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A/2D/wKhkGWZ-fS6AKwD5AAHUcq0zNVM911.jpg)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A/2D/wKhkGWZ-fS6AKwD5AAHUcq0zNVM9112.jpg)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A/2D/wKhkGWZ-fS6AKwD5AAHUcq0zNVM9113.jpg)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A/2D/wKhkGWZ-fS6AKwD5AAHUcq0zNVM9114.jpg)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A/2D/wKhkGWZ-fS6AKwD5AAHUcq0zNVM9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一、基础部分(29分)1.(10分)看拼音写字词。kuānwèiqīngcuìshūjízhēngzhēngrìshàngjiànwēizhīzhùwànxiànggēngxīnxiāo息元xiāoxiāo毁云xiāo2.(1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A.正月(zhēng)僧人(sēng)焚烧(fén) B.依偎(wēi)机杼(zhù)处境(chǔ) C.栖息(qī)花圃(pǔ)浣(huàn)溪沙 D.搅和(huo)剔(tì)除作业簿(bù)3.(1分)下面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肿胀骆驼翻箱倒柜 B.严竣俊俏千锤万凿 C.僻静避免焉知非福 D.慈祥坚硬司空见惯4.(1分)下面关于古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诗词中的“西江月、卜算子、浣溪沙、清平乐”都是词牌名。 B.“为是其智弗若与”和“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话中的“为”意思不一样。 C.“盈盈一水间”和“眉眼盈盈处”中的“盈盈”的意思接近。 D.《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分别跟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有关。5.(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革命事业能早日成功,战士们甘愿赴汤蹈火。 B.布达拉宫依山而建,雄伟壮丽,巧夺天工,令游客赞叹不已。 C.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真是死得其所。 D.这么难的数学题,他都能考满分,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6.(1分)下列句子意思跟俗语意思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佳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生活上的事一般都是她自理,王佳生气地说:“你们是不称职的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 B.陈老师只有本科文凭,而他不少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C.被老师批评过后,李卫心里有点难受,爸爸劝他说:“要听得进别人的批评,这对你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D.雯雯平时阅读有随手记的习惯,没想到一年下来写作水平提高了不少。——无心插柳柳成荫7.(1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顺序来写的。 B.《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全文以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的孩子形象。 C.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D.《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8.(每空1分,共9分)联系所学诗文,将名句填写完整。【时光匆匆】朱自清感叹:“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①外,又剩些什么呢?”正如《长歌行》里两句诗所说:“②少壮不努力,!”回想起老师的鞭策教导,我们懂得了“③,事非经过不知难。”即将毕业的我们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④”,感恩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关爱。【读书立志】读书相遇伟大的品格。郑燮有竹石般的坚定意志,“千磨万击还坚劲,⑤。”于谦用“粉骨碎身浑不怕,⑥”表达坚贞不屈的品质。【壮美家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跟随李贺感受到了“大漠沙如雪,⑦”的边塞风光;跟随王维欣赏到了“渭城朝雨浥轻尘,⑧”的清新明朗;跟随韩愈饱览了长安“天街小雨润如酥,⑨”的早春景象……祖国河山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美!二、阅读部分(31分)9.(6分)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①者,其始折②旋疾徐③,惟舟师④之为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⑤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⑥舟师,槌鼓速进,亟⑦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⑧乎?【注释】①操舟:指驾船。②始:开始学习时。③折旋:掉头转弯。④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师傅。⑤遂:于是,就。⑥遽谢:马上辞别。⑦亟[jí]:突然。⑧幸:得意。(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①其始折旋疾徐:②乃四顾胆落:(2)用简洁明了的现代白话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说明白。