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食供应2.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3.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4.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行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这表明()A.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了地方基层组织自治B.基层组织承担社会治理和征收赋税的职能C.政府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D.基层组织的相关管理人员由皇帝直接任命5.明代,为了御倭,青州“乡居之民,每乡立约长,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声势逼近,约长率百姓近城者入城,近山者入山,裹粮自随不能携带者缓即先行。窖藏急则即时焚毁,宁弃沟壑,必无以粮资敌。宁窜山谷,无以民资敌也……”。据此可知,当时()A.约长由民主推选产生B.乡约是基层军事单位C.已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D.乡约组织具有防御职能6.古代某朝开始按职业定户籍,将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该朝代为()A.汉代B.元代C.明代D.清代7.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时间主户(户)客户(户)客户占总数的比例(%)景祐元年(1034年)6067583422898241.07庆历二年(1042年)6671392376462636.07皇祐五年(1053年)6937380385532535.72嘉祐六年(1061年)7259581388153134.84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C.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D.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8.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众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9.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政策的调整 B.赋役制度的变革C.基层治理的失控 D.商品经济的发展10.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还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1.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1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与前代相比,宋朝继承了传统的家国同构逻辑,即国家对社会成员具有天然的道义责任,社会救助体制取得了重要发展成果。在灾荒救助中,颁布了勘灾定损的“报灾检灾法”、动员民间自救的“劝分法”、救助流民的“灾伤流移法”。对于灾荒期间捐献钱谷赈济贫乏的富户,国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荣誉官职奖励。朝廷下诏建立直接隶属于中央的仓种,如常平仓、义仓等。在两宋之际的战乱中,常平仓和义仓损失惨重,南宋兴起了地方仓储建设高潮,但无偿赈给较为少见,主要用于赈籴和赈贷,所以地方性仓种中,以平籴仓、平粜仓命名的最多,它们对乡村的灾荒救助起到了积极作用。——摘编自张文《宋朝社会救助体制的形成逻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灾荒救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实施灾荒救助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食供应解析:根据材料“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可知,义仓的主要功能在于确保粮食的供应,所以在荒年救助百姓,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故选D项;义仓是政府在使用行政手段救助弱势群体,排除A项;义仓只是政府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排除B项;义仓只是政府关注民生众多方式中的一种,而且义仓在社会救济和优抚中属于常用手段,排除C项。2.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解析:“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人口控制的放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A项;“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是政府控制放松的表现,排除C项;“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没有涉及等级制度,排除D项。3.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解析:“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表明士绅发挥了处理社会矛盾和协调社会秩序的作用,作为民间组织在帮助政府工作的开展,表明士绅成为了政府和百姓联结的纽带,故选A项;士绅不属于地方行政组织,是民间自发的组织,排除B项;士绅群体是自发形成的,自觉的在民间行使相关的职能,并非政府干预和操控而形成,不能说是羁縻政策,排除C项;士绅并不享有国家行政赋予的任何权利,不能说是权力下移,排除D项。4.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行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这表明()A.中国古代各地区实现了地方基层组织自治B.基层组织承担社会治理和征收赋税的职能C.政府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D.基层组织的相关管理人员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据材料“什伍组织……相互监督”“士民公举……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责令专司查报”可知,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清朝的保甲制都体现了政府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选C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的特点,与各地区实现了地方基层组织自治无关,排除A项;征收赋税的职能与“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不符,排除B项;管理人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与“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不符,排除D项。5.明代,为了御倭,青州“乡居之民,每乡立约长,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声势逼近,约长率百姓近城者入城,近山者入山,裹粮自随不能携带者缓即先行。窖藏急则即时焚毁,宁弃沟壑,必无以粮资敌。宁窜山谷,无以民资敌也……”。据此可知,当时()A.约长由民主推选产生B.乡约是基层军事单位C.已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D.乡约组织具有防御职能解析:由题干中的“为了御倭”“每乡立约长,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声势逼近,约长率百姓近城者入城,近山者入山”“宁弃沟壑,必无以粮资敌。宁窜山谷,无以民资敌也”等信息可得,为了御倭,乡约组织有序调动民众抵御倭寇,从而体现了乡约组织具有的防御职能,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乡约组织领导民众积极防御,且由“每乡立约长,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可知,约长为有才谋者,但并未提到如何产生,排除A项;乡约组织属于基层社会行政单位,并非是基层的军事单位,题干中因为倭寇之患,才使得乡约组织具有了军事防御的职能,排除B项;题干中的乡约组织是为了抵御倭患而设置的,所以只能体现其防御职能,并不能据此得出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排除C项。6.古代某朝开始按职业定户籍,将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该朝代为()A.汉代B.元代C.明代D.清代解析:元代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户口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每种户都对国家承担特定的义务,赋役负担和待遇各不相同,故选B项;汉代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排除A项;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排除C项;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排除D项。7.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时间主户(户)客户(户)客户占总数的比例(%)景祐元年(1034年)6067583422898241.07庆历二年(1042年)6671392376462636.07皇祐五年(1053年)6937380385532535.72嘉祐六年(1061年)7259581388153134.84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C.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D.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公元1034~1061年拥有土地的主户持续增长,而失去土地的客户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可知唐宋以来逐渐以土地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所以主户的增长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唐宋以来土地和资产逐渐成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所以主户的比重上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容易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兼并和租佃经济的发展,而表格信息中失去土地的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排除B项;表格信息中,占有土地的主户比重逐渐上升,说明拥有土地的人数逐渐增多,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8.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众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解析】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B项正确。9.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政策的调整 B.赋役制度的变革C.基层治理的失控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实行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故选B项。10.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还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梁武帝下诏要求地方郡县长官设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11.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到三国时期伦理纲常逐渐渗入基层户籍管理中,从而出现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的现象,故C项正确。1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解析】材料“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说明乡的三老等负责教育、收税和治安等工作,这是在行使地方政权的职权,故选B项。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与前代相比,宋朝继承了传统的家国同构逻辑,即国家对社会成员具有天然的道义责任,社会救助体制取得了重要发展成果。在灾荒救助中,颁布了勘灾定损的“报灾检灾法”、动员民间自救的“劝分法”、救助流民的“灾伤流移法”。对于灾荒期间捐献钱谷赈济贫乏的富户,国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荣誉官职奖励。朝廷下诏建立直接隶属于中央的仓种,如常平仓、义仓等。在两宋之际的战乱中,常平仓和义仓损失惨重,南宋兴起了地方仓储建设高潮,但无偿赈给较为少见,主要用于赈籴和赈贷,所以地方性仓种中,以平籴仓、平粜仓命名的最多,它们对乡村的灾荒救助起到了积极作用。——摘编自张文《宋朝社会救助体制的形成逻辑》(1)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