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摘编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仪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解析强加因果,制订婚礼是要革除偶婚制的陋习。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解析“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错。答案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沈从文传凌宇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所幸图书馆里有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也毫无限制。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好几倍。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连预先所缴的两块钱报名费也被退回。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于是,他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沈从文却没有气馁。这个“乡下人”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然而此时的沈从文经济来源完全断绝。冬天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屋内没有火炉。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过冬之物。吃饭更成问题,常常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支持着最初阶段的学习。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这时,郁达夫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沈从文也想到了他。11月13日,在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郁达夫到公寓里来看望沈从文。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郁达夫打量着那间破庙般寒碜的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他一切都明白了。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结账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结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并要他“好好写下去”。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晚,郁达夫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到外面找事做,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中策是想法弄几个旅费,返回湖南故土。下策又有两种办法,一是应募当兵,二是做贼去偷。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同时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他的《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后来徐志摩将这位文学青年推荐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之聘任沈从文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从此开始了极富创意的人生。4.郁达夫在称赞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的同时,诧异于他的“简单愚直”,下列各项不属于其原因的是()(3分)A.窘境中,不改变理想。B.高小毕业,成为不注册的旁听生。C.通过求学获得文凭,解决生存问题。D.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答案B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只身到北京求学,希望能考进大学读书,但他很快就知难而退,改为到京师图书馆自学,希望走自学成才的路子。B.沈从文参加过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得了个零分。这反而使他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文学创作,他坚信努力不会白费,理想定能实现。C.四处碰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试着给郁达夫写信求援。他相信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温情和道义的师长,会在患难中伸出援手。D.郁达夫踏雪专程看望尚不知名的沈从文,他看到了沈从文生活的窘迫,明白了沈从文为何在北京忍受如此的艰苦生活,所以勉励他“好好写下去”。E.沈从文之所以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恰恰和他在北京求学时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来的吃苦精神有很大关系,这个“乡下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解析A项,“知难而退”错误。C项,“相信郁达夫是一个具有温情和道义的师长”文中没有相关信息。D项,“明白了沈从文为何在北京忍受如此的艰苦生活”没有根据。答案BE6.沈从文在极为简陋的“窄而霉小斋”的读书和写作生活,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不惧环境艰难的超脱精神。由“窄而霉小斋”这个名字便知道沈从文生存环境的艰难,也可见他那种善于自嘲、不惧贫困的超脱精神。(示例二)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努力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虽屡遭挫折但仍积极生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虽艰难窘迫但不改其志;敢于挑战任何艰难困苦的勇气,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气馁,不放弃。(示例三)耐得住孤独寂寞的精神。为了实现理想,他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忍得住轻蔑和侮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代表契诃夫“嘘!……我们去门房谈,这里不方便……他会听见的……”他们进了门房。为了不让看门人马卡尔偷听告密,他们赶紧打发他去地方金库。