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方案_第1页
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方案_第2页
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方案_第3页
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方案_第4页
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方案为进一步标准监测预报工作,提高监测预报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充分发挥其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根据《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方法》、《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管理方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一、根本情况㈠河南省社会经济状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华北大平原的南端,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河南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之西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体,山势雄伟高耸,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拱卫于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为淮河、长江的分水岭。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豫中屹立着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省境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㈡林分资源现状河南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全省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44.3%,平原面积约占55.7%。在全省国土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占27.33%;非林业用地面积占72.67%。山区是全省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区域内森林资源以天然阔叶林为主,担负着保持水土、修养水源、保护生态的重任,是全省生态公益林的重要组成局部。平原主要位于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和南阳盆地,平原地区森林资源以杨树、泡桐等四旁树为主,是全省木材的主要产区。“十五”期间,全省工程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692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7600万亩,绿化通道6万多公里;有80个县〔市、区〕到达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全省有林地6467.08万亩,其中:杨树1418.36万亩、泡桐226.64万亩、刺槐327.6万亩、栎类1336.66万亩、柏木143.59万亩、落叶松8.97万亩、油松284.2万亩、马尾松456.19万亩、杉木44万亩、经济林1104.5万亩、竹林地28.01万亩、灌木林地853.63万亩、苗圃41.14万亩、其他194万亩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16.19%;灌木林地覆盖率3.58%;四旁树覆盖率2.87%。天然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0.40%;人工林面积占59.60%。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337051百立方米。㈢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2007年,河南省共发生各种林业有害生物面积903.8万亩。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率为14%,2007年成灾面积10.8万亩,成灾率为1.67‰。其中杨树食叶害虫发生350.1万亩;红脂大小蠹发生26.1万亩;华山松大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30.2万亩;杨树蛀干害虫发生65.2万亩;马尾松毛虫发生50.3万亩;中华松针蚧发生14.2万亩;松扁叶蜂发生4.6万亩;栎树食叶害虫发生26.7万亩;刺槐食叶害虫发生12.2万亩;草履蚧发生14.3万亩;杨树病害发生69.4万亩;松落针病、松树褐斑病发生1万亩;经济林病虫害发生161.8万亩;其他病虫害发生62万亩。具体发生危害情况是:1、杨树食叶害虫:全省分布并呈点、片、带状发生,主要种类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金龟子、杨扁角叶蜂、白杨叶甲、杨梢叶甲、杨白潜叶蛾、黄刺蛾、杨柳小卷蛾、黄翅缀叶野螟、春尺蠖、杨毒蛾、柳毒蛾等。其中,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白潜叶蛾所占比重较大。该类害虫种类较杂、世代重叠严重、危害期长、增殖速度快、扩散蔓延迅速、突发性强、防控难度大,时常造成点片成灾。近年来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居高不下,交错重叠发生,防不胜防。其发生面积占全省总发生面积的40%左右,成灾面积约占全省总成灾面积的30%,为我省的重点防控对象。2、杨树蛀干害虫:主要种类有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桑天牛、白杨透翅蛾,以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为主,分布全省各地。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常造成枯枝枯梢或风折。因其监测、防治难度较大,造成的实际危害也远较统计数字为大。3、杨树病害:主要种类有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杨树黑斑病、杨树大斑病、杨树花叶病毒病等,以杨树溃疡病、杨树黑斑病为主,全省分布。该病近年来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种类越来越多,危害愈来愈严重,平均每年增加近20万亩。造成树木非正常落叶、生长受损,感病率高时可致新造林木死亡。4、草履蚧:近年来,该虫发生范围、面积及危害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常在局部区域会造成一定灾害。目前除濮阳、信阳、济源市之外的其余15个省辖市均有分布。发生期早,2月上中旬即开始出土上树为害。连年危害、虫口密度大时可致树木死亡。5、红脂大小蠹等松小蠹类害虫:红脂大小蠹分布于豫西北太行山区的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四市;纵坑切梢小蠹、华山松大小蠹主要分布于豫南、豫西的洛阳、南阳、三门峡、信阳四市。红脂大小蠹属全国检疫对象、国家级工程治理对象,主要危害油松,相关县、市加强了测报、防治和检疫封锁力度,目前危害已有所减轻。纵坑切梢小蠹、华山松大小蠹等分布于省内的马尾松、油松林区,总体危害不重。