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buildingfoundation
2002—2—20发布200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Codefcrdesdgnofbuildingfiaundatim
GB50007—2002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2年4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2002146号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
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
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
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07—2002,自2002年4月
1日起施行。其中,3.0.2、3.0.4、5.1.3、5.3.1、5.3.4、
5.3.10、6.31、6.3.1、641、727、7.2.8、8.2.7、8.4.5、
8.4.7、8.4.9、8.4.13、8.5.9、8.5.10、8.5.18、8.5.19、
9.1.3、9.1.6、9.2,8、10.1」、10.1.6、10.1.8、10.2.9为强
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HJ7T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
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
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年2月20日
、八、一
前S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
有关的设计、勘察、施工、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进
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地基基础工程的工程实践经验,
采纳了该领域新的科研成果,并以各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施工、
科研、教学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后共有10章22个附录。主要修订内容是:明确了地基基础设计中承载力极
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使用范围和计算方法;强调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满足建筑
物使用功能的要求;细化岩石分类和地基土的冻胀分类;增加有限压缩层地基变形和回弹变
形计算方法;增加岩石边坡支护设计方法;增加复合地基设计方法;增加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设计方法;增加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增加基坑工程设计方法;增加地基基础检测与监测内
容。取消了壳体基础设计的规定。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
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负责。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
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管理组(邮编:100013,E/mail:
tyjcabr@sina.com.cn)»
本规范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寒地建研院,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浙江
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
主要起草人,黄熙龄滕延京王铁宏(以下按姓氏笔画排
列)
王公山王惠昌白晓红汪国烈吴学敏杨敏
周光孔周经文林立岩罗宇生陈如桂钟亮顾晓鲁
顾宝和侯光瑜袁炳麟袁内镇唐杰康黄求顺龚一鸣
裴捷潘凯云潘秋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术语和符号
第三章基本规定
第四章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第五章地基计算
第六章山区地基
第七章软弱地基
第八章基础
第九章基坑工程
第十章检验与监测
附录A岩石坚硬程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
附录B碎石土野外鉴别
附录C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E抗剪强度指标c、。标准值
附录F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
附录G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及建筑基底允许残留冻土
层最大厚度
附录H岩基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J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
附录K附加应力系数a、平均附加应力系数a
附录L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ka
附录M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
附录N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
附录P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
附录Q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R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附录S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
附录T桩式、墙式悬臂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附录U桩式、墙式锚撑支护结构计算要点
附录V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附录W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验算
附录X土层锚杆试验要点
1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木规范。
1.0.2
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
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
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
规范的规定。
1.0.4
采用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
9的规定;基础的计算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砌
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当基础处于侵蚀性环境或受温度影响时,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规范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
地基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
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单位体积岩土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深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年的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
在建筑地基(或被沉降缝分隔区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
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指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
取的人工方法。
2.1.10
复合地基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
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
小于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应同时满足材料本身的强度要求,这种起到压
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
2.1.12
无筋扩展基础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
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3
桩基础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联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
2.1.14
支挡结构
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而建造的结构物。
2.2主要符号
A----基础底面面积t
a一■压缩系数;
b一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
底面边长;
c----粘聚力;
d一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
E&主动土压力;
或——土的压缩模量;
e—孔隙比;
F——基础顶面竖向力;
转—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盘一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G——恒载;
Ho——基础高度;
珥——自基础底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耳——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L一房屋长度或沉降缝分隔的单元长度;
I---基础底面长度;
M~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弯矩;
P~~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
为一基础底面处平均附加压力;
Q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桩基中单桩所受竖向力;
图——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强——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
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s一沉降量;
«----周边长度;
«—土的含水量;
WL----液限;
巧——塑限;
行一标准深深;
4——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B——边坡对水平面的坡角;
y—土的重力密度,简称土的重度;
一填土与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
6r一填土与稳定岩石坡面间的摩擦角;
8一地基的压力扩散角;
他一土与挡土墙基底间的摩擦系数;
V--------泊松比;
9?------内摩擦角;
为——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一基础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叭——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3基本规定
3.0.1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
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
3.0.1选用。
表3.0.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甲级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立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
丙级
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3.0.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
