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24·太原)如图是刊登在1908年《神州日报》上的漫画。漫画左边屋顶上的字依次为“出版者之宅”“集会者之宅”“言论者之宅”,门头上写有“自由社”。该漫画表明(A)A.晚清政府在钳制民间舆论B.基层组织维护社会治安C.禁绝封控以缓解社会冲突D.各方协作改善国家治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8年属于晚清时期,从漫画中象征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的自由社被封可知,在社会立宪浪潮越来越高的状况下,清政府担忧民间舆论会威逼自身的专制统治,钳制民间舆论,A项正确;漫画中封控人员皆身着统一的“制式服装”,且自由社内有“言论者之宅”“集会者之宅”“出版者之宅”,由此可见,它并非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解除B项;晚清政府封禁民间社团、钳制民间舆论激化了社会冲突,解除C项;由材料无法看出“各方协作”,解除D项。2.(2024·唐山)下面是一百多年前西方人用漫画描绘的清政府。据此可知,那时西方人眼中的清政府(B)A.昏庸且不谙熟近代的外交原则B.面临着重重危机而不自知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地方势力与中心分庭抗礼[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这画的是一栋快倒塌的房子,后面有人在用力推这所房子,边上还有人在挖墙脚,前面还有人在用绳子想拉倒这房子,房子的前面有两个人拿着一根上面写着实行立宪的柱子想撑住这快倒塌的房子,可这奄奄一息的房子中的人却还在呼呼大睡。这幅漫画是西方人对当时清政府的写照,清政府面临重重危机,但是统治者却不自知,B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外交主题,解除A项;材料只是描述了西方人眼中当时的清政府,并未涉及中外关系,解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3.(2024·洛阳)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取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D)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实践了三民主义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思想解放[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革命党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解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与材料无关,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解除C项。4.(2024·德阳一模)20世纪初,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将湖南比作中国的“斯巴达”和“普鲁士”,湖南醴陵发生的反清起义则被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也被称为“小法兰西”。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湖南(B)A.最早起先反清武装起义B.革命派势力不断成长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快速D.清政府统治已被推翻[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法国人民素有革命的传统,其中攻打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起先的标记,因此,湖南被称为“小法兰西”说明当时革命派势力不断成长,B项正确;在此之前就已经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义,解除A项;此时民族工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且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解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解除。5.(2024·海淀)下列歌谣流传于晚清时期的北京昌平地区。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探讨(C)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卖地好大块A.英法联军在京的暴行 B.“东南互保”的作用C.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D.清末“新政”的影响[解析]依据材料“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必需得推翻,成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并不是英法联军,解除A项;“东南互保”的作用,是使得东南地区免受斗争的破坏,与材料不符,解除B项;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并不会带来上述的状况,解除D项。6.(2024·武昌)如图中国会请愿者张弓搭箭,射向“立宪之目的”的靶心,而在弓箭手与靶子之间出现了一个“挡箭牌”,伸手挡箭的是“考察宪政者”。该作品(D)A.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B.揭露了清廷无意变革的真面目C.反映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困难D.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解析]依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会请愿者想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但清政府派出的出国考察宪政者却伸出挡箭牌,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革,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对清政府的支持程度,不能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此时立宪派还在支持清政府,解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清廷想要改革,但想要主导改革进程,进而通过改革维护清廷专制统治,解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内改革的状况,没有反映国内政治形势的困难,解除C项。7.(2024·安康)孙中山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他相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等的斗争纲领存在严峻缺陷,“只以驱除光复自任”。为此,孙中山在坚持反清斗争的基础上,探究变革“国体”和“民生”应达到的目标。这说明孙中山(C)A.坚持资产阶级的革命信念B.否定以往的救亡图存斗争C.主动探究民族复兴的道路D.已经找到正确的救国道路[解析]依据材料“孙中山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在坚持反清斗争的基础上,探究变革‘国体’和‘民生’应达到的目标”及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目标,体现了孙中山对民族复兴道路的主动探究,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信念,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A项;孙中山并未否定以往的救亡图存斗争,选项表述有误,解除B项;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未找到正确的救国道路,解除D项。8.(2024·武汉)如表是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报刊的有关报道。这说明(A)报刊主要内容《神州日报》刊发社论,宣布“天佑我汉,胡运告终”《民主报》刊发文章《长江上游之血水》,热忱欢呼革命的到来《民铎报》连续刊发十篇题为《谈鄂》的文稿,主动响应革命《申报》第一次报道武昌起义是在十月十二日,题目叫《革命党又事泄》A.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B.民主共和深化人心C.上海成为革命中心 D.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解析]依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报刊的有关报道”可知,各报纸报道中,“天佑我汉,胡运告终”“热忱欢呼革命的到来”“主动响应革命”等内容,表现了人们对革命的响应、欢迎和渴望,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表现,A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化人心,而非武昌起义,解除B项;上海报刊报道新闻,不代表上海成为革命中心,解除C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解除D项。9.(2024·临淄)武昌起义后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状况: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是清廷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这(C)A.使清朝统治快速土崩瓦解B.助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C.影响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D.变更了官员选拔的原则[解析]依据材料中“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任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等信息,表明当时有部分旧官僚投机革命,这会使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暗伏着变数,C项正确;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各省纷纷独立,而不是地方督抚的出身背景,解除A项;此时新政早已失败,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官员选拔原则,解除D项。