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_第1页
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_第2页
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_第3页
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_第4页
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思想与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极强的耦合性。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逻辑前提,从马修斯对儿童权利、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方面的论述中,可发现他提倡欣赏儿童、尊重儿童的儿童观。他所提出的成人与儿童全新的关系论,所持的童年观、儿童观,以及哲学对话的探究模式都对我国的儿童教育有极大的价值。【关键词】马修斯儿童哲学儿童观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李普曼教授强调“给儿童哲学”、马修斯教授于70年代末强调“儿童的哲学”后,儿童哲学开始逐渐走入学者们的视野。[1]时至今日,许多学者提倡从小对儿童进行哲学训练,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实施哲学课程。现存的儿童哲学的思想内涵存在两种趋势:一是呈现出工具理性取向,儿童的自主创造性、自我价值感被否定[2];二是将儿童哲学狭义化,以培养儿童的思维技巧、思考习惯和传递哲学观点为主。笛卡尔说过:“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認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3]我们如果想要对儿童哲学的内涵与时代意义有更准确的把握,那么需要重新审视儿童哲学的含义。目前我国的儿童哲学思想大多受到李普曼儿童哲学体系的影响,马修斯的儿童哲学受到的关注并不多。实际上,马修斯的儿童观、童年观、儿童哲学观与我国近几年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和,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儿童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厘清马修斯关于这一主题的思考对于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一、作为哲学萌芽的童年传统的童年观认为,童年就是经过一系列按照年龄发展阶段、以成熟为目标的发展[4],即儿童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定义为“小大人”或未成熟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在传统童年观的影响下,不同的学者在研究这一成长阶段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阶段模型或者理论。本杰明·波斯克在《你家婴儿的发展》中提出,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观察婴儿的成长。[5]儿童的身心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地重演人类的历史。这是著名的重演论,持此理论的学者名家很多,如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现代思想家弗洛伊德。[6]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认知结构是内设的,这种结构会逐渐从蛰伏状态被唤醒。[7]经验主义者洛克认为,儿童的认知一开始是空白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的认知开始变得成熟。心理学家斯金纳也是经验论者,但他认为经验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进入大脑的。重演论、内在论、经验论对于童年的看法有所区别。重演论强调根据规律预先判断然后做出措施;内在论强调在童年阶段中的唤醒;经验论强调人的感官经验,为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这些理论对于认识儿童的成长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人类哲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视并不合理。马修斯认为,成人哲学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是成长中的儿童在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挑战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建。[8]儿童在童年时期已经具备了哲学家的特质,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成人的哲学讨论。原因如下:一是童年时期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他们并不拘泥于思考“有用”的问题,而哲学恰恰是“无用的”、超功利的,建立在对智慧纯粹的思考与求索基础之上。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一名6岁的小男孩蒂姆提出“我们怎么才能确定这一切不是一场梦呢”[9],5岁的大卫提出“苹果到底是不是活着的”[10]。可见儿童和哲学家一样,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二是儿童在童年时期有“惊讶”的特质。马修斯和李普曼都认为,在大学课堂上成人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儿童相比较弱,这也是他们转向儿童哲学研究的原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则变得越来越沉默。马修斯认为,儿童不应该是被研究的客体。理论模型越多,意味着对儿童生长规律性的关注越多,被量化的维度和标准就越多,儿童本身的性质则容易被忽略,这些标准的理论将扼杀童年阶段理论模型之外的可能性。同时,这些阶段理论模型的揭示,作为已经成熟的个体容易产生强烈的优越感,使得童年时期儿童的发展受限。二、从儿童出发的儿童观马修斯未对儿童观进行具体的阐述,但从他对儿童权利、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方面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他提倡尊重儿童、欣赏儿童的儿童观。(一)不可剥夺的儿童权利“儿童权利是指儿童根据一个社会的道德或者法律而享有从事某些行动的自由以及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1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也确立了儿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基本权利。而儿童的权利观念是在发现“儿童”后才得以萌发。“儿童”观念是被创造出来的,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只要一断奶就和成年人混在一起了,他们穿着和大人相仿的衣服,和大人一起劳作、社交、玩耍,几乎与大人无异。[12]进入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新旧儿童观形成博弈的局面,儿童观念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面对儿童权利问题时,我们常会质疑:儿童是否有充分的理性?儿童是否应该在越来越小的年龄行使自主权?不难发现,这些疑问背后的逻辑是将儿童视为弱小、被动、不动脑筋的人,而成人则被视为理性、高动机、高效率的人。有的人认为儿童权利一旦被扩大,学校、父母的权威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将父母、教师视为权威,但这样的权威是否能够被合理性地论证呢?马修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论证。苏格拉底《欧蒂弗罗篇》中的一个问题(虔敬因其为虔敬而为神所喜,不因其为神所喜而为虔敬?[13])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厘清权威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如果我们对儿童说“爸妈说了算数”,也就是“父母说的是对的”,于是上述问题变成了这样的问题:“它是对的因为它是父母说的,还是父母说它因为它是对的?”