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套_第1页
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套_第2页
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套_第3页
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套_第4页
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文同步练习全套《第1课桥边的老人》课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B.山湫泥鳅揪住瞅他一眼C.蹒跚隐瞒螨虫满目疮痍D.桑葚湛蓝斟酌疲惫不堪答案D解析A项,依次读huái、kē、luǒ、kē;B项,依次读qiū、qiū、jiū、chǒu;C项,依次读pán、mán、mǎn、mǎn;D项,依次读shèn、zhàn、zhēn、k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蹒跚脚踝岔路变幻莫测B.踯躅撇开瞅见嘎然而止C.踌躇裸露珊瑚彤云密布D.蹉跎疲惫忧虑歇斯底里答案B解析“嘎”应为“戛”。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⑤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A.①③⑥ B.①④⑤C.②③⑤ D.②④⑥答案B解析①重整旗鼓:比喻失败或受挫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和语境中“继续以……状态”“再创佳绩”矛盾。②意味深长:含意深远,耐人寻味。符合语境。③层出不穷:不断出现,没有穷尽。符合语境。④守正不阿:形容人公正不徇私情。不合语境,语境说的是赵老师执着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强调的是坚守,而“守正不阿”强调的是人处事公正。⑤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不符合很多城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语境。⑥万无一失:形容有绝对把握,绝对不出差错。不合语境,句意要表达的是“一点弊端也没有”。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B.近年来,《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答案D解析A项,句式杂糅,“当……情况下”改为“在……情况下”。B项,成分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缺少谓语动词,可在“精良艺术”前添加“具有”。搭配不当,“受到……认可”改为“受到……欢迎”或“得到……认可”。C项,不合逻辑,“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改为“良渚大量的建筑遗址正是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见证者”。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________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③“蕉阴”紧承①“覆盖面积”,所以①③为小组合;④“在旁边”紧承②“蕉廊、蕉房”,所以②④为小组合,这样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二、阅读和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我简直不敢想。”6.这些话体现了老人怎样的性格?这一性格是如何体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体现了老人善良的性格,体现了人性光辉。通过老人对动物的热爱来体现。战争爆发了,老人担心的是自己一些平平常常的动物,这一细节描写体现老人的爱心及人性之美,用语少而含义丰。7.开头写老人“微笑”,请分析他微笑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面对残酷的战争现实并且面对大家逃难的现实并且自己也在逃难之中,可老人一旦说起家乡,还是露出了微笑,这体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家乡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是他微笑的源泉。家乡有他心爱的动物,那些动物是老人微笑的原动力。8.“我”开始为什么“没有完全听懂”老人的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与“老人”所关心的话题不一致,“老人”心里惦念着的是自己的故乡和故乡的动物,“我”关心的是眼前的战争形势。这是“我”没听懂老人的话的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不懂老人内心深处的那种“人类之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对生命的尊重及对和平的渴望。(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我的悲哀的面孔[德]海·伯尔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突然,一位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先生。”我答道。“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我笑了。“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跟我走!”“为什么?”我镇静地问。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为什么?”我又问道。“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我蛮高兴的!”我喊叫起来。“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职业?”“普通同志。”我答道。“被捕前干什么?”“囚犯。”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当时的罪行?”“高兴的面孔。”两人互相看了一眼。“讲明白!”预审员说。“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刑期多久?”“五年。”“表现?”“不好。”“原因?”“服劳役太少。”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潘子立译,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话中有话,既写出了“我”悲欣交集复杂的表情,又为故事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铺垫。B.“我”假装不知道“要你高高兴兴的”的法令,百般抵赖,想要寻求逃脱的机会,因为“我”是一个惯犯,有和警察打交道的经验。C.警察看到“我”在港口的样子,就注意到“我”有违反法律的行为,还表情严肃、怒气冲冲地逮捕了“我”,说明警察是主张正义的人。D.小说中“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答案A解析B项,“因为‘我’是一个惯犯,有和警察打交道的经验”有误,原文并无此信息。C项,“说明警察是主张正义的人”有误,就原文来看,警察是例行公事,警察的态度是无理、强暴的。D项,“巧妙地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有误,应该是暗示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表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10.