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1)山势走向(2)地表海拔高度地形的梯级特点(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10002000m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长白山东南丘陵(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
2、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10002000m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长白山东南丘陵(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三条分水岭:(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黄河流域(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长江流域(3)南岭珠江流域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中国及邻域高差等值线图中国及邻域地壳等厚线图莫霍面等深线图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
3、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高原为地幔盆.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
4、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地热异常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39.8mW/m2;而鲁西平均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辽宁盘山一
5、带竟高达175.9mW/m2,说明它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127.7mW/m2,这与陆内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地震活动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内陆地震占全世界内陆地震的70%,是全球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布与西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向西挤压和印澳非洲板块向北挤压所形成的两个全球性挤压带、地震带的活动有关。地震活动与三个因素相关:现代应力场:影响现代应力场的有地壳深部活动,也有天文因素;基底结构:即组成陆块基底的性质,比如华北地台是由太古界组成的刚性基底,
6、往往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因此地震多发;而扬子地台是由下-中元古界组成的柔性基底,地应力往往通过基底变形而释放,因此地震就少。构造边界(基底断裂):如果是活动性断层又处于应力集中部位,就容易诱发地震;如果是古老断裂又不处于活动构造带上就不易发生地震。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早古生代
7、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大陆。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多多的小型块体)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中国大地构造图 (2)中国东临太平洋板块,中国东部
8、处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洋陆转化带,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形成演化规律清晰,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对中国大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由于中国是夹持于三个构造区(带)之间的三角区,使中国出现复杂的构造格局,黄汲清将中国划分为三个构造域:(1)古亚洲构造域范围:南界:昆仑秦岭大别 北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活动时间:中晚元古代T1构造线方向:总体近东西向构造背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古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2)特提斯构造域范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后续挤压的影响范围。北界:红河龙门山祁连山天山北麓。 以N2-Q形成的山前盆地,堆积磨拉石建造为标志 活动时间:T以来构造线方向:NWW向的弧形,东侧三
9、江地带为NNWSN构造背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始新世碰撞,对接后继续挤压,造成地壳加厚,高原隆升 (3)滨太平洋构造域范围:中国东部及其海域。 西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理由:此线以东大量发育花岗岩、盆地,并有重力梯度带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理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与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之间,燕山运动引起的变形仍很强(侏罗山式褶皱、滑脱等),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堆积物很厚、 沿该线为重力梯度带活动时间:T以来,主要表现为燕山喜玛拉雅期构造线方向:NENNE向构造背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由于活动时间的不一致,三大构造域之间互相有重叠。中国三大构造域的划分四、中国区域大