6、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于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三市。其在信阳市发生最为典型,局部县常周期性爆发成灾,状如火烧。油松毛虫主要分布于豫西三门峡市,危害相对轻而平稳。7、栎类食叶害虫:主要种类有栓皮栎尺蛾、栓皮栎薄尺蛾、木撩尺蠖、栎黄枯叶蛾、栎粉舟蛾、黄二星舟蛾、栎掌舟蛾、舞毒蛾、山楂叶螨等十多种,其中,木橑尺蠖、栓皮栎尺蛾、栎掌舟蛾发生面积较大。洛阳、平顶山、三门峡、南阳、驻马店、郑州、安阳、济源等市山区栎林都有分布。突发性强,常在局部区域会造成灾害,严重影响山区景观。8、刺槐食叶害虫:主要种类有刺槐尺蠖、刺槐外斑尺蠖、桑褶翅尺蛾等,分布于安阳、平顶山、商丘、郑州、洛阳、许昌、开封、新乡、焦作、济源等市。近年来发生危害情况相对较为稳定。9、中华松梢蚧、松阿扁叶蜂、落叶松鞘蛾:三虫均分布于豫西的三门峡、洛阳二市。发生危害情况等相对较为平稳,但也时在局部范围内造成较重危害。㈣河南省监测预报工作的根底条件及人员队伍情况河南省现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等18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截止2007年末,全省有省、市、县三级森防站159个,其中省级1个、地级18个、县级140个。已建成省级标准站95个,国家级标准站30个。全省共有测报站点1188个,其中中心测报点146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8个,省级中心测报点12个〕,一般测报点1042个。现有有专职测报员633人,兼职测报员1845人。㈤现行主要监测预报手段我省现行监测手段主要是利用高枝剪等传统手段在林间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调查和采集数据,实行一般调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固定标准地与临时标准地调查相结合,专业调查与群测群报相结合,依据调查情况进行发生期和发生量的中短期预测。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性信息引诱剂调查在杨树、马尾松毛虫监测上正小范围试点应用,尚有待于积累经验。全省监测覆盖率已达95%,测报准确率多在85%左右。㈥近年来全省测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1、测报网络日益完善。在县级森防站根底上陆续建立了38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和11个省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工作运行情况良好,全省以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为枢纽,以基层监测点为网点,根本覆盖全省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网络目前已初步建成。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测报队伍。2、针对测报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近年来,国家逐渐调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思路,提出要由重“治”向重“防”转变,大力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程,把投资重点转移到预防体系建设上来,各级对测报工作的投入有了明显增长,各地森防测报根底设施不断改善。3、培养了一批测报业务骨干,在工作实践中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4、较好地完成了生产性测报任务。各地坚持定点常年监测与定期全面调查相结合,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预报,测报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得到较大提高。全省各测报站点年发布病虫情报1600期左右,7万余份,为在全省开展杨树食叶害虫、杨树蛀干害虫、杨树病害、马尾松毛虫、剌槐食叶害虫、栎类食叶害虫、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红脂大小蠹及其它松小蠹类害虫、中华松梢蚧、松扁叶蜂、草履蚧等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了参谋和指导作用。随着监测力度的加大,全省森防机构信息发布数量和质量也较前有了明显起色,我省信息被“中国森防信息网”采用数量近年来均名列前矛,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劳和宣传作用。5、测报数据网络传输取得了明显进步。2000年以来全省在森防信息系统应用培训、报表数据填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网络传输在市、县级层面上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得以普及,提高了工作效率。6、测报管理日趋标准。各级加强对测报管理方法的探索,出台了一些测报技术规程、管理制度等等,使测报工作程序更趋于科学合理,提高了工作完成质量。7、加大了测报科技攻关力度。近年来,各地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边研究边推广的方法,结合生产防治和重点治理工程,先后对杨树食叶害虫、红脂大小蠹、草履蚧等一些森林病虫害开展了相关测报技术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推动了全省森防技术水平的提高。8、完成了一些重点测报工作。完成了“杨树舟蛾类害虫监测预报方法”及其示范科教片的起草、摄制等工作;开展了松毛虫性诱监测试点、红脂大小蠹信息素监测试点和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试点等测报技术实践,提高了重点县的测报业务能力。㈦当前全省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测报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致使很多地方的行政领导认识不到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对之投入的关注和支持不够。二是长期以来,测报工作无专项业务经费,县、乡等基层测报经费难以保证。三是测报工作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程度不高,预前性不强,各地职能发挥不够,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开展规律研究不深,大多依靠经验进行粗放型预测,可靠度、精确度无法保证,开展中长期测报能力差,全省整体测报水平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四是受条件限制,基层测报机构根底普遍较差,根底设施不完善,不少地方办公用房简陋,缺乏交通、通讯工具,仪器设备陈旧缺乏,利用率不高,测报手段落后。五是测报人员偏少,专业技术人员更少,技术力量弱,素质偏低,知识更新不够,结构不合理,不适应测报工作对专业技术的高标准要求。多数基层森防机构工作不独立,测报专业技术人员容易受其它业务工作的影响和冲击,无法专职专责,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六是与其它工作相比,测报调查工作量大、琐碎、辛苦,基层测报员从业的积极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七是县以下基层测报网络不完善,测报职能发挥不好,制度不健全,任务不明确。