“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以“我”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通过“我”在事件中的不同心理活动的细致表述,集中体现了“我”的遭遇的荒唐、可笑;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中“我”的无辜与弱小,更加衬托出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寄予了作者对“我”深切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理解。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显得真实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情感。本小说很有黑色幽默的特点,表现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处境,用第一人称有强烈的反讽效果。11.小说为什么以“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直接吐露出“我”的内心充满悲凉,“面孔”是无法选择的,但却因此获罪,足见“我”的现实痛苦之深,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③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我”的面孔,表现了“我”两次被判刑的荒唐,批判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分析。“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是“我”在两次入狱后的感受,“我”高兴的面孔要入狱,悲伤的面孔也要入狱,那就只有什么面孔都不要了。“我”的经历和“我”的这样一个想法,看似荒谬,实则有着极强的讽刺性,体现出底层人民的痛苦遭遇,批判了社会怪相,深化了文章主旨。(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13题。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洪亮吉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注】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帝,被遣戍新疆伊犁。本诗作于诗人途经松树塘时。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B.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C.诗中青、白、红、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D.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所见的,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答案B解析“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诗歌中用白雪比喻的是白云。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丽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②性格狂放。诗人自称“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③秉性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诗歌鉴赏本诗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以“万峰”之形态和色彩衬托“万松”之形态和色彩,使“松树塘万松”之伟岸身姿与奇光异彩更加鲜明突出。诗中的“千峰万峰”是背景,松树塘的“千松万松”则是画面主体,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峰群座座直立如削,山脚的株株松林亦笔直入云,它们似在相互竞争,而在“削立”之群峰的陪衬下,“直上”之松林更增添了凌云之气。诗之画面亦显示出层次。诗在描写了万松之形态后,又改为从色彩角度描写:群峰或青或白,笼烟凝雪,松林则或红或墨,迎日成霖,青、白、红、墨四种颜色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瑰丽夺目的色彩世界。当诗人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景而满足了他“好奇”的审美心理后,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但现在诗人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诗人豪放的胸襟、性情,同时亦反映出松树塘风光令人激动与陶醉。【白话诗歌】千座山峰万座山峰如同一座山峰,山峰的峭壁耸立如削,没有葱茏的草木。千棵松树万棵松树如同一棵松树,树干全都矗立向上,没有盘曲回环的姿态。有的山峰云青,有的山峰云白,云青的山峰如被青烟笼罩,云白的山峰如积雪覆盖。有的松树树梢为红色,有的松树树梢为墨绿色,墨绿色的如黑云带雨,红色的因为迎着红日。天性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然来到此地,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自己的危险境遇。三、表达和运用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__①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__②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__③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解析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②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相关”衔接。第③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知这里要填“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15.下面是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扉页中的一段话,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不得直接摘录原句,不超过14个字。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每个人都是整个人类的一分子。解析中心句是“我包孕在人类之中”,其余都是形象化的解说,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16.以下边给出的文字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语段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60字。心中拥有光海明威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只要你心中拥有光,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熄灭了心中那片有如火山般耀眼的光。心中拥有光,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第2课墙上的斑点》课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簇拥(cù)赝品(yàn)铁箍(ɡū)合拢(lǒnɡ)B.干躁(zào)芜菁(jīnɡ)别墅(shù)外壳(ké)C.古冢(zhǒnɡ)都铎(duó)箭镞(cú)神秘(mì)D.鳍翅(qí)鸟窠(kē)怂恿(cónɡ)纤维(xiān)答案A解析B项,躁—燥;C项,cú—zú;D项,cónɡ—sǒnɡ。