10、地构造单元划分主要观点构造单元划分目的在于表示一个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及其发展演化。任何大地构造学派都要对大地构造单元进行划分,但由于观点的不同、认识的差异或强调的方面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也不尽相同。稳定区: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印度地台活动带:天山兴蒙地槽系、昆仑祁连秦岭大别地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西太平洋地槽系槽台理论的划分方案板块构造理论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李春昱的划分:通过确定古板块边界地缝合线:(1)中天山北缘西拉木伦河地缝合线(2)东昆中断裂商丹断裂大别山(磨子谭晓天断裂,有争议)胶东朝鲜临津江(3)印度河雅江地缝合线(4)西太平洋俯冲带古板块的划分:西伯利
11、亚板块、中朝塔里木板块、华南板块(扬子板块)印度板块任纪舜(1997)的划分6个前震旦纪地台: 西伯利亚地台、印度地盾、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准地台和印支一南海地台8个造山系: 萨彦一额尔古纳兴凯(或萨拉伊尔)造山系、天山一兴安华力西造山系、乌拉尔一南天山华力西造山系、昆仑一祁连一秦岭造山系、北特提斯中生代(印支一燕山)造山系、南特提斯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系、亚洲东缘燕山造山系和西太平洋岛弧系。前4个造山系属古亚洲造山域(区),后4个属特提斯和环太平洋造山域(区) 。每个造山系又分为若干个造山带,如昆祁秦造山系分为西昆仑、东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一大别、苏胶一临津等造山带。古中国洋
12、动力学体系古亚洲洋动力学体系特提斯一古太平洋动力学体系印度洋一太平洋动力学体系主要缝合带和主要断裂带最重要的缝合带:斋桑一佐伦一黑河缝合带、乌拉尔一南天山缝合带古亚洲洋封闭后之缝合带印度斯一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特提斯封闭后印度冈瓦纳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缝合带日本古太平洋和阿纽伊缝合带古太平洋封闭之缝合带蒙古一鄂霍次克缝合带中国东部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最终的缝合带最重要的转换断层和走滑断层: 塔拉斯一费尔干纳、北山一鄂霍次克、喀喇昆仑、阿尔金、实皆、奠边府、红河、郯城一庐江等断裂带最重要的裂谷带(系): 贝加尔、汾渭、渤海湾等裂谷带和裂谷系。斋桑一佐伦一黑河缝合带乌拉尔一南天山缝合带印度斯一雅鲁藏布江
13、缝合带日本古太平洋缝合带阿纽伊缝合带蒙古一鄂霍次克缝合带中新生代中国大陆构造的区划(据张国伟)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中的中国板缘俯冲碰撞构造和主导的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简称中国大陆板缘与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构造动力学体系; 西太平洋构造动力学体系; 在古亚洲构造动力学体系基础上的中新生 代环西伯利亚构造动力学体系二大构造带 东西向中央造山系; 南北向贺兰川滇构造带四个构造区 华北东北区; 华南区; 青藏区; 新疆北山区三大构造体系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西太平洋和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构造体系域及其复合汇交二大构造带:东西向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 贺兰川滇构造带昆仑秦岭大别东西
14、向构造带四个构造区:华北与东北、华南、青藏 和北山与新疆中国现代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1、印度板块 2、欧亚板块 3、太平洋板块按演化不同时代的板块构造单元划分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印度古板块 南海印支古板块中国古板块(一)、联合古大陆及其解体晚古生代末,所有大陆都飘移到一起形成的一个连续的超大陆。三叠纪开始,联合古大陆解体,逐渐形成现代板块构造格局(二)、特提斯介于冈瓦纳大陆
15、与劳亚大陆之间的古洋盆 原特提斯洋早古生代 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 中特提斯洋中生代 新特提斯洋新生代五、全球构造体系中的中国大地构造(三) 劳亚(Laurasia)大陆是与冈瓦纳大陆相对应代表北半球古大陆。劳亚古陆是古生代末形成的大陆块体。古生代时期,阿巴拉契亚、乌拉尔、中亚等古生代洋盆使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中朝几个古老地块相互隔开。这些古老地块在晚太古时期有一些稳定的陆核出现,最后形成都在元古代早、中期。古生代这些古老地块均被洋盆所包围。早古生代晚期,西欧加里东洋盆(志留纪末)与北美阿巴拉契亚洋盆(中奥陶世与晚奥陶世末)闭合,经过中泥盆世的造山运动以后,西欧与北美的北段首先拼合;早石炭世末
16、和晚石炭世末,南段阿巴拉契亚洋与瓦奇塔洋分别闭合;西欧海西期洋盆于早石炭世末闭合,因此,海西期,北美与欧洲二个古老地块基本完成拼接。介于古西伯利亚与古欧洲之间的乌拉尔洋盆和介于古西伯利亚与古中国之间的乌拉尔蒙古洋(安加拉洋盆)均于晚二叠世闭合,这三个大陆也拼合起来了,从而形成劳亚大陆。(四)冈瓦纳大陆(Gondwana)冈瓦纳是印度半岛冈瓦纳系的名称,它包括石炭到侏罗纪的一套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其特征是下部含有冰碛层,较上部分含煤,并在南半球各大陆有广泛的分布,从而认为南半球曾存在一个冈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包括现在的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南极洲等古老地块,是被大洋所分割的几个
17、孤立的大陆块体。与北大陆不同的是,除局部地区,地块内部没有被古生代洋盆所分割,除非洲和南美南端外,活动带只局限于它们与古地中海带和环太平洋带相邻的地区。冈瓦纳大陆存在的主要证据:1、晚古生代广泛分布舌羊齿植物群以及陆生脊椎动物群,且为这一地区所特有2、C-P大陆冰盖几乎覆盖整个冈瓦纳地区3、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地区几乎没有海相沉积 冈瓦纳大陆的形成:是在新元古代末古生代初由统一的东冈瓦纳和西冈瓦纳几个大陆块体经过泛非巴西造山运动联合组成的超级大陆冈瓦纳大陆的形成的两条重要构造带:1、介于东、西冈瓦纳之间的莫桑比克带,该带波及东非、马达加斯加、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东南极,并以中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