当选择第一种解释时,就将血缘和权威拴在了一起。如果能让儿童对权威人物的命令进行讨论或评价,这不仅能够让权威人物及其权力来源变得更加理性和合理,而且可以让儿童变得理性。马修斯认为应当将权威理解为“理性权威”,即教师、家长应当对权威进行合理性的说明,对自己的说明作出解释。儿童发展不是以成熟作为目的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平等地享有人的一切基本权利,他们的权利不可剥夺也不可让渡,儿童权利的捍卫是每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标志。(二)蕴含儿童观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观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逻辑起点,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背后折射出作者及社会时代的儿童观。陈晖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变迁进行了总结:1919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的教育思想,这对中国儿童观及儿童文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儿童文学体现出政治思想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属性,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显著,“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成为一段时间的主流儿童文学观;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儿童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如文学与文化、商业与产业、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同时能够促进儿童精神的发展。[14]马修斯的儿童文学观体现为,一部好的儿童作品是读者即使缺乏成人经验和社会经验,依然能够读懂这本书。首先,儿童文学是复杂的,作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心理年龄、认知、语言等方面的特殊性,也需照顾到文学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儿童能够看得懂”是儿童文学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并且“儿童文学是兒童的文学,儿童是儿童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15]。因此,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和展开故事。其次,儿童文学能够率真、淳朴且幽默地提出问题,既能够引发儿童也能够引发成人的思考,同时能勾起成人对于童年的怀念。儿童看得懂是一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条件,能够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养料是更为重要的条件。儿童文学界需要的是思想型的作家,卸下儿童文学的教育性目的,引发儿童去思考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同时,儿童文学作品要能够经得起成年时期的回望,“要能感动现在的儿童,还要让他们留存于心、在成长中持续收获一份长久的感动。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证明,不能感动成人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未必可以期待其能感动儿童,而真正能感动了儿童的作品,则必然能感动成人,至少感动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所有的成年人都是曾经的孩子”[16]。基于上述意义讨论,儿童文学既是发展与解放儿童的文学,也是引导、鼓励成人的文学。儿童观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儿童的教育,马修斯的儿童观对我国当代的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作用。三、马修斯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认识论: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马修斯在对儿童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成人与儿童全新的关系论,他批判了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将成熟作为儿童成长的终极目标,批判将儿童发展阶段模型化,这样的发展模型忽略了儿童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认识论之下,成人不应该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儿童,即使儿童处于童年时期,他们也有很多值得成人学习之处。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是有着创造性极强的想象力、真切的情感、旺盛的生命力、对于一切新鲜事情感到好奇的心理,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因此,成人不应总是将儿童视为缺乏社会经验、不成熟的个体,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应当放下优越感,学会赏识和尊重儿童。当儿童获得了社会与成人的尊重,便有更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讨论。从讨论哲学问题走向生活问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等,这样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当以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只有对儿童足够尊重与欣赏,才能够培养出有创造性、自主独立的儿童。(二)教学论:与儿童对话的探究模式马修斯认为,哲学思考与讨论能力也算是一种能力的发展指标,他的哲学研究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探究过程中,马修斯时常以一个奇思妙想的哲学故事作为引子,如在“伦理”这一部分中,马修斯编写了故事“为什么三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呢”,儿童阅读完开头之后便自然能够迅速进入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讨论一旦发生,儿童就成了探究的主体,他们讨论得出的结论主要取决于自己,这样的讨论得出的结论通常是多样化的,也有可能是没有结果的。在与儿童对话的过程中,马修斯会让儿童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记录下来,他们的话是有用且重要的。在对话时,马修斯十分强调儿童对于问题的兴趣,不进行说教,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和家长时常回避儿童提出的问题,认为儿童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这样的行为会疏远儿童,打击儿童独立的知识探究精神。在学校某些课程教学或家庭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借鉴马修斯的对话探究模式,基于某一问题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当然这样的主题需经过精心设计,要能够引发儿童讨论的兴趣,并且有深刻的思想性,还需具有最大限度的开放性,营造团体对话的环境,包括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家长与孩子对话,让思维火花激烈碰撞。对话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进行衡量,儿童的讨论将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走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