八是工作比拟粗放,主要表现是:数据资料积累欠缺,图表不完整,许多地方没有按一病一虫一归档;工作随意性大,样地调查不标准,原始记录不全;病虫情报等文字材料分析简单,缺乏依据;缺乏气象资料;固定样地标识不标准,内容不完整;标本室、试验室、药械室混放严重,标本少,保存情况差等等。㈧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从我省森林资源现状和开展趋势看,平原地区的杨树、泡桐,山区的马尾松、油松、栎类、刺槐纯林面积占相当大的比例,林种、树种单一问题仍将长时期存在,大面积人工纯林极易爆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杨树病虫害、马尾松毛虫、栎类食叶害虫、刺槐食叶害虫等病虫灾害的任务十分繁重。另外,全国19种检疫对象中有红脂大小蠹等6种在我省发生,省内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补充检疫对象10种。松材线虫病在安徽、湖北发生,美国白蛾在陕西、河北、山东发生。随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商品流通日易频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时有传入传出我省的可能,检疫御灾和针对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监测任务也十分艰巨。二、监测工作方案㈠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体系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建设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林业有害生物三大网络建设的根底性工作,搞好测报网点建设是健全测报网络、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的根底,也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完善省、市、县等各级测报机构,大力加强测报网络建设。在稳固中心测报点建设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其它测报站、点的建设和管理。分层次完善省、区域、市、县四级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部门的根底设施。在我省现有监测预报工作根底上,建立和完善省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中心,并以“中心”为龙头,以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为骨干依托,地方各级监测点为根底,并辐射周边地区,形成覆盖全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见下列图〕。对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预警,适时掌握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开展动态,发布预报,为灾害科学除治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国家级测报点国家级测报点地级森防站区域监测中心各县级森防站省监测预警中心地级森防站区域监测中心各县级森防站省监测预警中心省级中心测报点省级中心测报点重点加强45个县级森防站、以及38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站点监测预报根底设施和能力建设,在完善38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11个省级中心测报点的同时,在省重点监测区内新建省级中心测报点25个,使全省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到达75个左右。完善18个地级森防机构的测报设施,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等功能作用。逐步建立起以省监测预报中心和地级测报站为枢纽、以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站点为骨干的省、市、县测报网络。实现对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网络传输、Internet信息发布、病虫鼠害预测预报、控制决策的技术支持,实现管理网络化、标准化、系统化,根本满足地面数据采集需要。要真正建立起以县级森防机构为主体,以中心测报点为骨干,并下延到乡村的立体监测预警网络,做到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确保监测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不留死角和盲点,保证森林病虫情能及早发现,信息传递快捷准确。㈡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探索区域专业监测与社会组织协作自测相结合的监测工作新机制各级森防站都必须配备1-2名具有中等专业学历、责任心强的专职测报员。将监测调查任务纳入林业工作站和森林管护人员工作职责中,各乡〔镇、林场〕林业工作站应明确基层监测调查责任人,配备假设干名兼职测报员〔或兼职护林员〕,将基层森林管护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员、护林员等兼职测报员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想方设法保证测报队伍的相对稳定,注意培养一批能吃苦讲奉献,业务技能精湛的森防测报技术骨干,大幅度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建立群众病虫情举报制度,发挥其对掌握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的补充作用。让林农掌握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根本知识,建立林农报告森林病虫情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对专兼职测报员要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将监测工作落实到山头地块,做到每个角落都有监测人员。专兼职测报员根据监测调查方法,在责任区开展相应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对兼职测报员测报工作完成情况每年也要全面考核。建立举报有奖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对群众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及时报告的,经森防站专业技术人员核实后,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的热情,走专群之路。㈢做好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生产性监测预报工作,保证防控灾害需要以全面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动态为目标,以主要发生区域和重大灾害为重点,认真做好一般调查和监测工作,发挥预测预报在减灾防灾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建立基层监测点及调查样地,坚持一般调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通过扎实的测报调查工作,准确预测本地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在做好常发性林木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的同时,密切注意偶发性及新的林木有害生物的发生;在做好主监测对象监测的同时,做好其他林木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在做好固定监测点监测的同时,做好流动监测工作。