18、用为标志,形成时代介于600550 Ma 之间。2、发育于东、西非之间并延伸到刚果和巴西东南部,其中巴西东南部长达2000 km 的新元古代晚期岩浆弧的发育特别引人注目。泛非事件在中国的表现:1、Wilde (1999) 在讨论我国东北佳木斯陆块上的孔兹岩系特征和时代的基础上,认为与东、西冈瓦纳之间的孔兹岩带很相似,佳木斯陆块可能是冈瓦纳大陆的碎块。2、陆松年(2001)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1)注意到在我国西部已出现不少600500 Ma的地质事件的年代学资料, 例如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榴辉岩呈包体形式赋存于 102041Ma 的奥长花岗片麻岩中, 已获得的Sm-Nd矿物内部等时线年龄为5
19、45Ma ,Ar/Ar 年龄为5601Ma 。在阿尔金断裂带的西南端,且末一带榴辉岩获得500Ma的U-Pb年龄。(2)刘良等报道高压麻粒岩570Ma的U-Pb 年龄。(五)、罗得尼亚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 Hoffman(1992)提出。 通过中元古代末期格林威尔造山事件(1310亿年)和新元古代晚期裂谷系的全球对比,提出在10亿年左右由大陆碰撞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超大陆。罗得尼亚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在中国的表现汇聚的地质记录扬子与华夏之间新元古代汇聚带,10亿年左右华南陆壳的快速生长东秦岭松树沟中新元古代蛇绿岩残片以及108亿年的同碰撞花岗岩和高压麻粒岩(李曙光,1
20、991;周鼎武等,1998;刘良等,1996)苏鲁构造带中识别出的大规模新元古代早期同碰撞型花岗岩侵入体(宋春明等,2001)柴北缘约10亿年左右规模宏大的岩浆岩带(陆松年等,2001)东昆仑中元古代蛇绿岩残片及10亿年左右强烈的构造热事件记录西昆仑北缘约10亿年的变质事件(张传林等,2003)甘肃北山地区9亿年左右的榴辉岩和同碰撞花岗岩带(于海峰等,2000)罗得尼亚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裂解在中国的表现大致在800 Ma前后,在中国古陆块上多处出现了裂解,形成以初始裂谷、基性岩墙群、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岩为代表的一系列地质记录800Ma左右开始裂解的地质依据反映大陆破裂的初始裂谷
21、盆地在扬子陆块最为发育,启动时间为820-800Ma(王剑,2000)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群传统上与南方震旦系对比,盆地的发育在800Ma开始柴达木北缘的全吉群下伏于含化石的寒武纪地层之下,其中偏下部层位的偏基性火山熔岩年龄738Ma,盆地开始接受沉积的时间大致应在800Ma左右(陆松年等,2001)华南和秦岭已获得基性岩墙群年龄大致介于830-750Ma(周鼎武等,1998;Li Z X,1999)西昆仑北缘形成与裂解环境的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年龄为815Ma(张传林等,2003)塔里木盆地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岩记录及初始裂解时限 塔里木地区830750Ma间与Rodinia
22、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石分布 (引自Zhang Chuanlin,2007)(1) 800Ma 阿克苏镁铁质岩墙 (Chen et al., 2004);(2) 830Ma 巴楚层状镁铁质杂岩 (Li et al., 1999);(3) 790750Ma 塔中碱性闪长岩 (Guo et al., 2005);(4) 780Ma 塔西南碱性双峰式侵入杂岩 (Zhang et al., 2006). (5) 820Ma库鲁克塔格兴地花岗闪长岩、795Ma太阳岛花岗岩和810Ma超镁铁-镁铁-碳酸盐岩杂岩 Zhang Chuanlin(2007)通过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超镁铁-镁铁-碳酸盐岩
23、杂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超镁铁-镁铁-碳酸盐岩杂岩是伸展条件下地幔部分融熔的产物;花岗质岩石具有Adakite岩特点,与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融熔作用有关,温压估算显示花岗质岩石部分融熔的PT条件为:T=850950C,P1.2GPa,大约40 km深处。巨量花岗质岩石的出现需要大量热,正常地温梯度很难导致下地壳的部分融熔,只有通过地幔隆起、岩石圈伸展、镁铁质岩浆底侵才能达到。结论:1、1000900 Ma的造山事件在塔里木南北缘广泛表现 。 2、790750 Ma与裂谷作用有关的火成岩在塔里木盆地内部和周缘 广泛分布 。 这两次构造热事件和华南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可以
24、与Rodinia 大陆的会聚和裂解相联系。即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祁连地 体、龙首山地体在新元古代早期均是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3、塔里木地区大体同时代的超镁铁岩-镁铁岩和花岗质岩石代表裂解 环境下的双峰式岩浆岩系列。初始裂解发生在大约830-810Ma。新元古代超级地幔柱解释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新元古代超级地幔柱模型800830Ma间与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的中国镁铁质和超镁铁质侵入体分布(Li Zhengxiang et al. 2003)(六) 哥伦比亚超大陆 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研究成果促使研究全球构造的地质学家进一步思考更早的大陆状况,结果表明在该超大陆形成前的古一中元古代
25、可能还存在另一个时代更老的超大陆,由于这个超大陆裂解的大陆碎块重新碰贴、增生才形成罗迪尼亚超大陆。1996年Rogers提出早于1.5 Ga时,全球存在3个大的陆块群,2000年他提出哥伦比亚超大陆存在的可能性,2002年又全面阐述了他对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认识, 正式提出了1.9一1.5 Ga期间十分简略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复原图。哥伦比亚超大陆存在的关键性的证据来自印度东部和北美的哥伦比亚地区,因此Rogers等将该超大陆命名为哥伦比亚超大陆。哥伦比亚超大陆包含的3大陆块群分别称为Ur、Nena和Atlantica(大西洋)。这3个大的陆块群,在1.9一1.5Ga期间,通过造山作用而使它们逐步靠拢
