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带答案】_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带答案】_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带答案】_第3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带答案】_第4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淀区七年级练习历史2022.12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二部分,27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为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此发现可以说明山顶洞人()①掌握钻孔技术②已经有了爱美意识③开始农耕生活④外貌与现代人接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可知,山顶洞人能够把“兽骨和贝壳穿孔”,这说明山顶洞人①掌握钻孔技术,①正确;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表明了山顶洞人②已经有了爱美意识,②正确;材料主旨是“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未涉及农耕生活,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山顶洞人的外貌,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以下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其中①处应为()贾湖遗址①______半坡遗址淮河流域,约8000年前长江流域,约7000年前黄河流域,约6000年前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北京东胡林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是河姆渡人,所以①处应该是河姆渡遗址,C项正确;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北京不属于长江流域,排除BD项。故选C项。3.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对以上考古发现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B.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C.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D.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分析墓葬内随葬品数量的对比可知,距今4000多年,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4.《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在夏朝,体现“天下为家”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启杀死伯益继承父位,世袭制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正确;禅让制体现的是“天下为公”,排除A项;分封制是周王根据血缘关系、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功臣授于诸侯,由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并可以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等级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1976年,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发掘出了一座商王陵,墓室四周有27个陪葬坑,被“杀殉的人数在400以上,这些殉葬者多数是青年,有的还是儿童。这可以说明商朝()①百姓赋税繁重②统治集团制礼作乐③统治者的残暴④阶级压迫残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墓室四周有27个陪葬坑,被‘杀殉的人数在400以上,这些殉葬者多数是青年,有的还是儿童’”,这些说明了统治者的残暴和阶级压迫残酷,D项正确;题目的材料没有提到“赋税沉重”和“制礼作乐”,排除A项;题目的材料没有提到“赋税沉重”,排除B项;题目的材料没有提到“制礼作乐”,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为西周青铜器毛公鼎,该器腹呈球状,双耳立于口沿,下有三个兽蹄形足。鼎腹内铸铭文497字,叙述了周文王、周武王与毛公先祖君臣辅弼,以及周宣王分封毛公土地等史事。毛公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①青铜器制造工艺②中国文字的诞生③西周的政治制度④西周的冶金水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腹呈球状,双耳立于口沿,下有三个兽蹄形足”可知,毛公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和西周的冶金水平,从“腹内铸铭文497字”“叙述了……周宣王分封毛公土地等史事”可知,毛公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想要了解中国文字的诞生,主要应该研究甲骨文,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7.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地位低于诸侯的上大夫也使用了七鼎,这说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A项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8.下列关于都江堰的叙述,反映都江堰特点的是()A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B公元前256年,蜀国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C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为一个系统D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都江堰的特点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为一个系统,C项正确;“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是都江堰得以修建的国家支持,即背景,排除A项;“公元前256年,蜀国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说明了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点等,即基本史实,排除B项;“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反映了都江堰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9.《商君书·赏刑》载,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A.废除井田制 B.尊王攘夷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反映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的措施,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废除井田制、尊王攘夷和推行县制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10.下图为某同学梳理的“百家争鸣”的课堂笔记,其中①是()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兵家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法家①以法治国A老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排除B项;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治国应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项。故选D项。11.《容斋随笔》曾谈到,与山东六国用人专用宗族不同,秦国任用的商鞅为卫国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以上材料反映出秦国()A.人心思定 B.骁勇善战 C.广纳贤才 D.墨守成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秦国任用的商鞅为卫国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可以看出秦王任用人才不问国籍,广纳贤才,C项正确;题干与ABD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2.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高奴禾石铜权”(下图),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C.统一度量衡得以推行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突出反映了秦朝度量衡器在全国多有出土,如秦国故地陕西、齐国故地山东邹城、楚国故地江苏盱眙,可见,统一的度量衡得以在全国推行,C项正确。