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诵代教-《黄河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以诵代教-《黄河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以诵代教-《黄河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以诵代教-《黄河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以诵代教-《黄河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诵代教一一黄河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中黄河形象并领悟其伟大精神的内涵。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学会诗歌的朗诵技巧。

【学习方法】

诵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学习流程】

欣赏------静静地听

导入新课

导语: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

的文明;她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她与她的儿女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

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

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带领抗

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

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

词《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

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听歌。

过渡:听完找出统领全诗思想感情的文眼。

—题目中的“颂”字,“颂”一一赞颂、歌颂、颂扬;朗诵词中的“赞

歌”,即全诗的感情基调为“赞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

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之情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朗读------朗朗地读

朗诵技巧:

(1)读准字音,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地朗读。

(2)把握基调,每一个字都要饱含情感。

(3)注意语音的轻重,音节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来表现诗情。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请力图将自己对语句的理解用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来。

3、抽取个别学生或小组展示。(多形式)

品读细细地品

1、“望”黄河(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明确: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

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朗读指导:“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

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

“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颂”黄河(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

(1)语言标志一一三次“啊!黄河!”的呼喊。

朗读: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表明在歌颂。

(2)这句话将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哪三个层次?试从每个层次中用

波浪线划出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体会。

明确:(1)“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

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

献。

(2)“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

坚强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3)“臂膀”: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躯干,黄河支流

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向前进。指出黄河的自

然特点。

小结:黄河是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是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

(4)朗读指导:这三个层次朗诵时先舒缓深沉,再坚强有力,后高亢激昂,

情感要有变化。

请大家齐读一遍。

练习——朗读和写朗诵词

小组内分角色读,展示

出示保卫黄河歌词,学写朗诵词。

结束语:走进黄河,保卫黄河

朗读在“黄河之巅”——《黄河颂》教学反思

再一次翻开《黄河颂》准备教学时,才发现“爱国主义精

神”的培养目标在当下这些已习惯了安逸舒适生活、没有

民族危机感的孩子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所以,要

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唤起孩子们内心对我们祖国的无限崇

敬和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是我这次教学最想

要达成的目标,于是朗读的指导成为我本次教学的重点教

学辅助手段。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在“家国情怀”的单元主题下显得更加具体。家国情怀,

它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

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

力。怎样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较好地融入到课

堂的教学中,以达到初中语文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帮助,这

是我极力想要达成了目标,因此在教授前,我特意将《黄

河大合唱》的组诗再次的了解了一遍,通过对作品有八个

乐章的比较,从落实朗读的角度去组织这次《黄河颂》的

教学设计。

首先是初读,寻找诗歌感觉。由学生个体朗读,让同学点

评,寻找本首诗歌的朗读停顿和重音。学生们在最初朗读

时只是着眼于读准了字音,并不在乎语感,所以听完之后

感觉太过干涩,于是我让同桌两位同学进行互读,听出对

方的重音和停顿并进行交流,表现出诗歌的韵味来。两遍

的初读,学生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到自己朗读的语速来,于

是全班齐读,似乎找到了诗歌声音的美感来。

接着是再读,把握诗歌内容。这次,由我范读,目的是激

情引趣,让学生在我激情澎湃的示范中理解诗歌歌词部分

的意思,从而为主题的把握做好铺垫。也许是夸张的朗读

感染了学生,他们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也加入了朗读的行

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气势汹汹,“劈成南北

两面”的“洪荒之力”都从孩子们的重音和高亢声中牵引

出来,看得出学生开始放开大胆的尝试走进歌词内容了,

此时我借势引出黄河伟大坚强的具体表现,于是,进入第

三次系统的朗读一一体会诗歌情感。

这一次是分任务来朗读,由男生来朗读歌词中“绘黄河”

部分,由女生来朗读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并在女生朗

读时对男生提出听读任务——“摇篮”和“屏障”的内涵,

从而引发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朗读情感来诠释“伟大坚

强”。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啊!黄河!”的朗读语气把握

不准,过于羞涩,导致气氛有些尴尬,还出现了一部分同

学的笑场情况,如果当时我能就势分析一下语气词的作用,

同时将写作背景提前插入进来,也许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这部分作者的情感,也能更快地投入到“颂黄河”朗读应