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________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2)别的什么都不会有,只有________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也许在更高处还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红色或蓝色的——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________,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A.包含充塞流逝 B.蕴含充实消失C.蕴含充实流逝 D.包含充塞消失答案A解析包含:里边含有。蕴含:蕴藏,包含。充塞:塞满,充满。充实:内容充足不虚。流逝:时间消逝或像流水一样消逝。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或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不复存在。故选A项。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做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D.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答案B解析A项,主语残缺,“因加大”前应补出主语“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使企业广泛受益”。D项,结构混乱,“根据……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显示”两个词语删其一。4.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的跑马的尾巴。B.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C.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D.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答案C解析C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__①__。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__②__。A.①它太大、太圆了②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B.①它太圆、太大了②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C.①它太圆、太大了②由于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会有人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D.①它太大、太圆了②由于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会有人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答案A解析第一个空,按照逻辑顺序来说,应先说“大”再说“圆”;第二个空,表示一种因果关系,只能用“因为……就……”。二、阅读和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8题。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我当时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雪白的墙壁上呈暗红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我们的思绪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6.这段文字介绍墙上的斑点,按照什么结构来叙述?在叙述的顺序上与传统的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倒叙结构;按作者意识流动的顺序来叙述。7.第二段写由墙上的斑点引发的遐想。作者的思绪有很大的跳跃性,仔细分析他想到的人、事、物,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两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关联想和相似联想。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活变化的速度极快,一切变化均出于偶然。(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考驾照[美]安吉利卡·吉布斯玛丽安去考驾照的那天下午,艾立克森太太陪她一起去。这是六月里第一个热天,她们开上大马路时,发现路上挤满了开往海滩的车辆。艾立克森太太盯着她那双黑色、能干的手看,心里总有千百回地想着:家中没有勤快的她真不知该怎么办,先前雇用好几个白人女子管家的那段日子是多么难熬,那些态度很随便的女人认为替人做家事是贬低身价,给人带小孩更是莫须有的侮辱。“你开得好棒呵,玛丽安,”她说,“我跟你说,别去多想上一次的事。那样的雨天,在那么陡的山坡上开,谁也会倾滑的。”“出四项错误才不及格的,”玛丽安说,“我不记得路考官在我表格上划的×号,都是我犯的错。”“有人说那都是他们在暗示你得塞点红包。”艾立克森太太心有怀疑地说。“不是的,”玛丽安说,“那样反倒把事情弄得更糟,艾立克森太太,这我很清楚。”车子停在路边一小行车队的后头,路考官还没到呢,剩下的事就是耐心苦等了。两辆车门上喷了公家徽志的汽车在对街停了下来。路考官飞快地跨出车来,一身整洁的制服显得精神抖擞且颇有军人气概。玛丽安的手抓紧了方向盘。“那就是上次划掉我的那个。”她低声地说,指着一个矮壮、趾高气扬的男人,他正对排在车队前头的一名应考者发号施令。“别紧张,玛丽安。”艾立克森太太说。她们默契地交换了个微笑。与上次不同,来到她们车前的路考官是个温和的中年男人,他翻看她们的证件时,咧开很宽的嘴笑着。艾立克森太太踏出车外。路考官朝艾立克森太太挤了挤眼,他钻进汽车坐在玛丽安身边的座位上。“在街角那儿右转,玛丽安。”艾立克森太太在路边上看着他们平稳地往街上驶去。路考官在一个小黑本子上做记录。“年龄?”他们往前开了不久,路考官问道。“二十七。”他用眼角瞄着玛丽安。“该有一大群小黑毛头了吧,呃?”玛丽安没有回答。路考官说:“停在那辆卡车跟绿色别克车中间。”那两部车离得相当近,不过玛丽安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车挤进去了。“以前开过车吗?”路考官问。“开过,先生,我在宾夕法尼亚州有过三年的驾照。”“你为什么想开车?”“我雇主需要我开车接送她的孩子。”“你不是要在晚上溜出去跟小伙子约会吧?”路考官问。玛丽安摇着头,他还在笑。“你在下个街口左转,然后在下条街中央再转回头。”路考官说。他开始用口哨吹出《天鹅河》那首歌。“有没有让你想起家乡来?”他问道。玛丽安将手伸出车窗外,在街上有条不紊地掉了个头,然后往回驶。“没有,”她说,“我生在宾州的斯克兰顿城。”路考官故作惊讶地说:“你不是南方佬?唉呀,可唬住我了,我还以为你准是从那边来的呢。”“不是,先生。”玛丽安说。“转上缅因大街,瞧瞧你在车多的路上开得如何。”他们在缅因大街上跟着一条车龙后头行驶过好几条街,然后看见前面有一座水泥桥高高地跨在铁路上方。“念念桥头的那个路况标示。”路考官说。“小心驾驶。天雨路滑,危险。”玛丽安念道。“你念得还真不赖嘛。”路考官惊叹了一句。“你是怎么学的呢?”“我去年大学毕业的。”玛丽安说。她的声音有些不太能抑制了。车子爬上桥坡时,路考官大声笑了起来。他笑得差不多连下面的指示都说不出来了。“在这儿停下来,”说着他抹了抹笑出的眼泪,“然后再发动,大学毕业,真的吗?真想不到!”玛丽安把车开到了路边,把排挡扳到空挡上,拉上了紧急刹车,等了半晌,然后又扳回排挡。她的面孔板了起来。松开刹车时,她的脚滑离了离合器踏板,引擎熄了火。“唉,唉,玛丽安小姐,”路考官说,“别忘了你有大学文凭啊。”“去你的!”玛丽安大吼了一声。她猛地开动车子,车身摇晃了一下。霎时间,路考官收起了他的兴高采烈。“请驶回我们出发的地点。”说着,他在玛丽安的申请表格中胡乱地打了四个黑黑的××。艾立克森太太在原处等着他们。玛丽安把车停下之后,路考官跳了出来,在艾立克森太太面前粗鲁地掠过,满脸涨得紫红。“怎么回事?”艾立克森太太问,脸色惊惶地跟在他后面看。玛丽安低头凝视着方向盘,嘴唇在颤抖。“啊呀,玛丽安,又没通过?”艾立克森太太说。玛丽安点了点头。“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她说着将身子移向了右边的车座。