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一章 构建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_第1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一章 构建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_第2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一章 构建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_第3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一章 构建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_第4页
新政治传播学 课件 第一章 构建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政治传播学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构建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第一章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构建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政治传播不是一种人类精神性的冥思,也不是一种依托精神的理论想象,而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质,在于其自觉性、自主性、目的性和具体性。政治传播活动的实践特质,决定着我们对政治传播活动研究的基本态度、观察视角和论述逻辑。新政治传播学,是一种汲取现有中外政治传播理论研究成果、超越传统政治传播学、提炼和表达政治传播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0103目录CONTENTS政治传播理论的历史沿革学习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思维范式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构架02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一节政治传播理论的历史沿革一、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的历史沿革二、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形成过程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的历史沿革产生: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理论形态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宣传”研究和“舆论”研究,代表性学者是李普曼和拉斯韦尔。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为政治传播理论奠定了基础和模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传播研究的“5W”模式,这一模式奠定了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一、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的历史沿革发展:西方政治传播实践的变化主导了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时间时期内容第一个阶段1940年—1960年兴起期这一阶段的政治传播理论聚焦在政治传播中的“心理战”。第二个阶段1960年—1990年成形期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传播理论逐步达到了“媒介效果”的深度。第三个阶段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期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是互联网给政治传播系统带来的重大变化。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二、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形成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形成了从政治角度观察新闻传媒作用的理论。这种理论传统与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直接相关,是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学术渊源。1983年,我国台湾学者祝基滢所著《政治传播学》出版,表明中国政治传播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此后,一方面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政治传播理论支撑学科的政治学、传播学、新闻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在各自专业化的过程中交叉融合,聚焦于政治传播领域;另一方面,西方政治传播理论不断被引介到中国。21世纪前中国政治传播理论特点:第一,总体上还是以西方政治传播理论为基础对中国政治传播现象进行阐释。第二,因为缺乏体系化的理论支撑和范畴划归,研究呈现出散乱化状态。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进入21世纪,中国学者开始聚焦中国特色政治传播实践,展开自主性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建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是在延续、坚守、发展和创新中不断进行完善的:第一,在宏观层面,界定政治传播的学科边界,对其价值内核进行思考。第二,在中观层面,研究制度取向、传播过程及结构功能。第三,在微观层面,对普通民众的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治行为进行研究。二、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形成过程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二、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形成过程“本土化”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鲜明特色第一,更加自觉的研究意识。第二,更加多样的研究进路。第三,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的学科建制。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二节活动论的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构架一、政治传播理论难以成“学”的三重困境二、把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融入新政治传播学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主要内容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一重困境:由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及其所决定的政治传播的形态不同,人们对“政治传播”的理解、界定和解释不同,无法确立政治传播作为一种“学”的研究对象。第二重困境:由于缺乏共同的实践基础和研究对象,无法完成政治传播理论的普遍性的抽象,进而难以形成作为一种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第三重困境:“政治传播”一出场就与“新闻传播”纠结在一起,政治传播总体上被置于新闻传播学科领域,这就陷入了新闻传播的所谓“有论无学”的困境之中。一、政治传播理论难以成“学”的三重困境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长期以来排斥中国模式的以西方竞选性政治为基础的西方政治传播理论,已然无法对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政治传播实践作出说明和解释。站在人类文明互鉴相融的高度来审视多种政治传播的实践类型,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治传播学才是可能的、可行的。本书所建构的新政治传播学区别于现有各种“政治传播学”的显著特质,就是把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理论深度融入进来,力图立足政治体制的“国别差异”,超越政治体制的“国别分歧”,从可代代承续的政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学理性高度和普遍性广度,来布局新政治传播学。二、把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融入新政治传播学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人类政治传播的实践,既不是其诸多构成要素的静态机械排列,也不是其诸多构成要素的“线性”演进,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整体有机的社会活动。因此,对政治传播的观察,必然要求超越各种领域、层面、维度等经验性的单限度视角,以“活动论”的综合视角,通过严谨的理论抽象,构建具有普遍性知识形态的新政治传播学。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着力于从一种有机运行机制的角度来构架政治传播中的各种要素。从学理上讲,它还是偏重于从系统论的视野认知人类的政治传播活动,偏重于从宏观视野观察政治传播的构成要素及运行逻辑、整体效能等等。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主要内容构建活动论政治传播学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马克思曾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4.]人、政治、社会,都不是一种静态的抽象存在,在现实性上,都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性(2)物质性(3)精神性(4)中介性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主要内容第一,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我们的理路是,把政治传播视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以活动为“轴心”让政治传播的各种要素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一来,从哲学高度把握的人类活动特质,就成为构架新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进而成为新政治传播学展开的理论理念与逻辑依据。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主要内容第二,以活动为“轴心”贯通政治传播。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依据活动论的视角,新政治传播学有新的基本构架: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主要内容第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构架政治传播范畴:着力论证“政治”、“传播”与“政治传播”这三个政治传播学的基石性范畴,并适度比较相关学科范畴。政治传播主体:从人是传播主体的理念出发,分别论述国家(政府、政党)、社会共同体,以及个人等政治传播主体。政治传播内容:以对政治信息的解析为基础,深入分析意识形态、政治价值、政治文明等。政治传播渠道:在对中介与媒介、媒体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着力分析人际、组织、媒介等主要渠道形态。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主要内容第三,活动论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构架政治传播话语:把政治话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综合中介论述,涉及话语与政治话语、政治话语的建构、政治话语的博弈等。政治传播受众:在对客体、对象、受众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方向、属性、形态几个维度展开对政治传播受众的论述。政治传播效应:在对传播学效果论研究全面检讨的基础上,从推进政治民主、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几大方面展开对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政治传播形态:着力分析政治宣传、政治沟通、政治营销三大形态。政治传播运行: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展示从政治宣传到政治沟通、从政治沟通到政治营销,以及政治营销对政治宣传的“升华性”回归过程。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三节学习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思维范式一、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思维范式二、经验与超验辩证统一的思维范式三、逻辑与实证辩证统一的思维范式新政治传播学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学习政治传播学的基本思维范式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政治学在政治传播学中的使命不是仅研究内容,而是同时研究内容和形式。形式固然对内容有反作用,但是,形式却不能脱离其内容而被随意“创造”。故此,传播学更应注重对政治传播学内容的深刻研究。经验与超验辩证统一:人类政治文明的坐标选择与人类政治传播的经验,需要用超验与经验辩证统一的思维范式来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