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页/共197页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单元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对应高中课程标准“1.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要求学生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由原始社会逐渐迈向文明时代。通过介绍古代文明的产生过程及其多元性特点、古代帝国对文明的扩展和交流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展现了核心内容。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南亚的恒河、印度河流域以及欧洲的爱琴海周围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大帝国的产生,各大帝国的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武力征服、殖民、和平交往不断扩展,并相互影响。两课在时间和内容上既有前后相继部分也有重叠部分。本单元要求引领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认识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文明,理解文明的多样性,知道文明的交流和传承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本单元由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和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组成。第1课叙述到公元前1千纪中后期,第2课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1千纪后期到公元5世纪左右,共同讲述上古时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第1课侧重于说明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不同特点,第2课侧重于说明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在注重纵向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横向联系和文明的交流。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目标1.基于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知道文明产生的条件,理解文明的概念及包含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地图和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认识文明的多元特点和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各文明的影响。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各文明古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的观念,促进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谐发展。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点内容:第一部分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财产,形成了早期的阶级。在此基础上有了阶级斗争和统治工具(军队、监狱和政府),出现了国家。人类文明出现。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出现了。第二部分探知人类文明的多元:了解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有关情况。第三部分探究多元文明产生的原因:人类早期各个文明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人类早期各个文明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也会从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文明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本课重点:文明的产生过程。本课难点:古代文明的多元性及其形成原因。本课建议讲授1课时。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设计意图文明概念很宏观,要探究它的产生与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文明,利用视频导入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他们在画面感知中体会历史学家的语言,则更容易理解。设计意图利用流程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内容,找到知识表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形成清晰认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一展示教材导言中插图“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讲解:这些壁画大约绘制于5000—6000年前,反映农业和畜牧业刚刚产生时的情景。虽然原始时代的艺术家们采取了抽象手法,但我们仍能清楚地发现,上图中的人们在放牧,下图中的人们在收割。二、新课教学1.探寻文明之源头——人类文明的产生过渡: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说明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梳理文明产生的过程。预设:前提条件: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剩余产品的出现。过程:

教师点拨: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是文明产生的前提,相对于原始社会的采集经济,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由此生产关系也随之改变,产生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我们以上梳理的是文明产生的过程,其中也概括出了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即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这些内容请大家明确。过渡:那么大家知道古代文明具有怎样的特征吗?让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共同探讨古代文明的特征。2.领悟文明之多元——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古代文明的特征与形成原因。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第一段文字与第3页“学习聚焦”,结合“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回答问题:古代文明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区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与爱琴海地区。特征: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教师点拨:大家通过阅读教材很容易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你们是否想过,世界那么大,为何最早的文明区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域呢?相信大家都发现了,这些文明区都依托大河或是海洋,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当然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多元特征。过渡: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一下不同文明区的古代文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希望同学们深刻体会和理解地理及历史条件的不同是如何影响这些文明区的形成与发展的。(2)两河流域的文明概况。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至第4页,归纳两河流域文明概况,完成表格。预设: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关键信息,形成历史解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清晰呈现文明成就,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设计意图利用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成文法的地位与意义。通过分析法典原文,感知奴隶制社会法律的特点,归纳法典的性质。

两河流域文明概况表区域出现时间代表文明形成条件实行制度文化成就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和车轮教师点拨:关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大家都梳理得很清楚了,而《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历史地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请大家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法典条文,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第6条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第196/197条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第203/205条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结语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汉穆拉比法典》预设:法律规定严酷;重视规范商业活动;以“同态复仇”为原则;明显的阶级歧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神权色彩浓厚。教师点拨:《汉谟拉比法典》呈现出的这些特点都可以说明它的性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但是,它把习惯法归纳为成文法,使得法律更加规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奴隶主的任意性,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成文法的出现是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表现,是一个历史的进步。(3)尼罗河流域文明概况。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正文前两段,梳理尼罗河流域文明概况,完成表格。预设: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尼罗河流域文明概况表区域出现时间代表文明形成条件实行制度文化成就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证明了建筑和数学水平、莎草纸教师点拨:与两河流域典型的城市文明类型不同,古埃及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修建了建筑金字塔,形成的是一种稳定延续的帝国文明。(4)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概况。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正文第三、第四段,梳理印度文明概况,完成表格。