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客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客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客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客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客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76.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许多旺盛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开皇之治是隋文帝统治时期;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以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的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故选A项。77.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心。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实行的措施是()A.统一铸造货币 B.颁布“推恩令”C.推行儒学教化 D.建立刺史制度【答案】B解析:据题干所给的“西汉初年”“诸侯”“对抗中心”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峻威逼中心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心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故选B项。78.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叮嘱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心。汉武帝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心,从而加强了中心集权,故选A项;B、D两项与题意不符,解除;C项说法过于确定,解除。79.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缺荒芜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心集权【答案】B解析: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峻破坏。如何复原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选B项。80.从如图可以推断出当时()A.讲学者是墨家学派B.听讲者是乡村学童C.私人办学蔚然成风D.形成尊师重教风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图片“汉代讲经图”,并结合所学学问,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化,在长安兴办太学,进而形成尊师重教风尚,故选D项。81.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表格可知,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外戚驾驭,皇帝长大后,为了亲自行使君权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这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期;“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在西晋灭亡之后;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解除。82.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闻,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视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留意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留意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从反映,解除;B、C两项与材料不符,解除。8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觉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推断新疆地区运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西汉时期的张骞两次出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往来,古代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即今日的新疆),故选B项。84.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变更意在()A.削减决策失误 B.建立强有力的监察系统C.加强君主权力 D.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答案】C解析:东汉政府把地位较高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而以地位较低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更便于皇帝限制监察机构,加强君主权力,故选C项。85.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独创:“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独创是()A.印刷术 B.造纸术C.《大明历》 D.指南针【答案】B解析:东汉蔡伦总结前人阅历,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独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宏大贡献之一,故选B项。86.表1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6%6%7%7%由表1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A.致使富豪人仕艰难

B.忽视了身份界限C.减弱了世卿世禄制

D.体现出公允公正原则【答案】C87.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A.十三部刺史

B.司隶校尉

C.中朝制度

D.监御史【答案】D【解析】十三州刺史设于汉武帝时期,用来监督地方长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司隶校尉也属于汉武帝时期设置,用于监督京官和地方长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朝制度是汉武帝为减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监御史是秦朝监督地方官吏的一种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8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冲突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心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更,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接受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接受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8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90.下面学问卡片所列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答案】D【解析】依据学问卡,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杜诗独创水排,利用风力水力冶铁;张骞出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此朝代为汉朝。故选D。91.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闻,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视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留意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留意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从反映,解除;B.C两项与材料不符,解除。92.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B.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答案】B【解析】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选B项。93.“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流沙”指沙漠地区,“驼铃”指运载货物的驼队,“桑麻”指丝绸物品,综合全部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答案为A项。94.下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答案】C95.某校历史爱好小组准备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①颁布“推恩令”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北击匈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本题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是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国家战略的举措之一,这与“汉武帝大一统”主题无关,据此可解除。①③④为汉武帝推动大一统格局在政治、思想和军事领域实行的举措。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96.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限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地位,故C符合题意;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故A.B不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97.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起先于()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答案】D【解析】汉武帝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题干中的“抑罢诸家孔孟求”正是反映的这个内容,故选D项。96.从如图可以推断出当时()A.讲学者是墨家学派B.听讲者是乡村学童C.私人办学蔚然成风D.形成尊师重教风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图片“汉代讲经图”,并结合所学学问,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化,在长安兴办太学,进而形成尊师重教风尚,故选D项。99.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A.十三部刺史

B.御史大夫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答案】A【解析】从材料“郡国”一词可知,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该官员具有监察地方的职权,这是汉武帝时期在全国所设十三部的刺史,故A正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