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Y
3表3.0.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如有下列情况之
一时,仍应作变形验算: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
不均匀沉降时;
4)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
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表3.0.2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
地基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8031。区九1晔人1晔治
要受力<80<100<130<180<500<300
层情况各土层坡度(%)守<1000<10<10
砌体承重结构、施
守守<8W7
架结构(层数)守W8
吊车额定
—1010-1B15〜2020〜3030yo60〜100
单起重量(t)
单层跨厂房跨度
W18@4<so<30<80
排架(m)
结构
吊车额定
建筑(6m—10IB〜20207030yB
起重量
类型柱距)多
跨厂房跨度
<12<18<24《0<S0<80
(m)
烟囱高度(n»)004S<100
高度(n»)<2000<80
水塔
100—300〜300500—
容积(trf)<60BD700
2003005001000
注।1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6〈6为基础底面宽度),独
立基础下为14瓦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
除外一
2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i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
结构的设计,应符合本坝范第七章的有关要求;
S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枢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
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j
4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
3.0.3
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
1)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
2)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
别;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
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
问题提出建议;
6)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
(1)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
围已有建筑物和地卜设施的影响;
(2)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
(3)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2地基评价宜采用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触探、并结合其它原位测试方法进行。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载荷试验指标、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设计等级为丙级
的建筑物应提供触探及必要的钻探和土工试验资料。
3建筑物地基均应进行施工验槽。如地基条件与原勘察报告不符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3.0.4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
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
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
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
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0。
4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血、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
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5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
但结构重要性系数为不应小于1.0O
3.0.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Sk应用下式表示:
&=限+$妙十九$*+...+311t(3.0.5-1)
式中Q一按永久荷载标准值6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徐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M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如一可变荷载Q的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值&应用下式表示,
5=Q+丸2%k+"""+啦
(3.0.5-2)
式中用——准永久值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设计
值S,应用下式表达:
$=%$+%>SQU+%%+..+人%也
(3.0.5-3)
式中片——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加一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GR50009的规定取值。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规则,荷
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S按下式确定:
B=1.35&&A(3.0.5-4)
式中R一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按有关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的规定确定;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
4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4.1岩土的分类
4.1.1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4.1.2
岩石应为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作为建筑物地基,除应确定
岩石的地质名称外,尚应按4.1.3〜4.1.4条划分其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4.1.3
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rk按表4.1.3分为坚硬岩、较
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项试验时,可在
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划分标准可按本规范附录A.0.1执行。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
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表4.1.3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
坚硬程度类别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
60。白>30物热》151GQ5
准值小(Mft)
4.1.4
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表4.1.4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当缺乏
试验数据忖可按本规范附录A.0.2执行。
表4.1.4岩体完整程度划分
完整程度等级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
完整性指数>0.750.75-0.550.55〜0.350.36〜0.15<0.15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岩块测
定波速时应有代表性.
4.1.5
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5分
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表4.1.5碎石土的分类
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
丽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ta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蛹棱角形为主50%
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Ste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碎石棱角形为主50%
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tt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角砾棱角形为主50%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1.6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表4.1.6碎石土的密实度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密实度密实度
锤击数锤击数姐5
鹏6忘松散1«^6<20中密
稍密4L6>20密实
注,1.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5ta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lOOnm的卵石、碎
石、圆砾、角砾.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皿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
土,可按本规范附录B鉴别其密实度;
2.表内贻石为经综合修正后的平均值.
4.1.7
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
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可按表4.1.7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表4.1.7砂土的分类
土的名称粒组含量
砾砂粒径大于21ml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
粗砂粒径大于0.Stun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中砂粒径大于0.2&r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60%
细砂粒径大于0.075皿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
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1.8
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8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表4.1.8砂土的密实度
标准贯入试舱锤击数N密实度
松散
10<A^15稍密
15<A^30中密
A>30密实
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4.1.9
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9分为粘
土、粉质粘土。
表4.1.9粘性土的分类
塑性指数4土的名称
7p>17粘土
1(XZP^17粉质粘土
注t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皿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
得.