10.(2024·厦门)1912年1月,北京邮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领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需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这反映了(B)A.西方列强支持清政府B.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困难C.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D.中国邮票发行权起先丢失[解析]依据“临时中立”“中华民国”等信息可得出,在武昌起义后,基本上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为临时政府,而北方照旧是清政府,社会动荡,说明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困难,B项正确;仅从材料与邮票相关的内容看不出列强的看法,解除A项;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是与袁世凯有关,解除C项;“起先”的说法错误,在武昌起义前已经起先丢失,解除D项。11.(2024·沧州)武昌起义后,当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时候,直隶省的京、津、保(保定)、滦(唐山)地区,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暗杀活动,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反映了(D)A.同盟会在全国影响有限B.南北方革命力气的汇合C.北洋军阀竭力抵制革命D.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当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时候,北方的革命形势也高涨起来,这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D项正确;虽然北方的革命形势不如南方发展快速,但革命者并未放弃努力,因此不能得出同盟会在全国影响有限的说法,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革命形势不同,而不是南北方革命力气汇合,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的信息,材料主要反映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解除C项。12.(2024·临沂)1903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清帝年号纪年法和康有为提出的孔子纪年法,主见将黄帝诞生的年份作为纪元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前,有人认为黄帝是专制君王,与共和理念不合。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20世纪初纪年法的变更(B)A.体现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诉求B.与民族民主的革命主见密切相关C.是对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变更D.清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毒[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反对以清帝年号和孔子名义纪年,突出华夏祖先黄帝,强调共和理念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结果,B项正确;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诉求与反对孔子纪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等不符,解除A项;中华民国接受阳历并非对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否定,解除C项;清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毒的说法太确定,袁世凯复辟闹剧证明专制主义思想照旧存在,解除D项。13.(2024·衡水)1911年12月,孙中山刚从国外回到上海,身着一袭西装。1912年元旦傍晚,孙中山穿着新订制的革命军军官服赶到南京;在欢迎晚宴结束后,孙中山马上换上西式大礼服和大礼帽,在原两江总督衙门大堂出席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这反映了(D)A.共和政体的初步建立B.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C.革命领袖的崇高地位D.服饰承载的政治意蕴[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孙中山在不同场合身着不同服饰,1911年12月从国外回到上海身着西装,但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则身着革命军军官服,体现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寓意,在晚宴结束后又换回了西式礼服和礼帽,体现了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由此可知服饰承载着政治意蕴,D项正确;材料涉及孙中山在不同场合身着服饰不同,其中不能体现是否为共和政体,解除A项;材料中为孙中山的个人行为,并非临时政府颁布的移风易俗的措施,解除B项;孙中山的西式大礼服和大礼帽属于常见的出席正式场合的西式服装,并不能体现革命领袖的地位,解除C项。14.(2024·郑州)1911年11月,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是后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以下为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代表构成一览表。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参议院议员人数同盟会成员(占比)有留学欧美和日本阅历的(占比)49人38人(77.55%)40人(81.67%)A.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B.以限制袁世凯为主要目的C.融合了欧美政治体制特点D.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利益[解析]由《临时约法》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构成可知,同盟会成员和有留学欧美和日本阅历的占比高,说明参议院代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利益,D项正确;《临时约法》不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虽有蓝本,不足说明,解除A项;参议院代表构成不能反映限制袁世凯的目的,解除B项;参议院代表构成不能反映政体状况,解除C项。15.(2024·三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封建等级制度已受到质疑和挑战,公民权利观念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辛亥革命后,传统政治文化加速向民主社会政治文化转型。这表明辛亥革命(D)A.巩固了民主制度 B.变更了社会性质C.稳定了政治秩序 D.促进了思想解放[解析]依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传统政治文化加速向民主社会政治文化转型”,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D项正确;辛亥革命之后,并未巩固民主制度,解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变更中国的社会性质,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对政治秩序的作用,解除C项。16.(2024·安庆)辛亥革命在确定程度上赐予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权力以“公共性”色调,“坚持公共权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动的多元共赢”。这说明,辛亥革命(C)A.保障了国民的民主权力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同等C.变更了中国的政治生态D.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封建政治是没有公共权力参与的皇权专制,“辛亥革命在确定程度……公共性”说明中国政治生态得到了变更,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加,C项正确;赐予政治权力“公共性”,不等于保障了国民的民主权力,解除A项;政治权力的“公共性”,不等于社会阶层的同等,解除B项;赐予国家制度以政治权力的“公共性”,虽顺应了民众的政治诉求,但不等于“满足了”其政治诉求,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主动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探探讨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样看法。这一妥协避开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主动意义。——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材料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你的理由。[答案]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否定)。理由:“大妥协”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未变更中国的社会性质;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起先了中国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共和名存实亡;“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