预设: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概况表区域出现时间代表文明形成条件实行制度文化成就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千纪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印章文字印度河流域一恒河流域公元前1500年以后雅利安文明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种姓制度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教师点拨: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先是在印度河流域,后来向东发展,到达恒河流域,雅利安文明成为了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并创造了对印度社会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制度与文化。其中,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是两个内容,一是种姓制度,二是佛教的产生与发展,这两个事物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你发现了吗?下面请大家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材料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沉思,又发起许多改革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这一新宗教不能容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它要求圣典能为所有信徒而不仅仅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少数人所理解。——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上)设计意图补充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预设: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教师点拨: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移居印度以后逐渐形成的,根据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印度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权力集中在婆罗门和刹帝利少数上层手中,特别是婆罗门位高权重。四大种姓的构成以及各自的职责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进行掌握。这种种姓的构成反映了印度社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虽然曾经有利于维护雅利安人入侵后对原居民的统治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这种不平等现象也日益不满。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迁移到恒河中游地区的雅利安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国家。这些国家之间经常爆发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人们不满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宣扬的不平等,掌握世俗权力的刹帝利也对婆罗门高高在上不满,很多人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号召人们忍耐顺从,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5)古代希腊地区文明概况。教师点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页正文最后一段到第6页正文,梳理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文明概况,完成表格。预设: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文明概况表区域出现时间代表文明形成条件国家形态或制度文化成就爱琴海和希腊半岛的迈锡尼等地公元前2千纪爱琴文明(克里特和迈锡尼等)早期国家形态同上公元前9世纪一前8世纪左右文明衰落战争等《荷马史诗》希腊半岛公元前8世纪一前6世纪希腊文明多山沿海、小国寡民城邦公民政治、戏剧、神话、哲学和历史学等教师点拨:关于希腊地区的文明需要大家理解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特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希腊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的城邦制度类型多样,亚里士多德曾根据参与城邦统治的人数和统治者的目的将城邦政体划分为6种,包括君主制和僭主制、贵族制和寡头制、公民制和民主制。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城邦的管理,无论是斯巴达的寡头政治还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都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的身份都非常重要。只不过斯巴达的寡头政治是少数公民中的上层掌握政权,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多数公民掌权。无论是哪种政体,公民都是由自由民中的成年男性组成,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没有公民权。下面请大家阅读材料和教材第6页关于城邦民主制的论述,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加以评价。

预设:阅读材料和教材,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材料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何元国翻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预设:阅读教材第6页苏格拉底图片及文字。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具有公民主权,法律至上等特点,大多数公民掌握国家权力,公民有权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在文学、史学、哲学方面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但公民范围仅限于成年男性自由民,有明显的奴隶社会的局限性。而雅典民主的不规范也有可能产生群体暴力,苏格拉底之死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教师点拨:雅典的民主政治运作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大会决议的主要方式是辩论与投票。但是,公民在全体居民中仅仅是少数,因此雅典民主的实质依然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3.探究多元文明产生的原因教师点拨:根据所示地图,同学们思考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出示教材第3页地图。预设:略。教师指导:①都位于北纬20度到北纬40度之间,大多濒临大河流域。②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③大河流域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④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地少山多,岛屿密布,优良港口众多,为航海事业和商业提供了条件。请学生以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为例,根据下列材料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两大文明产生的影响。材料一古代诸文明地区经受游牧部族和其他各族的入侵,其次数的频繁和入侵部族的复杂,莫过于西亚,造成这个地区各族国家的多次更迭。公元前三千年代末,阿卡德为库提人所灭。公元前十九世纪,阿摩尔人进入两河流域……约公元前三千年代末赫梯人

设计意图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评价类问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地图和史料,对比研究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它们文化的影响,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多元文明产生的原因。

进入小亚细亚,……接着加喜特人统治巴比伦三个多世纪。亚述人约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在两河北部立国……两千多年的频繁入侵和国家多次更迭的局面,带来了不少破坏和灾难,但也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接触与交往,以至彼此之间的融合。亚非接壤地区的农耕文明中心,在不断吸收新因素中丰富了文明的内容,扩大了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吴于廑主编《世界历史地图册》解说词材料二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定期泛滥,土地肥沃埃及的农业技术发达。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太阳历。尼罗河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土地计算——几何算术。尼罗河的植物——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材料。尼罗河提供了通道——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埃及的统一。木乃伊外科医学——自信、乐观。——整理自教材预设: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极易受到外族入侵;洪水泛滥,易造成自然灾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不安全感,需要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埃及的周围有很多自然屏障,比如沙漠、瀑布、海洋;与洪水泛滥成灾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洪水可以预测的大河。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使古代埃及文明变得稳定而保守,自信而乐观。教师点拨: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有人认为,两河流域的河流泛滥,不定期。经常受到外族的入侵,政权更换频繁,所以他们的人民更多的是不安全感、恐惧感和悲观的情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不安全感,从而需要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尼罗河泛滥是定期的,统治相对长期稳定、统一,政权比较稳固,他们借用尼罗河进行生活生产,发展出了很多有利于生活发展的科技、天文、历法的内容。所以生活起来可能相对比较惬意,他们本身也非常的自信和乐观。三、课堂小结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起源涉及世界各地区,由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金属器的生产工具的进步,各部落由狩猎采集进而畜牧农耕,产生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西亚两河流域首先兴起了很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差不多同时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也产生了文明。稍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爱琴海区域等,也先后产生了国家和文明。人类文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地区的古代文明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之后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一同领略不同文明的风采。