26、,形成联而不合的哥伦比亚超大陆。AtlanticaNenaUrAtlantica陆块群:在约2.0 Ga时由南美和西非所组成。AtlanticaNenaUrUr陆块群:包括了大部分的印度、南非的卡拉哈里(Kalahari)、西澳的匹尔巴拉(Pilbara)、东南极沿岸区和南极被冰帽覆盖的部分地区。这些陆块群约在3.0 Ga时即已聚合,而在1.5Ga前,印度的其它地区、南非的津巴布韦和东澳又汇聚到已存在的Ur陆块群中。AtlanticaUrNenaNena陆块群:是在2.5Ga时由北美、西伯利亚和格陵兰所组成的北大陆,加上在2.0 Ga时由于Baltica的拼贴和北美大陆边缘的生长而形成的大陆块
27、群。AtlanticaUrNena华北古大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 尽管对华北古大陆古元古代晚期大地构造格架,即碰撞造山带的位置、范围及精细年代结构尚有不同认识,但对这一时期的造山运动大致发生在2.0-1.8 Ga期间或1.9 Ga前后则是没有很大分歧的。这一时限的造山运动是一次重要的超大陆地质事件(Hoffman),无疑其中也应包括华北古陆块上发生的吕梁(一中条)造山运动。 Rogers等强调哥伦比亚超大陆最终聚合的时间为1.5 Ga,陆松年(2002)等根据中国的地质实际推断2.0一1.8 Ga应是形成哥伦比亚超大陆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段。六、中国主要的古板块和造山带概要(一)中国主要的古板块1.华
28、北(中朝) 1900-1800Ma吕梁运动形成基底,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台。从中元古代到三叠纪为盖层发育阶段,古生代以来,非常稳定,统一升降。最主要特征:下古生界以海相为主;大部分地区缺失上奥陶下石炭统(O3-C1);上古生界-三叠系从海陆交互相到陆相;北部陆缘受海西运动的影响,海西花岗岩发育。2. 扬子 850-800Ma晋宁运动形成基底,新元古代震旦纪-三叠纪为盖层发育阶段,并基本为海相地层,但内部的活动性较大,裂陷槽发育。最主要特征:震旦系有冰碛岩;上、下二叠统之间(东吴运动)西南部有峨眉山玄武岩。3. 塔里木 850-800Ma塔里木运动(相当晋宁运动)形成基底,新元古代震旦纪-二叠纪为盖
29、层发育阶段,三叠纪-新生代发育为中-新生代盆地。最主要特征:古生代期间其特征与扬子地台类似,也发育震旦系的冰碛岩和二叠纪(东吴期)的玄武岩,很可能与柴达木、阿拉善可以对比。(二) 中国主要的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带 塔里木-华北地台以北,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带弧型造山带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自北向南发展的西伯利亚地台南部陆缘带和自南向北发展的塔里木华北北部陆缘带,二者之间是一条从南天山-西拉木伦河-延边的对接缝合带,保持了残留洋壳,标志着古亚洲洋的闭合。Rodinia大陆古亚洲洋西北地区亚洲北大陆古特提斯晚元古代一晚加里东期地块的拼合与微板块的形成东北地区早中海西期微板块的拼合与黑龙江板块的形成
30、晚海西一早印支期黑龙江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对接 构成南北两大生物区系分界的索伦一西拉木伦一长春一延吉一线并非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带,而是代表了由中、小块体群组成的黑龙江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构造对接带(图2-3)。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缺少拼合作用应有的地质记录,对该带自西拉木伦向东的延伸一直模糊不清。近年来,在该带的东段延吉一带陆续发现了蛇绿岩、构造混杂岩、强韧性剪切带以及晚海西一早印支期碰撞型花岗岩,使这一构造对接带的空间展布和规模得以澄清。索伦一西拉木伦一长春一延吉构造对接带晚印支期一早燕山期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对接 2、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央造山系)夹持于华北和华南(扬子、羌塘唐
31、古拉)板块之间,由一系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条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早古生代阶段中央造山系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 中寒武开始,特别是奥陶纪,古中国地台解体,在华北和华南(扬子、羌塘唐古拉)之间,由于华北亚板块的北移,在其后缘拉张形成多岛洋格局,即一系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南、北两侧的小洋盆。昆仑多岛小洋盆(昆南带)秦岭多岛小洋盆(商丹带)祁连多岛小洋盆(北祁连、南祁连)大别苏鲁多岛小洋盆(北淮阳)早古生代阶段微陆块北侧小洋盆在早古生代时期往往具有主动大陆边缘性质的沟弧盆体系,发育各种活动类型沉积建造。南侧则为有限的裂陷槽或裂谷,以玄武岩或双峰式火山岩、深水相沉积为特征。在加里东期末
32、,多岛洋中的微板块群向北推进,洋壳向北俯冲、碰撞而关闭,并留下一系列早古生代蛇绿岩带(昆中蛇绿岩带、中祁连山北缘蛇绿岩带、商丹蛇绿岩带),在微板块群的北侧,由于北面主动大陆边缘的仰冲,形成前陆盆地带,发育磨拉石建造(昆仑牦牛山组D3;柴北缘宗务隆山群D;祁连山雪山群D1-2;秦岭舒家坝群D2、大草滩群D3;大别山杨山群C1)。加里东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晚古生代三叠纪阶段晚古生代阶段,中央造山带微陆块群已先后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仅在祁连北秦岭缝合带南缘,由于应力松弛拉张,而形成C-P的裂陷槽(祁连宗务隆山;西秦岭礼县柞水),在总体北移过程中,微陆块群的南缘出现晚古生代的小洋盆,如:秦
33、岭勉略洋盆(D3-C);昆南小洋盆(C);阿尼玛卿洋盆(P);东秦岭东段大别山南侧沿青峰断裂至京山广济一线的二叠纪深水相硅质岩。这些小洋盆实际上是属于古特提斯的组成部分。海西晚期,洋盆向北俯冲,北侧形成大量的海西期花岗岩,代表主动陆缘的岩浆弧。洋盆在中二叠世末期三叠纪早期先后闭合,并形成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三叠纪最终结束中央造山带古特提斯洋的演化。中央造山系晚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3、华南造山带 位于扬子亚板块与华夏亚板块之间的多岛小洋盆。其演化涉及对华夏亚板块的认识。对华夏亚板块区(浙闽粤地区)性质和成因的不同认识:认为是一系列不同性质和时代的地体于早古生代末期与扬子板块镶嵌拼贴成统一的加里
