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工程技术标准》_第1页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工程技术标准》_第2页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工程技术标准》_第3页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工程技术标准》_第4页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工程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工程技术标准目次208501总则 422252术语 649293系统设计 8141683.1一般规定 8168133.2负荷计算 9146103.3设备及配件选型 9248683.4机房冷源系统 1025283.5监测与控制系统 1325013.6机房电气系统 15176594施工与安装 17100064.1一般规定 17143994.2系统施工 17179924.3装配式施工 20245284.4电气系统施工 20286065调试与调适 22297125.1一般规定 22117025.2调试与验收 22174405.3调适 23126075.4效果验证 23106206运维与评价 25204536.1一般规定 2514026.2运维管理 25101716.3评价要求 26326866.4评价方法 27257646.5能效分级 2813442本标准用词说明 2914614引用标准名录 3015750附录A能效监测设备监测点设置及信号反馈 3128063附录B制冷机房运行性能评价报告示例 322371条文说明 40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建筑节能法规和政策,提高建筑空调冷源系统能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高效空调制冷机房技术发展,保障高效制冷机房在设计实施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电驱动水冷式冷水机组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非蓄冷型民用建筑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调适、运维和评价。1.0.3空调系统形式和控制策略、空调末端设备的选型参数应与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冷源系统方案相匹配。1.0.4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调适、运维和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冷源系统coolingsourcesystem由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却水泵和冷水泵为主要设备组成的集中空调源侧供冷系统。2.0.2高效空调制冷机房highefficiencyair-conditioningrefrigerationroom在满足室内热舒适前提下,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符合本标准第六章规定的三级及以上能效等级标准的空调制冷机房,简称高效机房。2.0.3高效机房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designofhighefficiencyair-conditioningrefrigerationroom以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为性能目标,利用模拟工具,对冷源系统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符合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2.0.4冷源系统能效比(EER)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lingsourcesystem冷源系统的制冷量与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却水泵和冷水泵总用电量的比值。2.0.5附属设备耗电比(λ)powerconsumptionratioofauxiliaryequipment冷却塔、冷却水泵和冷水泵用电量之和与冷源系统总用电量的比值。2.0.6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EERa)annual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lingsourcesystem冷源系统全年累计供冷量与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却水泵和冷水泵全年累计用电量的比值。2.0.7冷源系统全年运行能效比(EERao)annualoperating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lingsourcesystem冷源系统实际运行时全年累计总制冷量与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却水泵和冷水泵全年累计总用电量的比值。2.0.8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λa)annualpowerconsumptionratioofauxiliaryequipment冷源系统附属设备全年累计用电量与冷源系统全年累计用电量的比值。2.0.9冷水机组全年性能系数(COPa)annualcoefficientofperformanceofchiller冷水机组全年累计制冷量与其累计用电量的比值。2.0.10动态负荷计算dynamicloadcalculation通过建立建筑热过程数学模型,与标准年逐时气象参数一一对应计算建筑全年逐时负荷值的方法。2.0.11双冷源空调系统dualcoolingsourceairconditioningsystem在供冷季,空调系统冷源生产两种不同温度冷媒,生产冷媒温度较高的冷源为高温冷源,生产冷媒温度较低的冷源为低温冷源;末端空气处理设备利用高温冷源和低温冷源承担空调区域的显热和潜热负荷的空调系统,末端空气处理设备可采用温湿耦合或解耦的空气处理方式。2.0.12逼近度degreeofapproximation冷却塔出水温度与室外湿球温度的差值。2.0.13调试shakedowntest高效机房用能设备或系统安装完毕,在投入正式运行前进行的工作,重点是保证施工质量和主要设备的正常启动运转。2.0.14调适adjustment高效机房用能系统的优化,注重不同设备与系统及用能需求的匹配性,保证制冷机房冷源系统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实现全工况高效运行的程序和方法。2.0.15冷源系统测量能量平衡系数(MEBC)measuredenergybalancecoefficientofcoolingsourcesystem制冷机房冷源系统的冷水系统得热量与压缩机做功之和减去冷却水系统排热量的差值,与冷却水系统排热量的比值,反映制冷机房系统实际运行时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可按式(2.0.15)计算:MEBC=Qe+W−Qc式中:MEBC——制冷机房冷源系统测量能量平衡系数;Qe——制冷机房冷源系统的冷水系统得热量(kWh);W——制冷机房冷源系统的各台冷水机组的压缩机做功之和(kWh);Qc——制冷机房冷源系统的冷却水系统排热量(kWh)。

3系统设计3.1一般规定3.1.1在开展高效机房设计前,应结合气象条件、负荷特性和建筑功能、建设方需求,并经全生命期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制冷系统全年能效比的建设标准,同时编制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设计方案。3.1.2高效机房设计性能指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效机房设计性能指标应包括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和冷水机组全年性能系数;2冷水机组全年性能系数设计值应按式(3.1.2)计算:COPa=EERa/(1−λa)(3.1.2)式中:COPa——冷水机组全年性能系数;EERa——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λa——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3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应根据冷水机组平均性能预估值和空调水系统形式、规模以及设计参数,结合类似工程经验进行预先设定。3.1.3冷源系统全年能效值应综合考虑不同负荷工况下的设备效率,并结合不同负荷点的时间分布经综合计算获得。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实现预定的高效机房设计目标。