(2分)文言:遂以为尽操舟之术。现代白话:(3)楚人为何会面对“今日之危”束手无策,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因为他船驾驶速度很快,突然遇到危险来不及作出反应。B.因为他在江中岛屿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时没有遇到过危险。C.因为他骄傲自满,才学到一点本领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10.(11分)实用文阅读。【材料一】端午节,是吃粽子的节日,它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插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系五彩线、涂雄黄、佩香囊……到处呈现喜洋洋的景象。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也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幸福生活的美感。(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有删改)【材料二】随着《端午奇妙游》的播出,在《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之后,河南卫视再次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而出圈。娱乐至上,流量为王,当很多平台都在追求流量、推崇娱乐明星时,河南卫视如一股清流般席卷海内外,重燃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各大卫视都是以娱乐为主流,推崇流行文化,靠综艺和明星来吸引观众。而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没有明星大咖,甚至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舞台,大部分都是实地取景,但节目背后却有着无尽的文化资源和节目组所有人员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热爱和钻研。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守住初心,持续出新,才有不断“出圈”的精品,才有沛然蓬勃的文化自信。【材料三】在我国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河南卫视凭借着豪华的明星阵容、炫彩的舞台效果,在各大卫视中领衔出圈。B.对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是河南卫视获得众多赞誉的主要原因。C.我国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节日文化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仪式感和美感。D.过节的方式会发生变化,但只要传统文化的根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2)阅读材料,照样子,根据提示,将端午儿歌中的习俗和祝福语补充完整,所填最后一字需押ang韵。(3分)五月初五是端阳,插艾叶,戴①,(填习俗)系彩线,涂②(填习俗)吃粽子,裹白糖,③。(填七个字的祝福语)(3)阅读河南卫视两期《端午奇妙游》节目海报图,完成填空。(4分)①两期海报图中,体现端午习俗的共同元素是。②联系阅读材料,河南卫视节目组这样设计两期海报的用意是。(4)学校组织“我们要/不要过传统节日”辩论赛。反方说,现在这个时代生活忙、节奏快,要与时俱进,跟当下流行文化发展接轨,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过传统文化节日。请你作为正方,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点理由,进行反驳。(4分)理由一:理由二:(三)记叙文阅读(14分)11.(14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有母亲做的面食,就有故乡(文/艾科)①小时候,母亲每次做饭之前,都会征询我和弟弟的意见,当我们兄弟俩掰着手指头想了半天,也说不清楚到底想吃什么时,母亲就会双手一拍道:“那就擀面条吃好啦!”闻听此言,我和弟弟严词抗议:“吃啥都行,就是不吃面条!”也不知道为啥,我们兄弟俩天生抗拒面条。②为了勾起我和弟弟的胃口,母亲不但凭北方女人的聪慧勤劳,将普普通通的一瓢面,擀出细如粉丝的面条、宽若柳叶的面叶以及白绿相间的韭菜面皮,还会在面汤里面卧俩荷包蛋作为“诱饵”。逢年过节偶尔杀鸡,母亲则会将炒熟了的两根鸡腿单独保留,以备日后下面时,可以从腿肉上扯下几绺鸡丝,放到锅里打牙祭。③但我和弟弟常常心照不宣把碗里的荷包蛋或鸡丝捞出吃完后,还是将寡味的面条和面汤弃之不理。母亲见我们糟蹋粮食,脱下布鞋就朝我们的屁股上打来,她边打边骂:“小冤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吃面比吃黄连还难吗?你俩当顿不吃下顿也别吃,饿死你们算了!”在母亲的“淫威”下,我和弟弟乖乖回到餐桌边,涕泪纵横地拿起筷子,将剩余的面条吃得一干二净。④酷夏时节,面的做法又有不同。我和弟弟会从井里压出清澈拔凉的井水,倒入干净的空瓷盆里,给母亲的清水面条降温,井水撤换三次,确保面条从外到里彻底清凉。母亲还会从菜园里面采摘些许苋菜和豆角,洗净后用开水清焯chāo,加上陈醋、香油、蒜泥、黄瓜丝、葱花、食盐等一应食料,倒进凉了面的瓷盆里面搅匀,直至入味。⑤在酷夏的燥热里吃上这样一碗清凉爽口、开胃提神的凉拌面条,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只有在知了声声的盛夏,我和弟弟才不会对面食心生厌嫌。⑥农闲的时候,母亲心情大好,家里的面食会升级成饺子。儿时生活穷困,没有余钱买肉,吃的大多是素馅水饺,原料有韭菜、鸡蛋、馓子和粉丝。同样是面食,饺子吃起来,味道就是与众不同。热腾腾的饺子刚端上桌,我和弟弟就开始大快朵颐,这时候的桌上就显得其乐融融,母慈子孝了。⑦母亲对于面食的改造,除了面条和水饺,还有馒头、包子、烙饼、煎饼、疙瘩汤、葱油饼、水烙馍等等多种形式。一瓢白面在她手里,总能做出花样频出的美食来。连我和弟弟都将做面食的每一道工序,熟记于心。但即便这样,除了可口的水饺之外,一切关于面食的餐饭我都不冷不热。离开故乡近二十年来一直如此。⑧直到在一个凉风瑟瑟的秋日周末,天气骤然转凉,我也饥肠辘辘,跑到厨房里准备下一碗清汤寡面充饥。我本来是想规避煎炒烹炸的繁琐,但不知为何,凭着对母亲做面食的依稀记忆,我将面条捞出控干后,又起火炒了一盘青椒鸡蛋,并把青椒鸡蛋拌入控干后的筋道蓬松的面条里,一口气竟然吃了两大碗。⑨吃着吃着,沉睡近二十年的味蕾突然苏醒,母亲做的面食的味道,悄然在胃腔里面生根发芽、抽枝散叶。