34、东造山带认为是经过中元古代以来多期开合的碰撞造山带认为是18亿年形成的原始陆块,在中新元古代形成统一的板块,晋宁期沿江山一一绍兴一一宜春缝合带与扬子板块拼合,Z-内部再次裂陷形成一系列隆起和盆地,加里东期末聚合成目前轮廓。认为存在以建瓯群、陈蔡群为代表的广泛的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可能还有不同程度发育的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当时可能为连成一体的古大陆,Z后开始解体成一系列隆起和盆地拗陷。第一次:晚震旦寒武纪,古南华洋打开,奥陶纪开始拼合,志留纪时北端华夏亚板块与扬子亚板块相连,南端仍保持裂开(钦防海槽)华南多岛洋经历了两次开合历史第二次:C-P。根据近年工作,发现C-P放射虫硅质岩和蛇绿混杂岩,可能延
35、续到早三叠世(赣湘桂裂陷槽)。根据古地磁数据,早三叠世华夏和扬子仍有很大的纬度差,中三叠世的印支运动才使二者全面拼合。4. 滇藏造山带 昆仑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冈瓦纳裂解陆块逐次向北拼合碰撞形成的褶皱带,其中包含着多个南来的拼贴微陆块,如羌塘,拉萨地块等,也是我国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最发育的地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金沙江结合带阿尼玛卿结合带雅江结合带 七、 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概要中新生代以来的基本特点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中的中国板缘俯冲碰撞构造和主导的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简称中国大陆板缘与陆内构造演化阶段。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构造动力学体系; 西太平洋构造动力学体
36、系; 在古亚洲构造动力学体系基础上的中新生 代环西伯利亚构造动力学体系(一)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古亚洲洋与古亚洲构造域以中亚一蒙古一兴安岭造山带为代表经历长期多块体多带不同型式复合的俯冲碰撞拼合,最迟已于古生代末-三叠纪早期完成了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转入新的陆内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现今展布于亚洲大陆中、北部环绕西伯利亚的中新生代形成的弧形构造,据其形成时代、成因、构造动力学与区域分布,已不属于先期的古亚洲构造系统,而属叠加复合其上的另一构造体系,即呈现于中国北方和蒙古、中亚与俄罗斯环绕西伯利亚地块南侧的中新生代陆内构造体系域即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 中新生代环西
37、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指天山、祁连一秦岭一大别以北,特别是中国天山、燕山以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受西伯利亚地块从深部地慢到上部地壳相对向南运动而导致发生的、环绕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呈弧形分布的中新生代陆内构造系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基本特点形成时代主导为中新生代,是在先期古生代古亚洲构造体系基础上,于中新生代在新的全球与区域构造背景中叠加复合新形成的构造系统;空间展布共同呈现为:环绕西伯利亚地块以南呈弧形构造体系,构造强度、幅度有向南减弱之势既具有统一性又具复杂多样性。 统一性: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背景。受控于统一的全球构造格局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通过(1)继承、利用、改造先期古亚洲构造,或(
38、2)产生系列新生构造,共同组成新的具有成因关系的构造组合。总体呈现为在统一动力学背景中以向南的挤压收缩为主。 复杂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构造部位的构造型式具有复杂多样性。不同地区与构造部位的不同规模、不同量级、不同性质的挤压与伸展等,形成不同运动矢量交织的广阔复杂构造面貌,并随时空变换及具体构造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挤压、伸展、剪切走滑和深浅不同构造层次、不同性质与运动方位的复杂组合构造面貌。构造体系域基本特点的具体表现中国北方大陆现今展现出的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环绕西伯利亚地块的山脉、盆地与地块相间列的弧形构造基本格局,是在大区域构造背景下,受西伯利亚地块向南运移总趋势的控制,在古生代古亚洲域先期
39、构造基础上,统过继承、新生、叠加、复合新形成的中新生代以来的环绕西伯利亚南侧的一系列近东西向弧形分布的巨大推覆、伸展、隆升山脉、盆地、地块高原和 广泛发育的陆内构造岩浆岩带等。从西伯利亚南缘到中国中央造山系以北的系列挤压、伸展构造,时空间列的盆山结构和以向南为主的巨大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构造,以及相伴发育的陆内构造岩浆活动贝加尔裂谷与相关构造系。中生代扩张裂陷而成的有限洋盆与海盆(T3-J)基础上形成的蒙古一鄂霍茨克陆内造山带。阿尔泰一蒙古一兴安岭隆升山脉及相关的中新生代构造。戈壁阿尔泰、图瓦一蒙古、额尔古纳和布列亚一佳木斯地块带及其上覆的系列火山与煤盆地。准噶尔一哈萨克斯坦古板块构造基础上的一
40、系列NWW-NW向陆内盆山构造。中新生代以来的阿尔泰、克拉麦里南缘一西南缘的向外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内蒙古从亚干到大青山、燕山一带的巨大的逆冲推覆构造以及伴随的扩张变质核杂岩剥离构造。中朝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北侧天山一阴山一吉南新的隆升造山带。(二)西太平洋构造动力学体系主导动力: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证据:1、前寒武纪块体的连续性、相似性2、植物群的相似性3、前中生代地层的对比结论:俯冲带直接邻接东亚大陆,大陆边缘发育东太平洋型的增生杂岩带,位置相当于那丹哈达岭西南日本台湾纵谷带巴拉望岛一线新生代边缘海是叠加在中生代增生杂岩及前中生代甚至前寒武纪陆壳上的扩张带T3-K1以收缩体制为主导1
