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管线设计说明_第1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管线设计说明_第2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管线设计说明_第3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管线设计说明_第4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管线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管线设计说明第页共8页管线设计说明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2、建设单位:3、编制单位:4、项目性质:改造工程。5、建设地点:6、建设规模:(1)本项目位于白云区人和镇,包含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两个区域的周边道路改造,旧路改造共包括10条道路,分别为下华街、龙和东街、聚龙东街、向前南街、展湖街、蚌南街、蚌湖中街、西湖东街、蚌湖1路及蚌湖2路。本项目各道路均为村道,道路全长约1.97km。其中蚌湖1路及蚌湖2路为村道支路,设计速度15km/h,其余均为村道干路,设计速度20km/h。本次道路改造以不涉及征地拆迁为原则。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项目范围内的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管线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图1.1-1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周边道路项目位置图1.1-2蚌湖镇墟周边道路项目位置设计规范及依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202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镇道路雨水口技术规范》(DB11/T1493-2017)《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建质【2013】57号])《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年。本项目及场地内相关规划资料、测量资料、物探资料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原则1、结合现状、地块功能、发展需要、道路路幅,合理布置市政管线,在环保、节能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2、认真贯彻执行方针政策,市政工程管线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并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3、近期、远期相结合。市政工程管线的布置应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各工程管线专项规划为主要设计依据。从全局出发,结合工程规划、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近期与远期的关系。4、尽可能利用现状管线,减少改迁量,无法利用的市政管线按新设计管位就位。5、市政管线尽可能布置在人行道下,当受条件限制时,电信、给水、燃气、排水等工程管线可布置在紧靠人行道道路外的预留用地下。6、管线高程系统设计结合道路竖向设计,协调控制点标高,充分考虑排水与其它管线的相对位置,合理布置管道标高,既便于周围小区排水的纳入,又避免与其它管线发生冲突。工程概况1、现状概述龙和东街(K0+070~K0+147):本段道路采用管道排水,新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局部有电力、电信及给水管道。聚龙东街、向前南街、下华街及龙和东街(K0+000~K0+070):现状道路沿线排水管道较为完善,局部有电力、电信及给水管道。西湖东街、蚌南街、展湖街、蚌湖1路、蚌湖2及蚌湖中街:现状道路沿线排水管道较为完善,局部有电力、电信及给水管道。2、规划概述现阶段缺少本项目范围内的排水规划资料。设计一般规定1、本次设计尺寸单位:管径、井径为mm,其余以m计。2、设计道路荷载等级为城-A级。3、本次设计坐标采用广州2000城建坐标,高程采用广州城建高程。4、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制。设计方案6.1改造内容如下:1)对各道路进行沥青化改造,加铺沥青罩面;加铺沥青后重新施划交通标线,完善交通标志及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全线井盖、雨水口提升改造; 2)对龙和东街BK0+070~BK0+147.035路段机动车道进行拆除拓宽,拆除后需往围墙侧拓宽20cm,拓宽后机动车道宽度6.0m,满足双向通行,原拆原建,同步将机动车道拓宽范围的暗沟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盖板沟尺寸B*H=600×1400,长度123.7(m);3)西湖东街车行道进行暗沟原拆原建,尺寸范围B*H=900×550~B*H=1600×1200,长度166.4(m),电力管线需要包封;6.2管线设计思路1、雨水工程:根据现场实地调查,本项目设计范围内不存在水浸现象,两侧建成街区雨水已自成系统;龙和东街(K0+070~K0+147)段由于本段道路扩宽,废除现状排水边沟,重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接入K0+070附近的排水边沟;西湖东街及蚌南街由于道路扩宽,拆除现状混凝土排水沟,原尺寸重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其他路段仅为提升及更换雨水篦子和排水检查井井盖。