(略有删改)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能干的黑人女佣玛丽安不像白人女管家那样看低女佣这份工作,这让艾立克森太太对她很满意,评价颇高,关切地陪着她去考驾照。B.玛丽安看到路考官跨出车来,她抓紧方向盘低声说“那就是上次划掉我的那个”,既表现了玛丽安对路考官敬畏的心理,又写出了她的紧张不安。C.为了刁难、羞辱和奚落玛丽安,路考官一直不怀好意地笑着,跟她闲话家常,并明显带有歧视地用口哨吹出《天鹅河》那首歌。D.玛丽安大吼了一声“去你的”并猛地开动车子,这表明不甘遭受羞辱的玛丽安脾气急躁,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对路考官敬畏的心理”不够妥当。从上下文看,表现了玛丽安对路考官戒备、紧张的心理。10.作品中的主人公是能干的黑人女孩儿玛丽安,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艾立克森太太和路考官的表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借助艾立克森太太的心理“家中没有勤快的她真不知该怎么办”等内容,从侧面表现了玛丽安的勤快能干和为人朴实的性格。(2)借助路考官的语言“你不是要在晚上溜出去跟小伙子约会吧”等羞辱性的话语,表现玛丽安脾气急躁、不能很好控制情绪的特点。(3)作者用大量的笔墨侧面烘托黑人女孩儿玛丽安的形象,更能突出她的勤快朴实、敏感自尊。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常用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11.作品写黑人女孩儿玛丽安两次考驾照没有通过的经历,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反映了黑人受歧视的社会现实,玛丽安有驾车经验,路考时也很认真,但两次都没有通过。②黑人女性应该得到同情。玛丽安受刁难,受羞辱和奚落,遭受不公正待遇,这应该得到同情。③促使人们深入地思考。玛丽安的遭遇不是个案,人们对不公平社会现实要关注,呼唤人们平等意识的觉醒。④期待黑人用实力赢得尊重,黑人应正视现实,努力提高素质,求取发展,赢得尊重。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小说的创作意图思考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社会反响如何,是否有解决的途径等等。可以从两次路考都没有通过的原因思考,两次考试都反映了考官对黑人的歧视,而且这是一个社会现实。还可以从玛丽安、路考官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会引起怎样的社会反响去探讨,这样就可以理解作品反映的对黑人妇女的同情、希望社会要尊重黑人以及黑人自身要通过提高素质赢得尊重等创作意图。(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13题。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1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诗(其二)》前两句采用不加修饰的语言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B.《杂诗(其二)》开篇白描记言,诗末工笔绘景,全诗的表现手法依诗人之情运用得流畅自然。C.《长干曲四首(其一)》开篇写女子出口问人,可谓“声态并作”,泛舟女子的形象和询问声都跃然纸上。D.《长干曲四首(其一)》中女子急于停舟相问“或恐是同乡”,侧面表现出了女子背井离乡、水宿风行、无人共语的孤零漂泊之态。答案B解析“诗末工笔绘景”错。诗末“寒梅著花未”一句,诗人只是在询问,并没有细致描绘景物;这株“寒梅”是诗人对家乡亲切怀想的寄托,是故乡的一种诗化象征。13.两首诗中引发诗中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引发诗中主人公情感的因素:①《杂诗(其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借遇见故乡来客,回忆故乡窗前的寒梅引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寒梅作为自己情感的聚焦和寄托;②《长干曲四首(其一)》中的抒情主人公则是通过对方的口音猜测“君”与自己是同乡,以乡音引发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只身一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2)情感表达的形式:相同点:两首诗的语言都平白浅近、质朴自然,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不同点:①《杂诗(其二)》开篇迭用“故乡”一词,表现出乡思之殷;尾句以拉家常般的问句收篇,质朴平淡而又诗味浓郁。②《长干曲四首(其一)》以问句开篇,把女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写得活灵活现;尾句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描写,开掘了人物的个性与内心。诗歌鉴赏第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用,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二字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这两句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三、四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所以值得怀念,就在于窗前那株寒梅。其实这株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全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第二首: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的言行举止写得活灵活现。泛舟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不等答复就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子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从而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这首诗并没有描写女子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但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虽然语言浅近,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子的个性特征,传神地刻画出了这个女子大胆、天真无邪的形象,饶有情趣。【白话诗歌】第一首:您从我的家乡过来,一定了解家乡的事情。请问您来时经过我家雕有花纹的窗户时,那一株寒梅开花了没有?第二首:你家住在哪儿?我家住在横塘。暂且停下船来相问,或许我们是同乡呢。三、表达和运用14.有些书评仅凭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旨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请参照以上示例,给《墙上的斑点》写一则一句话书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墙上的斑点》——一只蜗牛的杰作。15.以“斯韦特”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一组以“斯韦特”为主语的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美国大急流城郊区有一个小镇斯韦特,酒吧及独立屋等设施近乎荒废,生活在那里的人只有本森和他的妻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斯韦特是美国大急流城郊区的一个小镇,有近乎荒废的酒吧及独立屋等设施,这里只有本森和他的妻子两人。