该体现出来的神韵美来。

男女生的朗读,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自己在朗读技巧上的优

劣,也让我感受到学生个体理解的差异,于是适时的插入

写作背景和《黄河大合唱》组诗的介绍,对“伟大而坚强”

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引导,逐渐贴近了本次教学

的情感目标,在这样的铺垫下,我又再次让全班齐读。

当学生在注意了重音、节奏、语气、语速和情感的变化下

而齐读出来的《黄河颂》,确实让我感受到学生对“颂”的

理解,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

精神,感受到了学生们将要学习黄河精神时的无坚不摧和

庄严豪迈的气势来。

本次的教学,让我体会到朗读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更加清晰的明确了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呈现出来的方

式,让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展现出它应有的特色和美感,将

初中语文教学回归到最初的原始解读方式,这是我们最应

该踏实践行的语文教学途径。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爰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借助多媒

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

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

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要引导学生了

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

爰国热情。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

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黄河颂》虽然是一首现代诗,但语言浅显易懂,情感

豪迈直露,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多障碍。

《黄河颂》虽然是一首现代诗,但语言浅显易懂,情感

豪迈直露,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多障碍。

这一课的教学,应当以诵读为主,同时可以借助音乐

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诵读

前,可以通过背景的介绍、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

感。教师可以利用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对

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者笔下塑

造的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奔涌

而出的影湃激昂的民族情感。

至于诗中采取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直抒胸臆、呼

告、比喻、比拟、反复等,都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

不必做过多讲解,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体

会,进而模仿运用。

本课的"思考探究”的两道题分别是基于诗歌内容和写

法而设计的,比较简单。"积累拓展”部分专门设计了要

求学生学习做批注的题目。这种方式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

可能使用过,本课则集中设计了一些批注示例,引导学生

进行学习和模仿,自行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批注。学

生初学做批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但更应该提倡真实和

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而非千人一面。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

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

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

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

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

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

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琅琅清音,化育诗心

一一王老师试讲课《黄河颂》课评记录

李凤梅

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常常

苦于缺乏上佳路径,难以牵着学生的手在诗歌殿堂里畅游;学生则

受环境和积累的限制,难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无法与文本

对话;前者“讲不好”,后者“读不懂”一一也许这是中学语文诗歌

教学的尴尬。“讲不好”或许是因为“讲析”本身就不是诗歌教学的

最佳方式。有一次,著名诗人舒婷听完老师讲授她的《致橡树》之

后说,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

'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诗人直率,

把一脸尴尬留给了老师。其实,有时候诗歌的美是讲解不出来的,

在《红楼梦》中,小丫头香菱都晓得:“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

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

理有情的“……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那么,什么是诗歌教学的上佳路径呢?我想,化用一个成语来

形容恐怕最合适一一“读”占鳌头。

何为诗?《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于这“情动于

中而形于言”的文体,不适合解析之,却适合嗟叹之,咏歌之,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哈尔滨风华中学的王老师老师深谙此道,引领一

群风华少年用琅琅清音演绎《黄河颂》,他带领同学们从“我观诗”

中见黄河之“象”、从“诗观我”中见黄河之“意”,通过反复诵读,

感受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整堂课,抒豪情,展壮怀,赢得满堂喝

彩。

一、反复自读,读懂字词要义,领会诗句内涵,感受文

字的魅力。

著名诗人郭小川谈写诗时,他说:“用上千支笔,去写一字句。”

因此,反复诵读,更能领会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背后的要义。课堂

上,王老师就特别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让我们再回到课堂去,欣

赏王老师老师和学生们的精彩表现一一

【课堂回放】

师:让我们欣赏诗的第一节,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受到黄河的雄

浑气魄?

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句最能感受到黄河的气魄,

中原大地广阔,黄河把它劈成两面,这最有气势。

师:如果你把这句的动词有力度、有速度地读出来,就更能读

出你说的这种气势。你再来试一试。

(学生再读一遍,有些语速语调的变化)

师:让我们一起做劈的手势,再来一起读一下这句。

(学生边做手势边读,有了情感的味道)

师:这样读就可以感受到黄河无坚不摧、坚毅果敢的气魄,这

样读,诗就有了味道。你从哪一句中感受到这种气魄和力量了?