3.1.4高效机房设计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专项设计说明;2要设备及阀门部件选型参数表;3备材料技术规格书;4控制策略;5资概算;6施工说明。3.1.5应根据建筑物负荷特性、运行时间、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冷却塔免费供冷以及冷凝热回收等节能措施。3.1.6经技术、经济、安全比较确认合理时,应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可采用双冷源空调系统。3.2负荷计算3.2.1高效机房系统设计应进行动态负荷计算,并应对负荷占比结构、全年和典型日逐时负荷分布、负荷累积概率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3.2.2对于改、扩建工程,高效机房系统冷负荷宜采用实测、运行数据分析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3.3设备及配件选型3.3.1冷水机组的选型应以其全年性能系数设计值为目标,根据建筑物全年空调冷负荷变化规律及不同类型冷水机组的容量范围和能效特点确定。冷水机组能效值不应低于安徽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T5076的相关要求。3.3.2冷水机组台数及单台制冷量的选择,应能适应负荷全年变化规律及部分负荷高效运行要求。机组不宜少于2台,且同类型机组不宜超过4台;当小型工程仅设1台时,应选调节性能优良的机型,容量调节下限应能满足建筑最低负荷的要求。3.3.3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根据计算的空调冷负荷直接选型,不得另做附加。在设计条件下,当机组的规格不符合计算冷负荷要求时,所选择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应超过1.1。3.3.4当全年冷负荷变化范围较大且负荷分布分散,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优先选用变频调速冷水机组。3.3.5冷水机组设备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适应蒸发器冷水流量和冷凝器冷却水流量的变流量运行;2宜优先选用低阻力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冷水机组;3冷凝器应采取可靠的清洗方式,维持管路清洁;4采用的制冷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3.6冷却塔选型应保障冷水机组的高效运行,通过合理选择冷却塔容量和控制策略降低冷却塔逼近度,设计工况下冷却塔逼近度宜取2~3℃。3.3.7冷却塔设备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实际应用条件,选择相应类型的冷却塔;2当湿球温度和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和冷却塔选型工况不一致时,应根据实际工况进行修正;3应选用不同流量下,布水均匀性好、流量调节范围广且热力性能优良的冷却塔;4宜选用风扇电机可变频调节的冷却塔;5应选用热力与阻力性能好、刚度好、耐腐蚀、抗老化、具有阻燃性能的填料。3.3.8冷却塔的飘水率应满足下列要求:1单塔冷却水量小于1000m³/h的开式冷却塔,飘水率不应大于0.010%;2单塔冷却水量不小于1000m³/h的开式冷却塔,飘水率不应大于0.005%;3单塔冷却水量不大于500m³/h的闭式冷却塔,飘水率不应大于0.005%。3.3.9多台冷却塔并联设置时,应设置保证冷却塔配管间水力平衡的措施。3.3.10水泵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节能型水泵;2当设计为末端变流量系统并采用定速泵时,宜选取性能曲线为平坦型的水泵;设置调速泵时,宜选取性能曲线为陡降型的水泵,且设计工况点宜位于水泵最高效率点的右侧区域;3宜选取最高效率点处于性能曲线中间位置且高效运行区较广的水泵;4变频水泵在同等电机功率和变频器容量的前提下,宜选择较大的叶轮直径;5宜绘制系统特性曲线和水泵性能曲线,确定水泵运行工况范围;6宜结合系统流量全年分布特征,选取高效运行区与全年分布时间最长流量范围较为一致的水泵。3.3.11水系统阀门、过滤器、除污器应选择低阻力型。3.3.12冷水系统应设置具有软化、除垢功能水处理装置,当冷水系统采用膨胀水箱定压时,水处理装置应具备除氧功能。3.3.13冷却水系统应设置具有过滤、缓蚀、除垢、杀菌、灭藻等功能的水处理装置。3.4机房冷源系统3.4.1高效机房应靠近负荷中心设置,冷却塔应靠近制冷机房。冷却塔的位置应保障其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并避免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4.2高效机房应采用BIM技术,推行BIM全过程深化设计,应用BIM技术实施进度、协调统筹、质量、成本等管理。3.4.3冷水系统形式宜根据项目规模、建筑特点、系统作用半径、冷源和末端设备形式、数量及容量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区域冷水水温和供回水温差一致且管路压力损失相差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宜采用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单台水泵功率较大时,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系统可支持的前提下,空调冷水可采用冷水机组变流量系统,且水泵应采用变频泵;2系统作用半径较大、设计水流阻力较高的大型工程,空调冷水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计水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温差要求不同时,宜按区域或系统分别设置二级泵,且二级泵应采用变频泵;3冷源设备集中且用户分散的区域供冷空调冷水系统,当二级泵的输送距离较远且各用户管路阻力相差较大,或水温、温差要求不同时,可采用多级泵系统,且二级泵及负荷侧各级泵应采用变频泵。3.4.4变流量一级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泵应采用变频泵;2应选择允许水流量变化范围和允许流量变化率大、具有减少出水温度波动控制功能的冷水机组;3冷水机组蒸发器侧设置的电动调节阀,动作速率应符合冷水机组允许流量变化率要求;4供回水总管之间电动旁通调节阀的设计流量应取各台冷水机组允许的最小流量中的最大值;5电动旁通调节阀流量特性应为线性,应根据阀门两端压差变化特点选择适宜的阀门调节范围和执行器;6冷水机组最小流量不应影响蒸发器换热效果和运行安全性;7冷水机组蒸发器侧应设置流量监测装置,流量监测装置可采用电磁或超声波流量计,也可采用高精度压差传感器。3.4.5二级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回水总管之间冷源侧和负荷侧分界处应设置平衡管,平衡管宜设置在制冷机房内,经水力计算后确定平衡管管径和长度;2冷源侧一级泵和负荷侧二级泵均应采用变频泵。3.4.6输配系统宜采用管网流体分析软件进行设计和优化,应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采取适当降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水力平衡优化设计;2优化管路设计,减少阻力;3选用高效率水泵;4选择低阻力设备和阀部件。3.4.7在保证系统能效、室内热舒适、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空调输配系统宜采用大温差设计。3.4.8空调水系统采用大温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水温度和温差值应根据系统规模、系统形式以及设备特点等因素,采用优化分析方法确定;2宜选用大温差专用机组,包括冷水机组以及风机盘管、组合式空调机组等设备。3.4.9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却水变流量运行时,应确定合理的流量变化范围;2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台冷却塔的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3设置多台冷却塔时,应以不同冷却塔间集水盘的最大液位差作为资用压头确定连通管尺寸,确保连通管压降低于最大液位差。3.4.10水泵采用并联形式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用性能曲线相似的水泵;2水泵应合理配置电机容量;3应绘制并联水泵总性能曲线和系统特性曲线,并应根据曲线特征确定水泵台数控制切换点。3.4.11系统处于部分负荷或过渡季工况时,在满足室内设计参数的前提下,宜提高冷水出水温度,降低冷却水进水温度。3.4.12冷却塔免费供冷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却塔免费供冷可行性和合理性应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建筑负荷特点以及系统形式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确定;2开式冷却塔免费供冷应采用间接供冷的系统形式;3有冻结风险的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3.5监测与控制系统3.5.1高效机房监测与控制系统应符合制冷机房的功能要求、运营管理和能效评价要求,并应实现设备安全、可靠、节能运行。