马卡尔拿起收发簿,戴上帽子,但他没有去地方金库,而是躲在楼梯底下:他知道他们要造反……头一个发言的是卡沙洛托夫,之后是杰兹杰莫诺夫,之后是兹拉奇科夫……危险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一张张红脸膛开始抽搐,人们捶胸顿足……“我们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而不是鬼知道什么年代,更不是洪荒时代!”卡沙洛托夫说,“这些大腹便便的家伙过去为所欲为,现在不许这么干了!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时候,他们可以……”以及诸如此类的话。杰兹杰莫诺夫接着慷慨陈辞,内容大致相同。兹拉奇科夫甚至破口大骂……人人都在呐喊!不过话说回来,还是有人极度明智。这位有识之士做出一脸忧虑,用一块沾满鼻涕的手帕擦着脸说:“哎,值得这样吗?唉……嗯,好吧,就算这些话都有道理,不过何苦呢?你们用什么尺度衡量人,别人也用同样的尺度衡量你们:一旦你们当了上司,别人同样会造你们的反!请相信我的话!你们只会害了自己……”但是大家不听他的,不让他把话说完,就把他挤到房门口。看到理智不占上风,有识之士也失去了理智,自己也激动起来了。“是时候了,现在该让他明白,我们也是人,跟他一样!”杰兹杰莫诺夫说,“我们,我要再说一遍,不是奴才,不是贱民!更不是古罗马的角斗士!我们不许有人嘲弄我们!他对我们总是你呀你的(用‘您’表示尊敬,用‘你’表示随便,不客气);给他行礼,他不还礼;向他报告事情,他却扭过脸去;他还骂人……如今对听差也不兴你你你的了,何况对我们这些有身份的人!这些话都该对他说!”“前几天他冲我而来,问我:‘你那张嘴脸怎么啦?去找马卡尔,叫他拿墩布给你擦擦干净!’好个玩笑!还有一回……”“有一回我和妻子一道走,”兹拉奇科夫抢过来说,“碰巧遇到了他。‘哎,你这厚嘴唇,他说,‘怎么老跟窑姐儿鬼混!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告诉他,这是我妻子,大人……他没有道歉,只是吧嗒一下嘴唇!我妻子受到这种侮辱大哭大闹了三天。她不是窑姐儿,正相反……你们都知道……”“总而言之,先生们,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要么我们,要么他,要我们和他共事是绝对不行的!要么他走,要么我们走!宁愿丢官赋闲,不可人格扫地!现在是十九世纪。谁都有自尊心!即便我是小人物,可我毕竟不是抽象的人,我有自己的性格。我不容许!就这么对他说!让我们当中去一个人告诉他:照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代表我们大家!去吧!谁去?就这么照直说!不用害怕,不会出事的!谁去?呸……见鬼……我嗓子都喊哑了……”他们开始推选代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争吵,他们一致公认,最聪明,最有口才,最勇敢,当推杰兹杰莫诺夫。“去吧,谢尼亚(杰兹杰莫诺夫的小名)!别怕!就这么对他说!你什么也得不着,就这么说!你看错人了,大人,就这么说!你胡作非为!你找别人当你的奴才去吧!我们不比别人笨,大人,我们会把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撵走!用不着含糊其辞!就这么说……走吧,谢尼亚……朋友……只是你要把头发梳一梳……就这么说……”“我脾气急躁,先生们……,恐怕会说过了头。还是兹拉奇科夫去好!”“不,谢尼亚,你去好……兹拉奇科夫对付绵羊还行,而且还得喝醉了酒……他是糊涂虫,你呢,毕竟……去吧,亲爱的。”杰兹杰莫诺夫梳好头发,拉平坎肩,冲着拳头咳一声,就走了……大家屏住呼吸。进了办公室之后,杰兹杰莫诺夫站在门口,手哆嗦着摸摸嘴唇:哦,该怎么开头呢?当他看到上司秃顶上那颗熟悉的黑痣时,他感到心口一阵冰凉,心脏像被带子勒紧了……背上掠过一股寒气……其实,这不算糟糕,由于不习惯准都会这样的,就是不该胆怯……鼓起勇气来!“哎……你来干什么?”杰兹杰莫诺夫向前迈出一步,动了动舌头,但没能吐出一个字:嘴里像塞着一团乱麻。与此同时,这位代表感到,不仅嘴里出了毛病,五脏六腑也一样……那股勇气从胸部下到腹部,在那里咕噜响一阵,又顺大腿下到脚后跟,最后在靴子里卡住了……而靴子又是破的……糟糕!“哎,你来干什么?没听见吗?”“嗯……我,我没什么事……我只是顺便来看看。我,大人,听说……听说……”杰兹杰莫诺夫想管住舌头,但舌头不听话,他接着往下说:“我听说尊夫人中彩得了一辆四轮轿式马车……彩票,大人……嗯嗯嗯……大人……”“彩票?好……我这里只剩五张了……五张你全要?”“不……不……不要,大人……一张……足够了……”“五张你全要了?我问你呢!”“好极了,大人。”“每张六卢布……不过你么,只收五卢布……签个字吧……衷心祝你好运……”“嘻嘻嘻……谢谢……大人……啊哈,非常愉快……”“你走吧!”一分钟后,杰兹杰莫诺夫已经站在门房中央,脸红得像大虾,含着眼泪向朋友们借二十五卢布。“我给了他,诸位仁兄,二十五卢布,可那不是我的钱!这是我丈母娘要我付房租的……借给我钱吧,先生们!求求你们啦!”“你哭什么呀?很快你就可以坐上马车出游了……”“马车……马车……我要马车干什么?拿它吓唬人吗?我可不是神职人员!再说,要是当真中彩的话.我把马车放哪儿?我把它塞哪儿呀?”他们谈了很久。他们谈的时候,马卡尔(他能读会写)一直在记呀记呀。记完之后,便……如此这般……这下话就长啦,先生们!不管怎么说,由此可以引出教训:别造反!一八八三年五月二十八日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了几个准备“造反”的人,开始义愤填膺怒斥上司,最后却又屈从上司的故事。B.大家一致推选杰兹杰莫诺夫去理论,只是因为他最聪明,最有口才,最勇敢。C.从大家的争议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确受到了上司太多不公正的甚至侮辱性的对待,所以所有的人都想参与到这场斗争中来。D.杰兹杰莫诺夫推荐兹拉奇科夫去和上司斗争,因为他觉得自己脾气急躁,恐怕会说过了头。解析B项,大家推荐杰兹杰莫诺夫,既有他聪明、有口才、勇敢的因素,也有大家都不想做出头鸟的因素。C项,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参与斗争。D项,杰兹杰莫诺夫推荐兹拉奇科夫去和上司斗争不是因为他怕自己说过头,而是源于胆怯。答案A8.从性格的角度来看,杰兹杰莫诺夫具有怎样的弱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猥琐怯懦。面对上司,紧张害怕到话不成句的地步。②表里不一。在上司面前一套,背后一套。③曲意逢迎。心里本不想买上司的彩票,嘴上却说“好极了,大人”、“非常愉快”。9.小说最后写道:“由此可以引出教训:别造反!”你是否同意“别造反”的主张?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同意“别造反”的主张。①这样的“造反”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并没有思想行动上的充分准备。这些人对权势骨子里感到恐惧,距离自觉“造反”的思想意识还很远。②几个人相互推诿,用选“代表”的方式去“造反”,更显得滑稽可笑。③社会环境受到权势严密控制,造反的外部条件不具备。观点二:不同意“别造反”的主张。①人的尊严受到侮辱,应该起来“造反”,在造反中才有望获得人的尊严与平等权利。②只有造反,才能逐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才能动摇权势的控制。③“造反”会遇到挫折,但不能因为一次“造反”不成,就轻易放弃。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至之?”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帝遂杀之,年五十二。(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答案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B.高祖: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C.