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_第1页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_第2页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_第3页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_第4页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第1篇:《给老师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寒假读书心得

温学来

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阅历的教育理论家。他用平实的语言,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老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老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不能忽视事物多样性,将教育当成知识的简单叠加;更不能将学生当成读书机器,当成考试机器;忽视学生作为灵魂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特性,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怀分数,应乐观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沟通,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无论怎么也弄不懂,植物是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的,怎样从幼芽里发育出叶子,怎样从花里结出果子的。生物老师常常提问他和刺激他:“难道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吗?你究竟能干点什么呢?”在这个男孩子的心里,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来说也变得复杂了,因为缺乏自信心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他通向认识的道路。有一次上课时,生物老师说:“再过几天,幼芽就要长出来了,我们全班都到长着栗树的林荫道去观察。在那里,要是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

那时候事情就毫无希望了。”

生物老师很喜欢自己栽种的东西,他从种子培育出栗树的幼苗,再把这些小栗树排成一条林荫道。当全班学生来到栗树林荫道的时候,老师惊呆了: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学生们也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而在阿辽沙的眼光里,一刹那之间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内心的深深的痛苦,屈辱,精神力量的突然燃烧和暴发。阿辽沙以此表示抗议。他感到,老师的话里含有恶意。而孩子是要以怨报怨的,有时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事来。

我们的工作中,有时还会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容忍。讲了几遍的问题,学生再错,就会怒从心起。还有那些粗心造成的错误,更被认为是学习态度不好。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

有的学生一下子就能把老师教的内容都学会,而有的学生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还会犯错误,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老师要教给他们真知就不能把孩子们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要理解、信任他们,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而且鼓舞他们不必在意那些差错。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是老师的职责。

当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老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课例分析《梅花魂》

温学来

老师在教学中稳稳地把握了文脉,让学生在参加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等多维度的体验。这堂课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老师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与内心的情感资源。从而使全部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化。教育思想是开放的。从学生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无疑,能让课堂如此灵动起来源于学生思维的开放。尤其是有气节人物的课件出示的时机恰到好处。刚出现“有气节”这个词时学生不能够理解,于是我及时出示了课件,学生明确了有气节的人物,使得课堂气氛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全面地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小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温学来

一、调查情况分析

实施“课改”至今,全区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了依规实施教学管理教学指导,依规开展教改实验的快车道。教学讨论氛围浓郁,课题实验形势看好。

(一)课堂教学讨论成效显著

课堂教学是老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更是学生情感、意志、品格得以进展的主渠道。小学教学讨论工作围绕教研兴教战略,抓住主战场,凸现主阵地,着力与课堂教学讨论。

1、讨论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的一个多边活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一种正向互动。既激发老师对教学的制造性,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展。以我校为例,组织了教研活动十二次,教学讲座次6次,这些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了正迁移作用。

2、绩效显现。一年来,参加了区的各项评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绩效,这些成果将会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老师参加教研意识增强

教学讨论通过社会和学校,领导和老师共同推动,正以“卷起千堆雪”的态势,如迅雷唤醒教育人的共鸣,如春雨润泽老师的心田。

1、意识决定一切。我区着重强调老师参加教研的意识,帮助教

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老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多次讨论会与课题会。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增强了对教研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和业务水平。老师参加教研的意识在活动中得以增强,任课老师都参加所任学科教研活动。

2、实验稳步推动。随着教材的修订和改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逼近我们当前的课堂。为了用好教材,把握新的《课程标准》,老师们参加课题实验意识普遍增强,认识到只有通过课题实验,才能正确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发现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统计有90%以上的老师想参加或已经参加了不同层面的课题实验,老师们独立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能力增强。

(三)以研促教的举措加大

教学讨论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是提高教学素质的保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教研的力度,改变教研策略,让教学讨论贴近老师。在帮助老师转变观念,提高业务水平上。我区展了“集中备课”的活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滞后

科学的教学管理,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展。而目前的教学管理,还不能适应教育进展的需要。教研经费投入不足,老师的配备不足,各别学科无人上课,不上课情况严重。

(二)课堂效益不高

一是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训练方法、

评价手段都是在围绕“应试教育”做文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老师的负担过重。从老师问卷中可以看出,有的班主任老师的课时量在20课节以上,高负荷的工作量使老师第天基本是忙上课、忙批改,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讨论教材和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发挥老师教学的制造性。其次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在课堂教学中是老师凭借自己对教材上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己获得知识的阅历向学生进行灌输。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以“传授——练习”机械重复,进行呈现。二是不重视养成教育。一方面父母教育太过功利;另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得少。尤其我校从调查中可知,学校的外来打工学生占62%,一年到头根本无法去过问孩子在校的情况。

(三)教育观念陈旧

从调查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精神和教材思想要求的课占大多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情况原因是:一是老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实施课堂教学。二是主动学习不够。老师手中除了教材和教参之外,基本没有帮助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业务能力的学习资料。在调查中反映出,没有《课程标准》的老师占60%,没有订科学教学杂志的老师占72%。

三、教学工作建议

(一)转变思想合理开发新资源

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乐观性,创设一个能使每个人全面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1、改变评价策略,2、合理调配资源,3、加强教学管理,4、发挥中心作用