材料信息突出反映秦朝衡器在全国多地出土的情况,无从反映秦朝“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排除A项;材料中也未涉及秦朝“币制混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陆上交通道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事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西汉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A.轻徭薄赋 B.文景之治 C.独尊儒术 D.光武中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勒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B项正确;“轻徭薄赋”是汉高祖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4.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然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创立皇帝制度 B.焚书坑儒 C.颁布“推恩令” D.平抑物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很大,威胁中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C项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排除B项;平抑物价是经济措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以下卡片描述了两件史事,它们所起到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培养三千弟子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A.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B.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实现了思想领域统一 D.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两者都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A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这促进了文化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但不符合材料中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排除B项;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领域统一,但不符合材料中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排除C项;孔子创办私学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16.145年,东汉梁太后与其兄长梁冀立刘缵为质帝。梁冀毒死质帝后,又扶持桓帝登基,并将自己另一个妹妹立为桓帝皇后。此后,梁冀大权独揽,百官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以上现象可以证明东汉时期()A.君主昏聩 B.宦官干政 C.外戚专权 D.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45年,东汉梁太后与其兄长梁冀立刘缵为质帝。梁冀毒死质帝后,又扶持桓帝登基,并将自己另一个妹妹立为桓帝皇后。此后,梁冀大权独揽,百官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戚是指帝王的母亲和后妃的亲族,因此“梁冀”是当时梁太后及桓帝皇后的娘家人,是当时的外戚,他的干政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梁冀借皇帝年幼控制朝政,而不是反映君主昏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宦官干政,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梁冀”独揽朝中大权,未涉及地方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17.某史书记载,张角领导的起义爆发后,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句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该起义是我国首次农民大起义 B.该起义爆发后发展势头迅猛C.该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D.该史料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句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可知,张角发动起义后势头迅猛,B项正确;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排除A项;张角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C项;《史记》记载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张角起义发生在东汉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8.自张骞“凿空”之后,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皆称博望侯”,前来汉朝的边疆民族和西域使者莫不“东向而朝天子”,至于“胡商贩客”更是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凿空”是指()A.打击富豪,盐铁官营 B.出使大秦,到达安息C.开辟丝路,沟通东西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张骞”“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C项正确;打击富豪,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上的统一政策,排除A项;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与张骞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为了抵御匈奴侵扰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排除D项。故选C项。19.《后汉书》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也有人“用缣帛”,但“缣贵而简重”。东汉时期,成功解决以上书写材料弊端的历史人物是()A.卫青 B.蔡伦 C.班固 D.祖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B项正确;ACD项的人物与题干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20.以下史料可研究的主题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臿汉代的三腿耧车曹魏时期的翻车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迁 B.国内商业贸易的往来C.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汉代的三腿耧车和曹魏时期的翻车都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D项正确;四幅图片都属于农具,无法反映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和国内商业贸易的往来,排除AB两项;能够反映水利灌溉工程修建的只有曹魏时期的翻车,排除C项。故选D项。2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局部)”,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西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解读示意图可知,东晋和十六国之前的朝代是西晋,D项正确;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灭亡于公元9年,东汉建立于25年,灭亡于220年,曹魏建立于220年,灭亡于266年,西晋建立于266年,灭亡于316年,东晋建立于317年,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2.成语传承历史信息。“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班超经营西域 B.卫温到达夷洲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成语出自383年的淝水之战,“投鞭断流”反映的是前秦军队的庞大,“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反映的是前秦军队战败后逃跑的惨状,D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卫温到达夷洲、八王之乱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23.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任情返道”则会“劳而无获”。这段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农业生产需要()A.