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1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2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3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4页
将进酒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进酒教学设计

临澧一中张俊

【教学目标】

1、懂得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与节奏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

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被誉为“诗仙”,事实上他还有一个雅称一一“酒仙杜甫在他的《饮

中八仙》中就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自古以来,酒与诗天生有缘,诗人离不开酒。李白不仅爱喝

酒,也善于喝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饮酒歌《将进酒》。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读qidng,“请”

“愿”的意思。我们往常也学过此种用法,比如:《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

为期

三、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单元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本诗便是读,在此,我先提出诵读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

四、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1、点出生、僻字音。

2、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诗歌,读准节奏。

六、三读诗歌,读出感情。

1、请学生听范读录音。

2、请学生齐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七、四读诗歌,品评鉴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鉴赏一下这首词,看我们的词人毕竟是如何抒情

的,而我们又该如何去懂得与诵读。

(一)朗读课文

1.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之后在你

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如何的画面?学生活动:自由想象明确:气势雄壮,势不可

挡的感受。(开头四句写悲,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境地阔大,慷慨生悲一一“不

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

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黄河是中

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

令古今文人震撼兴奋。),“不复回”一一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

意?一一韶光易逝之意。几乎所有的文人面对着流水,都会诗兴勃发,比如《论

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

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想到一种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暂

与无常。李白也一样。“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

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

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

逝与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因此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

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藕;于嗟女兮,无与土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

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地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人生”下列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况且又是生逢

知己,酒逢对手,因而转悲为乐。)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①

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

寄予。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正由于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因此

要及时行乐。下列节奏逐步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与“空对月”

上。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

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

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如今兴致高

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

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予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

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与热

情。应当读得掷地有声;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的时候,

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

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

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因此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

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

着力加以渲染。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遗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下列六句为诗

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步加快,重音依

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事实上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

言。

(钟鼓”下列六句写愤激之情,“举杯浇愁”借此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以

曹植自况,更加深了诗人的愤激。)

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

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

与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

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

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

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与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

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

此极为不满,因此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与豪门贵族的否

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抵抗,因而又写道:“但

愿长醉不复醒。”)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

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英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

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

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如何的愁苦

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问: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明确: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

“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

不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

讽与痛彻总结。(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

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

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表

达了愤激。)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居山林的好饮名士。其中刘伶更为典

型,著有《酒德颂》。据说他外出,常带把铁锹,告诉别人:“假如我醉死,就挖

坑埋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证。

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

呢?

明确:由于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

挤与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

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

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

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

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酒至酣处,反客为主,豪放之态,狂放之极。“万

古愁”结束全诗,回应开头之“悲二)

问:李白只是是元丹丘、岑勋招饮的客人,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

指气使,怪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

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

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与已酩酊大醉,以至

“忘形至尔汝最要紧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通常,非''尔汝相称"的豪

迈知交不能如此。

4、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因此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

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

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与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

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

之后皆当有延长音一一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通常的儿女情

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因此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

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一一欢乐一一,愤激一一狂

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

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一一“这次地,怎一个

愁字了得!

八、五读诗歌,加深体会。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对课文已较深入熟悉的基础上再次品读。

1、请学生自由诵读。

2、请一到两名学生单个诵读课文,请学生进行评价。

3、请学生齐读课文。

4、让学生诵读至背下来。

《将进酒》教学设计

汉寿一中李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懂得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

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

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

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dng,“请”“愿”的意思。“将

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

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与情

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齐读

(三)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

的形象?

