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人物形象解读探析6000字(论文)】_第1页
【阿Q正传人物形象解读探析6000字(论文)】_第2页
【阿Q正传人物形象解读探析6000字(论文)】_第3页
【阿Q正传人物形象解读探析6000字(论文)】_第4页
【阿Q正传人物形象解读探析6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Q正传》人物形象解读分析摘要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时刻关心农民的苦难和命运,同情在黑暗社会中受压迫的农民。同时,他也为他们的不幸和悲惨生活感到难过。鲁迅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国家的人民形象,关心民生疾苦。其中,《阿Q正传》所呈现的精神是社会的、跨国的。本研究通过《阿Q正传》的性格研究,探讨封建阶级的错误和偏狭,揭示人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批判;《阿Q正传》目录TOC\o"1-3"\h\u3347一、绪论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之下,人们生活在焦虑中。面对国难和人民的苦难,鲁迅意识到自己学不了医。鲁迅离开了医学的道路,想用文学的力量来让国家人民意识到国民“民族性格”的缺失,唤起人们的情感。多年来,鲁迅尝过“荷戟独傍徨”的滋味。他先知先觉地走在前面,没有人能引起他的共鸣。那时的鲁迅纯粹是挑剔和孤独的,尤其是晚年。他在与大家保持一定的精神距离的同时,忠于自己热血沸腾的良知,履行了中国作家的使命和责任。即使对很多人来说,他也是一个陌生而孤独的作家[[][]丁帆.悲剧的理性,理性的悲剧——廿世纪名作家重读之一(鲁迅)[J].雨花,1994(6):2.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阿Q的典型形象。鲁迅曾在《俄文课本(阿Q正传)序》讲过要塑造阿Q形象。他不确定“我们是否可以写出我们同胞的现代灵魂”,认为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说明作者对《阿Q正传》的创作理念进行了真正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概括[[]廖久明."幻灯片事件"之我见[J].2021(2014-10):4-13.]。他要写的人物和题材,不是普通社会生活的问题和人物,而是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典型的AQ形象反映了“在中国经历的生活”,揭示了弱小的民族或“不进步国家的病态”[[[]廖久明."幻灯片事件"之我见[J].2021(2014-10):4-13.[]刘瑞芳,毕新伟."理想化形象"的自我建构——阿Q的另一重心理世界[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1,36(1):6.(二)研究意义《阿Q正传》集中地展现了中国的病态国家,彻底揭露了中国的病态国家。对当今社会而言,立于史实而思当下,以史为鉴,对曾经出现的一个病态的社会进行反思探讨,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对一个世纪前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典型代表《阿Q正传》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三)研究现状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阿Q正传》的研究文献较多,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究了这一经典作品。关于写作手法的研究:李雪芳《〈阿Q正传〉的叙事诗学分析》从叙事学视角对《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进行了论述,并从叙述者“我”和复杂的文本结构两个方面对《阿Q正传》的叙述魅力进行了探究。杨月梅在其《〈阿Q正传〉叙事的不可靠性》一书中,指出《阿Q正传》在真实性、历史与道德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这种不可靠的叙述方式,使其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更使作者笔下所传达的价值理念深刻而发人深省,对作品的张力和魅力而言,也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用。关于人物角色的研究:《阿Q正传》中人物的研究,无疑是以阿Q为中心,对其身边的人物进行了一些探讨。宋燕飞在其《浅析阿Q形象》一书中,认为阿Q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文化,又是一位悲剧性的角色,其悲剧在其不断的追寻中被无限放大,阿Q的狂野性格中隐藏着一种严峻的现实。二、从阿Q正传的农民角色中分析人物形象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是简单地描述主人公的状态、思想和发展。文学的魅力在于,利用其他人物的各个方面以及环境的对比来传达主人公的魅力。所以,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我们不仅关注阿Q主角的遭遇,阿Q之外的其他人物也包含鲁迅的深意。说到人物,有以下几类,但这也是鲁迅先生根据时局来形容自己作品的大致人物形象。(一)无知自大的逃避现实者——阿Q首先,主角阿Q的形象最具代表性,虽然生活条件极差,但“阿Q自尊心很强”。这种骄傲并没有成为他反抗的力量源泉。取而代之的是,他本着“你不配”的精神,在现实的时刻逃避现实,寻找各种为自己辩解的理由。