可汗:古代北亚游牧民族突厥、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践位”“践帝”“登基”。解析A项,“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错,“名”,是出生后取的。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文静对世道有自己的看法。当社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并发出了“可终羁贱乎”的感慨。B.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早在李渊还是唐公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察知他胸怀大志,与李氏父子深相交结。C.刘文静擅长外交谋略。他请求与突厥交好,唐公派他去出使,他用金币美女等引诱可汗,可汗答应请求,刘文静完成任务。D.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题时,总要反驳,终于招来杀身之祸。解析D项,“刘文静恃才招祸”错,被杀的原因是因为失宠的妾让自己的哥哥告发刘文静谋反。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漂泊贫贱吗?(2)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你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疑惑、疑忌)。【参考译文】刘文静,字肇仁,潇洒不羁有才能谋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巡逻兵在城墙上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刘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漂泊贫贱吗?”高祖当时为唐公,刘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裴寂并没有认同。刘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私下里入狱探望。刘文静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语挑拨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光武帝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为了儿女间的私情互相怜悯。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谈谈天下大事。”刘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数以万计,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它们。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难平定。现在汾、晋等地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我平时就知道他们都是豪杰,一旦号召,十万军队是可以召集到的。加上公府几万士兵,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击鼓进关,以此来威震天下,帝王的大业就成了。”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暗地里安排宾客。唐公于是打开大将军府调兵遣将,任命刘文静为司马。刘文静请求与突厥结盟,唐公答应了。唐公派刘文静出使结交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说:“唐公因何事起兵?”刘文静说:“先帝废除太子把王位授予后主,所以天下大乱。唐公,国家的近亲,害怕毁掉王室,起兵罢黜不应该继承王位者。希望与突厥共同稳定京城,金币、少男少女都可以属于可汗。”始毕可汗非常高兴,立即派两千人马跟随刘文静回去,又献千匹骏马。唐公高兴地说:“没有您哪里能够做好这件事呢?”唐公登上天子职位,提拔刘文静为纳言,当时多次把尊贵的大臣引到内室同榻共坐,刘文静进谏说:“现在境域之内,无不臣服。您延请臣子,皇帝的位子尊贵,您屈尊与臣子同席而坐,这就是王导所说的太阳屈驾和地上万物一样啊。”皇帝说:“我虽然受上天之命做了皇帝,但以往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您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刘文静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但裴寂唯独因为故旧的感情位居他之上,心中不服。每议论政事,多与裴寂唱反调,于是生出嫌隙。刘文静的妾失去宠爱,告诉她哥哥告发刘文静反叛,刘文静就被关进监狱。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问情况。皇帝就杀了他,时年五十二岁。(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解析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答案BE15.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蕴含着新事物层出不穷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2)苏轼的《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句子是:“。”(3)《离骚》中表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即使失去生命也心甘情愿的名句是:“。”答案(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虽九死其犹未悔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林冲被调去到离城十五里远的大军草料场做看守,风雪弥漫,草房简陋,只有他自己沽酒避寒,形影相吊,还希望天晴时能修补草房,长期居住。B.翠翠的爷爷感觉自己已经是日薄西山了,所以他对翠翠的婚事十分牵挂,但他隐隐约约有一种悲哀的感觉,似乎从翠翠身上看到了她母亲的命运。C.林冲虽然是个武艺高强的人,但开始阶段对高太尉加予他的迫害,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态度。D.像别里科夫这样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简直不名一文,应当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E.别里科夫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其精神薪火相传,当今有的人因循守旧,不思创新,抵制新思想,排斥新事物。解析D项,“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E项,“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答案DE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小二夫妻对林冲非常热情,但林冲却怕连累他们,表现了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B.别里科夫从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C.