板书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文明的发展、扩展情况,正确认识其中的原因,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分析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不同特点及其形成的不同背景条件,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各文明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奴隶制帝国发展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交往的过程,培养对人类文明交流历史的理性情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代文明的扩展。通过阐述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的文明发展,认识人类文明扩展的类型、原因、表现方式和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古代帝国的建立。通过了解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巩固措施,认识世界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演进。第三部分是认识古代文明的交流。通过分析古代帝国的建立情况,知道古代帝国一方面在纵向上传承了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横向上推动了不同地区的文明的交流和演进。教学中需要注意:第2课与第1课的内容并不都是按照时间延承而来的,有部分内容与第1课有重合;在内容上是对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南亚印度文明、北非埃及文明以及希腊文明表述角度不同。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促使帝国兴起,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本课重点:古代世界的帝国空间分布与文明的交流。本课难点:理解世界历史在空间上建立区域联系与时间上的发展趋势一致,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同时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要点。设计意图先以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我们研究的主要文明类型和文明扩展的内涵,再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文明扩展的原因。利用图文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表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一、导入新课出示教材第3页“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教师导入语:上节课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文明的产生与古代文明的特征,大家是否还记得呢?相信大家对多元特征的印象一定十分深刻,但是别忘了,我们在强调多元的同时还有一句话,那就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那请大家思考,独立发展是不是意味着各个文明彼此隔绝没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建立的呢?这种联系又与古代帝国的形成有何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今天的学习。二、新课教学1.古代文明的扩展教师点拨: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古代文明的相关内容,古代文明集中分布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爱琴海地区。文明的扩展主要是指区域文明不断扩大范围和影响力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共同了解文明扩展的原因与主要方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内容并结合第8—9页相关图片,分析文明扩展的原因与方式有哪些。预设:大河流域的文明以埃及、亚述、古巴比伦为代表,农耕文明发达,具备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等优势,可以组织起比较强大的力量,它们对获得土地的愿望强烈,具备了扩张的潜能,而周边相对开阔的地理条件又为文明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因此,这些地方的古代文明多是以武力战争的方式扩展。古代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得这里始终没有建立统一的大国,一直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却又各自独立,古代希腊居民熟悉航海,周边的地区相对落后,因此,这些希腊城邦经常向周边地区移居,移民成为古代希腊文明扩张的主要方式。教师点拨:大家总结得很好,需要指出的是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不同文明间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与交流。当然交流的方式大多数时期是和平的,比如对外移民、商贸往来等,而通常武力征服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所以我们强调:埃及在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亚述曾一度征服埃及,它们都是通过武力征服实现文明扩展的。而希腊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那么这样的殖民扩张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结合第9页“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预设:材料中所描述的“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的格局说明希腊人在海外建立的城邦是分散的、独立的,没有形成像埃及、古巴比伦那样统一的大帝国。教师点拨:大家说得很对,希腊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殖民活动与近代殖民扩张有本质的不同,殖民地也就是子邦和母邦,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古希腊文明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过渡:以上我们明白了文明扩展的原因与方式,理解了不同文明类型扩展的方式不同,但无论是通过和平还是武力的方式,文明的扩展必然会加强不同文明区的联系,扩大本地区文明的影响力,形成统治范围较大的国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帝国”。所以帝国的兴起可以说是文明扩展带来的结果之一,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对古代世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几个帝国。2.古代世界的帝国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相关内容,对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完成表格。预设:阅读教材,梳理知识,完成表格,成果展示。古代世界的帝国概况表世界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崛起时间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征服历程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灭亡波斯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在征服意大利之后,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梳理帝国发展概况,便于进行后续的横向比较,强化学生记忆效果,提升提取信息的能力。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本子目的相关材料,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理解古代帝国兴起与衰亡的原因,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补充相关史料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续表世界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政治与思想统治(1)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政权核心和最高主宰,相信君权神授;(2)地方实行行省制(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3)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1)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2)地方实行行省制;(3)推广希腊文化(1)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在帝国征服地区实行省制;(2)法律制度更加完善;(3)4世纪末,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衰亡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教师点拨:我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整理出三大帝国的发展概况,从帝国的崛起说到帝国的衰亡。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帝国不会持续的繁荣下去呢?从其兴起到衰落,它们又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结合老师给出的三个材料完成问题探究。材料一出示地图“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2世纪初的罗马帝国”。材料二教材第9页“史料阅读”、第10页“历史纵横”和第11页“史料阅读”。材料三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上)引导在阅读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回答两个问题:①这三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与其衰亡有何关系?②这些帝国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预设:①疆域辽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中央为君主专制,地方实行行省制;征服扩张中地区和阶级矛盾加剧,易使帝国陷入危机最终走向覆灭。②帝国的扩张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帝国经济繁荣;军事征服必然给征服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教师点拨:军事扩展是帝国版图扩大的主要方式,原本属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民由于被帝国征服需要被迫承担沉重的赋税,接受来自帝国的压榨,从而激化矛盾,通常起义是矛盾激化的直接表现,即使不能直接导致帝国灭亡,也势必会对统治形成冲击。版图扩大的同时文明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亚历山大东征后的希腊化时代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通过我们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希望大家能够清晰明白文明扩展与帝国兴起、帝国发展与文明交流的关系。过渡:文明的扩展促进帝国的兴起,帝国的扩张又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具体表现。3.文明的交流(1)文明的多领域传播。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古代文明交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完成表格。预设:阅读教材,梳理知识,完成表格,成果展示。文明的多领域传播表领域内容与传播方向技术农耕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伊朗高原;向西传入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非洲冶铁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神话故事西亚的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雕刻艺术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文明交流的主要领域和途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子目的“学习聚焦”过渡:我们之前分析文明扩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武力征服与和平扩展,而和平扩展的重要媒介之一就是商贸往来,那么大家想一想,要想商品往来频繁需要怎样的条件?相信大家都想到了,那就是商路畅通。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条神秘的商路,那就是丝绸之路,它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天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还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舞台。下面让我们