3.5.2高效机房监控系统应以系统整体能效为目标,通过选择合理的控制策略,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控制策略应根据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设计值、冷源系统形式、设备配置、设备特性、气候以及负荷特点制定。3.5.3高效机房监控与控制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1设备安全保护功能;2现场和远程控制、自动启停功能;3自动调节和节能优化功能;4能效监测与分析功能;5管理功能。3.5.4高效机房监测与控制系统宜采用数字信号实现主要设备的数据通信,宜采用开放式通信协议。3.5.5能效监测系统应能监测下列参数,并以图表等形式展示:1制冷机房总用电量和总供冷量;2单台冷水机组用电量,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用电量;3冷水系统总流量以及供回水温度;4冷却水系统总流量及供回水温度;5单台冷水机组冷水和冷却水流量;6单台冷水机组冷水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7冷却塔逼近度以及补水量;8室外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3.5.6能效监测设备监测点,应按附录A设置。3.5.7能效监测系统宜能计算下列性能指标的瞬时值、累计值和平均值,并以图表形式展示:1冷源系统的供冷量;2冷源系统的能效比;3冷水机组性能系数;4附属设备耗电比;5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6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7冷水机组全年性能系数;8冷水机组热平衡偏差;9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各类设备分项能耗占比。3.5.8传感器、接线系统的选用和设置,应满足系统测量精度的要求。3.5.9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在±5%以内。3.5.10水温度、水流量、用电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应满足表3.5.10的要求。表3.5.10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内容测量不确定度或最大允许误差水温度(℃)±0.1水流量(m3/h)±2%用电量(kW)±1%空气温度(℃)±0.2空气湿度(%)±33.5.11能效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应具备实时连续采样能力,应以最小1min的采样周期在所有点采集数据,不应对控制性能产生不良影响。3.5.12能效监测系统应具备数据存储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以统一采样间隔收集和存储所有采样点的数据,不应影响控制性能;2应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数据库中存储,且存储的间隔不应少于每天一次;3数据库应允许应用程序在数据库运行时访问数据,数据库不应关闭,可提供对数据的读写访问,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不应中断趋势数据的连续存储;4数据存储均应采用数据库文件格式;5数据均应至少存储2个制冷周期。3.5.13监测与控制系统配置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设计说明;2控制策略说明及控制逻辑图;3监控原理图;4监控点表;5安装大样图;6制冷机房监控设备平面图;7设备材料表;8接口文件。3.5.14末端设备控制系统宜采用开放的数据接口协议,并与高效机房监控系统采用统一的系统框架结构,并应反馈末端实时负载需求。3.5.15冷水机组、冷却塔、水泵等设备运行台数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水机组台数控制宜根据冷水机组效率与负荷曲线确定,应保证冷水机组在不同负荷工况下均处于高效运行区;2冷却塔在保证均匀布水、不影响换热效率的情况下,应采用多台塔降低转速的运行方式;3冷水泵与冷却水泵台数控制,宜在符合流量要求下,根据水泵性能曲线与管网特性曲线确保水泵在不同工况下均处于高效运行区。3.5.16冷水机组、冷却塔、冷却水泵和冷水泵等设备变频调速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水机组变频调速宜自带控制单元,根据冷水供水温度、负荷率等自动调节;2冷却塔风机宜根据冷却水供水温度设定值与实测值偏差采用变频调节;3冷水泵宜根据压差变频调节,压差设定值宜根据最不利末端阀门开度、阀门开启率或总负荷结合温度补偿设定,冷水泵变频应满足用户侧最不利环路上换热盘管的制冷需求;4冷却水泵宜根据冷却水温差变频调节,冷却水温差设定值宜选取设计温差。3.5.17冷水供水温度宜采用动态设定。3.5.18冷却水供水温度,宜根据室外湿球温度动态设定。3.6机房电气系统3.6.1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相关规定。3.6.2应对制冷机房系统内所有用电设备设置分项电能计量系统,应采用开放协议的接口;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相关规定。3.6.3选用变频冷水机组和变频水泵的高效机房,当谐波电流超过按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公共电网谐波》GB/T14549规定方法计算的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允许值时,应配置谐波治理装置。

4施工与安装4.1一般规定4.1.1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施工前应编制高效机房工程施工组织方案。4.1.2高效机房的施工条件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相关要求。4.1.3制冷设备、附属设备、管路及阀门等产品的性能及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外表面不应有损伤,密封应良好,随机文件和配件应齐全。4.1.4高效机房施工阶段应根据现场情况及订货参数,对BIM设计模型进行复核,并优化设备和管道的综合布置。4.2系统施工4.2.1设备运输及吊装时,应采取防护措施,保障施工安全。4.2.2设备安装前应检查设备的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外观应完好,无锈蚀,随箱所带的零配件齐全。4.2.3安装人员进入现场后,应根据设备、电气、给水排水等专业图纸,核对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位置、基础尺寸等。4.2.4设备基础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型钢或混凝土基础的规格和尺寸应与机组匹配;2基础表面应平整,无蜂窝、裂纹、麻面和露筋;3基础应坚固,强度经测试满足机组运行时的荷载要求;4混凝土基础预留螺栓孔的位置、深度、垂直度应满足螺栓安装要求;基础预埋件应无损坏,表面光滑平整;5基础四周应有排水设施;6基础位置应满足操作及检修的空间要求。4.2.5冷水机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组安装前应进行设备基础验收;2机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3设备到场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生产厂家应联合进行设备开箱验收,并应留存验收记录;4当设备临时存放时,应采取防潮、防磕碰等措施;冷水机组应在产品说明书要求的条件下存放;5机组安装应保证四周有足够的空间,尤其是检修门及外接管道一侧,要保证维修、操作的方便;6减振装置的种类、规格、数量及安装位置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采用弹簧隔振器时,应设有防止机组运行时水平位移的定位装置。4.2.6冷却塔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却塔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进风侧距建筑物应满足设备运行最小距离要求;2冷却塔与基础预埋件应连接牢固,连接件应采用热镀锌或不锈钢螺栓,其紧固力应一致,均匀;3冷却塔安装应水平,单台冷却塔安装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允许偏差均为2‰。同一冷却水系统的多台冷却塔安装时,各台冷却塔的水面高度应一致,高差不应大于30mm。处于室外的冷却水管保温后设保护壳;4冷却塔的积水盘应无渗漏,布水器应布水均匀;5冷却塔的风机叶片端部与塔体四周的径向间隙应均匀。