李小二面告陆谦四人密商之事,犹如鼓风机煽起了林冲内心深处潜在的怒火,反抗的种子猛然爆发出来。D.为了重现《边城》小说里茶峒古镇的人文景观,打造“书里边城”,花垣县已着手筹资达2.8亿元左右。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从别里科夫”。C项,搭配不当,应将“种子……爆发出来”改为“种子……萌发出来”。D项,不合逻辑,“达2.8亿元左右”有误,“达”后应跟确数,应删去“左右”。答案A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当代作家陈鲁民看到现代社会中把“抄袭”称为“致敬”,①有感而发:“把抄袭说成致敬,可谓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②抄袭多么难听,致敬何其喜庆,把抄袭说成致敬,③性质和内容没任何变化,④听起来就顺耳多了。就像孔乙己把‘偷书’说成‘窃书’,⑤仍然没挡得住人家打折了他的腿,⑥自己脸上却还是有光彩的。”①②③④⑤⑥A因而因为尽管可/但B于是尽管即使/虽然那么C进而虽然/甚至然而当然D从而/虽然但尽管可解析③④根据语意,构成转折关系,⑥与前一句也构成转折关系,据此得出答案。答案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时至今日已没有什么争议。但从作品质量看,①,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使得网络文学与有着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适当地创新文学形式,②,网络文学才能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那时,人们对它的关注将不再是其媒介和载体,③。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文学形式不够新颖(文学形式陈旧/艺术手法单一/艺术手法不丰富)②提升思想内容的高度(有意识地丰富思想内涵)③而是它本身(而是作品的艺术特色/而是它的思想内容)21.如图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的是把框架图中的内容描述出来,描述要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应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说明,先是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查,二是改造;再看普查包括的内容和改造的过程,然后一一描述。答案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再通过制定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报给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提了如下建议:(1)要留意报纸、杂志边角处的广告。(2)将一件电器完全分解并重新装上。(3)去一次最危险的职业场所。你认为以上建议中哪一条最不可思议而又极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材料写作,对于材料中的现象,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如本题选择关注身边的报刊边角的广告,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我们常常为没有重视某些细节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写错一个字,算错一个数。我们也常常为一些细节而感动,比如一句暖人心的话,一个细微的举动。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就是细节的重要性。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参考立意:①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②敢于创新,③突破自我。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隐逸《顾准文集》中写道,在古希腊,“学问不是‘货与帝王家’换口饭吃的玩意,而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这才能够产生或者放眼宇宙或者注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家。专制政治不可能设想这种知识的出路,知识无非‘求禄’”。他还写道,“‘君天也,天不可逃也’就算是注定了。知识分子不满意这一套,只好像贾宝玉那样当和尚去……在西方,政治权威不是至上的权威,思想家出在‘和尚’中的不少,不过那种‘和尚’是研究科学、写哲学著作的‘和尚’。入了空门,精研几何、逻辑、天文,皇帝老子也管你不着。中国,除了伦常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探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阅读至此,感慨不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今日得闲,就把《二十五史精华》中的“隐逸”部分通读一遍。再参照顾准对古希腊知识分子命运的分析,不禁对中国古代这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感慨不已。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你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甘居于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的下场,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隐士中也具有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桓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1.下列关于“隐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没有做官且不想做官的被称为“隐逸”或“逸士”。B.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选择了隐居就意味着选择清贫,他们安贫乐道,自得其乐。C.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关系。D.古代开明的帝王允许某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算是给这些人一个出路。解析原文写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居者各有各的苦衷。作者认为,他们内心是苦闷的,而且,“自得其乐”的是西方投身于教会的知识分子,“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答案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封建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读书而不做官的,不是做不了官,就是不想做官,那都是情不得已的。B.我国古代大多数隐士除了琴棋书画及研究儒道学问外,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更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C.