设计意图结合时代热点,利用视频短片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感悟,通过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古代帝国的交往模式,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一起看一段短片,了解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感受这条商路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2)丝绸之路。播放视频短片《丝路故事》,展现汉朝与罗马交流的实物图片。预设:观看短片与下列图片。新疆出土的罗马纺织品中国出土的罗马金币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残片教师点拨:公元前后,在亚欧大陆上从东到西出现了中国的秦汉王朝同贵霜、安息和罗马等帝国并立的局面,并通过丝绸之路连接起来。由此形成由丝绸之路连接起来的欧亚大陆文明带必将促进各个帝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老师给大家展示的这一组图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汉朝与罗马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交流。而当今.凭借“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中华优秀文明成果也必将随之广泛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贡献力量。三、课堂小结古代文明不断扩展,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海洋文明,都以征服、殖民等方式,扩大了各自的影响范围。在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古埃及的雕刻艺术、西亚的农耕与冶铁技术、神话、字母文字,不断对外彰显生命力。随着文明的扩展,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大帝国也逐步兴起,大帝国的建立,从横向看,促进了帝国内部的统一繁荣,加强了与更大区域间的联系,增加了广度,进一步增加了交流内容,丰富了内涵;从纵向看,也对后世影响深远,增加了深度,推动人类文明从分散逐步走向整体。因此,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就是不断增加交流,不断扩大影响。板书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对应课程标准“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要求学生通过了解中古时期(5世纪-14世纪)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欧亚地区整体步入封建社会:西欧的封建社会呈现出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东欧和亚洲出现了很多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尤其是一些跨区域的大帝国,如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它们和中国的隋唐宋元等王朝分别成为各自地区的文明中心。非洲与美洲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国家,但国家形态不尽相同,有城市国家,也有王国。这些区域文明呈现出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它们在相对独立发展过程中也建立起了相对密切的联系。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古时期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不同发展经历及其呈现的多元并存面貌。这一时期,大约自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特别是西欧进入所谓的中世纪,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在封君封臣制度下,教权与世俗王权争夺激烈;同时逐渐兴起了新兴的城市,最终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亚洲,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此后的奥斯曼帝国更是在西亚、北非和南欧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在南亚印度次大陆,伊斯兰教传入,印度教兴起,社会面貌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东亚,中国继续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并深刻影响着朝鲜和日本等周边国家。在非洲和美洲,发展相对迟缓,很多地方仍然在古代社会徘徊。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但没有进入铁器时代,还停留在奴隶社会;北非以外的广大非洲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西非的发展引人注目。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他们的开放心态和世界意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使他们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差异性。本单元上承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下启走向整体的近代世界,在整个世界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各区域文明依然呈现出多元面貌,其中,欧洲尤其是西欧文明是联结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与近代文明的重要历史环节。伴随着封建制度的生长、成熟与衰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议会制度、市民阶级的兴起与城市自治、大学的出现等新变化纷纷出现,连同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做了充分的积淀。亚洲的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蒙古帝国以及中国的隋唐宋元等王朝成为区域内和跨区域文明交流的推动力,对东西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非洲和美洲除了极具特色的区域文明之外,其内部文明本身也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各自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本单元由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三课组成,第3课介绍了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侧重于与近代世界史的衔接,第4课介绍了亚洲一些区域性大帝国兴起的原因,以及这些帝国在区域内和跨区域文明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侧重多元文明格局下的相互联系,而第5课则着重从古代文明的多元特性方面来介绍非洲和美洲的文明。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目标1.掌握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认识其成因及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2.通过掌握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新变化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3.知道拜占庭帝国的一度强大和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认识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对西欧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4.通过对西欧封建制度与拜占庭、俄罗斯封建制度的对比,深刻认识欧洲区域文明多元并存的面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初步具有世界意识。5.通过史学界对《马可·波罗行纪》的历史真伪考证,深入分析此书对东西方各自历史发展走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西欧封建社会包括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因、基本特征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独特性;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化:王权的逐渐强化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商业的兴起与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城市的自治、大学的兴办与基督教会垄断思想文化,这些变化为西欧开启向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拜占庭与俄罗斯则介绍了东欧封建制度的典范,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它的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对古典文化的保存,以及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本课,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说明中古时期欧洲文明的两个方面,一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变化,二是东欧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与影响。两个方面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前者。本课重点:西欧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新变化。难点:西欧封建制度与拜占庭帝国封建制度的比较,两者对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本课建议讲授1课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观点的提炼,激发学生的探究质疑和求真意识,导入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西方史学界的一种“中古时期”历史观的文字材料,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对此进行评价。材料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标志着文明进步的一种重大挫折,而古典文化在15世纪的恢复(指文艺复兴)又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进步,而存在于两者之间停滞不前的中古时代,则以哥特式的朦胧阴影、野蛮状态、暴力以及僧侣般的迷信为特点,延续了一千年之久。