41、、大陆边缘增生体系 中生代期间,日本、台湾以及南海和马来西亚北部的一些块体与欧亚大陆是相连的,类似于现代安第斯山脉。2、陆缘火山深成岩带北起亚洲东北角的楚科奇半岛,经西锡霍特阿林、日本本州西北部和朝鲜半岛东南部、到我国黄海、东海及东南沿海一带,向南与菲律宾的岩浆活动带相连,总长10000余公里,成为当时阻止太平洋海水入侵的天然屏障,与现代的安第斯山系的十分相似。3、对中国大陆内部的影响(1)板内造山作用及构造拆离华南:逆冲推覆(福建、浙江、江苏、江西)中部:较强的褶皱及伴生逆断层(湘中)中西部:湘状褶皱及叠瓦状逆冲(湘西、鄂西、贵州)西部四川盆地:梳妆褶皱,冲断作用很少(2)大型走滑断层: 郯
42、庐断裂:140100Ma 长乐南澳断裂(3)板内岩浆岩带:华北燕山、大别山、大兴安岭(4)板内裂谷盆地: 松辽盆地:弧后成因说、地幔隆起成因说 东南的隆起背景上的小型裂谷盆地J3-K1:华北克拉通破坏拆沉机制? K2-E以伸展体制为主导 1、大陆边缘体系纵向上的分化台湾以北的东部大陆边缘仍处于陆缘弧海沟发展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陆缘弧位置明显东移,位于日本本洲,东锡霍特阿林、朝鲜东南部的岭南。台湾地区洋陆分界仍在台湾纵谷一带,但无此时的混杂堆积和残留蛇绿岩套,内侧包括中国东南部的岩浆活动很微弱, 不具火山岛链,因此很可能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台湾以南的南部陆缘南海的西南海盆在K1(126120
43、Ma)首次打开,分化出沟弧盆体系。2、大陆内部裂谷带的出现 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大陆裂谷带或断陷带,如华北渤海裂谷带、江汉断陷带、苏北南黄海断陷带、东海陆缘裂陷带及南海北部陆缘裂谷带。 N-Q以来,东亚大部边缘沟弧盆体系的逐渐形成1、大陆边缘沟弧盆系统 日本海、东海、南海扩张成型,出现洋壳。2、台湾岛弧的特色:发生弧陆碰撞(1)弧顶突向大陆(2)东侧无西倾的贝尼奥夫带(3)台湾海峡不具边缘海的扩张性质,为典型陆壳(4)台东海岸山脉为岛弧岩浆岩带(25-8Ma) (5)大纵谷一带发育著名的利吉蛇绿混杂岩。解释:中新世上新世沿大纵谷发育向东倾斜的俯冲带,在台东市以南至今仍有东倾的俯冲带,并很可能与南
44、海东部东倾的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连。利吉混杂岩之上被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的磨拉石角度不整合覆盖,代表台东火山弧与大陆的弧陆碰撞造山运动台湾运动3、板内构造裂谷或断陷转化为大面积的凹陷,形成所谓的热衰减盆地台湾的弧陆碰撞对福建造成影响,引起沿海地区的隆升和逆冲推覆断裂活动华北克拉通破坏 难熔克拉通地幔被新生饱满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过程古生代时含金刚石金伯利岩侵位, 显示华北东部当时的岩石圈状态总体上是“稳定的”, 当时岩石圈性质为:200 km厚,低密度,低热流值,岩石圈地幔主要由难熔的方辉橄榄岩和贫单斜辉石的二辉橄榄岩组成。中生代、新生代时华北地区岩石圈状态显示明显活动,岩石圈性质表现为:软流圈上
45、涌,顶面最浅处至6080 km,表层大量的含能源盆地形成,频繁的构造-岩浆活动,玄武岩所捕获的橄榄岩具类似“大洋型”的饱满地幔特征。表明长期稳定存在的华北太古代克拉通(特别是其东部)发生了去根破坏(或减薄置换)作用两种克拉通破坏(或岩石圈减薄)机制岩石圈拆沉:岩石圈重物质“突发的”下沉是主因, 着重物理过程, 软流圈侵蚀:强调软流圈热物质“逐渐的”上涌为主导, 强调化学过程(包括均匀侵蚀作用、地幔置换或熔体-岩石作用等)过 程 早中生代时, 扬子大陆深俯冲碰撞引起华北岩石圈的完整性受影响甚至破坏、边缘受俯冲陆壳释放熔/流体交代改造、岩石圈地幔伸展和构造侵位以及受山根断离扰动软流圈物质上涌侵蚀等
46、 早白垩世-早第三纪时, 太平洋板块俯冲进一步扰动软流圈并强烈上涌侵蚀上覆岩石圈引起它的巨大减薄作用晚第三纪以来上涌软流圈的热沉降作用带来小幅度岩石圈增生增厚过程, 最终实现了已存岩石圈被新生地幔置换和岩石圈整体的减薄作用, (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构造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周边大陆构造的影响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的几点基本认识是以多旋回复合拼合体为基础,并于新生代早期完成最后碰撞所形成的世界上最壮观、最年轻的陆陆碰撞造山带。是陆陆碰撞之后在新生代又经历了多阶段构造隆升并具有强烈空间差异性的世界上规模最大、高度最高的高原,新生代板内过程十分复杂是地球陆地上新生代构造活动类型多(包括逆冲断层、
47、走滑断层、正断层以及低角度拆离断层等)、规模大并且至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区之一。是新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区,新生代岩浆过程也十分复杂。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对周围地区乃至亚洲甚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深刻 青藏高原新生代主要构造分布图(引自汪洋等,2006)图中标示出主要断层的初始活动时间,走滑断层的滑移速度以及主要缝合带位置。MCT主中央逆冲断层;MBT主边界逆冲断层;STDS藏南拆离系;GCT大反向逆冲断层;GST冈底斯逆冲断层;NLTB北部拉萨逆冲断层系;GSB改则色林错反冲断层;SGAT狮泉河改则安多冲断层;LRT鲁谷绒玛逆冲断层;WKTB西昆仑逆冲断层带; QT祁漫塔格逆冲断层;QTNK
48、T祁漫塔格北昆仑逆冲断层带;NQT北柴达木逆冲断层;NTB南山冲断带;YZS雅鲁藏布江缝合带;BNS班公湖怒江缝合带;JS金沙江缝合带;AKMS阿里玛切昆仑木孜塔格缝合带;SQS南祁SQS南祁连山缝合带(1)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及方式青藏高原成为统一整体的时限时限:(1)45Ma左右 (2) 6555Ma(丁林,2003;周肃等,2001;张进 江等,2003)方式:(1)由西向东迁移55 Ma 38 Ma BP (2)由东向西迁移6555Ma 4055Ma (3)两端向中心迁移 : 6555Ma 约30Ma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的几方面主要成果(2)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高原形成的时间大约3.