走过国内外多个城市、遍尝过诸多美食的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随着年岁增长,骨子里难忘的美食,还是儿时故乡的味道。在这一瞬间,我很想念日渐苍老的母亲,想念母亲做的乡间美食,想念遥远的故乡。(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1)照样子,梳理文章中有关做面食的情节和“我”对面食情感态度的变化。(4分)(2)下面几个词语都跟母亲有关,这些词语在文中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诱饵”,原指捕捉动物时用来引诱它的食物,用在文中是形象地表达母亲想方设法勾起我们吃面食的胃口。B.“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在文中是写我们家贫困,母亲想方设法改善我们的面食。C.“淫威”,原指滥用的威势,用在文中是表达对母亲责骂我们的愤恨和不满。D.“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原指植物生长的样子,用在文中是形象地表达“我”长大后才发现,童年的味觉习惯早已在母亲做的面食中形成。(3)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中藏着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描写想表现母亲的哪些品质?(4分)①描写人物的方法:②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母亲的品质是:(4)短文回忆了儿时种种母亲为我们做面食的情景,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假如你是语文老师,对下面四位学生的回答做何评价?请你选择。(4分)A.说得有道理B.理解错误学生①:人到中年了,“我”骨子里难忘的美味依然是母亲做的面食。学生②:儿时觉得母亲做的面食除了凉拌面和饺子都不是美食,到了中年才明白天下所有面食都是难于抗拒的人间美味。学生③:儿时嫌弃母亲做的面条,然而人到中年,即使是清汤寡面也会勾起“我”的乡愁。学生④:短文的题目饱含着身在异乡的“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三、习作表达(40分)12.(44分)根据要求,完成习作。生活中总有一些看似平凡不起眼的事,却让人回味很久。请以《我从未如此_____过》为题,选一件你经历过的最让你回味的事写下来。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结合具体事例,表达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得使用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一律使用化名。(2)字迹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450字。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部分(29分)1.(10分)看拼音写字词。kuānwèi宽慰qīngcuì清脆shūjí书籍zhēngzhēngrìshàng蒸蒸日上jiànwēizhīzhù见微知著wànxiànggēngxīn万象更新xiāo消息元xiāo宵xiāo销毁云xiāo霄【解答】故答案为:宽慰清脆书籍蒸蒸日上见微知著万象更新消宵销霄2.(1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A.正月(zhēng)僧人(sēng)焚烧(fén) B.依偎(wēi)机杼(zhù)处境(chǔ) C.栖息(qī)花圃(pǔ)浣(huàn)溪沙 D.搅和(huo)剔(tì)除作业簿(bù)【解答】A、B、C正确。D.有误,“剔除”的“剔”应读“tī”。故选:D。3.(1分)下面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肿胀骆驼翻箱倒柜 B.严竣俊俏千锤万凿 C.僻静避免焉知非福 D.慈祥坚硬司空见惯【解答】A、C、D正确。B有误,严峻:严厉;严肃。故“严竣”的“竣”错误。故选:B。4.(1分)下面关于古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诗词中的“西江月、卜算子、浣溪沙、清平乐”都是词牌名。 B.“为是其智弗若与”和“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话中的“为”意思不一样。 C.“盈盈一水间”和“眉眼盈盈处”中的“盈盈”的意思接近。 D.《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分别跟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有关。【解答】A、B、D正确。C.有误,“眉眼盈盈处”盈盈:到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一水间”中的“盈盈”是水清澈、晶莹的样子。故表述错误。故选:C。5.(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革命事业能早日成功,战士们甘愿赴汤蹈火。 B.布达拉宫依山而建,雄伟壮丽,巧夺天工,令游客赞叹不已。 C.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真是死得其所。 D.这么难的数学题,他都能考满分,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解答】A、B、D正确;C.不恰当。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与语境不符。故选:C。6.(1分)下列句子意思跟俗语意思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佳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生活上的事一般都是她自理,王佳生气地说:“你们是不称职的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 B.陈老师只有本科文凭,而他不少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C.被老师批评过后,李卫心里有点难受,爸爸劝他说:“要听得进别人的批评,这对你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D.雯雯平时阅读有随手记的习惯,没想到一年下来写作水平提高了不少。——无心插柳柳成荫【解答】B、C、D都是正确。A.不恰当。