——[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袁传伟译《西欧中世纪史(第六版)》导论预设:略。教师点拨:结合同学们的回答,这种历史观是不全面不正确的,它违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人类社会形态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欧洲的中古时代逐渐从古典文明的奴隶社会迈入了封建社会,并在这一千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为近代社会的孕育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既有黑暗和野蛮,也有光明和文明。下面,我们将迈入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去了解和认识它。二、新课教学1.动荡中的转型——西欧封建社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形成原因。预设:封君封臣制与庄园、农奴制是其基本特征;原因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教师点拨:西欧的封建社会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所谓蛮族的日耳曼人入侵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它综合了罗马和日耳曼的双重社会因素。8世纪后封君封臣制度逐渐与庄园、农奴制度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师点拨: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及其史料,并结合拓展材料分组讨论封君封臣制度与庄园、农奴制度的特点及及影响。(出示拓展材料)材料由于封君封臣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封建社会权力层层分切的制度,大封臣拥权自重,王权削弱,因而长期形成诸侯割据、私战不已的局面。基督教会也自成封建等级的教阶制,在这种权力结构中据有突出的地位,握有支配、号令整个西欧的经济与政治特权。农奴和奴隶相比,人身不再作为动产被他人直接占有,然而繁重的劳役和赋税是还不尽的债,农奴终身在“强迫劳动”中被牢牢地羁缚在庄园领主的土地上,如庄园出售,农奴也随土地而被出售,他们的后代也不能摆脱这种依附处境。庄园是独立城堡,领主对农奴行使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控制灵魂的教堂。——姚介厚《西欧文明》预设:略。教师点拨:封君封臣制度本质上体现了封建社会权力层层分切。庄园、农奴制度虽然比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制度进步,但仍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它是综合经济、政治、司法、军事、宗教功能为一体的封闭性社会组织。这两个制度体现了王权的削弱,因而长期形成诸侯割据、私战不已,基督教会在西欧的地位举足轻重。过渡:到10-11世纪,西欧封建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深化,在14-15世纪引发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2.发展中的变化——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及其史料,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概括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预设:展示成果并在教师指导下完善表格。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表政治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典型国家西欧各国王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英国甚至产生了议会制度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国王与贵族的斗争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各自影响西欧和东欧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本子目的“学习聚焦”,通过教材中的史料以及拓展史料,全面解析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设计意图围绕教材中第二子目的“学习聚焦”和“思考点”以及“历史纵横”,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社会从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中孕育着新社会的诸多因素。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典型国家统一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国王与教皇的斗争天主教会控制西欧人的精神生活城市自治并支持王权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农奴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大量逃入城市;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教师点拨:基督教在1054年分裂,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各自影响的区域是西欧和东欧。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督教处于精神主宰地位,是此时期欧洲封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基本特征;另外,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手工业和商业就是自给自足特性的庄园、农奴制经济的补充,工商业不是在发展时期才出现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复兴和繁荣。教师点拨:根据表格和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英国议会的起源”回答第二子目的“思考点”问题——“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预设: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②阶级: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等级——市民阶级。③政治:城市与王权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④文化:产生了世俗学校和市民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预设: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一句形容当时城市的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可见逐渐形成的市民阶级带来了城市的诸多变化,并在制造和呼吸自由的空气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早期资产阶级。教师点拨:根据同学们的叙述与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从兴盛再到衰落的过程中孕育着新社会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市民阶级和城市自治最为关键。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曾经指出:“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过渡:在西欧封建社会日益衰落并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的同时,东欧却呈现出另外一种封建社会的样子。3.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帝国——拜占庭与俄罗斯请同学们参照教材后所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并阅读第三子目内容,绘制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大事年表并分析它们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预设:展示成果。(略)教师点拨:根据同学们的整理与分析,拜占庭帝国通过扩张使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罗马民法大全》既巩固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也为后来西欧很多国家所借鉴,并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俄罗斯的兴起既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又与反抗蒙古统治密切相关。伴随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俄罗斯不断地扩张,从中古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并与中国发生了领土之争。教师点拨:结合同学们绘制的大事年表,可以比较西欧和东欧封建制度的不同及各自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西欧的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呈现出分裂割据的特征,东欧则呈现出强大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基督教分裂后,东欧信奉东正教,与西欧天主教的地位不同,东正教受两个帝国的控制与影响。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西欧长期没有东欧那样的君主专制,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而东欧在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显得迟滞了许多,沙皇俄国就是明显的例子。学生思考:1861年沙俄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比英国和法国晚了很多年,这是西欧和东欧封建制度不同的特点所致吗?教师点拨:一方面,同一区域文明间也存在多元面貌;另一方面各区域文明间也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也有交流,形式是多样的,如武力扩张、宗教传播、经贸往来等。过渡: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促使市民阶级的兴起和壮大,商品经济日渐活跃起来,他们向往东方的富庶和贵重的商品,于是一个人及一本游记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影响了整个西欧。4.来自东方的诱惑——《马可·波罗行纪》(1298年首次出版)真伪考证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后所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的形式重新整合本子目的重大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拜占庭和俄罗斯建立了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帝国,深入理解它们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西欧和东欧封建制度的不同及各自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加强历史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整合,并适当引入下一单元的内容,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深入思考。设计意图作为本课的拓展升华部分,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关注史学界对《马可·波罗行纪》的历史真伪考证,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的认识。