对于可调整角度的叶片,角度应一致;6组装的冷却塔,其填料的安装应在所有电、气焊接作业完成后进行。4.2.7水泵的安装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要求。4.2.8高效机房附属设备安装,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附属设备支架、底座应与基础紧密接触,安装平正、牢固,地脚螺栓应垂直拧紧;2定压稳压装置、电子净化装置、过滤装置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便于维修和清理;3软化水装置的电控器上方或沿电控器开启方向应预留不小于600mm的检修空间,过滤型的软化水装置应按设备上的水流方向标识安装;非过滤型的软化水装置安装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出口。4.2.9阀门、仪表和传感器的安装应保证足够的安装距离,满足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要求。4.2.10机组配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组与管道连接应在管道冲(吹)洗合格后进行;2机组连接的管路上应按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安装过滤器、阀门、部件、仪表等,位置应正确、排列应规整;3机组与管道连接时,应设置软接头,与软接头连接的管道位置应设独立的支吊架;4压力表距阀门位置不宜小于200mm。4.2.11应采取优化管路连接、水管道采用长曲率半径弯头、顺水三通等措施降低系统的阻力损失,并保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可靠连接,保证闭式系统的密闭性良好,严防漏水、漏液、集气。4.2.12设备和水箱、集分水器、储水罐、阀门等附件应进行气密性或严密性试验,满足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要求。4.2.13应保证管道焊接质量和设备阀门附件连接质量,满足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要求。4.2.14管道支、吊架的形式

、位置、间距、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需满足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要求。4.2.15隔振减振体系及柔性连接的设置与安装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相关要求,从而保证系统长期运行的可靠稳定。4.2.16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外观检查合格后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水压试验。4.2.17管道压力试验合格后应进行管路冲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要求对管路反复冲洗,直至排出的水中不带泥沙、铁屑等杂质,且水色及透明度与入口目测一致为合格;2管路冲洗时,设备及不允许参加冲洗的仪表及管道附件应采取加装旁通管等隔离措施。冲洗水质达到要求且持续运行不小于2h后,方可与设备相贯通。4.2.18保温层厚度和保温材料的热力学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保温的施工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要求。4.3装配式施工4.3.1高效机房宜采用模块化、装配式施工技术。4.3.2装配式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1宜将系统划分为设备、附件、管段管节和连接件等;2管道宜减少翻弯数量;3宜在满足检修空间前提下优化管线布置;4靠近建筑结构墙体宜预留操作空间。4.3.3装配式施工流程一般为预制加工图设计、工厂化预制加工、预制加工件运输、预制构件装配等。4.3.4预制加工装配图应整体反映施工部件,将设备、设备附件和材料等与实物1:1对应,并应显示螺栓安装空间。4.3.5预制加工图阶段应考虑法兰垫片空间、管道设备保温施工空间、后期阀门手柄和温度计压力表维保空间。4.3.6二次预制和装配宜设置精度修正管段。4.3.7预制管段宜充分考虑机房运输条件确定管段划分,宜按设备系统分段,并宜减少分段。4.4电气系统施工4.4.1配线系统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1高效机房的电气系统应符合现行现行国家标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7251.1、《电气控制设备》GB/T3797的相关要求;2配电箱(柜)应通过CCC认证;3配电箱(柜)的功能应满足各设备及系统的配电需求,并预留接地端子;4电气系统应具备过热、过流、短路保护功能,同时在电源缺相、错相、过压、欠压时,应能切断电路;5配电箱(柜)内应预留弱电监控端子,包括启停、手自动转换状态、故障状态、运行状态。4.4.2自动控制系统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1各传感器、执行器的安装位置应留有足够的检修、维护空间;2阀门控制箱内用于控制的开关应有明确断点,保证检修人员安全,箱体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箱体采用下进下出的方式。

5调试与调适5.1一般规定5.1.1高效机房安装完成后,应依次进行调试、调适与效果验证。5.1.2调适应建立调适团队,调适团队宜由建设单位、调适顾问、机电安装单位、设计单位、主要设备供应商、系统供应商和运行管理等单位组成。5.1.3调适前,应制定详细的调适需求文件和调适方案。5.1.4系统调试、调适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应检定、校准合格且在有效期内,精度等级应能满足工程性能测定的要求。5.1.5调适工作应包括符合性检查、缺陷检查、自控系统检查、设备和系统性能调适、联合调适等工作,并开展效果验证。5.1.6高效机房调试及调适完成后,应提供以下资料及成果:1编制系统手册,包括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过程形成的文件和成果;2调适工作报告,包括各阶段调适进度报告及调适总报告;3配套运行管理措施及检修维护相关资料。5.2调试与验收5.2.1调试应包括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系统非设计满负荷条件下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5.2.2设备调试应包括冷水机组、循环水泵、冷却塔、相关附属设备及电动执行机构;设备调试前应确认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可靠,供电、供水、排水等配套条件符合设计要求。5.2.3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5.2.4竣工验收前,系统非设计满负荷条件下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的相关规定。5.2.5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5.2.6应根据高效机房建设需求书编制验收方案,调适及效果验证工作可在竣工验收完成后进行。5.2.7竣工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5.3调适5.3.1高效机房调适应包括下列内容:1冷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定压补水系统等水系统;2与空调系统相关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等;3全空气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等风系统。5.3.2高效机房应结合实际条件及时开展设备性能调适工作,由于季节、业态不饱和、入住率低等原因导致不具备开展调适条件的,应进行记录并协调确认延期开展调适的时间。5.3.3联合调适应在自动控制系统安装完成后实施,并包括下列内容:1现场控制设备单点调试;2受控设备单机调试验证;3系统联合运行与调适。5.3.4空调系统设备的参数监测、安全保护、启停控制和单机设备自动控制的功能应正常。5.3.5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应符合本规程第3.5节的有关规定。5.3.6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调适验证完成后,应进行系统和设备综合性能调适。5.3.7调适工作应包含对高效机房系统性能进行持续跟踪、验证,处理前期遗留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调适结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优化运行策略。5.4效果验证5.4.1调适完成并满足要求后,应开展系统效果验证,开展前应制定效果验证方案。