2、其他管线工程:电力、电信及给水管道均为提升及更换检查井井盖,人行道及绿化带下采用装饰型井盖,车行道下给水阀门井采用球墨铸铁重型井盖,承重等级D400,人行道及绿化带下给水阀门井采用球墨铸铁轻型井盖,承重等级C250,电力及电信检查井井盖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盖。6.3设计方案:雨水设计1、龙和东街(推荐方案)

该街道无内涝点,现状排水沟能满足周边地块排水要求。本次改造为全路段加铺沥青,由于原排水沟盖板为水泥砼,难以满足行车需求,本次需对其拆除重建。

推荐方案为拆除现状盖板沟,按原尺寸重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采用钢筋混凝土。改造后尺寸为B*H=0.6m*1.4m。2、西湖东街(方案比选)钢筋混凝土盖沟改造管道方案尺寸0.9m*0.5m1.0m*0.9mDN800DN1000优点承载能力满足通行要求,安全性高造价较低,有利于行车安全及后期管线保护缺点造价较高改造为管道后,覆土不满足要求比选结论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沟方案西湖东街(推荐方案)

该街道无内涝点,现状排水沟满足周边地块排水要求。由于原排水盖板沟位于人行道下,现需将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现状水泥砼盖板难以满足后续行车需求,需对原排水沟改造。

推荐方案拆除现状混凝土排水沟,原尺寸重建钢筋混凝土盖板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西湖东街右侧非机动车道处置范围下与现状电力管线冲突,采用C30混凝土(0.5*0.5m)进行包封处理。3、雨水口设置:一般路段设置平入式单篦雨水口(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水口设置间隔大约30m左右,道路最低点及道路纵坡突变处(由大突变小)均设置雨水口,雨水口深度1.0米,但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浅埋时,应明确要求采取加固措施。采用四防雨水口,设置拦污挂篮,防止面源污染、淤积、臭气及蚊蝇,雨水口连接管采用d300,i=0.01;雨水箅子为球磨铸铁材质,承压等级D400,须具备弹性紧锁、防盗、防滑、防噪音、防跳动及防意外开启的功能;雨水口的设置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保证道路最低点及道路纵坡突变处(由大突变小)均设置雨水口;雨水口及截污挂篮做法详见《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雨水口标准图集(试行)》。4、施工说明1)盖板沟地基:地基处理与道路软基处理一并考虑,要求地基承载能力达100kPa以上方可进行施工,地基处理详见道路专业图纸。2)盖板沟施工:破除道路路面后开挖施工。3)盖板沟回填:详见结构设计图。4)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连接,应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为宜。5)施工开挖前应充分了解现场地下管线现状,核实无误方可开挖。6)其他未尽事宜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5、现状井盖提升更换1)检查井提升——提升及更换检查井井圈和井盖,雨水、污水及给水均采用球墨铸铁井盖,车行道下采用重型井盖,承重等级D400,人行道及绿化带下采用轻型井盖,承重等级C250,人行道下需采用装饰型井盖;电力及电信检查井井盖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盖。2)改造雨水口——提升及雨水篦子井圈和雨水篦子。3)装饰井盖——将设置在人行道上市政管线的各类形状、材质不一的检查井进行改造,统一采用装饰井盖。各类检查井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各类装饰井应具有防盗功能,井盖应与人行道平行设置。4)材料及施工要求A、井盖人行道上井盖加装装饰井盖,检查井井盖的标高应根据人行道地面标高调整,确保井盖与地面平顺美观。安装装饰井盖前,需调整原有井盖至人行道设计标高以下15cm~20cm左右,并对原有检查井进行升降处理,对井环周围混凝土进行加固,以满足装饰井的安装要求。装饰井盖应设置标有权属单位名称的铭牌。人行道装饰井盖中所铺设的人行道砖与周围人行道协调一致,井盖内铺放的砖块与周边的人行道砖应该缝对缝对齐。装饰井盖应与侧石基本平行,如人行道现状井盖与人行道并不平行,出现歪斜的情况,应尽量将现状井盖调整至与人行道平行,如无法调整,则应采用较大的装饰井盖整个将现状井盖盖住,使装饰井盖与侧平石基本平行。装饰井盖表面须铸有说明井盖种类的中文字标(如“燃气”、“供水”、“交通”、“照明”、“消防”等)。施工前应与相关管线单位沟通,以保证不影响原井的使用。