出示材料,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历史的真相应该如何追寻”。材料从20世纪20、3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界对马可·波罗研究与争论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游记》若干漏记或误记,其基本记载真实与否?二是马可·波罗在华的身份究竟为何?三是如何看待中国文献中找不到马可·波罗的名字,他是否真正来过中国?《游记》确实存在对长城、茶叶、妇女缠足、鸬鹚捕鱼、人工孵卵等漏记或误记,甚至有夸张吹嘘之处,但多半有尚能解通的缘由背景。毕竟《游记》是旅行记而非史书,无须过度苛责。况且《游记》还提供了大量颇为翔实甚至是独家记录的可贵资料,故称得上记述基本属实。——李治安《百年以来对马可·波罗来华史实的厘清》教师点拨:一部游记架起了西方人认识、了解中国及东方的桥梁。此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就直接受到了这部书的影响。预设1:也可以通过此书印证在公元13世纪,以丝路为通道的中西交通大开,成就了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马可·波罗来华及《行纪》又是700多年前陆地丝路和海上丝路空前繁荣的最有力历史见证。预设2:材料中提到《行纪》是旅行记录而非史书,有夸张吹嘘之处可以理解,无须过度苛责。预设3: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恰逢元代,那时的秦汉长城为土坯垒砌,多已风化坍塌,现代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砖石结构的,可以相对完整地保存至今,所以马可·波罗游记中没有记载长城是合理的。预设4:寻求历史真相必须严谨,在质疑与找寻证据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相。教师总结:大家总结得非常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就此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讨,从中感悟学习历史就是探究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三、课堂小结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人认为中古西欧只是一个横亘在光灿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和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一个“黑暗时代”,一个野蛮专制、愚昧的“宗教时代”或“信仰时代”,欧洲人仿佛“一觉醒来就顿时进入光明、科学的新世界”。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是多元的,正如有西方学者所说:“西方新的多元化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以下这些:一个不受皇帝支配的独立的教会;代替皇权的封建君主和封建领主;代替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分别开垦荒地的自治的采邑;以城市为根据地,在反对贵族、高级教士,最终是君主的过程中有效地行事的新兴商人阶层。”([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正是这些多元因素,孕育着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而欧洲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中古时期的社会发展则表现出另一种样式,使得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呈现出多元特征。板书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目标1.掌握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通过扩张先后发展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认识它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以及历史解释的能力。2.通过了解南亚次大陆上先后兴起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以及佛教、印度教以及外来的伊斯兰教文化的多元共存,认识南亚文明的多元面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扩大其视野。3.知道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学习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深受影响,认识中华文明对东亚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巨大影响力。4.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波斯—印度、阿拉伯—伊斯兰等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中古时期领先世界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南亚与东亚的国家。阿拉伯帝国包括帝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强盛的表现及其原因、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包括兴起的过程、政治和社会结构、对东西方历史的影响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奥斯曼帝国比阿拉伯帝国建立了更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并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走势产生了影响。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包括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亚洲各区域文明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总的来说,中古时期的亚洲各地的文明发展领先世界,是这一时期世界多元文明的重要内容。最后总结本课,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说明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两个方面,一是西亚的两大帝国在东西方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二是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体现出本土与外来文明交汇融合的特点,南亚文明受阿拉伯文明影响,东亚文明受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本课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对东西方交流以及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日本和朝鲜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本课难点:认识到亚洲各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尽相同,构成了中古时期亚洲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本课建议讲授1课时。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的图文材料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阿拉伯帝国的兴趣,并初步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文材料,并提出问题:图中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与材料中唐朝和大食进行交往的海陆通道有何关系。材料一“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及其途经城市分布地势图。材料二唐朝宰相耽记载了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安西入西域道”和“广州通海夷道”,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名著《道里邦国志》记载了连接阿拉伯世界与我国的“呼罗珊大道”。——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预设:略。教师点拨: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起有伏,其中7-10世纪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通过这两条贯穿东西方的陆海通道进行以和平为主的交往,使之成为最具活力的国际经贸及文化走廊,这为当下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奠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阿拉伯帝国通过这条陆海通道为东西方交流架起了桥梁。导入语:下面,我们穿越时空,迈上7-10世纪的古丝绸之路,去了解和认识阿拉伯帝国。二、新课教学1.阿拉伯帝国教师点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内容及第23页的“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并结合补充材料分组完成三个学习任务:一是概括阿拉伯帝国兴起的主要原因;二是说明阿拉伯帝国强盛的表现并简析原因;三是归纳总结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材料《一千年零一夜》中多处描写了巴格达、巴士拉、亚历山大等重要商业城市的繁华。与商业的高度繁荣相适应的是社会上的浓厚的重商风气。《一千零一夜》表明了商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商人们是享有殊荣的社会阶层。哈里发对商人的尊重和兴趣在世界其他各民族的统治者中是罕见的。——王向远《〈一千零一夜〉与阿拉伯民族精神》预设:阿拉伯帝国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区创立伊斯兰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二是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大规模地向外扩张。教师点拨:阿拉伯帝国强盛包括四个方面:疆域地跨亚欧非三洲,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强盛的原因是政治上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重视工商业和重视商人的政策和风气,对外交往上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并与以唐帝国为代表的中国以及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共同推进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文化上的开放包容。预设:印度的数字符号、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扮演了桥梁和纽带的角色。教师点拨:通过阿拉伯帝国,中国、印度、西亚和北非甚至欧洲等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推动了局部世界的紧密联系,也为后来整体世界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伯帝国通过。过渡:1258年,蒙古帝国灭亡了阿拉伯帝国,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兴起并不断地攻击拜占庭帝国,又一个强大的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逐渐形成。2.奥斯曼帝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内容以及第24页的“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示意图,绘制奥斯曼帝国的大事件时间轴以及其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示意图,由此简析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特点。预设:展示成果。图1奥斯曼帝国历史大事件时间轴设计意图以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引导,运用不同的史料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历程。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本子目的相关史料,绘制奥斯曼帝国的大事件时间轴以及图解奥斯曼帝国政治、社会机构,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强化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本子目的“学习聚焦”(略),通过相关史料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横向及纵向联系的整合,深化对奥斯曼帝国历史的理解。