5.4.2效果验证应在典型工况下进行,并包括下列内容:1综合效果验证参数应包含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2系统能效验证宜包括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冷水机组全年性能系数、冷水耗电输冷比、冷却塔性能、冷水回水温度一致性、冷水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差等参数。5.4.3效果验证宜基于制冷机房监控系统的监测和记录功能开展。5.4.4效果验证结果应符合设计及使用要求。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应进一步诊断分析,并采取整改措施。5.4.5高效机房验收合格后应向运行维护管理单位进行正式交付,应提交高效机房系统手册、配套运行管理措施,并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6运维与评价6.1一般规定6.1.1高效机房的运行维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标准》GB50365的有关规定。6.1.2运维管理应利用能耗分项计量系统,对系统能耗进行年度统计分析、诊断及系统用能优化运行,制定能效目标,实现能效目标管理。6.1.3高效机房宜进行系统能效评价。6.2运维管理6.2.1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并应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建立设备技术档案,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并制定空调系统经济运行操作手册。6.2.2运行期间应定期对主要设备的实际运行能效以及控制策略和关键控制参数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6.2.3冷水机组、冷却塔、循环水泵、阀门、过滤器等设备及阀门部件应定期维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水机组冷凝温度和冷却水出水温度应定时记录;当两个温度差超过一定限值时,应检查冷却水水质并清洗冷凝器;2过滤器两端的压差应定时记录,当压差超过一定限值时应及时清洗过滤器。系统监测仪表、温控器、传感器、上位机、监测装置等关键器件,应每年进行至少一次校准和维护。6.2.4控制系统的维护宜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对运行设备的性能参数和运行情况应能进行监测和查询;2采用制冷系统测量能量平衡系数对系统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验证,制冷系统测量能量平衡系数应在土10%以内;3定期校准温度、流量和用电量等测量仪器,对重点数据同一参数的多个测试点的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测量仪器的准确性;4当个别测试仪器的测量不满足测量要求时,应对相应仪器进行校准或更换;5温度测量仪器、流量测量仪器、电磁流量计和电量表应定期维护;6节能控制系统应根据运维诊断规则、报警规则,产生运维管理相关报警信息。6.2.5当冷机频繁启停时,应检查启停逻辑并进行调整。6.2.6冷水机组应根据实际负荷需求和冷水机组部分负荷工况的能效来调整机组的运行负荷,并合理设置连续运行时长,避免单机运行时间过长。6.2.7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应合理调整冷水流量及温差,避免出现大流量、小温差运行情况。6.2.8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宜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冷水供水温度。6.2.9冷水机组发生喘振现象时,应及时检修并调整冷水机组运行策略。6.2.10水泵运行过程中,应定时查看设定频率与反馈频率的一致性。6.2.11水泵应根据负荷需求调整运行时间及台数,避免水泵无需求运转。6.2.12冷却塔的冷却水温度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6.2.13冷却塔运行过程中,应定时查看风机设定频率与反馈频率的一致性。6.2.14传感器应定期进行排查检修,避免出现传感器无读数或长时间保持不变。6.2.15高效机房运行中,可采用冷源系统能效比、水泵输送效率等指标衡量能效水平。6.3评价要求6.3.1高效机房运行阶段冷源系统能效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制冷机房冷源系统宜在建筑投入使用后进行运行能效评价,并在不少于一个完整的供冷季之后对制冷机房冷源系统全年运行能效比(EERao)进行评价,能效监测周期应覆盖至少80%供冷季时长;2系统综合能效比的计算应采用能效监测系统记录的全年运行数据,能效监测周期内机房工程末端负荷率应达到50%以上;3能效测试数据记录应完整、全面,不应进行外推和修正;4与能效测试指标相关的测量仪表,应通过经认证的第三方技术机构的检测,获得检定证书或较准证书;5根据评价结果,按本标准第6.5节进行能效等级认定。6.3.2高效机房冷源系统能效评价现场核验用仪表要求:1用于试验的传感器精度应符合第3章的规定。同时,试验用传感器和仪表的安装应符合GB/T10870和GB/T18430.1的规定;2实施现场检测前,应对能效检测平台的传感器和仪表进行准确性的现场核验,核验误差超出本标准规定的,应予以更换,且再次计量合格后方可继续检测。6.3.3制冷机房冷源系统全年运行能效比的测量不确定度应不大于5%。测量不确定度按式6.3.3计算:T2式中:T—为冷水供回水温差的测量不确定度(%);F—为冷水总管流量的测量不确定度(%);P—为制冷机房总用电量的测量不确定度(%)。6.3.4制冷机房运行期间,冷源系统测量能量平衡系数(MEBC)不大于5%的时间应超过80%。6.4评价方法6.4.1高效机房冷源系统运行性能评价应采用资料核查、现场检查和现场测试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并应按下列流程进行:1资料核查;2现场检查;3系统性能和室内效果测试;4能效监测系统准确性验证;5运行性能评价。6.4.2资料核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设计方案、设计图纸等设计资料;2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主要设备产品样本、检测报告等设备性能资料;3设备进场、安装、调适记录等施工调适资料;4运行监测记录和能耗数据等运行资料。6.4.3现场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性能和系统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2设备和系统安装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验收规范要求;3能效监测系统设置和功能应符合本标准第3.5节的有关规定;4主要设备和自控系统应运行正常。6.4.4高效机房冷源系统运行性能测试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制冷机房总用电量;2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用电量;3冷水系统总流量以及供回水温度;4冷水各并联支路的回水温度;5冷却水系统总流量及供回水温度;6室外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6.5能效分级6.5.1资料审查和现场检查过程需对项目运行数据记录进行可靠性判定,各运行数据应相互验证。6.5.2高效机房冷源系统应依据前述监测数据,计算冷源系统全年运行能效比(EERao)。依据表6.5.2,判定高效机房冷源系统的能效等级。表6.5.2高效机房冷源系统能效等级冷水机组总设计制冷量三级二级一级≥1758kWa)<1758kW注a:以离心式冷水机组为主要冷源的机房系统均参照本分档能效要求执行。

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4《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5《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6《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标准》GB50365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9《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9《蒸气压缩式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GB/T1087010《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T18430.11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12《回转动力泵水力性能验收试验1级、2级和3级》GB/T3216-201613《电能质量公共电网谐波》GB/T1454914《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标准》GB/T817515《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57716《机械通风冷却塔第1部分:中小型开式冷却塔》GB/T7190.11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507618《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42501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21《高效制冷机房技术规程》T/CECS101222《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监测及分级标准》T/CECA20026