49、4 Ma以来:李吉均等,1996,1998; 施雅风等,1998;7-8Ma:Harrison et al.,1992; Molnar et al., 1993; 13-15Ma:Turneret al.,1993; Coleman et al., 1995; Spicer et al., 2003 18-21Ma:Williams et al., 2001; Chung Sunlin et al.,1998; 35Ma:Rowley et al., 2006多阶段模型:钟大赉等,1996;1, Coleman (1995); 2, Harrison et al. (1992); 3, Rea
50、 (1992); 4, Xu et al. (1973); 5, Li et al. (1998)Less known?青藏高原地表抬升的几种基本观点(3)青藏高原隆升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时间上的阶段性:李廷栋(1995)三阶段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可以划分为俯冲碰撞隆升(K2-E2)、汇聚挤压隆升(E3-N1)和均衡调整隆升(N2-Q)3个阶段。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概括为“陆内汇聚一地壳分层加厚一重力均衡调整”的隆升模式。钟大赉、丁林(2006)四阶段认识:高原隆升是一个多阶段的(45-38Ma,25-17Ma,13-8 Ma,3 Ma至今)、不等速的和非均变过程。钟大赉、丁林(
51、2006)等多阶段的隆升过程45-38Ma: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高峰时期古地磁证据:碰撞前印度板快北移速率:6-8mm/年。碰撞后印度板块向北楔入的速度:2mm/年。约40 Ma左右,特提斯海全部退出青藏高原及滇西地区,转为陆内环境,气候由炎热向湿热转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的冈底斯岛弧带内大量的钙碱性、中酸性岩浆岩侵位和大量钙碱性火山岩喷出。羌塘地体北部的可可希里一金沙江一红河一线,断续延展达2500 km的浅成富钾中酸性花岗斑岩侵位或碱性火山岩的喷出,其年龄为52-33 Ma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出现的磨拉石砾岩,代表碰撞后的前陆盆地沉积。25-17 Ma:印度板块持续向亚洲大陆挤压在高
52、原内部,冈底斯岛弧快速隆起,如曲水岩体在20-18Ma间,抬升速率大于2mm/a。在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地区,是一系列陆内走滑断裂活动高峰时间,如红河断裂活动高峰时间为26-23Ma;澜沧江断裂的活动高峰时间为20一17 Ma,鲜水河断裂的年龄为15 Ma,藏东贡日嘎布断裂的活动高峰时间为24.7 Ma。沿着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形成一系列走滑拉分盆地。在雅江碰撞带以南,主中央断层与主边界断层相继活动,向前陆盆地方向迁移,此时近东西向的西瓦里克前陆拗陷形成(约18.3 Ma开始),并伴随大量浅色花岗岩侵位(21一27Ma)。Harris认为在20一18Ma之前,喜马拉雅地体的沉积变质岩的构造抬升,造成孟
53、加拉浊积扇中87Sr/86Sr比值急剧增加, UDP钻探也表明孟加拉扇在17.5 Ma沉积速率增加。138 Ma期间青藏高原受印度板块持续挤压,喜马拉雅块体上主边界断层开始强烈活动,大规模逆掩推覆造成地壳增厚和重熔,壳源浅色花岗岩的侵位和聂拉木群混合岩化和叠加变质作用康马及告乌岩体在11-8Ma间出现一次快速抬升(刘顺生等,1987).西瓦里克前陆盆地中,其沉积速率由以前的0.1 mm/a增大到11-8 Ma的0.3 mm/a,重矿物中大量出现角闪石,而8-3 Ma间沉积速率很低,无角闪石出现。在孟加拉扇的深钻记录中也显示13-8Ma期间沉积速率加快,有大量角闪石出现。喜马拉雅地体发生了一次构
54、造一热事件。在滇川西部,东缅地块东界的右旋走滑断裂及其分支右旋逆冲走滑高黎贡断裂开始大规模活动,导致安达曼海的拉开,其走滑年龄分别为13 Ma和12一11 Ma。3Ma到现在: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时期(1)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FT年龄数据显示,不论是喜马拉雅地体和冈底斯岛弧地体都普遍记录到面状分布的3Ma左右的抬升记录。在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迎巴尔帕特峰)裂变径迹年龄为2-0.5Ma有一次快速抬升,速率为5mm/a,在西昆仑北西向正断层快速抬升发生在2一1.5Ma,速率为1-4mm/a.在滇西,红河断裂在4.7Ma有一次快速抬升。在昆仑山南侧,断续出现约千公里的钙碱性-钾质玄武岩带,其时代为2.0
55、一0.2 Ma。这些构造一岩浆热事件年龄都落在青藏高原周缘的强变形带上,都指示上新世末到第四纪整个青藏高原处于拉伸环境,转为整体抬升(2)高原上出现南北向拉张型沉积盆地,如中喜马拉雅北坡的吉隆盆地7Ma开始形成,1.6 Ma萎缩。昆仑山娅口盆地,约5 Ma开始裂陷,在1.7一1Ma开始封闭。柴达木盆地3Ma左右沉积速率明显增长为0.8 mm/a, 3.5 Ma后是柴达木盆地主要成盐期。青藏(包括柴达木)所有中新世一上新世沉积都是湖相细粒碎屑沉积,三趾马动物群广泛分布,暗示当时的高原是低缓丘陵和湖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推测周缘山脉在1000-2OOOm,河流湖盆1OOOm。(3)在现今高原周缘出现扇