生:我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感受到了,这一句我可

以感受到黄河的坚强。

师:你从这一句中感受到力量,但读得是水波微澜,读得是水

波荡澜,这样,请你把这一句中最让你感受到画面的词重读、顿读,

就可强调突出,你试试。

生:我从“澎湃”一词中感受到了画面,“惊涛澎湃,掀起万丈

狂澜”(学生重读“澎湃”)

师:加重语气,注意停顿,就能读出画面感和语境感。“惊涛澎

湃,掀起万丈狂澜”(教师示范,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这一句有一个词不知不觉我们都加重了语气。

生:万丈,因为这个词形容黄河的气势比较适当。

师:黄河流至晋陕峡谷,水面由400多米骤然收束至几十米,

从数十米的高空垂天而降,在诗人李白的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

请你读出万丈的长度。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在“万丈”一词加重了语气)

(全场鼓掌)

从“劈成”、“澎湃”到“万丈”,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一次

次诵读,配合手势动作,手之舞之,师生渐入佳境,铿锵之音脱口

而出,听课老师情不自禁地为王老师的“妙引”和学生们的“妙读”

献上热烈的掌声。通过诵读,学生们理解了作品中的关键字词,也

就读懂了诗句,打通了跟文本对话的通道。再如,学习第二小节时,

王老师老师也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他说:“让

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第二节,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边读一边划,哪些

文字深深地打动了你,哪些文字更加激发了你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王老师老师并没有统一划出“好的”语句,而是让每个学生细细地

读,在品读感悟中划出打动自己的字句。他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阅

读感受,珍视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尤其需要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

文字的要义,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才有可能走

进诗歌深处,领会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二、吟咏玩味,读出节奏韵律,感受诗情画意,领略文

学的美感。

平时观课,分析字词、肢解诗句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果王老师

老师也仅限于抓住关键字词的要义,那么先生笔下的“黄河”恐怕

就不是那条雄浑壮阔滚滚滔滔的大河了,而是被肢解成一截一截的

小溪了。他引领学生们品读关键字词,披文入情,让学生逐渐领略

到诗歌之美。

诗歌也许是最具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了,唯有大声诵读,方

能感受到它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诗歌又独具画境美,画境中又流淌

着诗情,也唯有诵读,方能感受到作品中的诗情画意,领略到这种

文学样式独特的美感。王老师老师特别擅长引导学生在吟咏玩味中

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律。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他抛出第

一个问题:“还记得你读的第一首诗是什么吗?”这个问题唤醒学生

童年的记忆,一个学生背诵《静夜思》,但他是以匀速平淡的语调背

出来的。王老师老师适时引导道:“诗背得很准确也很洪亮,如果节

奏再清晰些就更好了,按照二三字节奏停顿读就更有诗的味道了,

'床前/明月光',试一试。”老师一导,学生一试,感觉果然就不一

样了,多了几分节奏感和韵律美。

尤其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第二节的时候,他引导学生张开想像

的翅膀,复活感性的画面,让学生在画境中徜徉一一

【课堂回放】

【屏显】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学生轻声诵读,边读边划,思考,教师巡视交流)

师:划出句子以后,认真地练读几遍,争取读出你对这个句子

的感受和体会。

师:同学们,哪些文字更加激发了你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请读

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认真练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指一女同学)请你为我们读一读第一

小节。

(学生诵读)

师:声音轻柔,读到摇篮,你想了谁?

生:我想到母亲

师:是啊,把黄河比作摇篮,比作我们的母亲,世界上最美好

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呼唤,我们能不能以呼唤妈妈的深情,再读一下

“啊!黄河!”

(学生再读第一句,有了情感)

师:很柔情,再缓慢一些就更深情了,(指另一女同学),你来

试一试。

(学生再读,文字间充满了深情)

师:所有女同学,以呼唤母亲的深情来呼唤我们的黄河

(女同学读“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练读,展示练习成果,老师适时点拨;再练读,再尝试,再展

示……如此反复,学生们终于以悠长深情的语调呼唤这条母亲河,

深情款款。

【屏显】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一位男同学读)

师:读这一段,你明显有了力量,为什么?