附录A能效监测设备监测点设置及信号反馈监测对象监测点设置及信号反馈制冷机房压缩机运行状态、故障状态、变频反馈、机组耗电量、电流冷凝器冷凝器进水管进水温度、冷凝器进水管水瞬间流量、冷凝器出水管水流开关、冷凝器出水管出水温度、冷凝器出水管进出口压差蒸发器蒸发器进水管进水温度、蒸发器进水管水瞬间流量、蒸发器出水管水流开关、蒸发器出水管出水温度、蒸发器出水管进出口压差主机侧阀门主机侧冷凝器和蒸发器回水蝶阀手自动、运行状态、故障状态冷却塔冷却塔进水管进水温度、冷却塔旁通阀开关、开关控制、手自动、运行状态、故障状态、变频反馈、冷却塔出水管出水温度、风机电流电压及功率、风机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集水盘液位冷却泵开关控制、手自动、故障状态、运行状态、变频反馈、电流电压及功率、累计运行时间、进出口压力冷冻泵开关控制、手自动、故障状态、运行状态、变频反馈、电流电压及功率、累计运行时间、进出口压力分水器总管出水温度、总管出水压力集水器总管出水温度、总管出水压力、总管瞬时流量和累计流量

附录B制冷机房运行性能评价报告示例日期:调适单位:B.1建筑信息建筑名称:建筑地址:建筑类型: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空调面积:调适时段:B.2制冷机房主要设备信息表制冷机房冷源系统流程如图B.2-1所示,需要显示主要设备连接关系以及测量仪表安装位置。图B.2-1制冷机房冷源系统流程图(示例)制冷机房冷源系统的主要设备性能参数如下:表B.2-1冷水机组信息(示例)项目产品类型电动机铭牌功率(kW)设计制冷量(kW)冷水供水温度(℃)冷水供回水温差(℃)冷却水供水温度(℃)冷却水供回水温差(℃)设计工况COP名义工况COP安装时间备注表B.2-2冷水/冷却水泵设备信息(示例)项目产品类型电动机铭牌功率(kW)水泵扬程(m)流量(m3/h)水泵效率(%)电机效率(%)传动效率(%)安装时间备注注:a.CHWP为冷水泵缩写(ChilledWaterPump),CWP为冷冻水泵缩写(CondenserWaterPump)。表B.2-3冷却塔设备信息(示例)项目产品类型电机铭牌功率(kW)全压(Pa)设计处理的水流量(m3/h)风机效率(%)电机效率(%)传动效率(%)设计进、出水温度(℃)设计湿球温度(℃)安装时间备注注:a.CT为冷却塔缩写(CoolingTower)。B.3测量仪表及其测量不确定度校验经现场检阅,监测系统测量仪表均具有一年内的校准证书,且所有传感器及其附属设备的安装位置与线缆连接均正确无误且物理外观完好,所有软硬件均能正常工作。测量仪表的性能参数详见表B.3-1。表B.3-1测量仪表信息(示例)编号测量内容类型量程精度校准日期WT-01水温度铂电阻0~45℃0.1℃WF-01水流量超声波0.05~3m/s2%EP-01用电量互感-2%WP-01水压差电阻0~100kPa±0.25%FSAT-01空气温度热电阻-40~80℃0.2℃AH-01空气湿度湿电阻0~100%RH3%(<80%),5%(>80%)注:a.WT为水温计缩写(WaterTemperature);WF为流量计缩写(WaterFlow);EP为电表缩写(ElectricPower);WP为水压差计缩写(WaterPressure);AT为空气温度缩写(AirTemperature);AH为空气湿度缩写(AirHumidity)。根据表B.3-1给出的与能效比计算有关传感器的精度,可根据公式6.2.3计算得到制冷机房系统能效比的测量不确定度为3.5%<5%,满足本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要求。B.4监测系统测量参数记录表表B.4-1监测系统测量参数记录表(示例)时刻00:0000:01···23:59注:a.测量数据名称缩写规则与前述表格一致,此处不再赘述;b.根据监测系统实际测量内容以及测点数量酌情增减,但应包含与能效指标计算相关的测量参数;c.记录时间间隔为1min,则记录时段长度应符合本文件规定。B.5热平衡及一致性校验根据表B.4-1的测量数据记录,计算得到测试期间的制冷机房系统能量平衡系数,如图B.5-1所示,一周测试时间共计可生成10080个能量平衡系数(计算时间间隔为1min)。图中可观察到能量平衡系数均≤5%,测试期间能量平衡系数≤5%的时间占总时长的100%,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图B.5-1测试期间系统能量平衡系数散点图(示例)此外,观察制冷机房冷源系统运行稳定后的某一时刻,主机冷却水进水水温计与冷却水总管水温计读数之差(如无进水水温计,则无此项校验),扣除水泵与管道温升影响后,两只水温计读数之差应小于0.14℃。本系统的上述水温计之差情况如表B.5-1所示,可观察到均小于0.14,符合本文件的规定。表B.5-1冷却水水温计测量不确定度一致性校验(示例)编号温差(℃)CWT01-CWT020.12CWT01-CWT030.90CWT02-CWT030.11总管流量计读数与支管流量流量计(如仅设置了支管或仅设置了总管流量计,则无需进行此项校验)读数如表B.5-2所示,则冷水总管流量计读数与冷水支管流量计读数之和相差1.35%<3.5%(根据本文件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公式计算得到)、冷却水总管流量计读数与冷却水支管流量计读数之和相差1.44%<3.5%。表B.5-2流量计测量不确定度一致性校验(示例)测点名称编号测量值(m3/h)冷水总管流量CHWF01100.00冷水1支管流量CHWF0255.12冷水2支管流量CHWF0346.23冷却水总管流量CWF01100.00冷却水1支管流量CWF0253.21冷却水2支管流量CWF0348.23B.6制冷机房冷源系统运行能效分析根据B.4中所记录的测量参数,可对本制冷机房冷源系统的实际运行能效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能效分析指标以及分析图表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图B.6-1给出了制冷机房冷源系统在测试期间的逐时能效比,测试期间的平均能效比为5.04。图B.6-1测试评价期间系统逐时能效比曲线图(示例)图B.6-2给出了制冷机房冷源系统主要设备的分项能耗统计饼图。图B.6-2测试评价期间系统主要设备分项能耗饼图(示例)B.7结论本制冷机房能效监测系统测量仪表均能出具1年内的有效校准证书,且制冷机房冷源系统能效比的测量不确定度为3.5%≤5%,满足标准规定;监测仪表以及附属设备安装位置与线缆连接均正确无误,软硬件均可正常工作;测试时长以及测试期间所得数据的热平衡校验(100%时段的能量平衡系数≤5%)以及一致性校验结果也均符合标准规定。因此,本次测试数据真实有效。测试期间,本制冷机房冷源系统及其主要设备的实际运行能效指标总结如下:表B.7-1制冷机房冷源系统及其主要设备的实际运行能效指标(示例)能效指标数值制冷机房冷源系统能效比冷水水泵组输送系数冷却水泵组输送系数冷却塔组逼近度冷却塔组耗电比冷水机组COP冷水/冷却水泵输送系数冷却塔逼近度冷却塔补水量注:a.能效指标计算方法参考现行相关国家标准;b.主要设备的实际运行能效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c.所有能效指标均为测试期间平均值。条文说明目次235131总则 114453系统设计 3259623.1一般规定 334103.2负荷计算 5255713.3设备及配件选型 6188263.4机房冷源系统 1081823.5监测与控制系统 16318054施工与安装 17101674.1一般规定 1719304.2系统施工 1760734.3装配式施工 1853515调试与调适 1977105.1一般规定 1988035.2调试与验收 2139175.3调适 2238585.4效果验证 22248706运维与评价 24184196.2运维管理 24186576.3评价要求 261956.5能效分级 271总则1.0.1公共建筑能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2017年我国公共建筑总能耗(不含北方采暖)达到2.93亿吨标煤(tce),占建筑总能耗的31%;在公共建筑能耗中,空调系统供冷能耗占据较大比例,在2020年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2020年度能源展望》中显示,在2019年,美国公共建筑空调制冷耗电量大约为1540亿千瓦时,相当于公共建筑总耗电量的11%和美国总耗电量的4%;在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供冷能耗中,制冷机房能耗约占40%~50%,由此可见制冷机房系统是公共建筑的耗能大户。按美国制冷协会(ASHRAE)的规定,高效率制冷机房的冷源系统能效比(EER)应该达到5.0以上。