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句子的叙述对象——斯韦特。接着找出叙述“斯韦特”的内容:①是美国大急流城郊区的一个小镇;②有近乎荒废的酒吧及独立屋等设施;③这里只有本森和他的妻子两人。最后将确定的对象以及内容组织成句即可。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__①__,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__②__,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__③__,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②温度过高或过低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了解整个语段的大致意思。从整体来看,语段的中心是植物的生长和温度的关系。第①处,前文说植物的生长和三种作用有关,后文说“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关键词是“作用”和“温度”,①处填入的内容应该把这二者联系起来。第②处,前文说温度的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后文说只有适宜的温度才有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关键词是“变化”和“适宜”,据此可以推出此处应填入“温度过高或过低”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即”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一句话的解释,根据“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可以判断此处填入的内容应是“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第3课炮兽》课文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中,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十分高涨。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当仁不让地彼此打擂;茶客们,则在观看中随心所欲地________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和自己________。而一座有诗歌传统的城市,才能够如花开一般,处处都绽放出诗来。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却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底蕴。它靠的不是一时的推崇和追捧,而是漫长岁月的浸润,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一如何绍基先生题写在草堂工部祠门前的楹联所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今天的草堂之所以仍是成都人民的文化圣地,(),并写出了后世我们所见到的“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也是因为杜甫自身及其诗歌的人民性,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正是杜甫和他的草堂,让诗与这座城市的人们_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评点 平起平坐经久不衰 水乳交融B.品味 平起平坐历久弥新 合而为一C.评点 平分秋色历久弥新 水乳交融D.品味 平分秋色经久不衰 合而为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评点”指批评并圈点(诗文),也指评论指点;“品味”指尝试滋味、品尝,也指仔细体会、玩味。这里描述茶客们对“诗”的评析,应选用“评点”。第二空:“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这里强调诗和民众的“平等”,应选用“平起平坐”。第三空:“经久不衰”指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衰减;“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更加鲜活,更显价值。这里强调诗歌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保有生机,并不衰减,应选用“经久不衰”。第四空:“水乳交融”指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合而为一”指把分离的事物合在一起,并为一体。这里形容“诗与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关系之密切,应选用“水乳交融”。故选A项。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B.如果杜甫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却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C.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反而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D.如果杜甫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一座草堂”的主语是“杜甫”,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情况”,两者的主语不同,应将“如果”放在“杜甫”的前面,据此排除A、C两项;第二处,搭配不当,关联词“不是”和表示转折的“却”不搭配,应将“却”改为“而是”,据此排除B项。故选D项。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B.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C.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D.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后文“也是因为……”可知,填入括号内的语句应为“不仅是……”,与“也是……”构成递进复句,据此排除A、C两项。“今天的草堂……圣地”一句的陈述对象是“草堂”,D项在阐述原因时没有涉及“草堂”的相关内容,不符合语境,故排除。故选B项。二、阅读和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语段,回答4~6题。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也就是说,一架机器变成了一只怪物。这件沉重的物体用它的滑轮走着,像一只弹子球似的滚来滚去,船身左右摇动的时候就侧下来,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就沉下去,滚过去,滚回来,停顿,仿佛沉思一阵,又继续滚动,像一支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旋转,闪避,脱逃,停顿,冲撞,击破,杀害,歼灭。这是一只撞城槌在任性地冲撞一垛墙。还得加上一句:这只撞城槌是铁制的,这垛墙是木头的。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无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然爆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速度,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怎么办呢?怎么解决呢?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制伏它呢?4.浪漫主义在这一节文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描写,雨果将这个场面描绘得令人叹为观止。