pB.a—P

C.a+/?=90°D,a+

2.已知两线段a=2,b=2近,若以a、b为边作三角形,则边〃所对的角A的取

值范围是().

A.B.(0,刍

o36

c.(0,§D.(0,g

3.关于x的方程sinAx?+2sinBx+sinC=0有相等实根,且A、B、C是△的三个

内角,则三角形的三边“、6c满足().

A.b=acB.a=bc

C.c=abD.b*2=ac

4.AABC中,已知a:b:c=(6+l):(G-1):回,则此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为.

5.在三角形中,已知:A,a,b给出下列说法:

(1)若A290°,且aWb,则此三角形不存在

(2)若A290°,则此三角形最多有一解

(3)若A<90°,且240小,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B=90°

(4)当A<90°,a<b时三角形一定存在

(5)当A<90°,且bsinA<a<b时,三角形有两解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课后作业

1.我舰在敌岛A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的B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

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

小时追上敌舰?

2.

§1.2应用举例一④解三角形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3.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在AABC中

(1)若4=1,8=百,8=120。,则4等于.

(2)若”=36,b=2,C=150°,贝ljc=

复习2:

在A48c中,a=36,b=2,C=150°,则高BD=,三角形面积

—•

二、新课导学

X学习探究

探究:在AABC中,边BC上的高分别记为h.,那么它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h„=bsinC=csinB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lah,

2

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bsinC,

2

或5=,

同理S=.

新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们夹角的正弦之积的一半.

X典型例题

例1.在A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至UO.lcmD: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2)已知B=62.7°,C=65.8°,b=3.16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另lj为a=41.4cm,b=27.3cm,

c=38.7cm.

变式: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

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

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2)

例2.在AABC中,求证:

(])a1+b2_sin2A+sin2B

c2sin2c

(2)a2+b2+c2=2(bccosA+cacosB+abcosC).

小结:证明三角形中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

或“角”化“边”.

派动手试试

练1.在△ABC中,已知a=28cm,c=33cm,B=45°,则AABC的面积

是.

练2.在AABC中,求证:

c(acosB-bcosA)=a2-b1.

三、总结提升

派学习小结

1.三角形面积公式:

S=—absinC=

2

2.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

或“角”化“边”.

X知识拓展

三角形面积S=Jp(p-a)(p-b)(p-c),

这里p=g(a+,+c),这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

学习评价

派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在AA5C中,a=2,b=^3,C=60,则5切8(?=()♦

A.2GB.3C.73D.-

2.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正弦值为3,面积为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边

52

长分别是().

A.3和5B.4和6C.6和8D.5和7

3.在AABC中,若2cosB.sin4=sinC,则AABC一定是()三角形.

A.等腰B.直角C.等边D.等腰直角

4.AA8C三边长分别为3,4,6,它的较大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的面积比

是.

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为a=54cm,b=61cm,c=71cm,则4ABC的面积

是.

课后作业

2.已知在△ABC中,NB=30',b=6,c=6百,求a及△ABC的面积S.

2.在AABC中,若

sinA+sinB=sinC-(cosA+cosB),试判断△ABC的形状.

§1.2应用举例(练习)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

2.三角形的面积及有关恒等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复习2: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距离、高度、角度);

②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图中;

③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

④进行作答,并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

二、新课导学

X典型例题

例1.某观测站C在目标A的南偏西25。方向,从A出发有一条南偏东35。走向的

公路,在C处测得与C相距316的公路上有一人正沿着此公路向A走去,走

20to到达D,此时测得CD距离为21km,求此人在D处距A还有多远?

例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沿BE方向前进30m,

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再继续前进106m至D点,测得顶端A的

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NDAB,ZABC=60°,AC=7,AD=6,

SMDC=竽'求AB的长.

X动手试试

练1.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练2.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

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三、总结提升

派学习小结

1.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应用举例中测量问题的强化.

X知识拓展

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

字习评价

X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h”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而,结果他离出

发点恰好6碗,则x等于().

A.也B.26C.6或26D.3

2.在200米的山上顶,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米.

A2000200右400口40()6

33…亍'3

3.在AABC中,NA=60。,AC=16,面积为2206,那么8C的长度为().

A.25B.51C.496D.49

4.从200米高的山顶A处测得地面上某两个景点B、C的俯角分别是30°和45°,

且NBAC=45°,则这两个景点B、C之间的距离.

5.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在货轮的北偏东15°相距20里处,随后货

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半小时后,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北偏东45。,则货

轮的速度.

课后作业

1.3.5米长的棒斜靠在石堤旁,棒的一端在离堤足1.2米地面上,另一端在沿堤

上2.8米的地方,求堤对地面的倾斜角.

2.已知a,b,c为A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向量m=(百,-1),n

二(cosA,sinA).若且acosB+bcosA=csinC,求角B.

第一章解三角形(复习)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

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用正弦定理:

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②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讨论解的个数).