及时发布预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指导性,为可持续控制林业生物灾害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信息。要加强测报数据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努力实现全面监测、早期预警、适时处置的目标。每年各省辖市森防机构、国家级〔省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发布病虫情报不少于10期,其它森防机构不少于6期。根据测报结果制定防治方案和防控措施,并及时发布和报送当地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广阔林农,当好领导的参谋,由政府部门组织群防群治,或进行限期除治,增强监测预报的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指导防治行动的开展。根据河南省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开展规律,以县〔区〕或乡〔镇、林场〕为根本实施单位,开展以下重点区域监测工作:①太行山、伏牛山区开展以红脂大小蠹、华山松大小蠹等有害生物为主的监测预报;②桐柏山、大别山区开展以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等有害生物为主的监测预报;③黄河中游及小浪底库区水源林开展以侧柏毒蛾、刺槐尺蛾等有害生物为主的监测预报;④重点地区防护林开展以杨树病虫害为主的监测预报;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及干渠沿线开展以马尾松毛虫、栎类食叶害虫等有害生物为主的监测预报;⑥荒漠林区开展以刺槐尺蠖、舞毒蛾等有害生物为主的监测预报;⑦松材线虫病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区开展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为主的监测预报。㈣开展重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科研攻关,积累总结经验,丰富测报手段,不断提高测报准确率掌握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当地的发生开展规律,既能为掌握病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积累有用的资料,又能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事半而功倍。根据长期积累的调查资料和观测经验,适时进行病虫情调查是做好测报的关键。各级森防测报机构要在搞好根底设施建设的同时,本着“软、硬件并重”的原那么,标准监测、标准记录、标准上报,建立健全测报管理制度,搞好档案整理,制作图表和本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加强资料数据的积累。通过开展系统调查、标准测报,总结推广生产性预报经验,不断提高中长期预报能力,提高基层生产性预报准确率。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对重点病虫种类〔杨小舟蛾、杨白潜叶蛾、春尺蠖、杨树黑斑病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监测方法、分级标准等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积累数据,提高中长期预报能力;②在商城、光山、灵宝三地开展松毛虫性诱剂应用监测工作,在汝州、温县、博爱等地开展黑光灯监测杨树食叶害虫观察研究,丰富监测手段,提高测报效率和准确性,成熟后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③在中牟、辉县、原阳、扶沟四县〔市〕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试点工作,完善监测软件的应用,购置PDA采集仪等设备,开展GPS、GIS在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及监测中的应用,认真总结经验,简化调查方法,成熟后在全省进行推广普及;④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科技开展,适时安排其它的监测科研活动。要重视应用信息素诱集和灯光诱集等生物技术手段开展监测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重视GPS、GIS在实际测报工作的应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人工调查向高新技术与人工调查相结合、以高新技术监测为主的转变,由传统统计分析向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以计算机模拟为主的转变,由定性预报向定性与定量预报相结合、以定量预报为主的转变,提高测报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在全省建立起科学的监测预报技术体系。㈤认真做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疫情监测是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各地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加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准确率。特别是重点保护区、重要绿化造林地等的疫情监测工作要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疫情普查,重点监测区域要坚持常年定点监测。要建立健全专业监测队伍和疫情监测普查报告制度,组织好乡镇林业站、护林员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县级森防机构要及时取样、镜检,发现疑似情况要及时报告,市级森防机构要及时排查,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对主测对象和常发性病虫害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危险性、潜在危险性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㈥严格监测预报及突发疫情信息报告制度1、强化日常报表管理和数据真实性核查工作。各地应严格执行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下发的《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突发疫情信息管理的通知》〔造防函[2006]81号〕和《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管理方法》〔林造发[2002]171号文〕要求,认真做好防治管理月报、季报和年报报送工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期的趋势预报。数据上报前,市级统计报表数据必须经过森防站长审核签字,县级必须经过分管局长审核签字,确保各级数据汇总的真实、可靠及数据传输的通畅。