4.1.10
粘性土的状态,可按表4.1.10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表4.1.10粘性土的状态
液性指数4状态液性指数4状态
坚硬0.75<31软塑
y30.25硬塑4>1流塑
0.25<九式0.75可塑
注1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或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判定粘性土的状态时,可根据
当地经验确定.
4.1.11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W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
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4.1.12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
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
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4.1.13
红粘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
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粘土。
4.1.14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素填土为由
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
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4.1.15
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
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4.1.16
湿陷性土为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4.2工程特性指标
4.2.1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应包括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标准贯入试验
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其他特性指标。
4.2.2
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抗剪强度指标应取标
准值,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
4.2.3
载荷试验包括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
基,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两种载荷试验的试验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范附录C、
D的规定。
4.2.4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现场剪切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测定。当采用室内剪切试验确定时,应选择三轴压缩试验中的不固结
不排水试验。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可采用固结不排水试验。每层土的试验数量不得少于六组。
室内试验抗剪强度指标队,可按本规范附录E确定。在验算坡体的稳定性时,对于已有
剪切破裂面或其它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应进行野外大型剪切试验。
4.2.5
土的压缩性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原位浅层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旁压试验
确定。当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压缩模量时;试验所施加的最大压力应超过土自重压力与预
计的附加压力之和,试验成果用e〜p曲线表示。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应
进行高压固结试验,确定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试验成果用一姐?曲线表示。为确定
回弹指数,应在估计的先期固结压力之后进行•次卸荷,再继续加荷至预定的最后一级压力。
地基土的压缩性可按效为1OOkPa,他为200kPa时相对应的压缩系数值01T
划分为低、中、高压缩性,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评价:
1当,一2Vo.IMRa一】时,为低压缩性土;
2当O.lMRaT〈唯2Vo.5MP&T时,为中压缩性土;
3当时,为高压缩性土。
当考虑深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时,应进行回弹再压缩试
验,其压力的施加应与实际的加卸荷状况一致。
5地基计算
5.1基础埋置深度
5.1.1
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按下列条件确定:
1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型式和构造;
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
5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5.1.2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
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5.1.3
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在抗震设
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
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
5.1.4
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
扰动的措施。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铺筑垫层。
5.1.5
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
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
情况确定。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
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地基。
5.1.6
确定基础埋深应考虑地基的冻胀性。地基的冻胀性类别应根据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n的
大小,按本规范附录G.0.1查取。
5.1.7
季节性冻土地基的设计冻深zd应按下式计算:
%=々•也•也••也.(5.1.7)
式中4——设计冻深。若当地有多年实测资料时,也可:%=
zfe,〃和上分别为实测冻土层厚度和地表冻
胀量;
品——标准冻深。系采用在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
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大深深的平均值。
当无实测资料时,按本规范附录F采用;
力一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1;
也>——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2;
力——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T。
表5.1.7-1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土的类别影响系数也土的类别影响系数也
粘性土1.00中、粗、砾砂1.30
细砂、粉砂、粉土1.20碎石土1.40
表5.1.7-2土的冻胧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冻胀性影响系数令0冻胀性影响系数幄
不冻胀1.00强冻胀0.85
弱冻胀0.95特强冻胀0.80
冻胀0.90
表5.1.7-3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周围环境影响系数也周围环境影嘀系数也
村、镇、旷野1.00城市市区0.90
城市近郊0.95
注:环境影响系数一项,当城市市区人口为20〜50万时,按城市近郊取值;当城
市市区人口大于50万小于或等于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当城市市区人
口超过100万时,按城市市区取值,5km以内的郊区应按城市近郊取值.