但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8》研究表明,建筑制冷机房EER全年平均2.5~3.0,因此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制冷总体能效水平提升25%以上,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40%以上。对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效提出了更高要求,考虑到目前国内制冷机房系统运行能效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节能空间,因此发展高效制冷机房系统是响应国家政策,提升公共建筑制冷能效的重要突破口。目前高效机房领域的相关标准主要集中在制冷机房冷源系统能效监测以及设备能效限值等方面,缺少适应于夏热冬冷地区且包含高效制冷机房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调适、运维和评价全阶段的相关标准或规范,不利于高效机房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因此,制定可以科学合理地对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设计、建造和运行进行指导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高效机房建设过程各个阶段的标准化,实现高效制冷机房在设计实施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1.0.2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电驱动水冷式冷水机组作为冷源方案的制冷机房,机组形式主要包括离心式和螺杆式。蓄冷装置(包括水蓄冷和冰蓄冷)、风冷式冷水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带热回收的冷水机组等作为冷源方案的制冷机房可参照本标准。1.0.3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设计时,其设计参数和控制策略应与末端设备相协调,保证其热湿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室内温湿度需求,例如当冷水侧采用大温差供水方式时,应校核风机盘管、空调机组等末端设备的热湿处理能力或者选择大温差专用末端空调设备。3系统设计3.1一般规定3.1.1制冷机房系统全年能效比是编制高效机房设计方案,开展性能化设计、性能调适以及测量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受设备制造水平和经济性的限制,高效机房设计目标值的设定并不是越高越好,应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在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建筑功能和负荷特点、设备制造水平和经济性等因素基础上确定。在高效机房设计工作开展前期,需准备相关资料以便于开展后续工作。主要包括当地气象参数、相关专业设计图纸等。当地气象参数一般指典型气象年参数,可根据《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附录D确定,用于全年逐时冷负荷计算、冷却塔选型、制冷机房系统全年能耗模拟以及控制策略制定等;对于新建建筑,相关专业设计图纸主要包括建筑和结构专业图纸,应至少满足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对于改扩建工程,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竣工图纸资料。收集设计图纸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搭建建筑负荷计算模型、确定制冷机房面积、冷却塔布置位置和预留面积等事项;当采用BIM技术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时,应评估与全年逐时动态负荷计算软件的兼容性,避免负荷计算时的重复建模工作。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为满足高效机房建设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技术措施。方案编制以有关设计性能指标和功能需求为依据,明确采取的设计方法、进度计划、人员部署以及质量保证措施等。一般包括总体概述、设计依据、方案、主要技术措施、投资概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3.1.2在制冷机房系统中,冷水机组是输出供冷量的唯一源头,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作为附属设备并不直接输出供冷量,其耗电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制冷机房系统能效。由公式3.1.2可知,降低附属设备耗电占比,在相同的制冷机房系统能效下,可降低对冷机的性能要求,从而降低冷机初投资。降低附属设备耗电占比可通过选择高效率的水泵和冷却塔,降低冷却水和冷水系统输配阻力,制定水泵和冷却塔优化控制策略等手段实现,但会增加设备、管道及附属部件初投资,因此应综合考虑分析确定合理的附属设备耗电占比。3高效机房设计过程中,当冷源系统全年能效比设计值确定后,可预先设定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进而根据公式3.1.2确定冷水机组全年性能系数设计值。通过选择高效率的水泵和冷却塔,减小冷却水和冷水系统输配阻力,制定水泵和冷却塔优化控制策略等手段可降低附属设备全年耗电比,可有效缓解对冷水机组的性能要求。因此应结合初投资因素经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附属设备耗电比。3.1.3设计步骤如下所示:(1)对应25%、50%、75%和100%峰值负荷,结合系统运行时间,分别选取典型7日的逐时负荷,计算不同负荷工况下逐时负荷和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度平均值。注:例如在全年制冷工况中,筛选出日最高负荷约为25%(可取±2,即日最高负荷处于23%~27%峰值负荷范围内)峰值负荷的7天,计算不同负荷工况下逐时负荷和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度平均值,如表3.1.3-1所示。表3.1.3-125%峰值负荷工况时间平均负荷(kW)室外平均干球温度(℃)室外平均干球温度(℃)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收集冷水机组、水泵和冷却塔的设备性能参数。设备性能参数一般由厂家提供,冷水机组性能参数应结合拟采用的自控策略由厂家配合提供相应的性能参数。(3)根据不同负荷工况下逐时负荷值、室外气象参数以及设备性能参数确定制冷机房运行策略。根据冷水机组性能参数和建筑负荷分布,确定冷水机组开启台数;根据冷水机组、冷却塔和水泵流量限制条件,确定冷水变流量运行范围;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冷却塔热力性能,确定冷却水供水温度等。表3.1.3-2为冷水机组台数控制策略样表。表3.1.3-2冷水机组台数控制策略时间负荷(kW)冷机运行台数及负荷率冷机效率冷机输入功率(kW)9:00~10:0015:00~18:0011902×700kW/85%6.7517610:00~15:0012602×700kW/90%6.74187(4)计算不同负荷工况冷水机组、水泵和冷却塔的设备耗电量。(5)计算不同负荷工况冷源系统全年能效值。(6)采用下式计算冷源系统全年能效值:EERa=a×EER25%+b×EER50%+c×EER75%+d×EER100%式中:EER25%、EER50%、EER75%、EER100%—分别为不同负荷率下冷源系统全年能效值;a、b、c、d分别对应不同负荷率的时间分布系数。3.1.41高效机房设计专项说明应包括设计目标值、负荷计算、冷源设备选型和空调水系统设计等内容。4高效机房控制策略应明确末端及水系统控制要求。3.1.6双冷源空调系统不同于单冷源空调系统,在供冷季,双冷源空调系统冷源可以生产两种不同温度的冷媒,空调末端利用高低温冷媒实现热湿处理过程。双冷源空调系统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经技术、经济、安全比较确认合理时可以采用该系统。3.2负荷计算3.2.1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宜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软件计算内核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应满足要求。全年动态负荷计算除了可以确定峰值负荷外,更为重要的是可全面掌握建筑的全年逐时负荷分布特征,以便在保证满足规定的室内热舒适标准下,选择合理的冷源方案,制定节能可靠的自动控制策略,实现制冷机房全年的节能优化运行。负荷占比结构的分析对象主要包括分类负荷、分项负荷和分区负荷。分类负荷是指不同建筑功能区域的负荷,例如酒店建筑一般由客房、餐厅、厨房以及康娱等功能区域组成,通过分析不同功能区域的负荷比例,可识别影响建筑冷负荷的关键区域,结合考虑不同区域空调系统的同时使用系数,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机房运行控制策略;分项负荷是指根据负荷构成,将其分成的围护结构传热负荷、外窗的日射得热负荷、冷风渗透负荷、内热源形成的冷负荷以及新风负荷。