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突发疫情信息报告的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新发生〔发现〕的危险性和发生严重在50公顷以上的林业有害生物要发布病虫警报,经过及时调查核实,在7日内逐级上报国家林业局。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等信息,未经国家林业局核实和同意,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向外界发布。要严格把握数据采集来源,确保各级数据汇总的真实和可靠及数据传输的通畅。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加大数据检查核查力度,不断提高监测预报信息准确性;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和开展趋势,及时发布警示信息和宏观预测。每月30日前通过E-mail按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突发林业生物灾害公共事件月报”〔见附表一〕,没有报零〔执行零报告制度〕。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数据的采集和汇总上报㈠森防报表数据处理流程1、数据采集县、乡〔镇、林场〕二级按照国家、省厅下发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方法,制定适合本地区操作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实施细那么,承当主要数据采集任务,安排部署县、乡〔镇、林场〕测报员、护林员进行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省市主要负责对监测调查工作的催促指导。⑴调查时间规定每一世代或每一发生危害周期最好开展3次一般调查:危害前的预测调查、危害期调查、防治效果调查;至少开展1次一般调查:危害期调查。危害期调查应在病虫危害顶峰及树木受害最重时进行。以县级为根本单位,每年初根据上年度一般调查情况,制定各标准地及重点病虫种类的调查时间表。同时每一县级森防机构每年还必须组织开展越冬后〔年末〕和越冬期〔年首〕两次全面调查。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规定见附表二。⑵监测样地等的设立各县级森防机构要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规定的职责和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发布的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调查方案、测报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的要求,以核算后的树种面积为基数确定最小监测调查单元并设置固定〔或临时〕标准地,在固定〔或临时〕标准地内抽样〔抽取样株、样枝或样方〕开展病虫情一般调查。开展病虫情一般调查以固定标准地调查为主,同时结合踏查及临时标准地调查,做到点面结合,以使调查结果更全面准确。临时标准地根据踏查情况随机设立。在充分考虑树龄、立地条件、历史发生情况、代表性的根底上,纯林、混交林分别按大约每3000亩、5000亩范围设1个固定标准地,并应设立于其代外表积中某个具典型性的最小监测调查单元内,每县级单位所设固定标准地数不得少于30个。片林每个固定标准地100-200亩,路林、河渠林、林网每个固定标准地500-1000米。县级单位应根据道路情况、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历史资料选择贯穿各乡镇、连接各个最小监测调查单元及固定标准地、便于踏查了解全面发生危害情况的踏查路线。最小监测调查单元、固定标准地及踏查路线要制图上墙,没有特殊原因不得变动。⑶林业有害生物相关数据的调查调查时要求测报员熟悉资源分布状况,能区分出固定标准地代外表积和最小监测调查单元的大致边界。[有条件的要做到:每次携带复印的能显示固定标准地、最小监测调查单元、踏查路线情况的简图进行现场的调查和勾绘。]沿踏查线路目测或者望远镜远观监测区内树木受害情况,参照灾害等级标准,在固定标准地内利用高枝剪、放大镜等传统监测调查工具进行有害生物野外实地数据采集,当发现有不同危害等级出现时,需设临时标准地。根据调查情况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危害程度等作出准确预测。对同一林地同一种林业有害生物多代重复发生,或者同一林地不同时段不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统计,要结合当年前边月份调查统计资料及调查简图登记的各最小监测调查单元有关情况,分出同种或不同种病虫之间的重复关系,并按照“本世代或本次累计发生”、“发生面积合计”、“同病虫新发生”的概念,计算出“发生面积合计”、“同病虫新发生”面积。⑷主要监测调查手段一是借助于高枝剪等简单工具进行人工直接调查;二是利用诱捕器进行性诱监测;三是对有趋光性的昆虫采取黑光灯监测;四是借助于GPS、GIS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管理、数据登记汇总等;五是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选择其它监测调查手段。2、数据汇总上报需要汇总上报的内容主要包括:3-9、11月份共8次发生防治情况月报,全省预测情况表,4-9月份的月动态分析文字材料,人财物、检疫情况年报等。各级森防机构报送报表材料的类型及时间见附表三。县级森防机构依据近年来当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每年越冬调查、发生期调查情况以及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流行规律和环境因子等因素,经过统计、汇总、分析,采用发育进度预测法、历期预测法等方法进行发生期预测,采用有效基数预测法等方法进行发生量预测,形成当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报告,于每年3-9月份的20日前上报所属市级森防站;市森防站于每月25日前上报至省森防站;省森防站经过汇总分析形成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汇报,然后上报至国家林业有害生物中心处理系统。省、市二级根据县级单位上报的全年月报情况,汇总生本钱级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三六九年报表等。样地调查对监测区域作线路蹅查监测预报流程见下列图:样地调查对监测区域作线路蹅查资料、装备的准备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汇总预测、提出防治方案发报资料、装备的准备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汇总预测、提出防治方案发报㈡杨树病虫害半月报数据上报每年6—9月份对突发生性强、成灾压力大的杨树食叶害虫、杨树蛀干害虫及杨树病害实行半月报制度。半月报数据主要通过踏查方式取得,以反映成灾等突发情况为主。各省辖市森防〔林技〕站、国家级〔省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填报的“杨树病虫发生防治情况半月报表”于每月第2、4周周五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上报至省测报专用信箱。其它森防机构上报半月报的方法由各省辖市森防〔林技〕站自行安排决定。半月报格式见附表四。半月报中各栏目均为每月前2周、后2周实际情况。其中,“实际发生区域、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指当次调查时杨树病虫实际分布危害情况;“新扩散蔓延区域,及其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指在前次所报发生危害区域之外新扩散蔓延情况;“累计防治作业面积”指本年度内采取防治措施的面积的累计,包括重复防治面积和对低虫低感面积采取的预防面积;“综合防治控灾效果”指已采取防治措施的区域病虫情减轻、发生范围缩小等效果。