图2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示意图预设:由奥斯曼帝国的大事件时间轴和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可以判断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政教合一的封建军事帝国,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教师点拨:赞同同学的观点,并指出在中古时期的亚欧帝国大体都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对于文明的扩展与传播是有积极影响的。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特点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军事帝国。过渡:根据同学们的归纳与整理再结合“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帝国的疆域已经几近将地中海变成了“内湖”。奥斯曼帝国对过往商品收取重税,这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拓展史料并结合图2“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示意图”,分析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材料一它(奥斯曼帝国)缺乏欧洲的动力。它未经历过这些世纪(1500-1563)中正在使欧洲社会发生彻底变革的种种影响深远的变化。……帝国衰微的又一症状和原因是,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妄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他们的帝国是向内面向中亚的陆地,而不是向外面对大海。这些帝国的统治者对海外贸易极感兴趣,因此,当葡萄牙人开始夺取印度洋商路的控制权时,他们的反应却很小,甚至根本没有反应。——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下)材料二君士坦丁堡在中世纪末期为土耳其人攻陷之后,从东部帝国逃亡而来的学者们帮助激发了西方文艺复兴对希腊学问的兴趣。——[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袁传伟译《西欧中世纪史(第六版)》预设:略。教师点拨: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军事帝国,对工商业者收取苛捐杂税,再加上缺乏海洋意识以及妄自尊大,尽管控制了亚欧的商路,但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不仅丧失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但是,欧洲尤其是西欧由于在中古后期已经萌发了向近代转型的诸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日渐活跃,市民阶级出现,一些城市自治并兴办大学,甚至英国出现了议会制度等,这成为欧洲崛起的强大动力。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将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及典籍带到了欧洲,又激发了文艺复兴运动。葡萄牙率先开辟了新航路,传统商路走向没落,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在西方兴起,而奥斯曼帝国则日益没落。过渡:在西亚两大帝国、欧洲拜占庭帝国和中国的唐、宋、元及明王朝交相辉映的时候,南亚的印度和东亚的日本、朝鲜既承继了自身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的文明,各具特色。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内容,按照阿拉伯文明影响区域、中华文明影响区域和印度文明影响区域将南亚和东亚、东南亚出现的国家进行划分,并将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及思想和国家间关系进行归纳整理。预设:展示成果。阿拉伯文明影响区域:南亚德里苏丹国;印度文明影响区域:南亚次大陆、东南亚部分地区;中华文明影响区域:日本、朝鲜和越南北部。南亚、东亚国家发展情况表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及思想国家间的关系笈多帝国松散的体制繁荣婆罗门教发展为印度教德里苏丹国中央集权制度伊斯兰教日本从模仿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制到幕府政治(虚天皇、实将军、从武士)庄园制和17世纪推行的锁国政策佛教、儒家思想16世纪末,侵略朝鲜,中国派军队援朝作战,日本败朝鲜从高丽到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土地国有佛教、儒家思想16世纪末,受日本侵略,中国派军队援朝作战,日本败设计意图以“阿拉伯帝国、唐帝国及印度为代表的阿拉伯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对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为问题引领,以表格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认识中古时期亚洲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师点拨:通过同学们的分类与归纳,我们发现南亚印度既有本土文化的承继,如婆罗门教发展为印度教;又有外来文明的影响,如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传入阿拉伯文明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而东亚的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则明显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全方位影响。这些凸显了南亚和东亚地区文明承继、传入与交融的多元面貌。三、课堂小结中古时期,当西欧国家处于动荡之际,亚洲各地区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无论是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还是南亚印度次大陆的复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以及东亚的中国及朝鲜、日本,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些地区的历史不同、环境有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繁荣局面。板书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目标1.掌握非洲与美洲古代社会的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2.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做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3.通过比较分析欧亚大陆文明与非洲、美洲文明的异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性和不平衡性。教材分析本课共分为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本课课题以“古代”限定,主要是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时间来说,本课内容虽然重点是中古时期,但上探了古代内容;二是从社会性质来说,这一时期的美洲和非洲社会基本上仍然是奴隶社会。因此,本课内容实际上反映了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情况,体现了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存、多元发展特点。古代非洲文明子目包括“班图人的民族迁徙与技术传播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起”“东非、西非、南非的其他一些国家兴起及其原因”“非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三个方面,相对于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埃及为代表的文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基本上独自发展,并在区域内和跨区域与其他文明相互交融,一起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古代美洲文明子目包括“印第安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三大代表文明之间的比较”“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三个方面,体现了独自绽放的中、南美洲印第安人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最后总结本课,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一是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独特性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二是美洲文明的发展具有独立性,它与非洲文明以及亚欧文明共同构成中古时期人类文明的多元面貌。本课重点:在西非和美洲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国家,它们创造和发展本地区的文明,辉煌而灿烂。本课难点: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并与同时期的欧亚文明进行比较,认识文明的多元面貌。本课建议讲授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点拨: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提炼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材料一1963年牛津大学现代史钦定讲座教授休·特雷沃尔一罗珀说:“可能在将来会有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目前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张忠祥《20世纪非洲史学的复兴》材料二马里作家和民族学家阿马杜·哈姆帕泰·巴宣称:地毯的美在于其颜色的多种多样。如果它只是白色的,那么它只是一条白床单,如果它是全黑色的,它就是丧服。整个宇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中的每一个都是自然这本账簿中的一页。每一个人在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时,都必须将其自身才能的注脚融入广阔的人类社会中,从而丰富了整体。我们在对自己保持真实的同时,必须对他人开放。——[马里]阿达马·萨马塞库著,李红译《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多拉沙漠中心世界观:范式转换的主张》预设1:材料一的观点是以西方或欧洲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材料二的观点是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预设2:赞同第一个观点,理由是西方率先迈入近代文明,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传播到其他区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预设3:反对上一同学的论证,西方在近代是通过殖民扩张的方式给其他区域带去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的发展进程,并摧残了它们独特的文化传统,怎么能认为失去了自由、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按照他人的指令去发展就是各区域文明间交流的铁律?