大一统专制统治下,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就根本没有出路,其一肚子学问也就只能带进坟墓,对社会毫无意义可言。D.西方不满意现实政治的知识分子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古代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则往往默默终其一生。解析说法绝对。“根本”“只能”“毫无”这类措辞过于绝对,事实上,有的隐士还是多多少少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陶渊明、陆羽等。答案C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是自由的,他们有的从政,有的从医,有的经商,有的隐居,“各得其栖宿而已”。B.我国古代隐士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他们隐居以后有的也能留下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C.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隐逸者都要洁身自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你可以不与朝廷政府合作,但决不能得罪政治权威,更不能存有反叛之心。D.本文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慨叹古代人才浪费现象,希望当今时代国家能更加尊重知识分子,而广大知识分子也要积极努力,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民族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解析“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是自由的”说法错。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否从政,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而那些隐居者,也“全是不得已而为之”,何谈“自由”?答案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乱世出奇才——陶渊明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性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4.“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个“条件”的一项是()(3分)A.在不平凡的时代,因为心理的不平衡,人们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B.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C.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D.时代会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把个人的不平凡体现出来。解析因果关系不当。答案A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解析B项,“保全性命”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无奈和独善其身;D项,“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没依据;E项,“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错。答案AC6.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地去实现人生的理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逍遥游聂鑫森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贺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陶淘说:“是,是。”“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贺先生说:“好吧。”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贺先生,您不该救我!”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陶淘哭了,说:“我愿受教于先生。”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世道终于清明了。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向人们讲述主人公贺先生的故事,却先写一所大学,然后再引出人物、名字、专长等,在情节安排上略显拖沓。B.文中有多处文言的表达,这不但使文章在短小的篇幅内具有很大的容量,而且使得文章语言典雅,充溢着传统文化的魅力。C.陶淘贯穿文章始终,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他在生活、工作中都和贺先生形成了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贺先生的品质。D.作者把贺先生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残酷的生活条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批判和对现实生活态度的思考。解析A项,“情节安排上略显拖沓”错。C项,“工作中”不当。D项,“对‘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批判”错。答案B8.请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识渊博: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向陶淘讲述庄子,书和讲义全装在肚子里。②从容镇定:中文系着火,他不慌不乱。③洒脱随性:“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他毫无沮丧之色,从容自在。④责任感强:他在困境中坚持写完书,收陶淘为关门弟子,以传承文化为己任。9.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以“逍遥游”为题目点出贺先生的身份;②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他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③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解析原句为: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答案B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为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解析“言辞慷慨”,“直接坦率”有误,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解析“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致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我因为命运坎坷,小时候就遭到不幸……我活着应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县的县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1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A.