就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中,朗德纳克出现了,显出他的严厉、冷峻和刚毅。这个阴惨惨的、色彩神秘的开场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雨果就以这样的笔法,营造出残酷的命运、捉摸不定的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如“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5.这是一个典型的场景描写,请说说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②营造氛围,控制着小说的走向。将小说笼罩在一片紧张恐怖的战争氛围之中。③引出人物出场。就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中,朗德纳克出现了,显出他的严厉、冷峻和刚毅。④为下文做了铺垫,炮兽越是凶狠,越能体现出人物特点。6.请举例说说这段文字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先写脱离了位子的大炮的极大的破坏力,再写人们难以控制,构成对比,如“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暴风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暗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云雾就从他们嘴里升起。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锯子,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报纸就发出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的大衣里冒出来。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径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打着哆嗦,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书里说的是一个木匠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的故事。“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说到做到,小米开尔跟兄弟们行动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他们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他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森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木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将其劈成碎片后带回家。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森林里!”小米开尔说。“什么森林?”“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在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的树木陪着他转动,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个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阿斯托弗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人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发出的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是“含泪的笑”。B.小米开尔和兄弟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人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滑稽的画面既有对马可瓦多的同情,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发出的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轻松喜悦的心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分析不当,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C项,“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分析不当,作品对马可瓦多持同情的态度,并没有讽刺。D项,“表现了……轻松喜悦的心情”分析不当,“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表现的是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逻后的庆幸心理,“锯子切割木头发出的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也不能表现他“轻松喜悦的心情”。8.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交代了马可瓦多一家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②开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及其兄弟们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③结尾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④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窘迫的社会处境(或表达了对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根据环境本身的特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和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情节结构上看,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交代了马可瓦多一家极其窘迫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大家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铺垫。从人物形象上看,结尾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出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凄凉。从主题上看,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窘迫的社会处境,寄寓了作者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9.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荒诞: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作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招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招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上学的儿童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招牌都分不清,这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真实: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招牌当成森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错把蜷缩着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③反映的社会情况真实。