注重工具创新 B.改良作物品种 C.因时因地制宜 D.适应市场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认为,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就用力少而收获多:如果对现实情况有所违背,即使有劳动也不会有收获。即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意思。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确切表明要注重工具创新、改良作物品种、适应市场需求的措施,排除ABD项。故选C项。24.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类别一类别二类别三扁鹊、华佗、△蒙恬、霍去病、周瑜顾恺之、王羲之、锺繇A.董仲舒 B.王莽 C.张仲景 D.关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扁鹊和华佗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C项正确;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王莽新朝的建立者,排除B项;关羽东汉末年著名的武将,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题,共52分。25.人才流动·移民材料一东周时期出现大量人才流动的现象。各学派大师及其弟子动辄数十、数百游历各地,如孔子曾率弟子数十人周游列国,孟子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同时,各派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出现自由投奔现象,谁能达成其抱负就为谁所用,士无定主。一些实力较小或不重视人才的国家很难吸引外来人才,人才政策较为开明的诸侯国成为当时人才流入的主要国家。——摘编自张国硕《先秦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与民族认同研究》材料二(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以孔子或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会向诸侯国国君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任选一位说明即可)(2)观察地图,说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1)特点:规模大;流动性强,士无定主;主要向强国和人才政策开明的诸侯国流动。孔子: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礼。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2)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出现了人口迁徙高潮;其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方向是南方;还有部分人口迁向敦煌和辽东地区。影响: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边疆经济也有促进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大量人才流动”、“动辄数十、数百”、“出现自由投奔现象,谁能达成其抱负就为谁所用,士无定主”、“人才政策较为开明诸侯国成为当时人才流入的主要国家”,可以概括特点为规模大;流动性强,士无定主;主要向强国和人才政策开明的诸侯国流动。结合所学知识,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礼;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战争;荀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任选一位说明即可)。【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的地图,可以看出汉族人口从中原向东北、西北和南方流动,结合所学知识,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可以得出,地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出现了人口迁徙高潮;其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方向是南方;还有部分人口迁向敦煌和辽东地区。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边疆经济也有促进作用。26.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材料一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摘编自田旭东、周苏平《春秋》等材料二①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汉书·西域传》【译文:从敦煌到盐泽(今罗布泊)之间,不仅设置亭堡,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和渠犁(今新疆库尔勒)等处屯田,设置使者校尉,保护汉与西域的交通要道。】②【说明: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甘肃敦煌的汉代悬泉置遗址,留下了该驿站与西域屯田官之间物资、文书传递的记载。】材料三公元前119年,西汉军队打败匈奴后,在西北地区开沟渠,“置田官”,利用军队进行屯田。之后,又迁徙居民充实边疆,屯田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而且使西域很多地方成为“田地肥广、草木饶衍”的垦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屯田事务由西域都护管理。——摘编自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等材料四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重建的洛阳将宫城位于城市北部中央位置,南向全城。由宫城正南门往南延伸的是全城南北主轴铜驼大街,两旁分布太尉府、御史台等高级官署,明堂、太学(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位于城南。全城最南端是外商贸易和居住之所。——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等(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增强华夏认同的途径?概括华夏认同产生的历史影响。(2)阅读上述史料,属于传世文献的史料是_________,属于出土文献的史料是__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两则史料相互印证,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屯田的措施,分析其影响。(4)经过孝文帝时期的改革,洛阳重现繁华。观察“北魏时期洛阳城平面示意图”,其中外商到洛阳后居住和交易的场所应位于图中_________区域。(填写选项即可)(5)依据材料四,指出北魏统治者学习中原文化的领域及具体表现。领域表现设置太尉府、御史台等官僚机构思想文化【答案】(1)战争,通婚,主动学习和吸收对方文明成果。推动民族融合,为秦汉的统一奠定基础。(2)属于传世文献的史料是①;属于出土文献的史料是②;历史结论:西汉时期已经对西域进行了管辖(3)措施:设置田官、利用士兵或迁徙居民耕种土地。影响: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和给养问题,使西域经济获得开发,有利于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4)区域C。(5)主题说明政治领域在洛阳城内设置明堂、太学【解析】【详解】(1)途径根据“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可知有战争、通婚,主动学习和吸收对方文明成果等。影响根据“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可知主要是推动民族融合,为秦汉的统一奠定基础。(2)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属于传世文献的史料是①;属于出土文献的史料是②;通过这两则材料的内容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西汉时期已经对西域进行了管辖。(3)措施根据“在西北地区开沟渠,‘置田官’,利用军队进行屯田。之后,又迁徙居民充实边疆,屯田垦荒”得出是设置田官、利用士兵或迁徙居民耕种土地。影响根据“屯田不仅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而且使西域很多地方成为‘田地肥广、草木饶衍’的垦区”得出是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和给养问题,使西域经济获得开发;根据“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屯田事务由西域都护管理”可知有利于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时期外商抵达洛阳应该居住在距离宫城较远的区域C。(5)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设置太尉府、御史台等官僚机构”属于政治领域的内容;在思想文化方面,北魏统治者学习中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在洛阳城内设置明堂、太学。27.读史书·评历史人物材料一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为了撰写《史记》,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