“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当子女想要去赡养自己的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是告诉我们应该及时行孝,用在这不恰当。故选:A。7.(1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顺序来写的。 B.《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全文以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的孩子形象。 C.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D.《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解答】A、C、D正确。B.有误。《表里的生物》是作者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写了“我”因为父亲的怀表而产生的一系列充满孩子气的思考探究的过程。故选:B。8.(9分)联系所学诗文,将名句填写完整。【时光匆匆】朱自清感叹:“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①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正如《长歌行》里两句诗所说:“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回想起老师的鞭策教导,我们懂得了“③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即将毕业的我们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④润物细无声”,感恩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关爱。【读书立志】读书相遇伟大的品格。郑燮有竹石般的坚定意志,“千磨万击还坚劲,⑤任尔东西南北风。”于谦用“粉骨碎身浑不怕,⑥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坚贞不屈的品质。【壮美家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跟随李贺感受到了“大漠沙如雪,⑦燕山月似钩”的边塞风光;跟随王维欣赏到了“渭城朝雨浥轻尘,⑧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明朗;跟随韩愈饱览了长安“天街小雨润如酥,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景象……祖国河山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美!【解答】【时光匆匆】分别出自朱自清的《匆匆》、汉乐府的《长歌行》,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增文贤文》。【读书立志】(2)分别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壮美家园】分别出自李贺的《马诗》,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故答案为:①徘徊;②老大徒伤悲;③书到用时方恨少;④润物细无声;⑤任尔东西南北风;⑥要留清白在人间;⑦燕山月似钩;⑧客舍青青柳色新;⑨草色遥看近却无。二、阅读部分(31分)9.(6分)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①者,其始折②旋疾徐③,惟舟师④之为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⑤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⑥舟师,槌鼓速进,亟⑦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⑧乎?【注释】①操舟:指驾船。②始:开始学习时。③折旋:掉头转弯。④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师傅。⑤遂:于是,就。⑥遽谢:马上辞别。⑦亟[jí]:突然。⑧幸:得意。(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其始折旋疾徐:慢。②乃四顾胆落:张望。(2)用简洁明了的现代白话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说明白。文言:遂以为尽操舟之术。现代白话: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3)楚人为何会面对“今日之危”束手无策,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因为他船驾驶速度很快,突然遇到危险来不及作出反应。B.因为他在江中岛屿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时没有遇到过危险。C.因为他骄傲自满,才学到一点本领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解答】(1)考查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①“其始折旋疾徐”意思是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掉头还是船转弯,是快还是慢。“徐”慢。②“乃四顾胆落”意思是他四处张望,吓破了胆。“顾”张望。(2)考查了句子翻译。“遂以为尽操舟之术”意思是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3)考查了寓言的寓意。熟悉寓言内容可知,楚人面对“今日之危”束手无策,是因为他骄傲自满,才学到一点本领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文章通过一个人学习驾船的事情,告诉我们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故选C。故答案为:(1)①慢;②张望。(2)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3)C。10.(11分)实用文阅读。【材料一】端午节,是吃粽子的节日,它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插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系五彩线、涂雄黄、佩香囊……到处呈现喜洋洋的景象。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也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幸福生活的美感。