弱者的立场是荒谬的。阿Q精神上的胜利,可以欺负弱者,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正胜利。这不是把那些欺负自己的人都欺负回来,而是精神上战胜了那些欺负自己的人。阿Q的行为有社会历史根源。这种精神胜利的方法是中华民族各行各业的共同弱点。无知、倒退和病态的心理态度和思想。鲁迅写的“阿Q”代表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它在中国人中引起了深刻的讽刺,并以阿Q为镜子,希望能够转变国民的思维。(二)麻木迷信的趋炎附势者——未庄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精神麻木者的形象在过去的农村地区是比较常见的。阿Q被王浩惩罚时沉默不语,阿Q欺负被视为底层的尼姑时欢呼大笑,在阿Q与小D厮打时,冷眼看戏,麻木找乐子。后来,阿Q从城里回来吹嘘,立马改变主意,对阿Q毕恭毕敬,可是当曹老爷告知他要小心阿Q时,他立刻表现出敌对的态度。最后阿Q被革命党人枪杀的时候,在原文中作者直接写道:“至于舆论,在末庄是无异议。当然,据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就是他性格不好的证明:如果他不坏,为什么要枪毙他?但是镇上的公众舆论却不那么好。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死囚呀!他在街上游了那么久,一句话也没有哼,他们是白白地来的。[[]鲁迅.阿Q正传:鲁迅小说选[M].京华出版社,2010.[]鲁迅.阿Q正传:鲁迅小说选[M].京华出版社,2010.未庄人与阿Q相比较起来其人物形象相对简单。未庄人代表的是一个愚昧麻木的人,当阿发达了,便低头开始讨好阿Q,乃至地位处于上层的赵老爷也同样摆脱不了愚昧迷信观念的影响。未庄人与赵老爷这两个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受到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悲惨;他们的精神上的无知对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敏感的,阿Q信口开河说自己发财了,自己和革命军关系亲近,他们便相信了。可是一方面相信,另一方面却并不认为阿Q真正地上进,而是借机沾光。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没有人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更没有人有进取心,可见所有人都难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三)受尽欺凌的苟且求生者—尼姑尼姑的形象虽然暗示了在严酷的世界中寻求和平的懦夫,但封建伦理和残酷的阶级封建道德观却常常刺痛她的灵魂。因为她是尼姑,在封建阶级的宗教和道德限制下地位低下,受到他人的鄙视。通过这场惨烈的遭遇,中国古代的黑暗被深深地暴露出来,正是封建父权制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造成了悲剧。(四)愚昧迷信的受人摆布者—邹七嫂无知而迷信的邹七嫂是一个作为地主阶级傀儡的劳动妇女形象。她是一位为吴妈教训阿Q的“好女人”。但Q对邹七嫂的“热情”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李艳敏.论《阿Q正传》中的邹七嫂[J].德州学院学报,2012,28(1):5.]。她跑来帮吴妈教训[]李艳敏.论《阿Q正传》中的邹七嫂[J].德州学院学报,2012,28(1):5.三、基于《阿Q正传》人物对当时国民人性弱点的批评(一)对普通劳动农民身上奴性的批评在《灯下》一书中,鲁迅将中国文明史概括为“一个想当奴隶却做不到的时代;第二,暂时稳定奴隶制时代。”呼吁年轻人创造“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三个时代”。鲁迅的主张是:少一点奴性,多一点野性,多一点狼性。鲁迅十分重视批判民族性的奴性和普通劳动农民的奴性。邹七嫂见了赵老爷对阿Q的突然发达感兴趣,便谈话中极力展示,还大力自荐找来阿Q。未庄人看到阿Q突然发迹,有的不是困惑和思考,而是竭力讨好,避免得罪。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做稳奴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奴性实在太深重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负荷着如此沉重的奴性,中国的“第三样时代”无力得到创造。(二)对普通劳动农民身上麻木惰性的批评安于现状是老百姓的通病,这种通病在封建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做不稳奴隶时,要动一下,争取做稳奴隶;一旦做稳了奴隶,便不在进取。改革的惰性在普通工人中尤为明显。由于生产劳动繁重、生活条件恶劣、交通封闭、文化匮乏,主观上不具备改革条件。当酒店里面的人看到阿Q调戏尼姑的时候,他们对这种行为并不会主持正义,而是要:“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农民需要看到自己的身份或比自己低的身份。他们喜欢看剧,满足自己的现状。(三)对普通劳动农民身上自残性的批评要成为一个稳定的奴隶,你必须改变自己与奴隶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放下不想成为奴隶的想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进行严重的自残。除了少数农民儿童的形象外,成年普通劳动农民的形象在行为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摧残。阿Q所采用的精神胜利法,是最毒的精神自残。