因杨树病虫种类多,各地在上报半月报时,应分病虫种分别上报多张表,即实行一病一虫一表。四、几项保障性措施㈠加强对测报工作的组织领导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是一项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疫情信息的公益性工作,是保证适时预防和科学除治的根底性工作,是各级森防机构的首要职责。要切实加强领导,对测报工作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不同区域间的协调配合。要积极摸索实行测报工作责任制的经验,将测报工作纳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全过程管理。建立起奖勤罚懒的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保证调查测报任务落到实处,狠抓测报工作作风的整顿,坚实杜绝测报工作懒散慢现象。做到技术人员要定岗、定人、定责,领导责任到位,目标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检查奖惩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对调查不及时、测报不准确,导致防治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灾害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并进行全省通报。各级森防站长是测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成立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领导组,省森防站站长为组长,森防站主管站长为副组长,站各科科长、各市森防站站长为成员。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领导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制定年度测报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奖罚措施,稳定队伍,协调工作,落实测报资金,解决交通、仪器、设备等的配备,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实施专职、兼职测报人员培训工作,组织、申报、实施重点测报科研工程,催促指导组建市、县、乡、村点四级测报网络,组织、指导全省测报工作的开展。各级森防机构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监测预报工作协调会议制度,省领导组负责召集各地森防站长以及有关领导、专家开会,沟通、通报监测预报情况,协调解决技术、管理等具体问题;各市、县〔市、区〕要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开展协同监测;毗邻地区要针对同种或同类的有害生物,坚持情况通报、边界地带属地有害生物监测和联合检查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严防监测工作中出现遗漏。㈡加强预测预报人员管理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预测预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测报工作从业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要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既要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又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应每年组织1次以上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负责对专、兼职测报员〔包括应急队伍、公益林管护人员、造林大户、果农、育苗专业户、林农〕进行集中培训,集中解决监测预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指导学习掌握有关新技术的运用。通过学习、研讨、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辖区内林分、线路和森林资源信息,掌握辖区内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和监测调查预报的根本方法,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测报队伍,不断提高测报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科学测报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及效劳市场和社会的能力。㈢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及监测网络体系运行情况的考核管理要切实提高中心测报点的业务水平,使测报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充分发挥测报专业机构的作用。在对中心测报点的管理上,各省辖市要切实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保证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管理方法》、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方法等有关预测预报的管理规定。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完善《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管理方法》,并建立健全其它规章制度,通过加强管理,促进全省测报工作管理走向标准化、科学化、标准化。各级森防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考核方法》、《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考核方法》、《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考核方法》等考核管理规定,加强对中心测报点的考核管理。实行测报工作奖励制度、举报制度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每年对各级中心测报点工作考核一次,依次按自查、初核、最终评定的程序进行。10月份以前由中心测报点所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森防机构进行自查。省辖市森防〔林技〕站于10月份进行森防目标管理考核自查的同时对所属中心测报点的初核。初核采用听取汇报、审查档案、查看现场的方法,并结合平时抽查掌握情况进行百分制评议赋分,必须分知名次的先后。考核内容分为根底设施建设、机构人员、站务管理、业务工作四个方面,对综合考核排名在前10位的中心测报点,授予“年度优秀中心测报点”荣誉称号;对综合考核排名在后5位的中心测报点全省通报批评,限期一年整改,并停拨一切专项森防经费,一年后仍无明显改良的,取消中心测报点资格,并收回上级配备的测报专用仪器设备;对因监测不准确,造成防治不及时、重大损失的通报批评并追究法律责任。省辖市森防〔林技〕站的初核结果于每年10月底前以正式文件形式报省站。中心测报点考核评分表见附表五。