(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有删改)【材料二】随着《端午奇妙游》的播出,在《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之后,河南卫视再次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而出圈。娱乐至上,流量为王,当很多平台都在追求流量、推崇娱乐明星时,河南卫视如一股清流般席卷海内外,重燃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各大卫视都是以娱乐为主流,推崇流行文化,靠综艺和明星来吸引观众。而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没有明星大咖,甚至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舞台,大部分都是实地取景,但节目背后却有着无尽的文化资源和节目组所有人员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热爱和钻研。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守住初心,持续出新,才有不断“出圈”的精品,才有沛然蓬勃的文化自信。【材料三】在我国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A.河南卫视凭借着豪华的明星阵容、炫彩的舞台效果,在各大卫视中领衔出圈。B.对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是河南卫视获得众多赞誉的主要原因。C.我国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节日文化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仪式感和美感。D.过节的方式会发生变化,但只要传统文化的根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2)阅读材料,照样子,根据提示,将端午儿歌中的习俗和祝福语补充完整,所填最后一字需押ang韵。五月初五是端阳,插艾叶,戴①香囊,(填习俗)系彩线,涂②雄黄(填习俗)吃粽子,裹白糖,③祝大家端午安康。(填七个字的祝福语)(3)阅读河南卫视两期《端午奇妙游》节目海报图,完成填空。①两期海报图中,体现端午习俗的共同元素是赛龙舟。②联系阅读材料,河南卫视节目组这样设计两期海报的用意是重新燃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4)学校组织“我们要/不要过传统节日”辩论赛。反方说,现在这个时代生活忙、节奏快,要与时俱进,跟当下流行文化发展接轨,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过传统文化节日。请你作为正方,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点理由,进行反驳。理由一:美丽又动人的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理由二:传统节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解答】(1)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河南卫视再次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而出圈”可知,河南卫视凭借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热爱和钻研而出圈,并非是豪华的明星阵容、炫彩的舞台效果。故A表述错误。(2)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句子仿写。阅读材料一可知,端午习俗有: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插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系五彩线、涂雄黄、佩香囊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据此将端午儿歌中的习俗和祝福语补充完整即可。(3)考查内容的理解。阅读两期《端午奇妙游》节目海报图,会发现图中都有赛龙舟的习俗。故①两期《端午奇妙游》节目海报图,共同元素是赛龙舟。②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材料二可知,因为人们对当代习俗有了新的认识,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所以才有不断“出圈”的影视精品,才有沛然不可遏抑的文化自信。所以河南卫视节目组这样设计两期海报的用意是:重新燃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4)考查辩论讨论。学生结合所给材料回答即可。阅读材料可知,我们认为弘扬我们的民俗文化、过传统节日有以下几点理由,理由一:美丽又动人的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理由二:传统节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故答案为:(1)A;(2)①香囊;②雄黄;③祝大家端午安康;(3)①赛龙舟;②重新燃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4)美丽又动人的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传统节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三)记叙文阅读(14分)11.(14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有母亲做的面食,就有故乡(文/艾科)①小时候,母亲每次做饭之前,都会征询我和弟弟的意见,当我们兄弟俩掰着手指头想了半天,也说不清楚到底想吃什么时,母亲就会双手一拍道:“那就擀面条吃好啦!”闻听此言,我和弟弟严词抗议:“吃啥都行,就是不吃面条!”也不知道为啥,我们兄弟俩天生抗拒面条。②为了勾起我和弟弟的胃口,母亲不但凭北方女人的聪慧勤劳,将普普通通的一瓢面,擀出细如粉丝的面条、宽若柳叶的面叶以及白绿相间的韭菜面皮,还会在面汤里面卧俩荷包蛋作为“诱饵”。逢年过节偶尔杀鸡,母亲则会将炒熟了的两根鸡腿单独保留,以备日后下面时,可以从腿肉上扯下几绺鸡丝,放到锅里打牙祭。③但我和弟弟常常心照不宣把碗里的荷包蛋或鸡丝捞出吃完后,还是将寡味的面条和面汤弃之不理。