生:因为黄河像一个巨人,在保护着我们国家,所以必须有力

量。

师:巨人,在你的心目中,巨人是什么形象,得多高?

生:非常高,高大且强壮。

师:顶天立地,不可战胜。说他强壮,得多强壮?

生:不可被击倒。

师:铜头铁臂,不可匹敌。他得多有力气?

生:所有东西都搬得起来。

师:填海移山,力大无穷。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巨人,这就是我们的母亲,五千年的风

风雨雨,她养育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在地理位置上,黄河是军事

屏障,黄河精神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城防,这一小节我们要读起对巨

人的坚毅和我们对他的敬意。哪位男同学再来试一试。

(一男同学慷慨诵读)

经过前面的点拨和铺垫,学生已颇得要旨,无需更多提醒,他

的诵读跟前面小节的柔情舒缓已完全不同,他读得慷慨有力,充满

激情。

在课堂上,王老师老师有一个短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那就是

“试一试”:要读出节奏时,他说:“你试一试。”要读出重音时,他

又说:“你试一试。”要读出画面时,他还说:“你试一试。”要读出

情感时,他仍说:“你试一试。”在他的鼓励下,学生一试再试,反

复诵读,吟咏玩味,整个课堂,琅琅书声,传递出诗歌营造的特殊

美感,完成了从“文字”到“文学”的一大跨越。

三、深情朗诵,把诗读成你我,把你我读成诗,感受文

化的力量。

在日常诗歌教学中,不少老师甚至难以打通老师、学生、文本

三者对话的通道,被难解的字义句义挡在鉴赏之门外,能够勉强步

入文学殿堂的,也多半止步于此,难以前行了。王老师老师不满足

于师生欣赏到的《黄河颂》这首诗的文学美感,继续带领学生“向

青草更青处漫溯”,感受文化的力量。

五千年的黄河,哺育了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哺育了五

千年从未断流的华夏文明。如何让今天的孩子感受母亲河带来的文

化之力呢?王老师老师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张开想像的翅膀,

回望那一幕幕历史画卷一一

师: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夏到清,我们朝代的大部分都城都建

立在黄河流域,我们的母亲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孩子们茁壮成长,看

着我们的民族在发展壮大,她看到黄帝和蚩尤在黄河边酣战,激战

连天;看到她的聪明的孩子发明了甲骨文,记录日月星辰;她还看

到---

生:她还看到我们民族的儿女在保卫着我们的祖国

生:她还看到了我们中国56个民族团结一心

生:她还看到我们中国文华的辉煌灿烂

师:是呀,这就是诗中所写的---

生读: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儿这发源

师:她把全部的爱用来养育我们的华夏儿女,英雄的儿女,让

我们以无限的深情来赞美我们的黄河母亲吧!“啊!黄河!”

(全体女生深情齐读第二节的第1小节)

师:深情款款,情意绵绵。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而这首《黄河颂》就是典型的“合为事而作”的

伟大杰作。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的东北、华北大部分地

区,越过黄河就会占领全中国。用滚烫之笔创作《黄河大合唱》,爱

国豪情喷薄而出。洗星海又谱写乐曲,全国军民高唱黄河之歌!面

对民族大灾难,众志成城,无所畏惧,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可

是,毕竟时隔八十年了啊!如何让今天生逢盛世的孩子穿越历史的

销烟回到那“黄河危急,民族危急”年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

在《诗与直觉》中说道:“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

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

美。”王老师老师就是借助联想的力量,促使学生穿越烽火,回到那

时那境去叩问自己:

师:黄河的儿女们,怎么办?黄河危急,民族危急,假如你就

是当时奔赴战场,抗击日军的战士,你来到黄河边,你会对我们的

黄河母亲说什么?

生:我想对她说,黄河,你养育我们,现在你需要我们的保护,

我们一定要保护你,去战胜敌人。

师:你是黄河的儿女,女战士。(另指一生)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对黄河说,谢谢你,黄河,你保护过我们,我们也要尽

我们的责任,保护你,保护中华,现在我要奔赴前线,英勇杀敌。

生:我们是黄河生养的,我们要用热血来保护她,我们的母亲

河!