装饰井盖材质为不锈钢,厚度应大于5mm,并采用10mm的螺纹钢进行加固,强度应保证装饰井盖可以承担其上的铺装重量,开启不会导致变形,大尺寸的装饰井盖有必要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固。装饰井盖的尺寸、材料应符合广州市地方标准《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DBJ440100T160-2013)的规定。5)排水检查井须增加防坠网。6)拆除旧井盖时,应检查井环,如有破损应一并更换;井壁若有破损、开裂、脱落等处,应及时修补;井盖基座安装时,应将接茬口用清水冲洗干净。7)现状道路废除的旧井盖由甲方自行回收处理。8)养护要求(1)定期检查井盖周边路面是否下沉。如下沉,可将自调式井盖撬松,并使用吊机等设备将其垂直拔至高出路面标高约20mm,在支座下方及周围下沉的路面填充沥青,然后用压路机轧平压实即可。(2)定期检查井盖的锁定装置是否牢固地卡在支座上。如不能正常工作,可使用工具将锁定装置扳至所需位置。(3)定期检查弹性缓冲胶垫是否损坏,如其不能正常工作,可使用工具将其拔出并更新胶条,以防止井盖在受到冲击时产生响声。6、检查井井内需安装标示铭牌、编号、联系电话。井深超过2m需增设防护网。另外井盖位于人行道或绿化带内应采用装饰井盖,具体可参照《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7、管线综合管线综合是以单项管线工程规划为依据,进行总体布置。平面布置上要减少管线间交叉次数,在道路断面的竖向布置要避免各管线抢位、冲突现象。各管线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严格依照管线间与管线与建筑物设施的最小水平间距、垂直间距等有关规范埋设。管线综合冲突时处理原则如下:小管让大管;压力管让重力流管;可弯曲管线让不可弯曲管线;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检修次数小、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不方便的。给水、燃气管均为压力管且管径较小(不大于400mm),安排在污、污水管道的上方埋设,其覆土深度保证0.8m即可,管底埋深不超过1.2m。在与给水、燃气管道交叉处,污、污水重力流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应大于1.6m,以避免两种不同性质管道的冲突。8、工程管线竖向位置的确定1)各种工程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2)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3)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规范上说明的规定。各种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管线名名称给水管排水管煤气管电电力电缆电电信电缆电电信管道低压中压高压给水管——1.5————————————排水管1.5——————————————煤气管低压0.51.0————————————中压0.51.5————————————高压2.02.0————————————电力电缆1.01.01.01.01.0——————电信电缆1.01.01.01.02.00.5————电信管道1.01.01.01.02.01.20.2——注: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的水平净距适用于管径≤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3.0m。各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序号管线名称12345给水管线污、污水排水管线燃气管线电信管线电力管线直埋管块直埋管沟1给水管线0.152污、污水排水管线0.400.153燃气管线0.150.150.154电信管线直埋0.500.500.500.250.25管块0.150.150.150.250.255电力管线直埋0.150.500.500.500.500.500.50管沟0.150.500.150.500.500.500.506沟渠(基础底)0.500.500.500.500.500.500.507涵洞(基础底)0.150.150.150.200.250.500.50各种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建筑物基础地上杆柱(中心)城市道路侧石边缘公路边缘围墙或篱笆给水管3.01.01.01.01.5排水管3.01.51.51.01.5煤气管低压2.01.01.51.01.5中压3.01.01.51.01.5高压4.01.02.01.01.5电力电缆0.60.51.51.00.5电信电缆0.60.51.51.00.5电信管道1.51.01.51.00.5注:1.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1.5m。2.表中给水管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3.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4.表中热力管与建筑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当管径大于或等于300mm时为3m,对于直埋式热力管道为5.0m。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对现状排水设施进行测量,如存在与设计不符的情况,请及时与设计人联系协商解决。