5.1.8
当建筑基础底面之下允许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可用下式计算基础的最小埋深:
」=4一*(5-1.8)
式中J—基础底面下允许残留冻土层的最大厚度,按本规
范附录G.0.2查取。
当有充分依据时,基底下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也可根据当地
经验确定。
5.1.9
在冻胀、强冻胀、特强冻胀地基上,应采用下列防冻害措施:
1对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础,基础侧面应回填非冻胀性的中砂或粗砂,其厚度不应小
于10cm。对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可采用桩基础、自锚式基础(冻土层下有扩大板或
扩底短桩)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2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良好的建筑场地。对低洼场地,宜在建筑四
周向外一倍冻深距离范围内,使室外地坪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500mm。
3防止雨水、地表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浸入建筑地基,应设置排水设施。在山区
应设截水沟或在建筑物下设置暗沟,以排走地表水和潜水流。
4在强冻胀性和特强冻胀性地基上,其基础结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础梁,并
控制上部建筑的长高比,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
5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或桩基础承台下有冻土时,应在梁或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层
冻胀量的空隙,以防止因土的冻胀将梁或承台拱裂。
6外门斗、室外台阶和散水坡等部位宜与主体结构断开,散水坡分段不宜超过1.5
m,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材料
7对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按采暖设计的建筑物,
当冬季不能正常采暖,也应对地基采取保温措施。
5.2承载力计算
5.2.1
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灰。(5.2.1-1)
式中A-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
力值;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符合式(5.2.1-1)要求外,尚应符
合下式要求;
&&L2工(5.2.1-2)
式中拓工——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
大压力值。
5.2.2
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町+4
4二一A-(5.2.2-1)
式中睚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
顶面的竖向力值;
为——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A---基础底面面积。
2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_鼻+戋弧
।C5.2.2-2)
_町+6隧
JA~W(5223)
式中弧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
力矩值t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
石——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
图5.2.2偏心荷载(e>〃6)下基底压力计算示意
&一力矩作用方向基础底面边长
当偏心距e>/6时(图5.2.2),应按下式计算:
_2(心十氏)
Pg3b(5.2.2-4)
式中I一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
5.2.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
法综合确定。
5.2.4
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
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J—3)+%ym(d—0.5)(5.2.4)
式中£一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于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第5.2.3条的原则确
定;
%、%一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
土的类别查表5.2.4取值;
V~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
大于6m按6m取值;
加一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
浮重度;
i——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
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
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
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
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表5.2.4承载力修正系数
土的类别呢%
淤泥和淤泥质土01.0
人工填土
01.0
e或左大于等于的粘性土
含水比Q0.801.2
红粘土
含水比%(0.80.151.4
大面积压实系数大于0.96、粘粒含量人》10%的粉土01.5
压实填土最大干密度大于的级配砂石02.0
粘粒含量心10%的粉土0.3L5
粉土
粘粒含量%<10%的粉土0.52.0
e及4有小于0.85的粘性土0.31.6
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2.03.0
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3.04.4
注,1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
岩石不修正;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先取0.
5.2.5
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喝油+监腿&(5.2.5)
式中£——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瞩、——承载力系数,按表5.2.5确定;
b一基础底面宽度,大于6m时按6m取值,对于砂
士小于3m时按3m取值(
,一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表5.2.5承载力系数峪、峪、M
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峪牌
00LOO3.14
20.031.123.32
40.06L253.51
60401.393.71
8044L553.93
100481.73447
120.231.944.42
140.292.174.69
160.362.435.00
180.432.725.31
200.513.065.66
220用3.446.04
240.803.876.45
281.104.376.90
281.404.937.40
301.905屈7.95
30L905.597.95
322.606.368.55
343.407.219.22
部4.208.259.97
385.009.4410.80
405.8010.8411.73
注工佻T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5.2.6
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附录H岩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对完整、较完整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董事聘用合同标准文本
- 代办延迟退休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供销合同标准文本
- 仓储租赁安全合同标准文本
- 新学期新学习计划3篇
- 2025写字间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文
- 买卖土地承包权合同标准文本
- 修建祠堂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调遣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工业土地买卖合同范本
- 【读后续写】2020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课件-陶江英
- 从入门到精通:2024年ERP系统基础培训教程
- 医疗机构安全生产奖励与举报制度
- 【飞行实践综合报告:人的因素对飞行安全的影响(论文)6600字】
- 肺癌并胸腔积液的护理
- 胃镜检查护理常规
-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解读》
- 质量信得过班组申报材料
- TSG+23-2021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 DB32T3748-2020 35kV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
- 2024年02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招考聘用12人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