底层人物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分析小说的“荒诞”和“真实”,可以从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等角度入手。如分析“荒诞”,在情节方面,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作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招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招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分析小说的“真实”,也需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可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小说反映的社会情况等角度进行分析。(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都不敢把牛放出来。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错误,“还鼓长鞭三四声”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而不是牧童们相互嬉戏的情景。11.这首诗结尾两句用语新奇,含意丰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结尾两句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歌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对比。②结尾两句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百姓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紧扣尾联,联系注释,先理解句意,然后思考尾联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进一步思考尾联在抒情上的作用。尾联写牛本来在自在地吃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府割掉牛角,“自在”与“忧虑”对比,化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惧和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与担忧。三、表达和运用12.根据例句,写一句有哲理的话,字数不一定相同。“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路线,只好停止前进。”——雨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人生就像演戏,方向是演戏的剧本,失去剧本,只好停止表演。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汉字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即使从其偏旁部首的形成过程中,__①__。远古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马、牛、羊、犬等部的文字;由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__②__。汉字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的民俗风情、山川景物、民族心理、历史文物、人文地理、房屋建筑等,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镜像。因此,__③__。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②又产生了玉、石、金等部的文字③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其文字中有所体现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由上文的“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以及从汉字偏旁部首的形成过程中得出的“汉字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这一结论可以推出①处要填入与“文化进步”相关的内容,可以填入“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其中“也”字和前面的“即使”相对应;由上文的“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马、牛、羊、犬等部的文字”可以推出②处要填入与石器、青铜有关的内容,且句式与之相同,可以填入“又产生了玉、石、金等部的文字”;由③处前的“因此”可知,③处应填一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又根据上文的“民俗风情、山川景物、民族心理、历史文物、人文地理、房屋建筑等”都属于民族文化以及“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镜像”一句可知,③处要填入民族文化与文字的关系,可以填入“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其文字中有所体现”。《第4课安东诺夫卡苹果》课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按辔徐行(pèi) 慵困(yōnɡ)篝火(ɡōu) 隽永(juàn)B.风驰电掣(chè) 骟马(shàn)伛偻(yǔ) 夙愿(sù)C.黑黪黪(cǎn) 拾掇(duo)分蘖(miè) 媲美(bì)D.黑魆魆(xū) 犄角(jī)鹅翎(línɡ) 牝马(pìn)答案C解析分蘖niè,媲美p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料峭湛蓝美仑美奂忧心忡忡B.富庶荣膺阒无一人一望无垠C.甘霖馥郁纡尊降贵心旷神怡D.倾圮惬意老态龙钟叽叽嘎嘎答案A解析“仑”应是“轮”。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昔日像安娜·格拉西莫芙娜那样的庄园并不罕见。那时有不少庄园尽管日益败落,却仍可以过养尊处优的生活。B.他穿着深红色的丝衬衫和天鹅绒的灯笼裤,脚蹬长筒靴。为人和蔼可亲,完全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C.经过周而复始的风吹雨打,果园几乎完全光秃了,地上落满了湿淋淋的树叶,露出一副逆来顺受的可怜巴巴的样子。D.几个老态龙钟的老头子和老婆子,以及一个模样活像唐·吉诃德,老得东倒西歪的不再当差的厨师——终日从这幢房子里向外张望。答案B解析B项,“颐指气使”与“和蔼可亲”矛盾。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大自然的生命母体中,缺乏理性的人类就是癌细胞,它们得意扬扬地膨胀着,扩张着,癌变着,最终的结果就是与母体一起同归于尽。B.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对我还记忆犹新——那都是不久以前的事。C.我骑在暴烈、矮壮、力大无穷,称为“吉尔吉斯”的坐骑上,紧紧地用缰绳勒着它,觉得自己几乎已同它融为一体了。D.这些小地主都穷得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即使这种破落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答案D解析A项,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