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单元整合课程标准

本专题围绕食物的生产的出现、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展开。从采集、渔猎到种植、畜牧,是人类社会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劳动分工、交换与商业等等,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有分散走向整体,各地的食物物种大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食物的产量不断提高,缓解了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饥饿危机。食物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历史学科育人价值。运用唯物史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养成世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知识结构食物生产46亿年前地球诞生

3000万年前类人猿诞生3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渔猎采集生活方式①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②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提供大部分食物

③群居知识梳理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46亿年前地球诞生

3000万年前类人猿诞生3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公元前9000-7000年前西亚“新月地带”栽培小麦、大麦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黄河流域栽培粟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原始畜牧业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饲养绵羊山羊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食物生产原始农业(畜牧业)表现: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8500年前贾湖居民已经饲养猪,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中美洲玉米、甘薯的原产地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独特性农业生产出现的革命性意义农业出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增长

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手工业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发展数学等发展

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迁徙到定居,聚落逐渐形成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原始音乐、文学、宗教等阶级和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强制机关国家产生。农业出现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出现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氏族首领自由民战俘奴隶主奴隶富人穷人调节冲突国家产生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文字产生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二、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列宁区域食物生产土地所有制社会生活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土地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可以租赁(《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古埃及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古代中国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①商周时期:井田制(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私有制);②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①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②国家政策:重农抑商;③耕作方式:精耕细作;④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西汉龙首渠

古希腊①大麦小麦(西亚传入);②谷物与蔬菜轮作;③果园:葡萄、橄榄①古希腊、斯巴达:公民拥有土地;②古罗马:国有—贵族、富人私有①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②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三、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典例研析】(2022·海南·模拟预测)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可以看出这些工具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表明当时已经产生农耕经济,C项正确;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差距状况,排除B项;手工业独立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和农业之间的分离,材料涉及的是农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答案】B【详解】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古代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仍存在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群,并非“根本改变”,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大分工,D项错误。故选B项。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关于生物、人种、商品、疫病及文化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突发性交流。

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知识梳理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早期物种交流特点特点:

交流范围有限,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交流物种较少;

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一、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美洲还为欧洲粮食供给量的增加做出了贡献,以至到18世纪,粮食供给过剩带来了更快速的人口增长。……其中马铃薯和玉米两种作物具有革命性意义……到18世纪头十年中期,欧洲历史上首次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状态。——《欧洲史》人口增加哥伦布大交换

1587年,100头牛被西班牙人遗弃在拉普拉塔河地区,20年后变成了10万头。……在安第斯地区和墨西哥,羊兴旺起来,并支撑了最终提供当地大部分需求的纺织业。马被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游牧民族迅速采用。——《全球文明史》畜类大量增加二、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1.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马铃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上屏经济的发展。美洲:土地承载能力超限;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被破坏。中国:以前不宜耕种的土地被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材料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探究: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特点:①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②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③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素养提升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简析玉米传入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并由此分析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影响: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粮食种类,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三、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的全球性

交流方向的双向性

交流内容的互补性、丰富性

交流主体的欧洲主导性

交流时间的长期性

交流结果的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典例研析】(2022·湖南·高三单元测试)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C.世界联系的加强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答案】C【详解】土豆原产于美洲,而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说明世界联系加强,C项正确;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排除A项;香料与土豆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而土豆来自美洲,排除B项;土豆取代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答案】C【详解】从材料可知16世纪以来欧洲的菜肴中大量使用了各种香料,而这些香料大多盛产于亚洲,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各国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黄金白银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的现象,与材料中欧洲人饮食菜肴中调料增加无关,排除A项;16世纪欧洲菜肴中的调料,大多是从亚洲进口的,欧洲从美洲掠夺的主要是黄金、白银和棉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16世纪欧洲菜肴中调料增加,不能表明调料多了就是民众消费奢侈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以下关于人口变化原因的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A.①阶段是生产组织变革的结果 B.②阶段是国家分裂动荡所致C.③阶段得益于世界联系的加强 D.④阶段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③阶段位于1500-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世界联系加强,物种的交流给我国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C项正确;①阶段出现在公元200-600年,处于汉魏时期,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组织并未有变革,排除A项;②阶段人口下降是朝代更替伴随的战争导致的,排除B项;④阶段处于1700年后,处于清朝时期,人口上升的原因受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赋税制度改革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下图是某植物对外传播的情况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植物是()A.茶叶 B.棉花 C.咖啡 D.大豆【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可知,该植物起源于非洲,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该植物是非洲的咖啡,C项正确;茶叶起源于中国,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由于最早种植棉花,古印度也成了棉花纺织的发源地,排除B项;大豆的原产地是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17世纪以来,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人的唯一主粮,爱尔兰人口从1762年的110万增加到1846年的830万。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接受马铃薯,在谷物歉收压力下,马铃薯代替了“自中世纪以来在广大民众中直占主导地位的粥食”。这说明物种交流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 B.延缓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D.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答案】C【详解】马铃薯在爱尔兰成为最主要的粮食,而在德意志地区,马铃薯代替了粥食,这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区域饮食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当前依然存在饥饿问题,排除A项;物种交流是殖民扩张的结果,但并不能延缓殖民扩张的进程,排除B项;德意志地区并未涉及到人口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19·江苏高考·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实现(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第二次工业革命)(3)表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1)条件: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2)意义: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3.杂交育种技术:(1)概况:①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一一南优二号。②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2)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知识梳理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3)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现代粮仓冷冻及冷链现代社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2020年粮食危机地图》思考: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结合教材P15-16及《学思之窗》联合国粮农组织19452019年,全国稻谷和小麦产量共计3.4亿吨,按14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天0.67公斤,比当年人均实际食用消费量高出0.12公斤。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粮食库存消费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均能满足1年以上人民消费需求。粮食需求总量粮食库存总量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求是》2020年第12期《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预测,在全球范围内,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到2020年底可能使长期饥饿人数新增超过1.3亿人(疫情下突发严重饥饿可能使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问题(1)现状: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①有利因素: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②不利因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应对措施①国际上: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②中国A.决策: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B.成就: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食品安全问题(1)影响因素: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生产经营者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违规生产经营;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2)对策①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②中国:颁布相关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食品安全认证标志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时局的利器。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民生。粮食是战争的必需品。粮食安全能够及时供应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答案】A【详解】表格显示,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对粮食安全贡献率较高,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重心集中于北方,A项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表格数据信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退耕还林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排除C项;材料反映南方的粮食安全贡献率较低,无法体现南方有优越的经济区位优势,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有①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②改善全球生态环境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