通过分项负荷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负荷的具体构成及其所占比重以及负荷特点;分区负荷是指在动态负荷计算的建模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建筑设计特点和使用功能划分的不同楼层和平面分区的负荷,可根据分区负荷的特点,对空调水系统和风系统的形式划分进行合理优化。可通过绘制逐时负荷分布曲线的方式对全年和典型日的逐时负荷特征进行分析。全年逐时负荷分布曲线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峰值负荷和反应负荷变化范围,为确定冷源方案和冷水机组装机容量提供依据,例如具有长时间低负荷的酒店和在温热季节仅白天具有波动较大负荷的办公建筑,全年逐时负荷分布曲线显著不同,制冷机房的冷源方案也会不同;选取不同月份的典型日,绘制逐时负荷分布曲线,对其全天逐时负荷进行分析,可对制冷机房运行策略进行模拟验证,以评估控制策略的合理性。逐时负荷累积概率分布特征分析,可通过绘制累积概率分布图或拟合逐时负荷概率密度函数的方式,对逐时负荷值或逐时负荷率在全年范围内的时间分布概率进行统计分析,为确定冷水机组装机容量和机组形式提供依据。3.3设备及配件选型3.3.1冷水机组的选型应以运行效率最高为目标,实现建筑负荷动态需求和冷水机组动态特性的合理匹配。应依据全年冷负荷占比结构、全年负荷分布,合理选择冷机台数、单机容量、冷机类型等。3.3.2全年供冷负荷变化幅度较大的建筑,单台机组制冷量的大小应合理搭配,当单机容量调节下限的制冷量大于建筑物的最小负荷时,可选一台适合最小负荷的冷水机组。如果每台机组的装机容量相同,此时也可以采用一台或多台变频调速机组的方式。3.3.3目前大部分主流厂家的产品,都可以按照设计冷量的需求来提供冷水机组,但也有一些产品采用的是“系列化或规格化”生产。为了防止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选择过大,本条对总容量进行了限制。对于一般的舒适性建筑而言,本条规定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对于某些特定的建筑必须设置备用冷水机组时(例如某些工艺要求必须24小时保证供冷的建筑等),其备用冷水机组的容量不统计在本条规定的装机容量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条提到的比值不超过1.1,是一个限制值。设计人员不应理解为选择设备时的“安全系数”。3.3.4定频冷水机组和变频冷水机组均具有一定的能量调节范围,定频螺杆机组常用滑阀作为调节机构。滑阀调节输气量可在10%~100%的范围内连续调节,50%以上负荷运行时,功率与输气量近似为正比例关系;50%以下负荷运行时,性能系数将有所下降。定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的能量调节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叶轮入口导流叶片调节,可以在30%~100%的负荷区间进行连续调节,但这种调节方式,在负荷低于50%时,对压缩机的效率影响较大。另一种调节方式为叶轮入口导流叶片加叶轮出口扩压器宽度可调的双重调节方法,制冷量可以在10%~100%范围内连续调节。变频冷水机组通过压缩机加装变频器,采用变频调速的调节方法适应不同工况的变化,通过控制电源的频率自动调节电机转速,同时配以相关调节装置,达到调节压缩机制冷量的目的,保证压缩机获得更高的部分负荷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变频冷水机组比定频冷水机组具有更高的部分负荷运行能效,因此,设备选型时应分析建筑的全年动态负荷特性,根据单台冷水机组承担空调负荷的变化规律确定选用定频机组或变频机组。对于承担稳定冷负荷的主机应选用定频机组,对于承担变负荷,并且部分负荷运行时间较长时宜选用变频机组。3.3.5本条对冷水机组的设备性能提出了相应要求。1高效机房冷水、冷却水系统通常设计为变流量系统,为了充分发挥变流量系统的节能优势,选用的冷水机组应能适应较大的变流量运行范围。根据对多家冷水机组制造企业的调研结果,冷水可适应最低50%的额定流量,冷却水可适应最低60%的额定流量。最小流量限值还会受设计进出水温度和温差的影响。2冷水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压力降直接影响着冷水泵和冷却水泵的能耗,因此宜优先选用低阻力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冷水机组。冷水机组的制造企业一般可通过优化换热器管径、数量等方式,实现降低两器阻力的目的。3由于冷却水系统通常为开式系统,室外灰尘等污物容易进入冷凝器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对冷却水处理、清洗冷凝器可以有效降低冷凝器的污垢热阻,保持冷凝器换热管内壁较高的洁净度,从而降低冷凝端温差(制冷剂冷凝温度与冷却水的离开温度差)和冷凝温度。冷凝器在线清洗方式,其装置主要是清洁球和清洁毛刷两大类产品,在应用中各有特点,使用过程中应保证清洗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和有效。4制冷剂对环境影响因素一直是行业重点关注的目标。不同的制冷剂有不同的理论性能和环境影响。近年来全球变暖效应引发了重大关注,蒙特利尔协议(基加利修正案)已经生效,建议综合考量不同冷媒的性能,优先选用高效率、低环境影响的冷媒。3.3.6在高效机房的设计过程中,降低冷却水供水温度以提升冷水机组性能系数是一项非常有效和常用的节能措施,同时也对冷却塔的热力性能和控制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降低冷却水供水温度虽然会增加冷却塔初投资和运行能耗,但可显著降低冷水机组用电量,总体而言降低冷却水供水温度是一项经济性非常高的节能措施。为充分提升冷水机组部分负荷下的性能系数,在冷水机组选型阶段确定全年运行模拟工况时,根据全年室外湿球温度分布特征,选择较低的逼近度降低冷却水供水温度。标准工况下,冷却塔逼近度为4℃,在设计高效机房时,设计工况下冷却塔逼近度宜取2~3℃;在部分负荷工况下,可根据室外湿球温度值并结合冷却塔热力性能,对冷却塔逼近度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保证全年运行工况下冷却水供水温度满足冷水机组要求,需要设置有效的控制策略。3.3.7本条对冷却塔的设备性能提出了相应要求。1民用建筑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的冷却塔,一般为定型产品。目前市场上主要有逆流式冷却塔和横流式冷却塔两大类。横流式冷却塔具有水压压头要求低、风阻较小、噪音低等特点。填料容积在相同条件下,比逆流塔大15%~20%,占地面积较大。逆流塔具有热交换效率较高,配水设备对气流有阻挡,风阻较大,配水系统维护检修不便利,占地面积较小等特点。3高效机房冷却水系统一般设置为变流量系统,因此要求冷却塔在低于额定流量运行时,应保证填料表面能满布水幕,充分利用换热面积,提高冷却塔的换热效率。冷却塔可以通过配置高效变流量喷头、全联通布水、布水盘设置均流器等措施来保证冷却塔在低于额定流量运行时,仍能实现填料的均匀布水,达到充分换热、有效降低冷却水出水温度的目的。横流塔为盘式布水,采用变流量高效布水喷头后,一般可实现30%~100%的额定流量范围运行时,保持将热水均匀的洒布到整个淋水填料上,保证充分利用换热面积进行换热。逆流塔为管式布水,采用变流量高效布水喷头后,一般可实现70%~100%的额定流量范围运行时,保持布水均匀。4冷却塔风扇电机宜采用变频电机,电机效率应满足现行标准《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中2级或以上能效的要求。3.3.9多台塔并联运行时,应在管路系统上采取措施,避免分水不平衡影响冷却塔的效率。也可在冷却塔本体采取一定措施,来保证循环水在塔间的均匀分布。3.3.10本条规定了水泵选型的要求。1高效机房选用的冷水泵及冷却水泵的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水泵电机宜为变频电机,电机效率应满足现行标准《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规定中的2级及以上能效的要求。2通常按照水泵性能曲线(即Q-H曲线)的大致倾向可将其分为下列三种:平坦型、陡降型、驼峰型。具有平坦型Q-H曲线的水泵,当流量变动很大时能保持基本恒定的扬程。陡降型曲线的水泵则相反,当流量变化时,扬程的变化相对地较大;至于驼峰型曲线的水泵,当流量自零逐渐增加时,相应的扬程最初上升,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具有驼峰性能的水泵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可能出现不稳定工作,是应当避免的。一般来说,将关死扬程值约为最高效率点对应扬程值的1.1~1.2倍的水泵性能曲线称为平坦型,对于末端装置设置电动二通调节阀的闭式空调输配系统,选用平坦型水泵可减小低流量运行工况下系统压力波动范围,有利于提高系统稳定性。3水泵处于性能曲线的最大扬程和末端区域附近运行时容易产生汽蚀现象,不利于稳定运行。水泵的高效运行区是指性能曲线中代表水泵内部各种能量损失(主要包括容积损失、沿程和局部阻力损失和撞击损失)之和最低的区域,可通过水泵性能曲线确定,一般将水泵最高效率值对应流量的85%~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