㈣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为工作的开展创造根本条件测报经费是保证测报工作正常开展的经济根底,各地要积极争取林业主管部门对测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对测报的投入,不断稳固完善中心测报点和一般测报站、点,增加资金加强测报网络的根底建设,更新仪器设备,不断改善监测手段。设立专门机构、指定专职人员、拨出专用经费、开展专业工作。各级森防机构测报工作资金投放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实行条块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广筹资金,形成国家、省、市、县多级投入机制。除每年上级划拨的专项测报经费外,各测报点所在森防站要积极向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宣传测报工作的重要性,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概括起来资金来源主要有:①利用国家预算内根本建设资金;②利用地方财政资金;③各地育林基金按比例用于测报工作的情况不一;④利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⑤利用每年收取的检疫费。要尽可能明确测报经费在森防经费中的比例。至少要保证一半以上森防经费真正用到测报业务上,对中心测报点的经费更要优先保证。测报经费主要用于外业调查人员的野外补助、兼职测报员的劳务费、调查工具费、材料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等。调查补助标准应根据当地劳动平均劳开工资水平执行。要利用测报资金投入,配备电脑、移动硬盘、U盘、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机等办公装备,GPS、望远镜、黑光灯、智能测报灯、捕虫网等监测调查工具,解剖镜、解剖器械、显微镜、培养箱、恒温箱、枯燥箱、高压灭菌锅、分析天平、离心机、空调、冰箱、标本盒、标本制作材料、玻璃器皿灯等实验仪器设备,努力改善各级森防测报机构的硬件条件。在争取资金投入的同时,各级森防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方法》要求,加强测报工程资金管理,强化和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内部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制度,对测报工程的资金、财务、物资实行统一管理,强化监管,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切实发挥测报经费的使用效果,促进测报工作的健康开展。省厅、省站今后要建立对测报资金使用情况定期不定期审计检查制度。㈤加强宣传,提高各方面对监测预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培育森林健康理念、防范林业有害生物、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效劳林农为主题,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车、黑板报、送技术下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测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广泛普及病虫害知识,推广新器械、农药与无公害防治技术,以宣传带动业务,以宣传提升行业地位,增强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危害性及做发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对测报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高测报工作的地位。附表一: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时间情况表序号时间地点事件名称简要情况分级(特别重大或重大)1

2

3

4

5

6

7

8

附表二:河南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规定一览表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名称每年监测调查次数监测调查时间松树病害松落针病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松针褐斑病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泡桐病害泡桐丛枝病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杨树病害杨树溃疡病4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顶峰期〔2次/年〕杨树腐烂病4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顶峰期〔2次/年〕杨树花叶病毒病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杨树黑斑病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等杉木病害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经济林病害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其它病害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草履蚧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杨树蛀干害虫黄斑星天牛、光肩星天牛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桑天牛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星天牛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白杨透翅蛾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等杨树食叶害虫春尺蠖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黄刺蛾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杨毒蛾、柳毒蛾4次越冬前、后,第1、2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杨扁角叶蜂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幼虫发生危害情况黄翅缀叶野螟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幼虫发生危害情况杨白潜蛾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幼虫发生危害情况杨梢叶甲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杨扇舟蛾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幼虫发生危害情况柳毒蛾4次越冬前、后,第1、2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杨柳小卷蛾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幼虫发生危害情况白杨叶甲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杨小舟蛾8次越冬前、后,并4-9月份每月调查一次幼虫发生危害情况金龟子3次越冬前、后,发生危害盛期膜肩网蝽8次越冬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