兴奋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兴奋......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一一悲。古人有一个词

评说的好一一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

与“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一一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先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

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

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

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办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

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

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沾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只是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

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

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

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因此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

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

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五、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一一欢乐一一狂放—愤

恨一一癫狂一一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

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六、思考: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熟悉的李白分析)

提示:

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

《将进酒》教学设计

鼎城一中雷坤

教学目标

L熟悉诗人的经历与背景。

2.掌握朗诵要领,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全诗。

3.通过朗读梳理诗中作者情感的进展脉络。

4.领会诗歌词句的含义,懂得诗中作者情感的具体内涵。

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家能够发现这些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

“酒”有关。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

的诗人嗜酒、爱酒,能够说到了极高的程度。他们在诗歌当中借酒展现自我的个

性,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篇章。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也与酒有关,那就是有“酒中仙”之称的我国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将进酒》。

二、诗题简说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

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三、诵读全文

1.学生初步朗读熟悉全诗的情感基调:豪放

2.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全诗豪放的情感基调,并请个别学生进行朗读。

3.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并就个别学生朗读情况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诗朗

读的基本技巧。

4.全班学生齐声朗读。

四、诗文具体分析

L梳理全诗情感脉络的进展:

悲叹之情.A欢乐之情

狂放之情愤激之情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情感在诗中的具体内涵,并进行局部朗读,加深对文

章情感的懂得。

悲叹之情: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叹人生的短促

欢乐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会须一饮三百杯

-----及时行乐,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愤激之情: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蔑视权贵,尽吐心中不平之气

狂放之情:径须沽取对君酌

与尔同销万古愁

------口气甚大,不拘行迹

3.学生最后齐声朗读全诗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懂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石门一中胡红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与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

方法。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与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如今。”不管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

抑或者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者倾注爱恨,或者

寄予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之“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要紧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与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熟悉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

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如何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致。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一致: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与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

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

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与对人间至真至

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

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

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湘夫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津市一中满浩英

一、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

人猜测纷纷。在第一课时初步懂得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

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不一致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

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涵咏诗句,充分认识诗歌思想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

2.通过不一致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3.民俗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

说一一“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

示)

刘勰距离屈原大约八百多年,他感受到屈原文字的生命力,同时预言屈原“衣

被词人,非一代也”。那么距离屈原时代2000多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

屈原文字的鲜活吗?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主题探究

争鸣:“我”的阅读——根据我个人的阅读与懂得,诗歌中的“我”是一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比如:假

如“我”是湘君,从通过什么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拓展引申

从"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透露的微妙心理,结合《九歌》创作

背景,引导出楚地巫文化,从祭神曲的角度品味诗歌奇异的色彩,幽眇的境地,

与注入其中的屈原自己的愁苦心情,体会诗歌那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幻灯补充钱像书的观点:''作者假神或者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

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

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胥若一口,宛若多身,叙述扮演,杂用并施,其

法当类后世之‘说话'、'说书时而‘灵'语称’予',交错以出,……一身两

任,双簧独演。”(钱镇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五、归纳总结

本节课从“予”出发,多角度解读诗歌内涵,领会诗歌''如玉之烟,如剑

之气”的妙不可言之意境。作者留给我们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白,便是诗歌最迷人

之处吧!

六、课外延伸:

屈原的《九歌》都与楚地的巫文化有关,你熟悉巫文化吗?请探寻沅水流域

古老巫文化留下的经历。

附录一: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

1.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2.结合资料补充背景:关于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湘夫人的传说……

3.疑难词句的点拨:

①"遗余裸兮澧浦”,教材注释“遗(wei)赠送”有误,此处应为“遗

(yi)遗弃二(参考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57页)“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

兮远者”在这句中“遗”是赠送之意,念w6i。)

②"鸟何萃兮频中,曹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这是特殊的比兴手法,是屈原模仿民间''倒反”艺术表现手法,比喻因所处不当,

故而所求不得。(参考钱镇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4.布置思考题:"目眇眇兮愁予”等句中出现的“予”是谁?