教师点拨: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无独有偶,有些持“欧洲中心论”的西方学者也认为美洲的文明不值一提。但是,每个国家由于自身特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必然会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纵观世界历史,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史料创设学术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质疑和求真意识,帮助学生以人类文明史发展进程的角度,理解各区域文明自身的独特性,使学生认识到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设计意图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得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导入语: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古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以及美洲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二、新课教学教师点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西非班图人和东非阿克苏姆王国的相关内容以及“班图人的迁徙图”,回答问题:本课所讲的非洲文明包括哪些区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过程中,西非的班图人和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它们与其他地区的文明有过接触和联系吗?出示“班图人的扩张(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500年)示意图”([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预设1:这里所讲的非洲文明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即所谓的黑非洲文明。预设2:古代非洲居民在农业方面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畜牧业方面驯养了牛,并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手工业方面,较早地掌握了冶铁技术。预设3:根据“班图人的扩张示意图”以及教材中提到的内容,从公元前3000年直至11世纪,班图人逐渐从西非迁徙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并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将上述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成果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预设4:我查过资料,阿克苏姆王国是东非出现的奴隶制国家,曾在公元4世纪征服南阿拉伯地区,并与罗马帝国结盟,国力达到鼎盛。11世纪灭亡。不得了的一个帝国啊!教师点拨: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黑色人种,这与北非的白色人种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再次明确本课介绍的非洲文明不是以古埃及以及后来被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北非地区的文明,而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东非和南非地区的文明。古代非洲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西非班图人长时期的民族迁徙和技术传播,教材中提到的东非的一些城市国家以及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就是以班图人为主体建立的。而同学提到的阿克苏姆王国鼎盛时期的国王埃扎纳还皈依基督教,推行新拼音文字,使王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这些都充分表明非洲文明与亚欧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过渡:西非班图人在迁徙过程中将较先进的技术广泛地传播到非洲其他地区,而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的文明发展也很有成就。教师点拨: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剩下的内容及“非洲大陆的帝国和商路”图,回答问题:在班图人和阿克苏姆王国的影响下,东非、西非、南非的一些国家是如何兴起的;它们兴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它们在自身发展和同区域内、区域外的文明交流过程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出示“非洲大陆的帝国和商路”地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预设:①东非较早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至4世纪),随后在10-15世纪,产生了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国家。②西非在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其中马里和桑海相继成为西非的霸主,扩大对外贸易,文化繁荣。③南非在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并在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④通过教材和图示可以判断这些国家兴起的原因包括农业的进步,其中班图人功不可没;奴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图示中有沟通撒哈拉沙漠南北的与北非及阿拉伯地区的商路,驼铃声声,也有西非的环印度洋与印度、中国的贸易,在新航路开辟后,东非与欧洲的贸易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伊斯兰教的传入等。教师点拨:非洲文明的基本特征,一是多元性和多源性,基本独立发展,很多农作物和技术是独立发明创造的;二是交流性,与其他区域以及区域内的文明有相对密切的交往,通过图示的“环印度洋商路图”,可以发现这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撒哈拉商路是沟通西非与北非的重要通道,子目中的“史料阅读”和“历史纵横”有史实可以证明;三是差异性、不平衡性,由于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以北的非洲和以南的非洲存在着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南部非洲的国家尚处于奴隶制度,

设计意图设置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认识到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设计意图围绕教材中第二子目的“学习聚焦”和“思考点”,适当地使用拓展史料,设置问题,以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对本子目的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强化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还有一些广袤地区的部落依然处于氏族公社时期,当然,与亚欧大陆的文明相比,差异更大些。教师点拨:赞同大家对于非洲文明基本特征的总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过渡: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不为其他文明区域所知晓,但它们独自绽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2.古代美洲文明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内容及拓展材料,通过分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印第安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三大代表文明之间的比较、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材料考古发现表明,古人类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落户拉丁美洲后,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变革了携带来的石器文化,经过渔猎、采集阶段,逐渐在一些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定居下来,从事农耕活动,创造、发展农业文明(包括神话、信仰、建筑、水利工程、梯田、坪田、手工制品等),开始出现阶级和国家组织。拉丁美洲古代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是根据当地经济基础、农业生产活动要求历史地产生的。要最大限度地垦殖、利用土地,合理使用水利资源,就必须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社会、政治组织进行协调、控制和劳动力的调配。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中没有佛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印记,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等)。——摘编自郝名玮、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预设:展示成果。印第安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表独有的农作物农业技术数学文字建筑与城市建设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等梯田、坪田、“浮动园地”20进制,“零”的概念象形文字玛雅金字塔庙宇、阿兹特克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印加马卡比丘城教师点拨:出示“印加文明的结绳记事图”(选择性必修3教材第31页)和玛雅数字的“0”和“1”至“19”图(出处:郝名玮,徐世澄著《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预设:展示成果。三大代表文明之间的比较表类别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国家形态城市国家体系帝国(统一国家)帝国(统一国家)经济基础农业宗教信仰崇拜自然神同其他区域文明的交往无所处地区中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社会形态奴隶社会预设:展示成果。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表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补充说明独立发展与亚欧非区域文明基本没有交流区域内极不平衡印第安人三大文明集中在中、南美洲局部地区教师点拨: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文明呈现了独特的面貌,与其他区域文明既存在着差异性,又存在着同一性,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元特点。三、课堂小结中古时期,非洲西部、东部和南部的文明继续发展。在西非,相继出现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在东非,阿克苏姆王国一度兴盛,后来又兴起了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国家,这里农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在南部非洲,班图人的迁入,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同时,长期独立发展的美洲地区也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