(2)用余弦定理:

①知三边求三角;

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

复习2:应用举例

①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

③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

练:有一长为2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

高度不变.则斜坡长变为.

二、新课导学

X典型例题

例1.在AA8c中tan(A+B)=1,且最长边为1,tan4>tanB,tanB=;,求角C的

大小及4ABC最短边的长.

例2.如图,当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

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

相距10海里C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

援(角度精确到「)?

2c-b

例3.在△ABC中,设也■=求A的值.

tan8b

X动手试试

练1.如图,某海轮以60nmile/h的速度航行,在A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在南偏

东60°,向北航行40min后到达B点,测得油井P在南偏东30°,海轮改为北

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min到达C点,求P、C间的距离.

练2.在△回(:中,b=10,A=30°,问a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

解?无解?

三、总结提升

派学习小结

1.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

3.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边角转化).

X知识拓展

设在AABC中,已知三边a,h,c,那么用已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的公式是

dp(p-a)(p-b)(p-c)

学习评价

派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已知AABC中,AB=6,NA=30°,NB=120。,贝nABC的面积为().

A.9B.18C.9D.186

2.在AABC中,若,=/+从+必,则NC=().

A.60°B.90°C.150°D.120°

3.在AABC中,a=80,*=100,A=30°,则B的解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不确定的

4.在△ABC中,a=3V2,b=2-73,cosC=;,则S^ABC=

5.在AABC中,a、b、c分别为NA、5B、5c的对边,若=从+c?-2fecsinA,

贝ljA=.

课后作业

1.已知4、B、C为AA8C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别为“、b、c,若

cosBcosC-sin5sinC=—.

2

(1)求A;

(2)若a=2g,b+c=4,求AABC的面积.

222

2.在AABC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a-c=b-^-,a=3,AABC

的面积为6,

(1)求角A的正弦值;(2)求边b、c.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

学习目标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28~P30,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函数',当X依次取1,2,3,…时,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

复习2:函数y=7x+9,当x依次取1,2,3,…时一,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导学

派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数列的概念

1.数列的定义: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反思:

⑴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是相同的数列?

⑵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吗?

3.数列的一般形式:49吗,…4,…,或简记为应},其中凡是数列的第一项.

4.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q}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来表示,那么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反思:

⑴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

⑶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

5.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数列和数列;

2)根据数列中项的大小变化情况分为数列,

数列,数列和数列.

X典型例题

例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⑵1,0,1,0.

变式: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⑴1,J2,其

251017

⑵1,—1,1,11;

小结:要由数列的若干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只需观察分析数列中的项的

构成规律,将项表示为项数的函数关系.

例2已知数歹U2,2,2’…的通项公式为“誓,求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和第

五项.

变式:已知数列有,而,后,723,晒,…,则5右是它的第项.

小结: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只要将数列中的项代入通项公式,就可以求出项数

和项.

X动手试试

练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2)1,叵,G,2.

练2.写出数列{/-〃}的第20项,第n+1项.

三、总结提升

X学习小结

1.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2.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X知识拓展

数列可以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的特殊函数.

思考:设/(")=1+2+1+…+―'—(neN*)刃法f(n+1)-/(n)()

233A?-1

C.—^-+—D.—+—

3n4-13n+23n3n+13〃+2

学习评价

x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X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数列中不能重复出现同一个数

B.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

C.1,1,1,1…不是数列

D.两个数列的每一项相同,则数列相同

2.下列四个数中,哪个是数列{”(〃+1)}中的一项().

A.380B.392C.321D.232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3,8,15,,35,48.

n(n-l)

4.数列{(-1)丁)的第4项是.

5.写出数列七1-总右的一个通项公式

2^2

课后作业

1.写出数列{2”}的前5项.

2.⑴写出数列一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2)已知数列6,布,a,岳,M,…那么3布是这个数列的第项.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

学习目标

1.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

2.会由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掌握求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3I~P34,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什么是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

复习2:数列如何分类?

二、新课导学

X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数列的表示方法

问题: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找每层的钢管数%与层数n

之间有何关系?

1.通项公式法:

试试:上图中每层的钢管数可与层数n之间关系的一个通项公式

是.

2.图象法:

数列的图形是,因为横坐标为—数,所以这些点都在

y轴的一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

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3.递推公式法:

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q}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

(或前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

列的递推公式.

试试:上图中相邻两层的钢管数《,与«„+1之间关系的一个递推公式

是.

4.列表法:

试试:上图中每层的钢管数%与层数n之间关系的用列表法如何表示?

反思:所有数列都能有四种表示方法吗?

X典型例题

4=1

例1设数列{%}满足“=]+,(〃>])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变式:已知q=2,a.M=2a,,写出前5项,并猜想通项公式a,,.

小结:由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项,只要让n依次取不同的值代入递推公式就可求出

数列的项.

例2已知数列{”"}满足q=0,a„+1=an+2n,那么由()(„=().

A.2003X2004B.2004X2005

C.2007X20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