2)盖板沟实施前应与沿线管线单位进行联系,做好现状管线的勘测,按由深到浅的原则施工;并加强对现状管线的保护,避免施工时对现状管线的破坏。3)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对现场进行仔细勘察,充分考虑现场情况不同时引起的工程用费,并在投标中进行考虑。4)施工前必须复测排水出水口的标高(涌底标高),在满足排水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方可施工。5)对于影响建、构筑物基础的管段,应抢挖抢填,尽量缩短施工时间。6)遇有重大平面或高程冲突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协商解决。7)施工中,应按有关规范要求做足安全措施,做好防水。8)新、旧排水管道接驳、改建,应注意管道通风,确保沼气浓度在安全范围施工。下井前先打开前后相邻的井盖3-4个,充分通风不小于2小时,井深大于3米时,通风时间应不小于2.5小时,必要时采用鼓风机强行通风,确保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在安全范围内,方可下井施工及检查,同时应配备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检测设备及防毒面具等安全设施9)应按现行规范要求,做好监测工作,需作监测项目包括: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地下水位,土体竖向变形等。应做好可能发生事故的预防和抢险准备工作等。10)图中未尽事宜,请参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工程数量说明1)盖板沟的报价应考虑开挖沟槽、沟槽回填、余土外运、管道基础、管基处理、管沟支撑及支护、回填至原地面或路基换填底面、现状路面或河堤面修复等全部费用。2)施工中标单位应该是有资质的相关企业,如因施工单位某项设施施工能力不足引起的费用追加,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3)施工单位应该仔细阅读图纸及图纸中引用的相关规范、规定、标准图集,施工应严格按相关要求实施,其费用应包含在各单项的综合报价中。4)施工单位在投标前应仔细阅读工程地质报告,在投标费用中应考虑不良地质、地下水位高、埋深较大引起的支护、止水、降水等相关施工费用,沟槽回填应按达到回填技术要求的回填材料进行报价。5)施工单位在投标前应对现场进行勘探,在施工报价中应包含管线施工引起的现状路面、建筑物、现状管线破坏及恢复费用。6)施工报价中应包含各种工程管线的施工配合费用,以及行政管理部分的相关收费。安全生产技术要求(1)一般要求1)、本工程毗邻边坡路堤、河流;场地周边环境有建筑物等人流密集场所,施工单位进场后,应逐一查明工程场区周边状况,重视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人员、物体破坏的安全影响,对跨越重要设施、线路等施工方案需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2)、施工单位应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建筑施工安全规范》(2008年版),结合工程场地的情况、施工作业内容、设计文件要求等,提出本工程的安全风险源,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及作业指导书,在组织架构、施工方案、工艺流程、监管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及管理细则,交监理及有关安监部门审批备案,经批准后方可施工,并在实施中切实遵照执行。3)、本工程有供水管等,施工前,应与有关管线单位,协调好施工安全事宜。4)、凡对地下土层进行开槽、钻孔、地基处理等工序前,需对地面以下3米深度范围进行人工探挖,确认无地下管线后方可施工。5)、高压线下桩机(含钻孔、冲孔、搅拌锤击、振冲等各种工艺)及架桥机施工,应复核桩机(或架桥机)设备与高压线的安全距离,并做好防电、防雷措施。6)、除本说明提及的施工安全要求外,施工单位还应根据场地环境、施工工艺特点及安全风险分析,制定相应安全措施,以策安全。(2)、管道基坑1)、对基坑三倍深度范围内需进行变形监测的建(构)筑物,应由第三方进行工前状态测量、结构鉴定,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文件有关的技术要求开展监测工作。2)、基坑开挖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做好结构变形监测,并实行动态信息化管理,监测数据应及时反馈给业主及设计单位。3)、施工单位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支护结构及有关技术要求,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尤其是针对基坑可能出现的各种险情,制定应急预案。(3)、排水管渠1)、排水管渠工程的施工应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要求进行,遵守有关施工安全、劳动保护、防火、防毒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施工。2)、排水管渠工程的建设、养护、维修工程的作业现场应当设置明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