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科学的历程》教学设计_第1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科学的历程》教学设计_第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科学的历程》教学设计_第3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科学的历程》教学设计_第4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科学的历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

《科学的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简要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

(3)知道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

2.科学探究

了解人类的科技发展史,能积极回顾、搜集整理资料,理清脉络,并能按照

顺序进行复述,能主动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

3.科学态度、STSE

(1)有探究科技史实的兴趣,实事求是,乐于交流与分享,了解科学与技

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鼓励为科技发展而立志进取。

(2)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关注环境

及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追溯消逝的时空,探寻人类的足迹;回首科

学和技术,有着不同的来历。现代科学的发展,交织着先进技术;迎来了伟大时

代,构成第一生产力。

(2)交流: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二)探究学习,获取新知

1.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1

(1)自主阅读:学生先自主阅读P58-P61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科学技术

发展的历史。

(2)分段讲述:课件同时展示教材图片。

a.在原始社会人类就能利用石器等工具。

b.进入农业社会,铁的冶炼,镰和犁等工具的发明提高了工作效率。

c.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着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

发明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

d.近代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使科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

代。

e.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

误认识。

f.伽利略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的许多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

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

g.牛顿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定律,以

及他对光学、数学、化学的研究,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获

得了极大提高。近代科学的发展加速了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又引起了整个社会

的变革。

i.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精髓的进化论为

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

J.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原子能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爱因

斯坦奠定的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k.20世纪初伴随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应用而掀起了现代化浪潮,由发电机、

电动机、变压器电子仪表、高压输电网、各种电缆构成的电力应用技术体系形成。

1.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视机、原子弹、电子计算机……

m.因特网1969年问世,1993年对公众开放后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6月

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人。计算机

网络已经把全世界连成一个地球村,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交流与汇报:通过阅读这些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2

(4)讲述: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从人类衣

食住行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窥见科学技术发展的匆匆脚步。

(5)搜集资料:搜集整理资料,讨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产、

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6)学生汇报:例如一我们组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我们组了解人们使用

的能源;在我们生活改善的同时还产生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例如……

(7)继续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请你想象未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又

会发生哪些变化?

(8)汇报讨论结果。

(9)小结:纵观科学发展史,科学成果都是在不断探究自然的过程中取得

的。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今天的中国也正向科技强国迈进。我们要

用科学武装自己,作一名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

(三)归纳总结,结束新课

拓展资料:

科学的力量一一挑战“不可能”!

引领未来的智能高铁、世界级风口的跨海大桥、全球最长的公路海底隧

道……2020年,在疫情影响建设施工的背景下,一个个超级工程在中国大地拔

地而起、开工建设。勇闯空白区、挑战不可能,“基建狂魔”的2020依旧精彩。

穿山跨海“基建狂魔”接连上新

2020年,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成果丰硕,众多刷新世界纪录的大工程、大

项目接连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

12月26日,经过长达7年的建设,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正式投入使用。这条

全长16.34公里的大桥是中国首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紧随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投入运营的,便是连接北京与雄安新区的京雄城际铁

路。通过京雄城际铁路,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间最快旅行时间仅需50分钟,大

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更是最快19分钟可达。

这条全长91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还是我国首次全过程、

全专业运用BIM技术设计的智能高铁,应用了70余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3

等前沿科技,树起了智能高铁的新标杆。

在海中,中国工程建设者也同样跃跃欲试。10月底开工建设的青岛胶州湾

第二隧道也将创下多个“世界之最”。该条隧道要克服超特长隧道通风防灾、大

断面隧道穿越大规模断裂带、超大直径盾构与钻爆法隧道海中对接等世界级难度

挑战,将引领未来10年国内外海底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更智能、更环保超级工程有了绿面孔

这些新建的中国超级工程,除了规模、技术等方面领先,也更加智能、更加

生态环保。

环保理念超前,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的一大特点。项目

还计划对隧道开挖的洞渣进行综合利用,将洞渣加工成碎石,作为混凝土骨料,

循环用于隧道自身衬砌结构及周边建设项目,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节能环保,全

面贯彻环境优先的目标。

作为中国高铁新名片的京雄城际更是具有浓浓的智能、环保特色。除了全生

命周期三维数字化智能管理、智能施工、智能运行检修等建设运营环节的智能技

术大规模应用外,精准定位、路径规划、位置搜索等智能服务也大大提升旅客出

行体验。

绿色环保同样是京雄城际建设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从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

生态基础设施的转变,建设方在景观设计理念中,将铁路、生态、智慧、景观、

文化多种元素融合,打造山水、田野、园林、多样化植物、多样化人文景观组成

的“生态廊道”,让铁路沿线“四季有景”。

尽量采用自然采光、清洁能源,增加绿植、减少噪音,这样的“小心思”在

京雄城际的设计中十分常见。

为有效控制高速铁路通过环境敏感区的噪音,京雄城际铁路固霸特大桥上还

加装了一段长约847米的全封闭声屏障。动车组高速通过大桥时,这座“隔音隧

道”可以将列车经过时的环境噪音降到20分贝以下。

挺进技术空白区挑战不可能

一个个新纪录、新突破的背后是一个个棘手的技术与施工挑战。中国的工程

建设者敢于挺进技术空白区、勇于奉献,才把“不可能”变为现实。

大兴机场站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下方,让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列车下穿机

4

场航站楼尚属首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震动,建设者在相当于地下6层楼的地方,

用9664根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和1232个减震垫,让整个建筑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体

隔震建筑。

扣件与钢轨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0.5毫米,这是几乎苛刻的要求,但这种“毫

米级”的精度要求近乎成为京雄城际建设的“标准格式”。通过对技术标准、施

工质量的严格把控,才实现高铁“硬币不倒”的平稳舒适。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更是在“建桥禁区”创造的中国奇迹。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所处位置是世界三大风暴潮海域之一,风大浪高水深涌急,海底地质条件复杂,

有效作业时间少,工程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施工风险都远超国内已建或在建的

其他跨海湾桥梁。

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施工作业很难开

展。千万年来的海峡大风还带动海涌淘走了海底的松散岩层,留下硬度堪比钢铁

的光板岩。再加上潜伏着的坚硬孤石,复杂的岩层状况让大桥基础无处安放。面

对恶劣自然环境影响,大桥建设者反复研究实践,通过研发新设备、改进施工工

艺等方法,逐个攻克施工难题。

由于海上吊装受风浪影响摆动大,精确就位难度也很大,研究人员又历时3年、

耗资数亿元打造了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一一“大桥海

鸥号”,并刷新了世界桥梁整孔钢桁梁架设的最重纪录。

这些都是科学的力量。

《科学的历程》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自我评价

项目评价内容

知道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简要历史进程

是怎样的。

科学知识

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

5

知道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是紧密联

系的。

了解人类的科技发展史,能积极回顾、

搜集整理资料,理清脉络,并能按照顺序进

科学探究

行复述,能主动探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

来了哪些变化并展望未来。

有探究科技史实的兴趣,实事求是,乐

于交流与分享,了解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的巨

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