他被剥削、压迫、殴打、辱骂、戏弄、侮辱、无故监禁,并在街头游行时直接被枪杀。精神胜利的方法比宗教的麻醉剂更强大。因为它可以来自不自觉、蒙眼、不面对现实、永远活在“精神胜利”的假象中的弱者的头脑。这种矛盾始终体现在阿Q身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赌博赢钱之后:“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在鲁迅的作品中,普通工农的形象强烈反对他们的思想。他们接受封建思想为自觉,自觉不自觉地巩固封建制度,从思想经济的角度进行政治压迫。四、从《阿Q正传》人物形象看社会现状在有关农民的故事中,鲁迅塑造了阿Q、未庄人、邹七嫂等一系列“想当奴隶却不是”的人物形象[[][]许子东."奴隶","奴才"与"奴隶性"——重读《阿Q正传》[J].中文自学指导,2019.(一)人物形象反映出时代特征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是阿Q、未庄人或尼姑,他们的悲剧结局都十分引人同情。这是中国社会从1911年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印象。毫无疑问,封建社会旧封建思想的存在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必须成为国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主体。但几千年来,他们在封建社会属于地主阶级,没有个人自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没有被丢在文化的大门外,他们被地主阶级像牛一样忽视,他们失去了尊严。(二)抨击了封建主义对底层人民的折磨和摧残处于封建社会的农民经常被折磨和摧残,并逐渐变得麻木。鲁迅所著的《阿Q正传》正是反映了这些情况。这部小说旨在反映中国的精神弱点和改革状况。鲁迅是一部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异化生活状态的经典。作品在强调阿Q“如何取胜”的同时,也表达了阿Q性格中的诸多复杂因素。阿Q的性格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是一个善于利用简单而愚蠢的劳动的农民。尽管长期受封建主义影响,他保持着与“圣人”相一致的意识形态,但仍然心胸狭窄、保守。从作者的旁白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另一方面,阿Q是一个失去土地并在生活洪流中徘徊的农民。有中国封建农村普通农民所没有的阿Q精神特征,从例如王胡打阿Q时:“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地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总得来说,鲁迅笔下的农民,都以苦难告终。艺术家对这些悲剧人物的刻画意在揭露社会苦难,引起公众关注。他真实地描绘了旧社会的罪恶和疾病。他从人道主义和启蒙的立场,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农民以及基层民众的压迫,警示人们的麻木不仁,批判过时的思想和过时的道德,深刻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出路。结论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民的形象代表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病态心理。鲁迅通过讽刺和批评揭露这种农民的精神状态,实现了人们改善体质和心理的新形态,唤醒了人们面对生活的目的,改变了不公平的处境。在一个充满封建腐朽思想的社会中,中国人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在封建阶级的压迫下,他们成了奴隶。鲁迅看穿了这种现象,时刻牢记农民的命运,在小说中描绘的农民形象,能够唤醒国民的民族意识。其小说中的农民大多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向态度,对他们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过着悲惨的生活深表同情。强烈的蔑视,对伟大工作的最小化,精神上的麻木不仁,批评他们的奴隶制,也暴露了国家的不作为。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无情揭露和鼓励,同时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小说中,农民的悲惨命运以悲剧告终,作者对这一悲惨目的的解释揭示了社会的苦难。要想摆脱命运的压迫,做自己的主人,就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破农民精神的桎梏,解放精神,获得身心自由,开创农民生活方式,做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1]何诗慧.浅谈鲁迅在农民题材创作中的人物形象——以《故乡》中的闰土为例[J].[1]杨剑龙.用话剧语言阐释“‘活生生的阿Q’形象”——论许幸之的《阿Q正传》六幕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04):19-29.[2]毛长森.阿Q对待生命的态度——论《阿Q正传》中阿Q的生存形象[J].名作欣赏,2020(21):54-55.[3]聂文涛.浅析语文教学中女性形象比较——以《祝福》中祥林嫂和《阿Q正传》吴妈为例[J].亚太教育,2015(12):59.[4]傅修海.典型/非典型:现代中国文学的形象政治与身份焦虑——以《阿Q正传》中“吴妈”形象地再解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