(二)实施“快乐教学”确立新理念

1、平等是基础:一要有平等的心态,二要有平等的视角,三要有平等的氛围。2、沟通是途径。3、自主是目标。

(三)创新思路拓宽教研新途径

1、“教研”促进进展,2、“教研”提高效益,3、“教研”推出名师,4、开展联动教研,5、增强教研实效性。

第2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几缕斜斜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窗台上,映射在我手中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上。春光是如此的明媚,我的心情不由得开朗起来。昨天那淘气捣蛋的学生被我一顿训斥,想必也该平静了吧,下周的讨论课要上了,也该理理头绪了;哦,还有儿子的学习,该查查了。。。。。。一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躁,我急忙调整自己的思绪,生活要每天去面对,事情每天都会产生。好心情坏心情每天都要过。其实,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谁能活在世外桃源,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苦楚,作为平凡而一般的我,更不用说啦。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是呀,“心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何不让我们的心境盛开快乐之花。

身在教坛,笑拥春风。

脚踏大地,心安理得。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感受空气的气息,去享受花草的缤纷,让自己的感官灵动起来,打开心灵的门,让心灵出来晒晒太阳。在喧闹的日子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商场人头攒动,股票狂涨狂

跌。。。。。我们不妨沉下心来,让自己静一静:今天的作业改完没?被训的学生想通了吗?这节课该怎样教?。。。。。。。

是呀,教学杂事,烦事只有在静中才理得清。

是呀,教学突破,效率的提高,只有在静中才能把准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文人居士陶渊明的境界,更是我们新时代老师的共识。老师要学会静,老师更需要静。惟有静才不乱,惟有静才安宁,惟有静才会享受生活,品味幸福。

第3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几缕斜斜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窗台上,映射在我手中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上。春光是如此的明媚,我的心情不由得开朗起来。昨天那淘气捣蛋的学生被我一顿训斥,想必也该平静了吧,下周的讨论课要上了,也该理理头绪了;哦,还有儿子的学习,该查查了。。。。。。一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躁,我急忙调整自己的思绪,生活要每天去面对,事情每天都会产生。好心情坏心情每天都要过。其实,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谁能活在世外桃源,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苦楚,作为平凡而一般的我,更不用说啦。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是呀,“心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何不让我们的心境盛开快乐之花。

身在教坛,笑拥春风。

脚踏大地,心安理得。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感受空气的气息,去享受花草的缤纷,让自己的感官灵动起来,打开心灵的门,让心灵出来晒晒太阳。

在喧闹的日子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商场人头攒动,股票狂涨狂跌。。。。。我们不妨沉下心来,让自己静一静:今天的作业改完没?被训的学生想通了吗?这节课该怎样教?。。。。。。。

是呀,教学杂事,烦事只有在静中才理得清。

是呀,教学突破,效率的提高,只有在静中才能把准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文人居士陶渊明的境界,更是我们新时代老师的共识。老师要学会静,老师更需要静。惟有静才不乱,惟有静才安宁,惟有静才会享受生活,品味幸福。

第4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阅历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老师应该要不断培育自己读书的爱好,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化地思考。确实,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

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乐观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老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阅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老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第5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杨文华

读到《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乐观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阅历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阅历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常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老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进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怀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纳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淘气、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爱好,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化地思考。确实,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教育技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进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经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老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老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老师成长和自我进展的基础,老师从阅历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老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老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老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乐观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老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老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苏霍姆林斯基在“老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老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老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试想:老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老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第6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读书时,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其著作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其文娓娓到来,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时通俗易懂、异常亲切,而读后也时常感觉到一种不谋而合与心领神会,甚至恍然大悟。

在读书时,我经常会对比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被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的成长不遗余力的精神而感动。

这本书首先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让他们有时间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不一定就是好课,课堂安排一定要张弛有度才行。

书中说了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新内容,回答得也很好,甚至还可以举一反三。可是今天上课时,却发现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已经有些模糊了,个别的可能已经把教材全忘了;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会觉得很吃力。而在昨天上课时,明明都掌握的很好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那么如何运用于实践呢?这就需要老师针对新学的知识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所谓的“实际作业”就是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进行探索、思考、验证,从而牢牢的掌握知识。

其次比较吸引我的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对于后进生我一直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智力问题,而非教育问题。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只是从理论上行得通,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进展我觉得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弃恶从善一样难,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也不是很赞同。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彻底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书中提到的那个“费加”是一位令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学生,也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纳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没有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班级,学业成绩终于赶上来了,七班级毕业后,费加进了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能有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一定非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所学的应用题,不要用要求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这样只会让他们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进展他们的智力,给予他们适当的夸奖与鼓舞,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短时间见成效,老师要用进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有所成效。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书中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产生很多相应的思考,一种欲罢不能的动机驱使你去品读下一条。这本书的每一条建议都和我们的老师休憩相关,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和教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老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如果一个老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许就是许多优秀老师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吧。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为人的高尚,为教的执着,以及做学问所显示出来的那份厚重。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都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进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制造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成为有用之人。

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好书不厌百回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

想想自己:有时候我在课堂上讲着讲着便停顿下来讲不下去了,本想把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多传授给学生,用丰富的材料调动他们的学习爱好,可是觉得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太少了,搜肠刮肚却无法清楚地给学生讲述;有时为了一个活动,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绞尽脑汁却总也想不出属于自己的有效设计„„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老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老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老师’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底蕴’。„„”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老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老师的精神需要。老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备课,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爱好也会荡然无存。

读了《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终身阅读、终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扩展自己的教育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制造力和他们的求知热情,让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成长路程中的指路明灯,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崇高的精神殿堂!

第7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听从了老师的指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中有两条给我印象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