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选择题1.(2023广东深圳一模)1898年,容闳建议修筑由天津经山东德州到江苏镇江的铁路,得到了清政府批准,但德国强烈反对,并称如果中国政府一定要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就必须交给德国公司承建。可见,德国的主要动机是()A.独占山东市场B.巩固势力范围C.加大商品倾销D.减少资本输出2.中法战争期间,作为新闻性画报的《点石斋画报》,翔实生动地描绘战事,接连不断刊发报道,并且对台军大捷、法人残暴、甬江之战等,都及时绘有相关图景。这些报道()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战事B.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C.反映民众高度关注时局D.表明政府重视社会舆论宣传3.(2023山东滨州期末)下图为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致英外交大臣的信函内容节选。这封信应写于()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4.(2023广东深圳高三一模)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等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5.(2023广东六校联考)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盛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提出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两广总督在回复顾盛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自守政策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C.清政府的举措受限于传统思维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6.(2023湖北武汉二模)客邮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私设的邮政机构。《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以备发生争议时可引用外交文书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后来,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应允客邮的存在。客邮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清朝的外交与国际接轨B.西方侵略中国方式的巨变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近代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7.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8.(2023河北秦皇岛三模)1868—1894年,中国烟叶出口量增长了152倍。与此同时,各地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江西省“属邑遍植之,甚者改良田为烟畲,致妨谷收,以获厚利”;湖南善化县“种烟几成美利,或至废田与园而为之”。这说明该时期中国()A.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外力推动B.农村经济开始被卷入国际市场C.经济作物成为外贸主导产品D.自然经济因外资而加速解体9.下面是1843年前及1843年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图表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A.割地赔款B.五口通商C.协定关税 D.公使进京10.(2023广东佛山二模)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费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摊派,称为“协饷”。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这说明()A.财政支持决定了西征成败B.中央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C.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D.东南省份与中央的矛盾被激化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后,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A.使清政府舍弃闭关自守的政策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2.(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A.清朝国力的衰微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C.李鸿章专权恣肆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二、非选择题13.(2023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书的遭遇材料一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国内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右图)。此书一出版便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材料二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可能首先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完成。1888—1889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时,而时已晚矣”。——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选择题1.(2023广东深圳一模)1898年,容闳建议修筑由天津经山东德州到江苏镇江的铁路,得到了清政府批准,但德国强烈反对,并称如果中国政府一定要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就必须交给德国公司承建。可见,德国的主要动机是()A.独占山东市场B.巩固势力范围C.加大商品倾销D.减少资本输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瓜分狂潮中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包揽在山东的铁路修筑权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凭借铁路巩固在华势力范围,故选B项。2.中法战争期间,作为新闻性画报的《点石斋画报》,翔实生动地描绘战事,接连不断刊发报道,并且对台军大捷、法人残暴、甬江之战等,都及时绘有相关图景。这些报道()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战事B.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C.反映民众高度关注时局D.表明政府重视社会舆论宣传解析由材料可知,新闻性画报以作者的主观立场绘制生动的图像信息,宣传广泛、浅显易懂,能够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故选B项;“客观真实”表述过于绝对,从材料可知画报带有主观色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画报的报道情况,不能体现民众关注时局的程度,排除C项;画报不是政府创办,不能体现出政府对舆论宣传的作用,排除D项。3.(2023山东滨州期末)下图为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致英外交大臣的信函内容节选。这封信应写于()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人在北京获取了更多的信任和权力,成为清政府的顾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给予英国人更多的权益,故19世纪60年代符合材料信息,故选B项;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未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与英国政府是敌对关系,排除A项;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国家,如日美德等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排除C项;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4.(2023广东深圳高三一模)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等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汉口、九江等地一方面诱使英国共同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可增加关税收入,故选D项。5.(2023广东六校联考)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盛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提出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两广总督在回复顾盛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自守政策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C.清政府的举措受限于传统思维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解析两广总督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反映了其受到“天朝上国”传统思维的影响,故选C项。6.(2023湖北武汉二模)客邮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私设的邮政机构。《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以备发生争议时可引用外交文书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后来,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应允客邮的存在。客邮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清朝的外交与国际接轨B.西方侵略中国方式的巨变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近代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客邮在中国经历了从私设到代办再到官方应允的地位,说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选C项;客邮属于邮政机构,而清朝的外交主要体现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上,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国家侵华方式以武力侵略和商品输出为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隶属于英国的客邮在中国地位的变化,而非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7.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说明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8.(2023河北秦皇岛三模)1868—1894年,中国烟叶出口量增长了152倍。与此同时,各地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江西省“属邑遍植之,甚者改良田为烟畲,致妨谷收,以获厚利”;湖南善化县“种烟几成美利,或至废田与园而为之”。这说明该时期中国()A.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外力推动B.农村经济开始被卷入国际市场C.经济作物成为外贸主导产品D.自然经济因外资而加速解体根据材料“1868—1894年,中国烟叶出口量增长了152倍。与此同时,各地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为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经济作物烟草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烟草出口和种植的问题,没有涉及其他出口物品,不能说明中国的外贸状况,排除C项;根据材料“1868—1894年,中国烟叶出口量增长了152倍”,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烟叶主要是出口,与外资无关,排除D项。9.下面是1843年前及1843年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图表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A.割地赔款B.五口通商C.协定关税 D.公使进京根据题干材料“1843年”“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一条内容就是协定关税,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0.(2023广东佛山二模)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费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摊派,称为“协饷”。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这说明()A.财政支持决定了西征成败B.中央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C.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D.东南省份与中央的矛盾被激化根据材料“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可知地方省份可以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这体现了中央财政权下移的趋势,同时中央政府勒令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权威,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清政府通过摊派的方式解决军饷是因为财政支出过于庞大,而不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南省份与中央矛盾激化,排除D项。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后,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A.使清政府舍弃闭关自守的政策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根据题干材料“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时间范围内,洋务运动还未开始,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12.(2023广东潮州二模)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A.清朝国力的衰微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C.李鸿章专权恣肆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根据材料“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后来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可知李鸿章极力举荐淮系人员为统帅,拒绝任用湘系人员,但淮系叶志超又为前敌诸将所不服,这说明当时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结合材料时间“1894年”,可知处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际,故这种派系之争会殃及国家安危,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内部的派系斗争,而非其国力状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可知李鸿章极力维护自身派系权力,但叶志超是朝廷任命,材料未体现其为李鸿章专断所下决定,故无法体现“专权”一词,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选帅过程呈现派系之争,而非将帅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3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书的遭遇材料一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国内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右图)。此书一出版便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