附录二:资料补充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与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要紧

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马上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

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

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

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

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

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与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

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

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

兵,均遭惨败,因此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

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

楚国完全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

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

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

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

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是我国积极地浪漫主义诗歌的奠

基人,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歌德、但丁、

莎士比亚)之一。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

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

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句式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湘君湘夫人的传说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舜帝率

大军南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

皇、女英接到噩耗,亦投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

为湘水之神。

《湘夫人》参考译文(袁梅)

湘夫人降临在北面的洲岛,我要吩咐车骑,与她同行远去。

望眼欲穿,不见伊人,使我愁绪如潮。构筑宫室在那绿水之中,

袅袅地、徐徐她吹拂着萧瑟的秋风,采集荷花覆盖屋顶。+

洞庭湖扬起微波,万木落叶飘飘。编结溪荔装潢室内四壁,

我站在演草芋芋的地方纵目遥望,粉饰屋墙,用那香椒与泥。

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及早准备周至八木兰作房椽,桂木作正梁,

唉!鸟雀为何群集在^泽之中?辛夷作门上横框,又用白芷与泥涂墙。

鱼网又为何张挂在高高的树梢?编织薜荔作为幔帐,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怀恋湘夫人啊,未敢直言!白玉作为镇席的宝器,

心思恍惚迷惘啊,放眼远眺,又分散栽植石兰,取其四处播放清香。

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漫。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之上,

麋鹿觅食,为何来到庭院?又将杜衡围绕在屋宇四方。

蛟龙又为何困在水际浅滩?汇合百种芳香,栽满庭院,

清早,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馨香飘逸远近,洋溢在廊下、门前。

薄暮,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九嶷山上的众神,纷纷同来迎接夫人,

听说佳人召唤我来相聚,神灵们一齐降临,多如彩云满天。

把您赠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奔,华年犹如逝水,不能常有良机,

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万般无奈:我姑且逍遥周游,以抛遣

我却又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烦苦悲戚!

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

情蜜意。

(选自《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遭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其槎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漫,隐思君兮琲恻。

桂棹兮兰棚,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一致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漱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量骋鹫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苏幕遮》教学设计

澧县六中李艳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

词。关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

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

就是要深入吟咏与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

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与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懂

得,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

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关于周邦彦,学生在这往常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

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

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

奏与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特别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

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因此,

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

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

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

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

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与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

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懂得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什么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什

么字词写得好?你喜欢什么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

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

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

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通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

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与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

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

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

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

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表达了词人如何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如何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

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潺暑”情绪烦闷,声音低

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

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地清远,诵读时语

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受。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

喃自语的感受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

情,突出梦幻的感受。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与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

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制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

典,要紧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

同,我们又该如何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

幕J;>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安乡一中马晴晴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本注释与工具书,懂得字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与蕴含的诗

人情怀。

3、深入赏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懂得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刚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常德的桃花源,很多同学都去过吧!桃花盛开的美

景是世人所共赏的,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开满桃花的庭院中大宴宾客。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的这一次“夜宴”诗情。请大家把赏

析课本翻到110页。

二、初读课文,懂得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

2.请大家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读好,还务必更深入地熟悉文章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

自己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来,跟同学讨论

解决。假如还有疑问我们就共同探讨。下面按照这样的步骤:分组一一讨论一一

质疑释疑一一提问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②古今异义: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群季俊秀(古

义,弟弟。今义,季节)

③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申赏未已(形

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推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状语后置:阳春召我以烟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③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三、赏析课文

1.解题:课文的字词义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诗文。

先从题目入手,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题目信息:①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与

诸从弟)、事件(聚宴)。②文体:序。看题目就明白文章的基本内容:某

个春夜我李白与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假如仅仅只是给大家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去猜测诗文内容的话,你会产生

什么疑问?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②这是一群如何的人物?③在宴会上会做些什么?

(过程)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如何的感受?

3.下面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的分组,自主讨论这些问题,每个组一个问题。五

分钟后请每组派代表来发表你们研讨的结果。注意:你们每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

章的内容,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好的,大家从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归纳)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

法?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因此不

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因此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

莫测这一道理。

⑵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莫测,古人是如何做的?