“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写凉风生起。“肃肃”“清”等字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意境。B.“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C.“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是说风来来去去虽是无形无迹,却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有情”二字,活画出风的独具性灵,惟妙惟肖。D.“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写日落后万籁俱静,风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警醒。E.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解析A项,“凄清冷落”错误,意境应该是开朗壮阔。D项,“给人以警醒”错误,应该是给人以娱乐。答案AD15.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2)《陈情表》用“,”两句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3)《归去来兮辞》中以云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的句子是:。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云无心以出岫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B.王勃为《滕王阁诗》作序,文不加点,一蹴而就,举府皆惊,至今仍传为文坛佳话。C.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妙手偶得,自然纯朴毫无雕琢痕迹。D.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E.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解析B项,“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此处应为“一挥而就”。D项,“率尔成章”指不假思索,下笔成文。形容写文章粗疏草率,不认真。答案BD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归去来兮辞(并序)》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和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B.王勃《滕王阁序》中究竟是“飞阁流丹”还是“飞阁翔丹”,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C.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D.李密的《陈情表》写得入情入理,悲恻动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不再在养亲和奉诏之间左右为难。解析A项,应改为“和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C项,成分赘余,删去“使文章”。D项,偷换主语,应该在“不再在”之前加“李密”。答案B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走热门有走热门的道理,①无数前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那样走好。②__走的人太多,扎了堆,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新的优势就可能③在冷门处。升学能上“一本”④好,走冷门上职业学校成材、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当然不是凡冷门都好。⑤还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更要善于从冷门中发现机遇,⑥关键的还是要肯干,要付出努力。①②③④⑤⑥A因为只要/虽然因为更B因此如果反而/不仅而且C所以但是却即使首要/D/可是反而固然首先最解析①处前后关系非常明了,不需要用词。②处用“可是”,③处用“反而”表转折,以表明“走热门”也会有不足。④处用“固然”表示承认“上一本好”,也不否认“走冷门上职业学校成材、成功的也大有人在”这一事实。而“虽然”“即使”不具有这一表达作用。⑤处的“首先”,⑥处的“最”,最适合与二者中间的“更”相搭配,表示成功所需的三个条件一个比一个重要。答案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关于标准加盟合同
- 2025年中国广州旅游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
- 2024-2027年中国基金会市场运行动态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关于编制制粒干燥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 2025年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中国聚丁烯管市场行情动态分析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5抵押借款合同书样式
- 2025通风排烟工程施工合同书补充
- 2025有责任担保借款合同下载
- 2025防尘网钢构工程施工合同
- 2024年教师师德师风工作计划(2篇)
- 物流行业服务质量保障制度
- 养老院物资采购流程及制度
- 眼镜店年终总结及计划
- 汽车行走的艺术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课件(共25张课件)
- 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25届高一上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GB/T 22081-2024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控制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华东师大二附中九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
- 心理健康教育(共35张课件)
-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目录(一至六年级上册下册齐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