母亲见我们糟蹋粮食,脱下布鞋就朝我们的屁股上打来,她边打边骂:“小冤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吃面比吃黄连还难吗?你俩当顿不吃下顿也别吃,饿死你们算了!”在母亲的“淫威”下,我和弟弟乖乖回到餐桌边,涕泪纵横地拿起筷子,将剩余的面条吃得一干二净。④酷夏时节,面的做法又有不同。我和弟弟会从井里压出清澈拔凉的井水,倒入干净的空瓷盆里,给母亲的清水面条降温,井水撤换三次,确保面条从外到里彻底清凉。母亲还会从菜园里面采摘些许苋菜和豆角,洗净后用开水清焯chāo,加上陈醋、香油、蒜泥、黄瓜丝、葱花、食盐等一应食料,倒进凉了面的瓷盆里面搅匀,直至入味。⑤在酷夏的燥热里吃上这样一碗清凉爽口、开胃提神的凉拌面条,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只有在知了声声的盛夏,我和弟弟才不会对面食心生厌嫌。⑥农闲的时候,母亲心情大好,家里的面食会升级成饺子。儿时生活穷困,没有余钱买肉,吃的大多是素馅水饺,原料有韭菜、鸡蛋、馓子和粉丝。同样是面食,饺子吃起来,味道就是与众不同。热腾腾的饺子刚端上桌,我和弟弟就开始大快朵颐,这时候的桌上就显得其乐融融,母慈子孝了。⑦母亲对于面食的改造,除了面条和水饺,还有馒头、包子、烙饼、煎饼、疙瘩汤、葱油饼、水烙馍等等多种形式。一瓢白面在她手里,总能做出花样频出的美食来。连我和弟弟都将做面食的每一道工序,熟记于心。但即便这样,除了可口的水饺之外,一切关于面食的餐饭我都不冷不热。离开故乡近二十年来一直如此。⑧直到在一个凉风瑟瑟的秋日周末,天气骤然转凉,我也饥肠辘辘,跑到厨房里准备下一碗清汤寡面充饥。我本来是想规避煎炒烹炸的繁琐,但不知为何,凭着对母亲做面食的依稀记忆,我将面条捞出控干后,又起火炒了一盘青椒鸡蛋,并把青椒鸡蛋拌入控干后的筋道蓬松的面条里,一口气竟然吃了两大碗。⑨吃着吃着,沉睡近二十年的味蕾突然苏醒,母亲做的面食的味道,悄然在胃腔里面生根发芽、抽枝散叶。走过国内外多个城市、遍尝过诸多美食的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随着年岁增长,骨子里难忘的美食,还是儿时故乡的味道。在这一瞬间,我很想念日渐苍老的母亲,想念母亲做的乡间美食,想念遥远的故乡。(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1)照样子,梳理文章中有关做面食的情节和“我”对面食情感态度的变化。(2)下面几个词语都跟母亲有关,这些词语在文中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A.“诱饵”,原指捕捉动物时用来引诱它的食物,用在文中是形象地表达母亲想方设法勾起我们吃面食的胃口。B.“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在文中是写我们家贫困,母亲想方设法改善我们的面食。C.“淫威”,原指滥用的威势,用在文中是表达对母亲责骂我们的愤恨和不满。D.“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原指植物生长的样子,用在文中是形象地表达“我”长大后才发现,童年的味觉习惯早已在母亲做的面食中形成。(3)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中藏着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描写想表现母亲的哪些品质?①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的描写②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母亲的品质是:爱惜劳动成果、关爱子女及严厉教子。(4)短文回忆了儿时种种母亲为我们做面食的情景,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假如你是语文老师,对下面四位学生的回答做何评价?请你选择。A.说得有道理B.理解错误学生①:人到中年了,“我”骨子里难忘的美味依然是母亲做的面食。A学生②:儿时觉得母亲做的面食除了凉拌面和饺子都不是美食,到了中年才明白天下所有面食都是难于抗拒的人间美味。B学生③:儿时嫌弃母亲做的面条,然而人到中年,即使是清汤寡面也会勾起“我”的乡愁。A学生④:短文的题目饱含着身在异乡的“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A【解答】(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情节和情感的梳理。①根据“在酷夏的燥热里吃上这样一碗清凉爽口、开胃提神的凉拌面条,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只有在知了声声的盛夏,我和弟弟才不会对面食心生厌嫌”分析概括:吃凉拌面条。“我”和弟弟认为是一大快事。②根据“热腾腾的饺子刚端上桌,我和弟弟就开始大快朵颐,这时候的桌上就显得其乐融融,母慈子孝了”分析概括:吃到母亲包的饺子,“我”和弟弟就开始大快朵颐。③根据“母亲对于面食的改造,除了面条和水饺,还有馒头、包子、烙饼、煎饼、疙瘩汤、葱油饼、水烙馍等等多种形式。一瓢白面在她手里,总能做出花样频出的美食来。连我和弟弟都将做面食的每一道工序,熟记于心。但即便这样,除了可口的水饺之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农业对改善农村地区空气质量的贡献分析
- 2025年度地下空间开发土石方外运合同范本
-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及挑战分析
- 贫困生认定申请书格式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品个性化印制合作合同
-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配送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 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
- 2025年度房地产实习生就业合同
- 2025年度城市公园设施维修保养合同
- 红头文件申请书格式
- 中国人口研究专题报告-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西南财经大学x清华大学-202501
- 建筑工程安全与管理
- 幼儿园开学教师安全知识培训
- 2024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1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 25版六年级寒假特色作业
- 浙江省杭州市9+1高中联盟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 旅游行业智慧旅游营销策略与方案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