他们特殊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秉烛夜游,及时行乐。

⑶白天满能够“宴”,为什么要夜“宴”呢?

由于''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夜间都不肯放过。

不仅如此,“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

词''况”承接上文,进一步回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况且

这是春天,阳春用她的烟景,大块以她的文章召唤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

宴。

⑷看来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什么词能够看出?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

片红艳(阳春)。春天地气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袅袅轻烟

笼罩,格外迷人(烟景)。

②这是一群如何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善书画,作者便说“群集俊秀,

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

独惭康乐”只是是自谦罢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他们在宴会上做些什么呢?

赏美景一一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桃花园

序天伦一一享受天伦之乐,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园中,真是百倍欢乐。

高谈转清一一赏的对象那么优美,因此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因此

谈是高谈。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饮酒赋诗一一“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

赏高谈,其乐无穷,因此继之以开筵饮宴。“飞”字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

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能够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他们都是诗人,痛

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

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如何的感受?文章中是否具有表现作者情绪的词

语?(“叙天伦之乐事”)“乐”字与前文哪个词相照应?具体意思是一样的吗?

(与“为欢几何”中的“欢”照应,给予了特定具体的内容)诗人李白与堂弟们

在桃花园夜宴,毕竟有什么可乐之事?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

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

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

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

转到“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

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

缘由。但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

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求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

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

达的郁闷与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

文字中就能够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

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

一番笔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

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

与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2.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

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与

纵笔挥洒的才气。

《兰亭集序》与《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

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

在感情格调上是是完全不一致的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

便成了陈迹,欢乐与生命总是暂短的,必定“终期于尽”,因此发出了“岂不

痛哉”“悲夫”的慨叹。

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由于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

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与兄弟们

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

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一致。

五、读背课文

六、课堂小结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常德市三中马怡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预习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整体感知,概括场景。

3.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项羽形象。

4.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比较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插入视频,配置导语词,引入到课文《项羽之死》。)

(导语设计: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出来的一团天火,从江东熊熊燃烧到阿房

宫。巨鹿,那闪耀的名字,至今仍镌刻着他的无限荣光.在那片热土,他曾以惊天的

怒吼,拔木转石的兽力,席卷半壁江山,锻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一一西楚霸

王。透过视频,我们领会到了项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来共同感受陷入末路的项羽又挥洒出如何的悲壮与

豪迈。)

二、整体感知,概括场景【板书】

我们通过预习,已经基本疏通词句,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并思考文

章精心刻画了几个场景?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作者在三个场景中给我们精心刻画了一个中心人物形象,是谁?(项羽)

三、研读文本

讨论:项羽形象及其塑造手段。

【板书】

垓下被围惊一起一饮一歌一泣

东城快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何如

乌江自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面目见之愧于心

吾为若德

项羽形象:骁勇善战、刚愎自用、寡谋少断、知耻自尊、重情重义。

塑造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侧面烘托

总结:项羽,一个“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

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殷殷不绝的回响,是两千年来无

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作者把人物放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通过抓住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

作、神态、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思考:1.该诗刻画了项羽如何的形象特点?你从哪里找出来的,并作分析。

2.作者将项羽安放在一种如何的情境中?

朗读:请找出《项羽之死》中描写“势已倾”的语句并朗读。

请找出《项羽之死》中描写“四面楚歌”的语句并朗读。

请找出《项羽之死》中描写“乌江拒渡”的语句并朗读。

讨论: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有何区别?

制造形象诗文有别

详实具体凝练集中

散文生动细致诗歌跳跃省略

直观明确想象升华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项羽之死》一文的学习,把握了项羽的形象特点及塑造方

法,并通过与咏史诗《乌江》的比较,初步把握了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

别。今天所学,只是文学博海中的一瓢,最后,老师借屈原的名句来与君共勉“路

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迁移训练

《扬州慢》教学设计

桃源八中刘兴文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