师: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我们不记仇恨,但我们不能忘记,中

华儿女万众一心,面对磨难,面对挑战,永不放弃,勇往直前,团

结一心,生生不息,我们高唱着保卫黄河,流血牺牲保卫着我们的

民族,我们的祖国。这就是血脉里滋长发扬着的伟大的黄河精神,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是英雄的民族!

黄河的文化之水就这样流进了今天风华少年滚烫的血液中,华

夏文明的特质就这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朱光潜先生还说过这样

的话:“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

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到新鲜生命。

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诗

的境界》)是的,优秀的文化是不受时空阻隔的,作为听课老师,我

能从这群00后的少年铮铮誓言中听到他们从诗里吸纳到的力量。

至此,已达“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一“我就是黄河”“黄河就是

我”!但王老师老师仍不满足于学生对那时那境的联想,他将学生“拉

回”现实,关注当下,让学生来到黄河边深情倾诉:

“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磨难,一个又一个

挑战,今天也激励着中华儿女实现着伟大的中国梦,实现着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轻轻对着我们的黄河母亲诉

说,说一说我们今天的新中国。”

讲台上的屏幕飘扬着五星红旗,大家耳边萦绕着《黄河颂》的

乐曲,学生庄严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其声铿锵有力,其情真诚率直,

他们把诗读成了你我,把你我读成了诗,全场掌声雷动,禁不住为

这一群激情满怀的少年喝彩!

教者,意犹未尽;学者,亦意犹未尽;听者,更意犹未尽。王

老师老师和同学们再以演出的方式颇具仪式感地为大家献上《黄河

颂》的朗诵。

他们简单准备,临时安排了报幕人、领诵人、指挥等。准备妥

当,他们左手平端诗文稿件,昂首挺胸,目视前方,神情庄严,在

背景音乐《黄河颂》的渲染下,在屏幕黄河视频背景的衬托下,声

音洪亮,气场十足,来了一场临时朗诵表演!

朗诵结束,全场又一次响起如雷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我反复多次聆听王老师老师执教的《黄河颂》的课堂实录,每

一次都被学生慷慨激昂的诵读声点燃,重回诗的意境,回到战火纷

飞的时代,仿佛自己就是黄河的一滴水、一朵浪,用心倾听祖国大

步向前的足音。听着听着,我忽然想起著名作家周国平写过的一首

《深夜读诗》,其中有一小节,他这样写道:

让我脑子里的每一个细胞

都变成美丽的诗句,

而我整个躯体

不过是诗的影子。

王老师老师的课不正是如此吗?他用琅琅清音,引领学生走进

诗歌的殿堂,把诗读成你我,把你我读成诗,化育一颗颗诗心。

课后习题

一.积累运用

L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澎湃(pdi)发源(yuan)

屏障(zhang)浩浩荡荡(hdo)

B.浊流(zhu)流泻(x七)

构筑(zhu)九曲连环(qu)

C.哺育(b。)山巅(dian)

劈开(pi)万丈狂澜(Idn)

D气魄(pb)榜样(bang)

扮演(ban)伟大坚强(jid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原野气魄赞歌高山之颠

B.狂澜浊流宛转惊涛澎湃

C.连环奔腾摇蓝发扬滋长

D.屏障臂膀哺育一泄万丈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在这里是气势的意思)

B.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C.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慢帐)

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文化的发源地)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来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

一项是()(2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

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流出了,流出

了。

A.黄皮肤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天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5.下面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B.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C.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6.综合性学习。

班上开展以“追寻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

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诗歌朗诵】请你写出两句吟咏黄河的诗句。

(3)【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

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植

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山清水秀。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

生计。

材料三:近年来,黄河沿岸向黄河里排放的工业废水一天比一天多,10

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2005年黄河来水的一半,

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叫“一碗水,半碗污”。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7sli题。(16分)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

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一一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

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

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

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一

一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

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止在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

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

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

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

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

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

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

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

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

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

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

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

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

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