56、砾岩沉积,如昆仑山北麓(西域砾岩2.97 Ma),祁连山北麓的玉门砾岩,始于2.46 Ma,龙门山山前砾岩等,它们与下伏的上新世细粒沉积岩呈不整合。高原东北侧的临夏盆地3.4-2.48 Ma盆地沉积中第一次出现砾石沉积(积石山砾石层)和不整合面,结束湖相沉积历史。高原的南侧吉隆盆地贡巴砾岩(2.4 Ma),南亚西瓦里克5Ma塔特罗组粒径变粗,至2.1Ma出现砾岩,再次出现大量角闪石。喜马拉雅西北段山麓前克什米尔盆地Karewas最早砾岩沉积始于3.80 Ma或3.15 Ma。孟加拉扇在6 Ma以前均为细粒浊积岩为主,5.40一5.10Ma前沉积速率加大,又一次出现大量角闪石。高原西南侧阿拉伯海
57、沉积速率3.4Ma以后也突然加速。几种主要流派:(1)碰撞成因:板块碰撞、地壳和岩石圈挤压缩短加厚、地壳分层加厚等(2)俯冲成因:单向俯冲、双向俯冲、三向俯冲、(3)挤出成因:印度板块向北推挤造成青藏高原块体向东的构造逃逸(4)拆沉成因和板片断离(break-off)(5)下地壳流动加厚成因 (4)、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机制解释青藏高原造山系统的一些构造模型(据尹安)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青藏高原的连续变形连续变形模型大陆逃逸模型(Tapponnier et al., 1982)(England and Houseman, 1986)国际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两种主导模型以刚性块体运动为特征,绝大部分变形
58、局限在边界断裂带上,块体的运动类似于海洋板块,应力通过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挤压、拉张、剪切及其联合作用)而传递,边界力驱动着块体运动。“大陆逃逸”以分散式变形为特征,不存在大幅度、局部化的变形。中下地壳的塑性流变驱动着脆性上地壳的运动,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不是刚性块体的滑移,而是以地壳物质从高原内部的向东流动和蠕散。“连续变形”沿N20E方向横跨青藏高原的四条剖面及其显示的均匀缩短15-2010-145.3-6.2几点事实:青藏高原内部不发育活动逆冲断层,相反却发育正断层和走滑断层GPS速度剖面横跨高原内部断层时不形成梯度带现代地震的震源断层面解为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因此,青藏高原内部 10-14
59、mm/yr 的地壳缩短不是通过逆冲断裂、地壳增厚和褶皱作用形成青藏高原的主导构造作用地壳缩短和增厚目前在青藏高原内部并不存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构造变形以走滑和正断为特征青藏高原的横向运动和物质东移刚性块体的横向挤出?变形体的粘塑性流动?青藏高原北部的左旋剪切是否昆仑断裂的错动造成的?50 km30 km17 kmGPS 观测到高原北部左旋剪切分布在400 多公里宽的范围内,不是由昆仑断裂这一单条断裂在大地震前的长期弹性应变积累所导致。在这400 多公里宽范围内发现的大量活动断层的存在表明高原北部的左旋剪切可能是分配在多条走滑断裂之上的。横跨青藏高原南部的右旋走滑分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嘉黎断裂沿N2
60、0E横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嘉黎断裂的距离(km)N110E速度分量 (cm/a)GPS观测到高原南部同样存在1条宽达数百公里的右旋剪切带,其与高原北部左旋剪切带系统的形成可能是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流动的结果,流动最快的核心部位正是两剪切系统所夹持的高原中部(3033N)。围绕青藏高原东构造节的涡旋运动而不是刚性块体旋转青藏高原周边的地壳缩短吸收了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部分相对运动量导致青藏高原形成的地壳缩短和增厚作用目前只发生在高原周边青藏高原内部以走滑、正断层、地壳物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节的顺时针旋转为特征,而不是刚性块体的挤出青藏高原周边和内部主要断裂的滑动速率一般不超过10mm/yr,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外专有技术许可合同
- 2(2024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合同
- 2024苹果购买合同的样本
- 2024年实习生权益保障协议
- 2024代理协议合同范本代理协议合同范本
- 2024装修分包合同书范文
- 2024年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合同
- 2024年大型水电项目施工建设合同
- 2024年国际化工产品销售合同
- 2024常州市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范本
- 张家爷爷的小花狗2
- 配电房设备运行记录表
- 猪营养体系课件-整理
- 《通用量具培训》教材课件
- 某水电站防洪影响评价呈文
- 第五章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
- 设备设施拆除报废申请表
- T-CRA 002-2023 客运索道安全运营应急预案编写指南
- 【机械手】-基于组态王的机械手设计报告
- GB/T 27794-2023电力电缆用预制混凝土导管
- 生物化学实验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